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新苗
(湖南師范大學 法學院,長沙 410000)
人類社會進入21 世紀后,經濟與科技的高速發展推進了社會文明進步,但并未遏制犯罪的國際化趨勢,各類跨國犯罪時有所見并呈現出專業化、組織化趨勢和脫法技巧熟練等特征。因此,單憑一國之力難以有效打擊跨國犯罪。目前,國際社會在打擊跨國犯罪和開展跨國追贓國際合作方面已初見成效,但依然不盡如人意。如何有效追回犯罪分子非法轉移至境外的犯罪資產,防止其利用國家間制度差異和法律漏洞逃避制裁,是目前國際社會在跨國追贓領域面臨的重大難題。境外沒收裁決的承認與執行機制,對跨國追贓發揮著重要作用。為此,需要全面梳理其歷史發展脈絡,明確其基本法律原則,細化其國際和國內法律依據,強化其基石和理論支撐,為我國跨國追贓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機制的構建探尋可供借鑒的先進范式。
相互承認與執行跨國追贓沒收裁決主要表現為贓款流出國和贓款實際所在國根據雙邊協定、國際公約、國內法律法規等開展刑事司法合作,通過判決或登記等方式承認資產流出國簽發的沒收令的法律效力,并對所涉資產予以沒收。①參見肖志新:《完善我國域外追贓制度的策略研究》,華東政法大學2019 年博士學位論文,第5 頁。從沒收裁決的性質看,該制度屬于刑事司法協助中刑事判決承認與執行的重要內容;從沒收裁決的類型分析,根據《聯合國反腐敗公約》及其實施立法指南的分類方法劃分②參見《〈聯合國反腐敗公約〉實施立法指南》第735 段,載聯合國官網,https:/ /www.unodc.org/documents/treaties/UNCAC/Publications/LegislativeGuide/UNCAC_Legislative_Guide_C.pdf,2023 年1 月17 訪問。,沒收裁決通常分為針對犯罪資產實行永久剝奪的命令、沒收金錢的裁決,以及適用《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第54 條③參見《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第54 條第1 款第3 項。,不經過刑事定罪程序產生的未定罪沒收判決等不同種類。④國內外有關“沒收裁決”的表述并不統一,如無特殊說明,本文所使用的“沒收裁決”“沒收令”“沒收判決”表意大致相同。這種司法合作模式最早源自歐洲,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都鼓勵通過承認與執行沒收裁決以及資產分享途徑達到資產返還目的。只有實現了跨國追贓沒收裁決的承認與執行,后續的資產分享機制才能不斷優化與完善⑤參見蔣新苗:《跨國追贓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法律機制的革新走勢》,載《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3 年第3 期,第89 頁。,才能有效追回滯留于國外或境外的犯罪資產。
非法所得流往境外的數目龐大,能夠成功追回的少之又少。2020 年9 月,聯合國“實現2030 年議程的國際金融問責制、透明度和誠信問題高級別小組”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轉移利潤的企業每年給政府造成5000 億美元損失,每年洗錢金額高達1.6 萬億美元,占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2.7%。⑥參見《聯合國報告:稅務舞弊、洗錢和腐敗困擾著全球金融 實現可持續發展急需改革》,載聯合國官網,https:/ /news.un.org/zh/story/2020/09/1067512,2023 年1 月28 訪問。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一項研究顯示,2006—2009 年,只有四個國家歸還了被盜資產(共2.76 億美元);2012—2014 年,1.47 億美元被重新移交給外國司法管轄區。這些國家凍結的被盜資產只有1.6%被歸還。⑦See Mat Tromme,Waging War against Corrup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How Asset Recovery Can Be Compliant with the Rule of Law,29 Duk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Law 165,165(2018).非洲國家的情況更嚴重,2021 年,聯合國秘書長在《非洲發展新伙伴關系:關于執行情況和國際支持的第十八次報告》(A/75/918)中明確指出,非洲每年的非法資金流動相當于其國內生產總值的3.7%,而到目前為止,只有15.3 億美元被追回并返還給非洲,不超過該區域非法資金流動總額的0.2%。
