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迅
(廣西外國語學院,廣西南寧 530222)
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國家推行文化“走出去”戰略,廣西民俗文化底蘊深厚,內涵豐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向世界介紹廣西民俗文化,有助于推動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和交流,增強文化自信。民俗文化的外宣翻譯應以擴大民俗文化的宣傳與傳播效力為目的,因此,譯者應深入研究本土民俗文化,結合文化傳播、民俗學、人類學等理論,進而擴大廣西民俗文化的影響力和宣傳效果。當前對廣西民俗文化外宣翻譯的研究仍然較少,筆者根據廣西各類民俗文化外宣文本特點,嘗試提出科學的、指導性的翻譯原則和策略,這既有利于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也為后續的民俗文化外宣翻譯路徑挖掘做好基礎研究。
講好壯鄉故事、傳播壯鄉好聲音,就是要依靠譯者對廣西少數民族文化的歷史背景、文化風俗的理解和感受,積極主動地對文本進行再創造的過程,譯者的文化觀對廣西民俗文化翻譯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能最大程度地保留中國少數民族的文化信息,實現信息傳遞對等,以發揮交際功能[1]。通過在翻譯中體現廣西地區特有的地理環境、歷史條件、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的文化現象,體現出獨有的文化心理、思維方式和審美觀念,反映在語言中謀篇布局、修辭方法等行文習慣的差異。
第二,注重文化傳播的效果,將外宣翻譯視為一種跨文化傳播行為,應充分考慮目標語受眾的理解程度和接受度。語言和文化有著十分緊密的關系。語言既是構成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通過語言人們可以了解不同民族的習俗、文化、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2]。翻譯的主旨是突破語言壁壘,實現文化自由交流。因此,譯者應將文化作為翻譯的單位,在譯文中重現原作的文化,實現文化功能對等翻譯。
民俗文化外宣翻譯本質上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活動,其目的是促進原語讀者與目的語讀者的交流互動,實現文化傳播。在進行翻譯時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民俗文化中的專有名詞是區別于其他民族而特有的文化概念,最容易引起譯入語讀者的興趣,也是最深刻的記憶點。一般而言,民俗文化中的專有名詞是重要的文化負載詞,因此,專有名詞的翻譯應是外宣翻譯的重點。民俗文化中的專有名詞往往直接反映具體的民俗文化內容,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既要做到確保民俗文化的基本內涵順利傳遞,也要兼顧譯入語受眾的可接受度,使處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譯語讀者都能夠理解和接受廣西民俗文化。因此,譯者應在特定語境下濃度理解民俗文化中的專有名詞文化內涵,在翻譯過程中,除了常見的音譯法和直譯法,還可靈活運用意譯、注釋和增益等方法。
一般來說,大部分孤立的詞都存在近義詞或同義詞[3],也即意味著一個原語詞匯的意義可對應多個譯語詞匯,但這些詞語雖然意思相同,情感色彩或使用范圍卻可能大不相同。由于文化差異,中英文讀者對某些意象存在截然不同的情感態度。例如,“龍”在中國文化代表著吉祥、祥瑞,能給人們帶來好運和力量;但在英語中,“龍”對應的“dragon”一詞在英文國家常常是一種惡魔、怪獸的形象、如果將與“龍”相關的民俗節慶、民俗物品和民俗活動,如“炮龍節”“拔龍須”“搶龍珠”中的“龍”直譯為“dragon”,則會喪失了民俗文化的內涵。只有兼顧上下文語境及特定的文化背景,譯者才能找到最符合原文語境和意義的詞語。
中文文本在詞匯表達方式、句式結構等方面與其他語言的文本不同,在實際翻譯過程中,應關注這些差異,并進行有效控制。在很多中國民俗文化文本中,經常出現一些意義相同但表述各異的情況,這是由中文句式結構松散的特性決定的。這一特點也導致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句型結構在同一文本中反復出現。而英文與之相反,英文文本屬于信息型文本,講究結構和邏輯的緊密性,喜歡用關系銜接詞。因此,英文文本中較少出現大量重復性的句子結構。在實際翻譯過程中,應盡可能選擇貼合譯語受眾的語言表達方式。根據譯語的句式結構特點和詞語表達習慣進行翻譯,不僅能將民俗的內容傳播出去,也能使讀者更充分地理解民俗的文化內涵[4]。
