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妍,孫蝶,滿琳鳳,王昕
(樂山師范學院,四川樂山 614000)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這不僅對于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力起重要的基石作用,而且對于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足于全球文化交流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明確提出“統籌利用文化領域已建或在建數字化工程和數據庫所形成的成果,關聯形成中華文化數據庫”的重點任務。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和不可再生資源,留存傳承存在許多阻力?;ヂ摼W數字化新媒體的發展使中國古詩詞等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迎來了新機遇和新挑戰。借助現代數字信息技術,如拍照、掃描、錄音、錄像、情景還原再現等方式,完整地記錄留存文化遺產信息[1],將實物形態轉化為數字信息進行存儲,構建數字化檔案,進行永久性保存和活態化傳承。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多模態話語分析建立在系統功能語言學基礎上,把文字語言與圖像、聲音等非語言符號結合起來,從整體的角度分析各類符號所組成的表義系統和話語意義,以更好地解釋人際傳播中交際和互動的話語分析方法。本文基于多模態新媒體傳播過程中文字、圖像、聲音、視頻、動畫、圖表和色彩等層面,在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上實現中國古詩詞在新媒體時代下的跨文化傳播及應用,讓束之高閣和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完善,新媒體為跨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更加新穎和多層次的交互平臺。但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由于文化、價值理念、思維模式等的差異,導致中國古詩詞的傳播未能激起較大的浪花。大部分人接觸的古詩詞數量有限,并且理解不夠深入,對古詩詞跨文化傳播的貢獻少之又少。
再者,中國古詩經常包含著難以理解的玄妙之意,導致中國古詩詞傳播發展受限,甚至在被視為文化高地的大學校園,大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也逐漸淡薄,古詩詞難以擺脫被邊緣化的命運[2],這一現象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醒和反思。在跨文化背景下,探索古詩詞在新媒體語態中的傳播規律有助于進一步探索優秀傳統文化傳播途徑,打破對外傳播中的文化沖突壁壘。
中國古詩詞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系統性缺失的問題急需解決。中國古詩詞源遠流長,有著悠久的歷史底蘊。然而,隨著時代改變,古詩詞傳承面臨的形勢也在發生著變化,部分甚至可能失去其原有魅力。中國古詩詞大多內容繁雜、作品零散,為了保護和傳承中國古詩詞這一珍貴文化遺產,我們需要建立系統化的理念和機制。除此之外,受文學、歷史、音樂等因素的熏陶,中華古詩詞藝術與歷史文化底蘊息息相關,其傳承著中華文化的精髓,因此要求受眾群體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故在近年多少難免處于“孤高和寡”的尷尬境地[3]。
當今社會只有國學文化大家,或者是真正熱愛古詩詞文化的學者,才會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鉆研,基于此原因,現代的社會傳統古詩詞的熱度并不高,古詞古語在生活的運用頻率大大降低,大家對于傳統古詩詞就更加難以理解。在中國古詩詞跨文化傳播中,多模態話語分析可通過多維度敘事轉化,使文學作品的刻畫更加具象生動。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與推廣,使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顯得越發重要,中國文化的對外交流從過去側重由外向內的文化輸入向中國文化由內向外的對外傳播轉變[4]。其中,中國古詩詞的對外傳播成為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內容之一。近些年來,文化交流中古詩詞對外傳播的效果不夠理想,究其根源就在于傳播形式單一,缺乏深度解析,在傳播過程中產生跨文化失誤和文化沖擊。