國際社會跨國追贓行動最早可以追溯到20 世紀60 年代,瑞士是歐洲第一個“吃螃蟹者”。1967年,瑞士政府接到加納法院的申請,請求追回加納第一任總統恩克魯瑪非法竊取的資產,但瑞士依據其國內法的規定,未對加納法院的請求作出回應。1979 年,瑞士政府又接到伊朗政府的申請,請求歸還薩赫非法獲取的數百億美元腐敗資產,同樣未得到瑞士法院的支持。①See Kempe Ronald Hope & Bornwell C.Chikulo, Corruption and development in Africa: Lessons from Country Case Studies, Palgrave Macmillan, 2000, p.17-39.一直到1997 年,瑞士政府同意馬里政府的請求,并向其歸還了馬里前總統穆薩隱藏在瑞士的部分腐敗資產。②See Kempe Ronald Hope & Bornwell C.Chikulo, Corruption and development in Africa: Lessons from Country Case Studies, Palgrave Macmillan, 2000, p.17-39.2002 年,秘魯政府向瑞士提出請求,根據兩國簽訂的有關資產返還的司法互助協定,成功追回秘魯前情報局長蒙特西諾斯非法所得7700 萬美元。此后,美國政府也根據秘魯的請求返還了腐敗資產。經過秘魯方長達數年的努力,最終從瑞士、美國及秘魯當地銀行成功追回超過2.5 億美元犯罪資產。③See Jean-Pierre Brun, et al., Asset Recovery Handbook: A Guide for Practitioners, World Bank Publications, 2020,p.21-23.2005 年,尼日利亞政府通過多種追贓方式,成功追回了前州長阿拉米耶塞加絕大多數滯留于境外的犯罪資產。④See Jean-Pierre Brun, et al., Asset Recovery Handbook: A Guide for Practitioners, World Bank Publications, 2020, p.25-27.
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機制早期主要是調和多法域國家國內法律及利益沖突的實務性機制,以解決一國境內不同法域間司法裁判的承認與執行問題。英國的做法具有一定代表性。英國境內不同地區及王室屬地⑤王室屬地(crown dependencies)是獨立管理的司法管轄區,在國際上被視為聯合王國所負責的領土,其主權屬于英國,涉及根西行政區、澤西行政區與馬恩島。并存,普通法系、大陸法系以及混合法系同在,導致不同法域間司法協助存在較大難度。為了調和其不同法域的法律沖突以及加強司法協助,1960 年《相互執行判決法(澤西)》對處理英國不同司法管轄區及王室屬地的民事、刑事財產支付裁判的承認與執行予以了明確規定。該法也是世界上較早確立有關財產支付裁判承認與執行的立法,尤為引人注目的是,請求承認與執行的判決不僅僅限于民事判決,已經擴張至依據刑事程序作出的財產支付判決。
20 世紀八九十年代,歐洲理事會一直致力于促進成員國之間的刑事司法合作,以相互承認為基石,推動有關跨國追贓沒收令的承認與執行。受其影響,英國也通過一系列刑事司法協助領域的立法將沒收令承認與執行的適用范圍擴大到其他主權國家。與此同時,瑞士、德國等國也在各自立法中強化跨國刑事司法合作機制。瑞士1981 年《聯邦刑事事項國際互助法》第94 條確立了瑞士執行外國法院刑事判決的基本原則,即終局性原則、可執行原則、互惠原則等⑥See Federal Act on International Mutual Assistance in Criminal Matters (1981) Switzerland, Art 94.,并對沒收財產或物品的類型、執行程序以及犯罪所得資產的處置等司法協助問題作出具體規定。德國1982 年《刑事國際合作法》確立了德國承認與執行外國沒收裁決的基本原則。在英國、德國和瑞士等國的影響下,歐洲不少國家的國內法都對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問題進行了明確規定。
