



摘 要:在數字化時代,傳統媒體單向線性傳播方式已經落伍,隨著媒介受眾注意力逐漸視頻化,視頻已成為受眾高頻使用的媒介入口。傳統期刊要在當代掌控傳播主動權,必須創新拓展傳播渠道,正確認識媒介聯動的內在規律,總結書影聯動的成功經驗,善于把握當前媒介聯動新趨勢,構建刊視聯動新模式,開展跨媒體敘事和媒介內容的跨界轉化,推動新老媒體聯動發力,促進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暵搫有履J綄Ξ斍爸v好企業家成長故事,推動民營經濟發展,具有較大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媒介聯動;刊視聯動;媒體融合;跨媒體敘事
中圖分類號:G237.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8418(2024)03-0070-09
在數字化時代,新媒體的出現與發展對傳統媒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對于期刊來說,如果不與時俱進,創新拓展傳播渠道,將很難在數字化時代生存與發展。期刊媒體長期以來重宣傳、輕服務,重指令、輕互動,重傳播、輕實效,其單向線性傳播方式已無法滿足當下讀者多樣化的閱讀需求和個性化的閱讀體驗。[1]由于期刊與受眾內在供需連接的斷裂,導致期刊受眾不斷流失,期刊的傳播效能進一步衰減。目前,傳統期刊作為傳播知識成果與社會信息的傳統媒介,若要在數字化時代掌控傳播主動權,必須于傳播主體、傳播理念、傳播內容、傳播技術、傳播平臺、傳播方式、傳播渠道、傳播符號、傳播形態、傳播手段等方面作出調整和改變,正確認識媒介聯動的內在規律,總結媒介聯動的成功經驗,善于把握當前媒介聯動新趨勢,充分依托新媒介視頻這一高頻媒介入口,推動構建“刊視聯動”新模式,開展跨媒體敘事和媒介內容的跨界轉化,推動新老媒介聯動發力,彰顯媒介聯動的傳播效力,促進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特別在當前提振民營經濟發展信心、講好企業家成長故事的傳播實踐中,應充分發揮期刊的政治引領力和視頻的入口引導力,探索一條刊視聯動的創新之路。
一、數字化時代傳統期刊面臨嚴峻挑戰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傳統期刊受眾流失趨勢明顯。近年來期刊訂閱量不斷下降,傳統期刊原有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受到了挑戰。第二十屆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從成年國民對各類出版物閱讀量的觀察來看,2022年紙質期刊的人均閱讀量為1.88份,低于2021年的1.90份。2022年期刊閱讀率較2021年的18.4%也下降至17.7%,下降了0.7個百分點(如圖1、圖2所示)。這種下降現象已持續多年,至今得不到改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第一,傳統期刊本身存在局限性。傳統期刊往往通過大量的文字、少量的圖片進行內容傳播,受版面和周期的限制,在信息投放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無法為讀者提供更生動更快捷的信息。同時,傳統期刊受紙質媒介所限,往往采用單向線性傳播方式,開展“填鴨式”宣傳和傳播。受眾僅僅是獲取信息、接受信息,期刊與受眾間缺少互動性和參與性,無法滿足受眾多樣化的閱讀需求和個性化的閱讀體驗。第二,期刊受眾閱讀習慣發生了改變。由于步入高節奏社會,人們逐漸摒棄閱讀深度長文的習慣,選擇綜合視頻、音頻、圖片等內容于一體,帶有一定娛樂性和趣味性的碎片性閱讀方式。同時,受眾的非紙質閱讀能更好地解決信息搜索、信息存儲和信息共享等問題,通過關鍵詞搜索或視頻、文字、圖片、圖標等鏈接,快速捕獲關聯信息并方便再次傳播與分享,獲得較好的滿足感。第三,互聯網吸睛效應排擠期刊信息傳播。由于互聯網時代是信息爆炸時代,“淺層化閱讀”“標題黨”等現象逐漸成為網絡空間普遍存在的現象,“內容為王”“以質取勝”的傳統觀念已逐漸被淡化,以期刊為代表的具有深度內涵的文章在信息泛濫的網絡海洋中已難以吸引讀者的注意力。第四,智能化閱讀已成為當代閱讀主流。由于數字化平臺高度發達,智能化閱讀已非常普遍。數字化平臺能根據受眾喜好主動推送信息,受眾可以根據需要輕松搜索平臺信息。翻閱紙質期刊的場景只有在受眾休閑中偶有所見,普遍閱讀紙質的時代一去不復返??梢?,傳統期刊原有內容生產和供給方式已經落伍,期刊的傳播效能受到了較大的沖擊。