在民俗文化翻譯的過程中要按照廣西地區文化的內涵,致力于將本民族的文化特征盡最大可能保留下來,這不僅能讓外國客人更好地記住中華文化的民俗名稱,而且使其對民俗文化的內容和特點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廣西各地的民俗節慶活動是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其中存在著很多富有文化特色的專有名詞。例如,壯族花婆節中的“花王圣母”“花神” 是屬于壯族特色文化詞匯。在西方世界中,他們的神即是“God”(上帝),中國的“神”和西方的“God”都是能給人類帶來福祉的精神信仰,因此,“花王圣母”或“花神”被直譯為“Flower God”(花的上帝)。因此,直譯方法既能將花婆節的文化內涵傳遞出去,又能引起西方受眾的共鳴,使他們更容易記住這一名稱。被列為廣西侗族文化遺產的“三江風雨橋”翻譯也同樣使用了直譯法。在侗族文化中,“三江風雨橋”又稱“花橋”,因此,它有兩種譯法:一是直譯為“Wind-rain bridge”;二則是根據“花橋”的名稱,譯為“Flower bridge”[5]。這些譯文既保留了廣西少數民族民俗文化詞匯的傳統特色,又使西方受眾能夠直觀地感受和理解中國少數民族的文化價值,同時,詞匯的翻譯也具有簡潔明了的特征。
如在介紹廣西的壯錦紡織工藝時,由于紡織材料的草葉毛羽、葛麻、絲棉的紡織材料與西方文化中紡織材料的種類基本一致,因此,對草葉毛羽、葛麻、絲棉的翻譯,可直接譯為“grass-or feather-made”“hemp-,silk-and cotton-made ”。在甑皮巖的骨針、石腳山的紡輪、獨具特色的竹籠機織造技術的翻譯中,甑皮巖、石腳山為廣西地名,為凸顯該地區區位地理位置對紡織工藝的影響,將這些地名進行直接音譯。因此,甑皮巖的骨針、石腳山的紡輪、獨具特色的竹籠機翻譯為 “ the bone needles of Zengpiyan Site” and“the spinning wheel of Shijiao Mountain”“the unique bamboo-cage loom” 。同樣的翻譯考量,對羅泊灣漢墓的麻織物、唐代郁林的貢布、聞名天下的壯錦的翻譯,則譯為“the hemp products unearthed in the Luobowan Tomb”“the Tang Dynasty's tribute cloth from Yulin”“the world famous Zhuang brocade”。
在介紹“侗族蘆笙服”時,“侗族”和“蘆笙”是特殊的民族詞匯,在譯入語中找不到對應的詞匯,因此采用音譯的方法,譯為“Dong Lusheng”。而“服裝”可采用直譯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服裝”對應的英文詞匯有“dress”和“costume”。“dress”的英文定義為:“an outer garment(as for a woman or girl)usually consisting of a one-piece bodice and skirt”,即外衣(通常為女性或女孩設計),通常由上半身和裙子組成;而“costume”的英文釋義為“an outfit worn to create the appearance characteristic of a particular period,person,place,or thing”,即在某個特定時期,參加特定活動,或由特定的人所穿的衣服,通常用來表示節日的盛裝或演出的服飾。“侗族蘆笙服”最初是部族首領在祭典或節日時穿著的盛裝,后成為在祭祀慶典時的著裝或蘆笙節的演出中蘆笙手的演出服。根據翻譯原則中譯入語的詞匯選擇應考慮原語詞匯所處的特定文化背景,“侗族蘆笙服” 應翻譯為“Dong Lusheng Costume”。而“侗族女服”通常指的是侗族女子日常所穿的服飾,因此應譯為“Dong Woman Dress”[6]。