由于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大部分古詩詞教學都采用記憶、分析和欣賞方式進行。這種方法不僅效果不佳,而且幾乎沒有涉及古詩詞的創作初衷——吟唱,甚至對于中國古詩詞文化的有效傳承產生了負面影響。同時,家長、教師和學生往往會將中華古詩詞學習作為提高成績的工具,缺乏傳統文化傳承的主體意識和自覺意識,自身對于中國古詩詞的親近、品味、涵養和傳承傳播意識還需不懈的培養和熏陶。因此,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如繼續套用原有傳播模式,忽略國內外文化差異,古詩詞跨文化傳播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多模態話語分析要追溯到Halliday 的系統功能語言學,在Halliday 看來,人際功能是關注語言表達情感和意圖的功能,通過語言的使用反映出作者與讀者、說話人與聽話人之間的人際關系[5]。在Halliday的系統功能語法的基礎上,Kress 和Van Leeuwen 提出了視覺語法理論,作為視覺圖像分析的指導框架。他們指出,初結構不僅是一個形式,也可以含有意義,就如我們的語言意義。隨著電腦科技的發展,語言已經不再是交流的唯一方式,話語的組成成分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人們現在更傾向于同時使用語言與非語言方式進行交流,例如:圖像、音樂、顏色和動畫等。這些交流手段都可被定義為多模態話語。因此,如今的話語分析已經從最初的單模態方向轉變為多模態方向,僅局限于書面話語分析已不足以滿足現在的多模態環境[6]。
1977年R.Barthes 在《圖像的修辭》一文中提出了視覺圖像在意義表達上與語言之間的相互作用[7]。該理論模型在解釋人類話語交流時具備較強的解釋力,尤其適合分析多模態話語中不同模態的意義表達和相互作用過程。在新媒體跨文化傳播研究中,交談距離、身體坐姿、注視角度等模態會被新媒體交流中的表情符號、表情包、問候語、短視頻等數字化模態所取代,新媒體跨文化傳播中人類互動和創新性的符號使用將成為研究的新素材和視角[8]。
2.2.1 營造共通的視覺符號,打破閱讀阻礙
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跨文化傳播越來越普遍。但由于行為方式、風俗習慣、文化背景等的差異,信息在跨文化傳播中很容易受到阻礙。為此,具象生動的視覺符號成為跨文化傳播的重要工具之一,因為視覺符號具有強大的傳播力,可以通過新媒體以更易理解、易于記憶和更富于美感的方式傳播中國古詩詞到世界各地。然而,不同地域的人有不同的視覺認知,這可能阻礙人們理解中國古詩詞。為了促進中國古詩詞在跨文化傳播中更清晰、具象的視覺符號下被更廣泛的傳播,我們需要建立共通的視覺符號,如中華民族的“龍”形象。
2.2.2 營造共通的聽覺符號,破除文字壟斷
聲音雖然不可見,但卻極其重要。傳媒理論家麥克盧漢曾提出了“聽覺空間”概念,表示聲音具有獨特的空間感受,與視覺感知不同,聽覺空間具有有機性、流動性、發散性和容納性[9]。聽力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感知事物。在中國古詩詞新媒體跨文化傳播過程中,文字和圖像形式不可或缺。但由于文化環境不同,人們對文字和圖像的理解也會出現偏差,對中國古詩詞的跨文化傳播產生很大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聽覺符號發揮了自身的優勢,讓讀者更深度體驗中國古詩詞的美妙,領會古詩詞的內涵。但聽覺符號也有其不同的意義表達方式。例如,鐘聲的意義隨著時間和環境而變化,它可以象征征稅、集市、征兵、上學、投票,甚至是重要人物的到來。這表明,共同的聽覺符號是必要的,因為它們可以幫助人們更加準確地理解中國古代詩歌,從而消除文字的壟斷,證明聽覺也具有傳播功能。
2.2.3 營造共通的音詩畫多模態符號,掃除文化壁壘