二、數字化時代新媒介短視頻日趨活躍
數字化時代,新媒介層出不窮。通過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等,新媒介傳播已成為當今最活躍的一支力量。隨著移動傳播日益普及,以視頻為代表的新媒介已越來越得到廣大受眾的青睞。由于視頻媒介自身具有互動性、參與性,期刊受眾注意力逐漸向視頻化轉移。當前短視頻逐步成為受眾高頻使用的媒介入口,以抖音、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成為受眾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為10億以上,較2021年12月增長7770萬,占網民整體的94.8%(如圖3所示)。來源: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短視頻因其自身的媒介屬性以及全媒體時代受眾社交化身份需求,具有與生俱來的互動屬性。[2]短視頻為受眾表達個人觀點提供了更廣泛的通道,受眾通過短視頻不僅擁有了自主選擇權,還可通過閱讀、瀏覽、評價、轉發等方式極大提高自身參與度與互動性。
在新媒介頻現和內容呈現多元化的全媒體時代,用戶原創內容(UGC)的興起,不僅改變了傳統的內容生產方式,也改變了受眾信息接收習慣和互動模式。從原有的聽、讀、看,到當下的點贊、評論、分享、轉發。新興媒體在實行雙向傳播、精準傳播的同時,重服務、重互動,以立體的傳播模式,采用一對多雙向互動的傳播或進行一對一的精準傳播,緊貼用戶需求,注重媒介受眾的使用體驗。由于受眾體驗的親民化促使新興媒體的用戶群逐漸擴大,除了青少年群體外,中老年受眾也逐漸向新興媒體遷移。另外,通過智能技術從傳播的渠道方式、用戶行為和內容特征等方面對受眾使用進行篩選,推送最符合受眾感興趣的內容,從而提升受眾的體驗滿足感,增強了新媒介平臺的用戶黏性。
三、推動刊視聯動的基礎理論與模式探索
數字化時代,我國的傳播格局正處于深刻的變革之中。新媒介的興起與發展為傳統媒體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發展機遇。在媒體融合發展中,為克服傳統媒體的局限性,發揮新媒介的獨有優勢,實現新老媒介聯動發力,必須正確理解媒介聯動的基礎理論及相關知識,促成新老媒介融合共生的發展態勢。期刊作為傳播知識成果與社會信息的傳統紙媒,在構建媒介聯動的實踐中,可以借鑒同為紙媒的圖書參與聯動的成功經驗,充分應用傳統期刊植入視頻實現互動傳播的融合發展新成果,探索一條傳統期刊與視頻聯動傳播之路。
(一)媒介聯動的基礎理論及相關知識
加拿大傳播學家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 Luhan)認為傳播中真正有價值的不是具體的傳播內容,而是所使用的傳播工具,即媒介本身。[3]媒介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它所承載的內容,僅僅把注意力集中在內容上,會使我們對媒介的認識受到很大限制。媒介對時代的沖擊力,遠比其所要傳達的具體內容更具影響力,其含義也已超越了媒介本身。麥克盧漢在講解媒介發展演變的規律現象時提到,媒介“內容”的影響之所以強烈,是因為另一種媒介變成了它的“內容”,即新媒介與舊媒介的交互。新媒介是把舊媒介作為內容吸收和補充產生的,而不是用一種媒介來取代另一種媒介。美國媒介理論家保羅·萊文森(Paul Levinson)發展了麥克盧漢的思想。他把媒介發展演化概括為“人性化趨勢”和“補救性媒介”理論,他認為人在使用媒介和創造媒介上具有能動性,一種新媒介的產生是補救過去媒介之不足,使得媒介人性化,更適合信息內容的傳播,更能承載多種形式的海量信息。[4]這為新媒介、媒介主體在媒介聯動中奠定了主導地位。