1988 年通過的《聯合國禁止非法販運麻醉藥品和精神藥物公約》(以下簡稱《聯合國禁毒公約》)是聯合國制定的第一個具有懲治跨國洗錢犯罪內容的國際公約,圍繞有效剝奪犯罪分子所得“毒贓”等問題創制了一系列識別、追查、凍結和沒收規范,并確立了沒收裁決的承認與執行規則?!堵摵蠂驌艨鐕薪M織犯罪公約》《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等公約沿襲并豐富了這一規則。
跨國追贓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法律機制的實施必須有明確的法律依據,創設其國際法律依據和國內法律依據的前提則是該機制基本法律原則的確立。
互惠原則,又被稱為“對等原則”,強調兩國之間是一種相互平等地給予優惠或好處的關系。①參見馬萬里:《承認與執行外國法院判決中的互惠原則研究》,江西財經大學2021 年博士學位論文,第43 頁。在類型上,以是否存在互惠的“例外”,又可以分為絕對互惠制與相對互惠制。
初期,為了調和不同國家之間的司法管轄權沖突,加強彼此之間的司法協助,除外交手段和個案協商外,歐洲國家開始嘗試以互惠原則為基礎設立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法律制度。英國1960 年《相互執行判決法(澤西)》第10 條明確規定:“如果其他國家的法院在承認和執行方面給予澤西島判決的待遇大大低于澤西島法院給予該國法院判決的待遇,則有權拒絕執行該財產支付判決?!雹贘udgments Reciprocal Enforcement Jersey Law (1960), Art 10.英國所采取的互惠類型屬于絕對互惠制,其核心在于“無互惠則不執行”。瑞士1981 年《聯邦刑事事項國際互助法》以不完全互惠制為基礎確立了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法律制度。與英國的絕對互惠制不同,瑞士法律規定原則上僅在請求國保證互惠的情況下才予以協助,但涉及文件送達或執行請求時,若滿足一定條件,則無須“互惠”也能對外國的沒收裁決予以執行。③See Federal Act on International Mutual Assistance in Criminal Matters (1981) Switzerland, Art 8.
歐洲部分國家在刑事司法協助領域適用互惠原則,對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法律制度的確立影響深遠。管轄權是司法主權的具體體現,也是國家主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一國無義務執行他國的刑事判決,而一國的刑事判決在其領土之外也無法被執行,這種制度有力地維護了國家司法主權,但也容易被犯罪人利用,反而有損國家利益。雖然互惠原則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國家主權的限制,但使得承認與執行外國相關沒收裁決成為可能,有助于雙方對外逃犯罪人的懲罰和外流資金的追回,最終仍是對國家利益和國家主權的維護。
隨著歐洲各國之間交往的日益密切,互惠原則的局限性開始顯露。該原則具有較濃厚的政治色彩,且“很少有哪個國家會迫于外國的互惠壓力而承認和執行外國的判決”④杜濤:《互惠原則與外國法院判決的承認與執行》,載《環球法律評論》2007 年第1 期,第115 頁。,歐洲理事會和歐盟等區域性國際組織試圖以相互承認原則來加強各國刑事司法領域的合作。
歐洲各國最初的刑事合作以“互助”為基礎。20 世紀60 年代,“互助”模式衍生出來的相互承認原則成為歐洲理事會關注的重點,并力圖通過一系列公約將這一原則適用于刑事領域。但遺憾的是,由于國家間缺乏相互信任,多數公約缺少足夠數量的簽署國,歐洲理事會在刑事司法合作領域引入相互承認原則的嘗試并未取得預期效果。⑤See Libor Klimek,Mutual Recognition of Judicial Decisions in European Criminal Law,Springer, 2017,p.48.在歐盟,相互承認原則在刑法領域的演變是一個漸進過程。1993 年《歐盟條約》引入了歐洲聯盟的三大支柱結構,其中,第三支柱強調“加強協作”以打擊刑事犯罪,由此推動了歐盟成員國間在刑事領域的深入合作。1999 年,歐盟在相互承認的決議中正式將該原則確立為歐盟刑事事項司法合作的基石,刑事裁決的相互承認即指一個成員國的司法機構承認且在必要情況下執行另一個成員國作出的司法決定。①參見于文沛:《歐盟刑事合作進程研究》,黑龍江大學2015 年博士學位論文,第12 頁。歐盟《關于相互承認沒收令的第2006/783/JHA 號框架決定》(Council Framework Decision 2006/783/JHA)明確要求將相互承認原則擴大適用于沒收令的承認與執行。在構建相互承認與執行跨國追贓沒收令機制的過程中,歐盟特別強調三個核心問題,即刑事屬性、術語的清晰化②See European Union Council Framework Decision 2006/783/JHA,Art 2.和便利性。③See European Union Council Framework Decision 2006/783/JHA,Art 7.以相互承認原則為基石的制度構建,有助于提高相互承認與執行跨國追贓沒收裁決模式的可接受性與可操作性,不僅簡化了冗長繁瑣的刑事司法合作程序,加快了合作速度,而且作為一種雙向機制,在執行國變為申請國時,其判決也能夠得到及時、有效地執行。