直譯雖然能夠更好地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但是由于漢英兩種語言文化存在明顯的不同,直譯并不能保留原文本文化內涵,在這種情況下,譯者往往會采取與源語言相似或相同的表達形式,在確保傳遞文化內涵的情況下,兼顧文化特色,這即為意譯。意譯的最大的優勢是可以確保譯文傳遞的文化和譯文的用語習慣與受眾的需求相契合。廣西有許多具有地區和民族特色的美食小吃,其中酸嘢飲食文化尤其著名。“酸嘢”是將果蔬用醋、鹽和糖腌制而成的味道偏酸的食物。如果用直譯的方法,“酸嘢”應譯為“sour food”。英語讀者受眾看到“sour food”會想當然認為這只是一種加了酸性調料的食物,卻無法知道它是如何制作的,也不知道“酸嘢”中除了“酸”以外的特色風味。但如果采用意譯的方法,用“pickled”一詞代替“sour”,將其譯為“pickled food”則能更好地體現 “酸嘢” 的豐富的獨特風味。因為英文里的“pickled”一詞對應了中文中的“腌制的”。因此,譯文雖然沒有提及“酸”,但是食客通過譯文,就能了解到“酸嘢”是腌制而成的酸味食物。
“酸筍” 是許多廣西小吃中都會加入的配菜,如老友粉、螺螄粉一般都會加酸筍。參考“酸嘢”的譯法,“酸筍”應譯為“pickled bambooshoots”,同理“魚頭酸筍豆腐湯”則譯為“Fish soup with pickled bamboo shoots and toufu”[7]。通過意譯,讀者不但知道這些食物的配料,也能了解其制作工藝。
在翻譯瑤族特色服飾時,原文為“瑤族服飾色彩斑斕,紋飾繁縟,領口、袖口、衣邊多刺繡、織錦、鑲闌干,帽檐、披肩、背帶垂掛紅纓”。其中,“闌干”指的是壯族和瑤族等少數民族服飾周身緣的一道絲織或棉織的辮子,也可以理解為鑲在衣服上的花邊。原句中“領口、袖口……紅纓”是對“瑤族服飾色彩斑斕,紋飾繁縟”的解釋,而“鑲闌干”與刺繡、織錦的用途是一樣的,在其難以在英文中找到對應的詞語的情況下,將“鑲闌干”在譯文中刪去,并不會影響原文的信息傳遞,也不會影響譯語讀者對瑤族服飾文化的理解,同時也達到了文化交流的目的。因此,原文“瑤族服飾色彩斑斕,紋飾繁縟,領口、袖口、衣邊多刺繡、織錦,鑲闌干,帽檐、披肩、背袋垂掛紅纓”可譯為:The Yao costumes are rich colors,patterns and adornments.Embroideries and brocades are often used to ornament collarbands,cuffs,and lower hems.Hat brims,capes and bags are ornamented with red tassels[8]。
在對少數民族文化詞進行翻譯的時候,可以在直譯的基礎上增加注釋的方式給譯語讀者創建特定的民俗文化語境,盡可能減少因為語境陌生而引起的隔閡,由此深化譯語讀者對民俗文化的理解與接受度。比如,在介紹壯族及其先民就在華南—珠江流域發展稻作農業生產時,會涉及壯族獨特的“那”文化,即:據“那”而作,憑“那”而居,賴“那”而食,靠“那”而穿,依“那”而樂,以“那”為本的生產生活模式及“那”文化體系[9],造就了與北方旱作文化和游牧文化迥異的生計方式和文明類型。對“那”進行翻譯時,需要譯者對壯語中的“那”要有全面的、科學的、深刻的理解。“那”在壯語中意為“田”和“峒”,泛指田地或土地。在珠江水域地帶,分布這許多以“那”開頭的地名,其中又以廣西的左右江、紅水河和邕江流域最為密集,比較常見的“那隆”“那坡”“那弄”“那渠”等。壯族祖先最先適應珠江流域亞熱帶季風氣候和廣西的自然地理環境,發展水稻技術,成為稻作民族。“稻田”壯族農業文化的核心要素,如前文所述,“稻田”亦即“那”,因而“那”文化是壯族農業文化的核心。對“那”的翻譯,需將“Na”進行音譯,同時,將其文化內涵以括號形式(paddy fields,Zhuang language)譯出。此外,直譯后增加注釋說明,可加深讀者對“那”文化的理解,提高“那”文化的傳播,此段可譯為:Zhuang ancestors have lived in Zhujiang river basin from time immemorial.Zhuang's homeland has appropriate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to develop ric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A distinctive culture with "Na"(paddy field,Zhuang language)as the core of living patterns and cultural systemis vastly different from the way of living and culture types of the north dry farming culture and the nomadic culture.The "Na" is our base,in it we farm,along it we reside,rely on it we eat and wear,and through it we play fun.