在新老媒介聯動實踐中具有共存互補性、交互作用性、轉換生成性等三大特性。共存互補性是指從歷時性方面來看,新媒介的產生必然會受到舊媒介的影響,而并非以舊媒介的消亡為前提。從共時性方面來看,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符號形態與媒體模式,二者是相輔相成且有著不可替代的互補性。交互作用性是指在編輯實踐中形成的媒介,既有靜態意義上的共存互補性,又有動態意義上的交互作用性,二者不但互為補充,而又相互影響、相互促進。轉換生成性則是編輯行為中的最高層面,它意味著在編輯主體的引導下,不同的媒介可以互相轉換形態,實現相似主題或同一主題以傳統書籍、電子文本、電影、電視、視頻等多種媒介形式同時出版或傳播。在當前的編輯工作中,媒介聯動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而媒介聯動的三大特性是對當前媒體融合現象進行闡釋的一種新維度。
傳統的媒介傳播形式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同一文化內容在作者、讀者和編者三者的互動交流中發生了革命,新舊媒介的交互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就需要編輯不斷創造新的媒介。在不斷解構舊媒介、締構新媒介的交互過程中,新媒介在汲取舊媒介優良特質的基礎之上,形成新的文化內容。[5]在面對同樣的文本內容時,我們可以根據不同媒介的屬性進行符合其媒介特性的調整,促使現代社會媒介的多樣性和互動性不斷加深。這種媒介之間的交互性,使得文化傳播更加豐富多樣,同時也為人們提供了更多選擇和參與的機會。
(二)媒介聯動理論應用書影聯動取得的成功經驗
1902年第一部根據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誕生,就是法國導演喬治·梅里愛(Georges Méliès)的《月球旅行記》,改編自儒勒·凡爾納的小說《從月球到地球》。它是運用媒介聯動理論實現傳統紙媒與影視聯動的成功案例,這給同為傳統紙媒的期刊與視頻聯動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徑。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此類圖書文學和影視之間的相互影響已經非常普遍。這種書影聯動體現在出版和影視制作以知識產權(IP)的概念重新包裝,再次激發傳播活力。一方面,實現“書籍轉換影視”呈現蓬勃發展的勢頭。例如,《西游記》《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四大古典名著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另一方面,體現在影視對書籍的反向生成,即“影視回歸書籍”。例如,早些年出版的小說《溫州一家人》《雞毛飛上天》就是由同名電視劇反向創作而成,近幾年比較受歡迎的《覺醒年代》《狂飆》也是在電視劇基礎上被改編為小說。通過將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可以更直觀地向觀眾傳達情感和意義。文學作品也可以通過影視改編獲得新的生命力和受眾。同時,隨著大眾需求多樣化,越來越多的優秀影視作品也回歸到文學作品當中,影視作品也可以通過文學敘事得到全面升華。這種媒介聯動的優勢在于增強了不同媒介之間的互動性和互文性,促進了信息的多維傳播和交流,為讀者和觀眾帶來更豐富多樣的閱讀和觀影體驗,而且促進文化產業繁榮,還帶來了商業上的成功??傊?,圖書紙媒和影視作品之間相互轉換、互競共生,不僅拓寬了受眾群體、豐富故事表達、提升影響力和促進產業發展,而且為傳統期刊與視頻基于同一主題的互動傳播、轉換傳播提供了可借鑒的模式參考和協作思路。
(三)媒介聯動理論應用期刊轉型發展取得的新成果