符號傳播的先決條件是傳輸方和接收方在同一符號系統下進行交流。在跨文化傳播中,破除語言障礙并探索語言符號的跨文化傳播規律是至關重要的[10]。當然,非語言符號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覷的。劉憲華在《經典詠流傳》中演繹了《題西林壁》,呈現了詩歌的多重魅力,包括舞美、燈光、表演等方面,整個畫面震撼了觀眾視覺與心靈;以音樂為媒介,將中國古詩與西方樂器巧妙融合。在演奏中穿插經典名曲《梁祝》,更添情感色彩,打動聽眾內心,使人深度體驗音樂與古詩的交融。此外,其中特加入許淵沖老師的英文翻譯,使得中國文學名篇得以在語言上跨越國界,傳播至更廣闊的領域。整個演出生動展示了中華古詩詞新媒體跨文化傳播中語言與非語言的協同作用。
中國古詩詞跨越文化傳播需利用語言文字符號作為依托,但同時也離不開非語言符號的協同。通過音、詩、畫三重非語言符號的互補,整場才有了完整而極具吸引力的表演,才能多方面展示中國古詩詞,讓觀眾看到了中國古詩詞的魅力所在。“音詩畫”多模態符號協同可以打破文化壁壘,建立共通的符號,可以讓大家在中華民族的文化背景下,更好地了解中國古詩詞,不斷促進中國古詩詞新媒體在跨文化傳播方面的發展。
《詩詞里的中國》(Mastering Chinese Poetry)是由CGTN(中國環球電視網)推出的一檔打破文字界限的中國古詩詞交流節目。該節目以古詩詞的雙語朗誦和解讀為主,用多元化的表現形式和詩意化的影像畫面,解讀古詩詞背后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旨在吸引對中國文化和歷史感興趣的海內外群體。該節目不僅在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播出,同時也在多個國內外互聯網新媒體平臺推廣,如國內的CGTN 官方微博、抖音號、微信公眾號和視頻號、“學習強國”App “傳播中國” 板塊,國外的YouTube、Facebook 和Twitter 等。這種跨平臺的新媒體宣傳方式,以表現形式的多樣性、極強的互動性、時空的跨越性和資源的共享性,成功地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觀眾,使其成為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優良載體,多渠道地展示了古詩詞的魅力和審美內涵,為中國古詩詞新媒體跨文化傳播提供了借鑒。
本文分析對象選自《詩詞里的中國》官微公眾號2022年4月播出的第一期視頻,即由唐末詩人崔護所著的《題都城南莊》。詩人以一首七言詩,用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方式含而不露地表達了他的愛戀,意蘊雋永,回味無窮。相傳,詩人來到長安參加應試,沒能中舉。某月,他去往南郊散步,口渴難耐的他去一戶人家討水喝,偶然遇到了一位眉目如畫的姑娘。兩人情投意合,一切盡在不言中。翌年同日,他再次來到城南,卻見此門緊閉,已然人去樓空。他深感苦悶,遂在門上題下此首絕句[11]。詩人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寫作題材,描繪出了一段尋春遇艷而重尋不遇的凄美愛情故事。詩人將“人面”和“桃花”作為貫穿全詩的兩個元素,通過“去年”與“今日”的兩相對比,用桃花燦爛綻放反襯人面的不可尋。
本期視頻趁著百花吐艷、萬物復蘇的春光,通過對《題都城南莊》的回顧與評述,向觀眾展示了其中BE 美學的魅力。下文將以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為指導,從模態結合、敘事轉化和語篇互動3 個方面,探究多模態話語分析在中國古詩詞新媒體跨文化傳播中的應用,從而實現中國古詩詞高質量的跨文化傳播。
中國古詩詞中蘊藏著豐富的美學意蘊,單純用英語翻譯詩詞是無法讓西方觀眾充分理解詩歌中的美學意蘊的,因此,需要借助多元的媒介,將中國古詩歌中難以表達的美學意蘊傳達給西方觀眾[12]。在選取的視頻中,實現了從蘊含著詩人情感的文字模態到圖片、文字、影像、聲音的多模態的結合。視頻中除了基本的文字模態(中英雙語版的《題都城南莊》詩句),還呈現了豐富多樣的圖片模態(各種鮮花盛開、描繪絢麗春景的圖片)、聲音模態(言語解說和背景音樂)和影像模態(回顧《題都城南莊》時的古典背景和活靈活現的動畫),完成了單文字模態形式到視聽結合的多模態語篇的轉換。多元化的模態結合消減了語言、文化、思維模式的差異造成的影響,將西方觀眾易于接受和理解的視聽形式和新媒體網絡傳播方式相結合,為中國古詩詞跨文化傳播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詩詞里的中國》評《題都城南莊》的敘事語言經歷了從漢語到現代英語的轉化,現代英語符號與漢語文字、圖片、音樂、動畫等視聽模態相結合構成了多模態敘事語篇。敘事主體是以大量春日桃花的圖像、視頻和動畫為主,其中桃花的圖像模態是主模態,有大自然中的桃花實景圖,也有動畫制作的桃花花瓣動圖,兩者相得益彰以最直觀生動的畫面渲染出春日美景與詩句的故事氛圍,同時主模態的選擇高度匹配了視頻的敘事主體形象。視頻的敘事結構具有多樣性的特點,離不開語言和非語言符號的意義表征。視頻通過英語主持人的全知視角,從懸念設置、引入主題、朗誦詩歌英文版、介紹詩歌故事背景和內涵到回歸現代,采用層層遞進的講述方式,通過圖像、解說詞、色彩、動畫、背景音樂等模態一一呈現。