在翻譯少數民族服飾貫頭衣時同樣應該用增譯的方法。貫頭衣是“大致用整幅織物拼合,不加裁剪而縫成,周身無袖,貫頭而著,衣長及膝”。實際上,“貫頭衣”就是一塊布,穿著方式為披掛或裹扎。這種服飾的特點是穿著時從頭往下套,苗族人也將其稱為“貫首衣”,這是一種人類早期服飾款式的遺風。“貫頭衣”被譯為“one-piece coat”,“coat”的定義是“a thick outer garment worn outdoors,having sleeves and typically extending below the hips”。因為苗族女主常將“貫頭衣”作為外衣穿,將其譯為“coat”能夠準確傳達源語中蘊含的文化信息,實現文化傳遞對等的功能。但將“貫頭”譯為“one-piece”會使英語讀者感到困惑,讀者很難將“one-piece”與“貫頭”聯系起來,因此可以通過增譯加注釋的方式,將其譯為:“onepiece coat(made by one piece of cloth without seam)”。括號里的注釋介紹了這一服飾名稱的由來,實現文化傳遞的效果。
中國的民俗活動存在許多字面意思與其豐富內涵不相符合的特色詞匯,這樣的詞匯可以采用”意譯+釋義”的方法進行翻譯。例如,疍家婚俗文化中的“哭嫁”習俗。疍家新娘出閣前10 天就開始閉門不出,每到夜晚就開始唱哭嫁歌,新娘用歌詞來表達對先輩的懷念及感念父母的養育之恩。如果將“哭嫁”直譯為“crying marriage”會使外國讀者認為這是一場不幸的、被迫的婚姻。“哭嫁”表現的是即將出嫁的女子對離開父母、親人的悲傷、不舍。可采用意譯加注釋的方式將“哭嫁”翻譯為wedding lament(a traditional marriage custome,to express the bride's affection to her relatives)[10]。
廣西少數民族民俗文化底蘊豐厚,歷史悠久,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應加強推動廣西少數民族文化的對外交流和傳播。在文化視域下的廣西民俗文化翻譯要求譯者充分把握民族文化的歷史背景,加強對民俗文化的認識和理解,領會少數民俗文化的精髓。在翻譯的過程中,尤其重視對民俗文化中的專有名詞、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在詞語選擇上須充分考慮上下文語境和所處的文化背景。同時,要兼顧譯入語讀者的接受度,在保證原文的文本意義和文化意義實現等效傳播的基礎上,盡可能地選擇譯入語讀者習慣的句式結構。民俗文化的翻譯可靈活運用“音譯+直譯”“意譯”“增譯+改寫”策略,把廣西民俗文化信息、文化特色、文化內涵準確生動地傳遞給讀者,實現極富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輸出,最大限度地實現對外交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