傳統期刊想要發展就必須轉型,實現媒體融合發展是實現媒體轉型發展的有效路徑。在媒介聯動理論指導下,借鑒書影聯動模式的成功經驗,傳統期刊植入視頻,實現聯動傳播,已成為當前期刊轉型發展的主要突破方式。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期刊順應傳播媒介和大眾閱讀習慣的轉變,以新媒體的創新思維,構建開放、多元、互動的傳播渠道,以此拓展學術傳播的途徑。[6]例如,《中國國家地理》期刊從2008年就開始嘗試媒體融合探索,充分利用新媒體資源,不斷擴展其數字傳播。2021年1月26日《中國國家地理》成立融媒體中心,在B站上開設了官方賬號并發布視頻。截至目前,該賬號的粉絲量已達到422.5萬,獲贊1046.8萬。其中,播放量破百萬的視頻高達40條。除此之外,《中國國家地理》還在抖音、快手以及微信視頻號等平臺開設了賬號,并根據各個平臺特點實現內容差異化供給,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再如,我國農機行業創辦最早的期刊之一的《農業機械》緊跟媒介轉型的步伐,建立了網站、微博、公眾號等以期刊內容為核心的新媒體發布渠道,還打造出獨立于期刊的“知谷”媒體品牌。[7]《農業機械》在短視頻盛行的當下,順應時代,探索發展視頻業務,打造出“農機TV”視頻IP。同時,《農業機械》開辟了“用戶篇”專欄,從技術分析、設計制作、政策解讀等多方面,結合農戶需要,以視頻、直播等形式,拓展了宣傳渠道。目前,《農業機械》期刊實現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各自的發展和相互作用,遵循媒介聯動的內在規律,打造出《農業機械》期刊媒體矩陣,成為業界傳統期刊轉型的成功典型。
可見,在傳統媒體轉型發展實踐中,傳統期刊傳播大膽植入視頻,實現內容互補、協作敘事、聯動傳播。這種聯動關系可以豐富媒體內容,拓展視頻引流渠道,吸引期刊受眾回歸,擴大期刊社會影響,實現期刊視頻相輔相成。這種期刊與視頻的聯動已成為媒體轉型發展的新趨勢。我們將這種期刊與視頻基于同一IP協作敘事,并按符合其媒介特性而調整實現互動融合的傳播模式稱為“刊視聯動”。這將成為期刊紙媒改革創新和持續發展的一種媒介聯動新模式。
四、構建刊視聯動新模式的實踐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宣傳部印發《關于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快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構建數字時代新型出版傳播體系。在數字化時代,媒介技術的蓬勃發展為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提供了充足條件。特別是新興媒體具有社交屬性強、用戶基數大等特點,更加受到傳統媒體融合發展的青睞。如今網絡視頻作為新興的媒介形式,憑借跨平臺、高頻推送與互動能力以及極強的敘事表現力,在內容生產與傳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也必將成為出版深度融合發展中參與構建新型傳播體系的優先選項。
筆者以《浙江經濟》期刊研究為例,以促進媒體融合發展為主線,在“推動浙江民營經濟發展、講好企業家創業故事”的傳播實踐中,系統探索刊視聯動的可能性、可行性?!墩憬洕肥钦憬“l改委主管的唯一公開發行的綜合類經濟期刊,既是黨和政府的喉舌,又是扎根浙江發展改革熱土、服務浙江經濟實踐,以推送中國經濟創新發展樣本為己任的大眾媒體。網絡視頻作為新時代的影像敘事的網絡傳播新媒介,以視頻號的形式,匯集發布經濟領域創業創新實踐案例,具有直觀便捷、傳播速度快、易抓住受眾注意力和可碎片化觀看的特點與優勢。這成為參與刊視聯動的有利條件。在主管部門的支持下,圍繞民營經濟發展現狀,由媒介主體(媒介作品創作者、媒介組織、媒介受眾)共同推動《浙江經濟》期刊與網絡視頻形成聯動傳播,實現刊視間互為補充、內容互動、轉化生成,滿足當下媒介受眾的喜愛和偏好,提供高質量閱讀文本和快餐式短視頻,開展協助敘事,實現傳播效能最大化。
(一)明確刊視聯動的相關主體
本例涉及的媒介為《浙江經濟》期刊(簡稱期刊)、民企創業視頻號(簡稱視頻);涉及的媒介主體為媒介作品創作者(文本作者、期刊編輯、采編人員、視頻策劃人、視頻拍攝人、視頻剪輯配音制作人等)、媒介組織(期刊編輯部、雜志社、視頻制作商等各涉媒運行主體)、媒介受眾(期刊視頻的受眾,含政府人員、創業者、準備創業者、一般受眾等)。由媒介主體的參與及推動,實現期刊與視頻有機互動,構建“期刊”“視頻”“媒介受眾”“政府”間的聯動關系(如圖4所示)。
(二)打造刊視聯動的內在特性
