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造型是舞蹈本體創造的起始與終止,造型的編創是多數編導專業學生學習技法的第一堂課,在第一個學期,入門部分造型的學習與編創需要花大量時間。舞蹈編導根據舞蹈作品的需要進行創作,旨在塑造舞蹈人物形象,展現舞蹈人物性格,表達舞蹈人物情緒,使舞蹈人物形象更加活靈活現、惟妙惟肖。在編創課堂中,造型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造型在空間中的可操作性和可變性,從而開發和培養學生的造型編創能力,引導學生編創出有個性、新奇的舞蹈造型與動作,提高作品的立意與深度。
舞蹈動作指經過提煉、組織和美化的人體動作,是運動過程中的動態性動作,包括上身的舞姿和下身的舞步,分為單一舞蹈造型和連接的舞蹈動作,而單一舞蹈造型可以連接成一段優美生動的舞蹈動作。舞蹈造型是指不占有時間的、靜止的、二維的立體空間,是舞蹈動作的一種呈現。在舞蹈編創教學中,舞蹈造型通常分為以下4種:(1)生活性造型。提取日常生活動作并經過藝術處理的造型是生活性造型,通常是對生產勞動動作或者對自然界動植物形態的模仿造型;(2)傳統性造型。經過歷代舞蹈工作者加工與提煉、具有一定規范要求和風格特點的造型是傳統性造型,比如順風旗舞姿造型;(3)啞劇性造型。能清晰準確地展現動作者心理意圖和個人需求的造型是啞劇性造型,比較寫實,不具備美感;(4)抽象性造型。此類造型講究肢體運動的協調性和科學的運動方式,能將抽象思維及意圖變現,具有某種象征精神和隱喻精神,不同的人欣賞會有不同的體會,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學生最早接觸造型編創的階段是獨舞編創階段,通過獨舞的學習了解舞蹈編創,因此,獨舞的教學分為以下5個步驟:造型編創—造型連接成舞句—舞句連接成舞段—舞段選出主題造型,注入主題思想—完整的作品。筆者常用的方法是引導學生將自己身體各個部位想象成一支畫筆,將低、中、高三度空間想象成一張立體的白紙,在白紙上描繪自己的名字,在筆畫的落尾處形成造型,一個筆畫的結束則是一個造型的結束,亦是下一個造型的開始,通過肢體寫自己的名字,使學生在漢字的字形中尋找肢體的獨特造型。這樣訓練的目的是使學生在訓練過程中做出瞬間反應,身體不經過全面的思考,在即興過程中實現身體在空間中的諸多變化可能,以此達到身體與空間的進一步開發,從而避免審美觀念和閱歷造成的審美障礙,以便肢體更好地認識空間,尋找造型的維度。在造型編創教學中,常見的問題包括學生缺乏個性、新奇的肢體語匯,容易受慣性思維的影響,編創出四平八穩、平衡對稱的造型,或者過于追求個性化表達,而忽略美感與身體末梢的表現,容易忽視身體的張力與局部細節的處理。因此,如何在井然有序中合理安排造型的高低錯落,注重整體與局部的處理,是課堂關注的重點。
造型編創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礎,一個好的造型對后期舞蹈編創具有重要的鋪墊作用。在一個優秀的舞蹈作品中,主題造型的重復再現不僅能深化主題,還能提高觀眾的視覺體驗,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編創課上指引學生編創出藝術化、具有思想內涵的創新造型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