該詩的英文版選取的是許淵沖先生的譯本,該譯本以清晰簡明的語言,盡可能地向西方觀眾傳達詩句的內涵和意象。第一句便以“this house”和“this day last year” 向觀眾表明了事件發生的地點和時間;第二句通過“vied”挑明了“a pink face”和“the pink peach blossoms”之間相互映襯的關系;第三句以“today”強調時間的流轉,表達出了詩人感傷之情;第四句以“pink peach blossoms”“still”“smile”和“full-blown” 刻畫出“物是人非”,更加淋漓盡致地渲染出人面桃花(“the pink face”)不相逢的遺憾與感慨。全詩以“去年此地”和“今日此地”兩條敘事線的轉換,曲折盡致地表現了詩人兩次不同境遇的復雜情緒,與開篇主持人說的“peach blossoms are more than just a sign of spring”相呼應,讓西方觀眾意識到桃花在中國文化中如同與玫瑰一樣象征愛情,正如“桃花運”一般(peach blossom luck refers to luck in love)。視頻最后完成了從古代到現代的敘事回歸,一方面因為視頻播出時正值陽春三月,非常應景;另一方面向現代觀眾傳達出不負春光,珍惜愛情的美好祝愿。
多模態語篇的互動意義在韓禮德系統功能語言學的人際功能中得以體現,主要從接觸、情態、態度和社交距離4 個角度來揭示視頻參與者與觀看者間不同類型的互動意義[13]。
3.3.1 接觸
接觸指的是視頻參與者與觀眾間的眼神交流。本期視頻將“索取”與“提供”兩類互動組合起來,前者指的是視頻參與者(即主持人)與觀看者(即觀眾)直接的眼神接觸,后者指的是視頻觀看者成了圖像的接收者。在視頻的開頭便以桃花、梨花盛開的圖像作為“提供”類圖像,緊接著出現本期視頻的主持人,作為“索取”類圖像體現了視頻參與者與觀眾的視覺接觸。接著通過對《題都城南莊》的解讀與主持人的解說,兩類圖像實現相互補充,一同構建視覺互動。
3.3.2 情態
顏色的使用是表現情態的一個重要部分,同時還承擔起了渲染情感和環境的作用[14]。在視頻中,主要運用了粉色、暗紅、藍色、綠色等主色調,如桃花的粉色、邊框的暗紅、天空的藍色及植物的綠色。多層顏色的相互交織,向視頻觀看者展現了大美的春光。冷暖色調的交叉使用,給觀看者帶來了極強的視覺沖擊與感染力,能讓觀看者在不知不覺中融入視頻里,身臨其境地體會崔護的“去年”與“今日”。
3.3.3 態度
視頻參與者與觀看者間的態度變化主要表現在角度上,平視、俯視與仰視角度的轉換彰顯了視頻參與者與觀看者間不同的態度。主持人對主題的解說是通過平視的角度拍攝的,體現了視頻參與者與觀看者間平等的關系。對春日美景的拍攝運用了平視、俯視與仰視3 種角度,俯視強調了觀看者的重要性與觀感,仰視則與之相反。3 種拍攝角度的靈活切換,給視頻觀看者帶來了全方位的觀感體驗,讓觀看者更加沉浸于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氛圍中。
3.3.4 社交距離
社交距離主要是由近景與遠景來表現。在視頻中,近景的比例很大,主要體現在主持人的講解及對春景的拍攝,近景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與觀看者的距離,給人一種親近的感覺。同時還利用了遠景的鏡頭,讓視頻觀看者能夠飽覽絢爛的春景,從宏觀視角捕獲信息。社交距離的遠近交換,能夠緩解視頻觀看者的審美疲勞,更加引人入勝。
本文首先梳理了目前中國古詩詞對內外傳播的現狀,其主要問題在于傳播受眾群體小、內容碎片化、傳播模式固化、跨文化意識淡薄等,此后介紹了多模態話語理論基礎及其框架下的符號協同方式,最后以CGTN 雙語視頻節目《詩詞里的中國》(Mastering Chinese Poetry)中的唐詩《題都城南莊》為例,從多元化模態結合、多維度敘事轉化、多模態語篇互動3 個維度分析了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在中國古詩詞新媒體跨文化傳播中的應用,以其在新媒體背景下依托多模態語篇,一方面,提高中國古詩詞和優秀傳統文化的受眾關注度和大眾鑒賞水平;另一方面,提升中國古詩詞在跨文化語境中的傳播廣度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