從“期刊到視頻”的聯動層面來看,一是通過期刊記者或采編人員撰寫企業創業創新實踐案例,或其他作者表述的理論與實踐的聯系,為創作視頻提供了人物原型或敘事線索,為視頻解說提供了文本素材;二是在期刊上深度解讀政策、措施,為創業創新實踐視頻如何使用政策和獲取措施保障提供指導,有利于創業創新實踐更好地獲取政策及措施的紅利;三是在雜志上發表智庫專家觀點或提煉創業創新理論成果,為創業創新實踐少走彎路減少失誤提供路向指引,提升視頻案例的創作質量。從“視頻到期刊”的聯動層面來看,一是通過創業創新視頻案例,以及面對面與創業者的溝通交流,切實了解企業主體的經營情況和面臨的問題、困難,剖析創業者疏堵點、解難點、創亮點的實踐,可以幫助期刊優化和調整選題策劃;二是通過創業創新視頻案例,可以實現理論知識具體化,用生動鮮活創業創新實踐來詮釋深奧的經濟理論,檢驗理論及政策成效,讓受眾在典型案例中得到創業啟發,既能帶動視頻流量又能擴大期刊影響力,并有效帶動期刊發行;三是創業創新視頻案例可以轉化生成期刊文本,既可圖文并茂又可實現單體研究到共性提煉,期刊發表優質內容的經典案例或理論成果,構建“視頻→雜志”的反向生成通道??梢姡诳c視頻二者之間并非互相排斥,而是以不同的符號形態及媒介模式共容互存、相得益彰,體現出媒介聯動的共存互補性。同時,期刊與視頻間不僅互為補充,又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互為轉換,體現了刊視聯動的交互作用性和轉換生成性。
(三)重視刊視聯動的社會價值
刊視聯動不僅體現了媒介間的互促融合作用,而且在政府、媒介受眾、期刊、視頻間產生很好的溢出效應。從“政府”端看,通過視頻傳播可以感知企業創業創新動向,感知政策措施在基層的實施效果,有利于更好地優化和調整政策措施出臺時機和實施力度,在宏觀和微觀上利用期刊傳播渠道對民營企業進行服務和引導。從“媒介受眾”端看,創業者可以通過期刊或視頻在其他創業者成功案例中得到經驗,可以在期刊上深度閱讀經濟類的理論知識,了解經濟發展趨勢和政策實施、措施落實等情況,更好地規劃和調整自身的創業創新行為。準備創業者可以通過視頻得到成功創業啟發,傳承創業精神,激發創業勇氣,并通過閱讀期刊得以創業輔導和政策指導。一般受眾通過閱讀期刊和觀看視頻,建立起了解政府、企業的路徑,感受政府行為的透明度與公信力,拉近受眾與政府間距離,培養受眾對政府的信任感。同時,受眾可以通過視頻號評論區發聲,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意見,讓受眾需求被看見、被重視。從“視頻”端和“期刊”端看,視頻創作者和期刊采編人員在一線“面對面”的拍攝和采訪的過程。就是對基層深度調研的過程,通過不斷提升媒體人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在講好企業家成長故事的同時,可以撰寫高質量、高附加值的調研報告,供“政府”端決策參考,體現媒介作品創作者另一種社會價值。
(四)掌控刊視聯動的傳播主導權
最近,國家發改委設立民營經濟發展局,圍繞政策、交流、合作、監測、評估、宣傳搭建六大服務平臺。在交流宣傳上,要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要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要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發揮先進標桿的示范引領作用,讓民營企業家享有推動經濟發展的榮光。如今,短視頻是宣傳民營企業的有效窗口,社交平臺上也有越來越多關于民營企業與民營企業家的視頻賬號。例如,“參哥認知圈”將1000個在不同行業中優秀的企業家作為采訪對象,以專訪的形式,挖掘企業家成功經驗并提出參考建議。經過一年的平穩運營,粉絲量突破250萬,獲贊突破1000萬,在創業圈中赫赫有名?!峨u毛飛上天》原型人物之一、浙江省優秀企業家樓仲平創辦的“雙童董事長樓仲平”等一系列視頻賬號,通過精彩紛呈的認知課堂,用“雙童”一次次顛覆性的企業案例和破圈升級的經驗總結,為創業者帶來思想上的開悟和指引。在分享自己創業經驗的同時,賦能中小企業經營者,并為青年創業者提供創業建議。盡管以上視頻號傳播得到業內粉絲追捧,但由于網絡視頻的開源性和逐利性,缺少規范和監管,不少網民也發出疑問和表達異議。由此,視頻傳播效能打了不少折扣,負面傳播風險難以避免。為進一步響應國家號召,構建良好的輿論環境和傳承創業創新精神,政府部門官方媒體理應肩負起主流傳播責任,利用好媒介聯動與融合發展優勢,大膽涉足視頻傳播領域,以官方媒體引領視頻,發出官方的聲音,掌控傳播領域主導權、話語權,講好新時代企業家勞動故事、生活故事、學習故事、成長故事、奮進故事、友愛故事、奉獻故事、創新創造故事,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的引導、加強主流媒體對非主流輿論的正向引導、加強對社會中錯誤認識認知的引導、加強對社會輿論中意見領袖價值取向的引導,以正面的輿論導向護航民營經濟健康發展。
浙江是我國民營經濟大省,民營經濟被視作浙江經濟的最大特色與優勢,是浙江發展的金名片。為全面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及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有關精神與推動省委省政府出臺《浙江省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的政策落地,《浙江經濟》期刊作為官方指導浙江實踐的重要載體、探討浙江發展的理論平臺、展示浙江經驗的權威窗口,期刊必須發揮自身優勢,主動掌握輿論工作主導權,在宣傳國家經濟政策、解讀經濟形勢的基礎上,依托現代傳播手段創新服務,擬開設以浙江創業為主題的創業創新視頻號,搭建刊視聯動的傳播平臺,開展期刊與視頻協作敘事,推出系列創業創新經典案例,讓越來越多的優秀企業走入大眾視野,弘揚浙商“四千”精神,傳播“浙江之聲”、講好“浙江故事”。特別是浙江提出開展“浙商青藍接力工程”,實施新生代企業家現代化能力提升和“雙傳承”計劃,建立新生代企業家傳承導師制,推動浙商事業新老交接、薪火相傳。刊視聯動推出的視頻號將是創業創新“入市第一課”,有助于推動民營企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同時,通過刊視聯動傳播,加強對優秀民營企業、企業家和民間投資重大項目的常態化正面宣傳,總結推廣富有中國特色、順應時代潮流的企業家成長經驗,發揮優秀企業家示范引領作用,提振民營企業家信心,激發大眾創新創業熱情,營造有利于民營企業發展的輿論環境與社會氛圍,走一條依托自主創新、營建自主品牌、弘揚自強文化、構建有自身特色的浙江民營經濟發展之路。
(五)把握刊視聯動的工作要求
刊視聯動在提振民營經濟發展信心的傳播實踐中,其主線是結合期刊的內容與受眾需求,運用多種媒介手段與方式,傳播經濟知識內容和創業經驗,以期刊引領視頻,以視頻引導受眾,不斷優化迭代刊視聯動的方式,持續提升刊視聯動傳播的品牌影響力、社會引導力,助力民營企業家健康成長和民營經濟全面發展。根據以上聯動主線,在實際操作中重點把握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要求:第一,明確視頻定位。打造具有公信力的期刊衍生短視頻,把控好保持知識輸出與創意形式表現之間的平衡。在內容上確保知識輸出質量及視頻專業性、時效性、新穎性、可觀賞性,在形式上要借助聲音符號與圖像符號,為受眾展現多元化的視聽體驗。與此同時,保持視頻的獨特性與傳播的延續性,選擇適當的時間與更新頻率,以達到視頻內容質量與傳播效率的平衡。第二,明確受眾定位。以垂直傳播為方向,同時擴大受眾范圍,迎合更多受眾喜好。注重視頻內容的垂直傳播,為創業者與準備創業者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內容與形式的服務。視頻可以將政策解讀、創業知識、企業家精神等以更加生動形象的形式呈現出來,以實踐輔佐理論,易于受眾理解與傳播。可以考慮短視頻在保證嚴謹的同時,適當增加趣味性。運用多樣化的視頻形式、互動性強的評論區、巧妙的剪輯方式等,吸引更多垂直領域外的受眾。第三,明確互動導向。注重視頻與期刊的互動,視頻內容反哺期刊建設,提高視頻關注度的同時提升期刊內容質量。捕捉視頻內容重點要回歸期刊,從“個性”回歸“共性”,提煉為深度表達的文章發布于期刊,優化期刊內容建設,體現聯動的轉換生成價值。期刊在保持自身定位的同時,給視頻互動留有空間。如配合視頻開辟專題或專欄,提供二維碼視頻入口或開展期刊公眾號聯動,通過多平臺傳播打造媒體矩陣,契合不同平臺特點打造差異化傳播,從而形成相輔相成、互為表里、相得益彰的“刊視聯動”傳播。第四,明確目標導向??暵搫硬粌H僅在于提升期刊社會影響力和視頻受眾關注度,更重要的是要讓廣大受眾尊重企業家創業成果,傳承企業家創業精神,形成崇尚創業的良好社會氛圍,推動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刊視聯動要定期或不定期進行工作盤點,通過線上線下匯集受眾讀后感和觀看體驗,向社會推介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經典案例和優秀企業家,可以采用遴選“最感人創業故事”“最經典創業經驗”“年度優秀創業人”等方式進行表彰、鼓勵,形成強大的宣傳攻勢,激發民營經濟發展活力。第五,明確刊視聯動提升機制??暵搫拥哪康脑谟诟淖儌鹘y期刊單向線性傳播方式,借助植入視頻方式,著力改善期刊受眾對經濟信息的接觸面,注重提高有價值信息之于受眾的抵達率,竭力增強受眾對于新型信息的獲得感與滿足感,提升傳統期刊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刊視聯動要制定相應的監測指標進行監測評估:一是了解政府機構對刊視聯動成效滿意度和聽取下一步工作要求;二是監測期刊的訂閱量、閱讀量的變化趨勢;三是跟蹤期刊影響因子等主要指標變化情況;四是分析網絡視頻受眾評論、點贊率、瀏覽量;五是調查媒介受眾對期刊及視頻的內容與形式的反饋意見和改善建議等。通過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對刊視聯動模式進行綜合研判,總結經驗彌補不足,不斷迭代和深化聯動模式,構建刊視聯動的工作閉環。
五、結 語
數字化時代,傳統媒體單向線性傳播方式已無法適應時代的要求。在現代數字智能技術的支撐下,新老媒介聯動傳播形態已成為媒體轉型發展的新趨勢。在推進媒體轉型發展實踐中,傳統期刊要在當代掌控傳播主動權和提升傳播成效,就必須創新拓展傳播渠道,發揮短視頻新媒介的特有優勢,構建“刊視聯動”新模式,開展文本媒介與視頻媒介的協作敘事,通過跨媒體敘事和媒介內容的跨界轉化,擴大媒介受眾群體,推動新老媒體聯動發力,真正推動媒介間單純的“物理性”關聯向“化學性”融合轉變,實現新老媒介“同頻共振”,促進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暵搫釉谔嵴衩駹I經濟發展信心與講好企業家成長故事的傳播實踐中,要強化傳播要素的創新創優,不斷提升優化刊視聯動模式,更好地創造聯動傳播的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 劉俞秀.淺析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策略[J].記者搖籃,2021(11):100-101.
[2] 韓立新,蔣鈺皓.我國短視頻新聞的發展特征與發展困境[J].傳媒,2022(2):55-57.
[3] 王強春.博客烏托邦:消失的公共領域[J].南方電視學刊,2011(4):3+86-88.
[4] 王振鐸,劉雙紅.媒介間性論之一證——從媒介互補增生規律看影視文本互動中編輯遇到的新問題[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2):124-128.
[5] 李飛躍,劉雙紅.媒介文化與媒介間性——從麥克盧漢、萊文森等人的相關觀點理解媒介文化[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83-85.
[6] 尤笛,邊釗,李薇,閆珺.科技期刊視頻號短視頻運營實踐——以《遙感學報》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2(6):729-734.
[7] 孫明,趙慧君,謝艷麗,等.媒體融合背景下行業科技期刊對行業發展的促進作用——以《農業機械》的實踐為例[J].編輯學報,2021(2):133-136.
[責任編輯:高辛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