聯合國一直致力于通過公約確立資產追回的國際合作原則。《聯合國禁毒公約》《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聯合國反腐敗公約》強調以國際合作原則為主導構建跨國追贓沒收裁決的承認與執行制度。它們分別從有效追回販毒毒贓、跨國犯罪與腐敗犯罪等犯罪資產三個方面,對締約國如何確立和完善國內立法開展國際合作、實現跨境沒收裁決的承認與執行問題進行明確規定。聯合國三大公約在強調國際合作基本原則的同時,重視對國家主權的尊重與保障。一方面,聯合國三大公約均明確要求締約國應當將其作為提供跨國追贓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事宜司法協助的法律依據;另一方面,在具體決定是否執行時,又強調締約國所作出的決定應當符合并遵循其本國法律規定或者與請求締約國相關的任何雙(多)邊協定(安排)的規定。以《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為代表的跨境資產追回公約,對刑事司法國際合作的內容與方式作了較為全面的規定。該公約展現了其構建跨境追贓刑事司法協作模式的全面性、創新性與具體性,總結和概括了多國的司法實踐。
此外,跨國沒收裁決的承認與執行還得遵循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原則。各個國家必須充分尊重并保障本國公民在國際社會中擁有的基本權利。跨國追贓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機制的實施也不得損害善意第三人的權利。④參見黃風:《協助外國追繳違法所得的條件與程序》,載《法學雜志》2019 年第6 期,第6 頁??鐕汾E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的法律機制構建與實施,當以國際合作為主導,以相互承認和互惠原則為補充,有機整合或協調各原則的關系,充分發揮其價值與功能。
在聯合國的倡導下,各國在跨國追贓領域不斷加強國際合作,為承認與執行跨國追贓沒收裁決而創設規則的國際公約或雙邊協定與日俱增。此類公約或協定,不僅為各國在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領域的國際合作提供了國際法律依據,也對各國相關的國內立法與司法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尤其在指引構建科學化、合理化的國內法依據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多邊公約作為跨國追贓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的法律依據
在國際社會中,作為跨國追贓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法律依據的多邊公約,既有聯合國的公約,又有歐盟等區域性組織的多邊公約,其中,尤以聯合國三大公約對全球的影響最大。
(1)1988 年《聯合國禁毒公約》確立的法律依據
《聯合國禁毒公約》是聯合國最早確立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具體規則的多邊國際公約,對締約國如何處理一國沒收令及相關程序等作出了較為明確的規定??紤]到各國對執行外國刑事判決的立場以及制度上的差異,公約為締約國提供了兩種可供選擇的執行方式。第一種為沒收令的間接執行,締約國在收到執行沒收令的申請時,應當將這一請求直接送交主管部門,以此來取得沒收令,如果這一命令已經發出,則必須立即執行;第二種方式為沒收令的直接執行,相較于第一種方式來說更為簡便,其特點在于無須另行作出沒收令,一方在收到執行申請后,只要沒收令所涉財產或物品位于被請求國境內且屬于公約規定的毒品犯罪資產,就應當將其提交給本國主管機構并予以執行。①參見《聯合國禁毒公約》第5 條第4 款第1 項。同時,為確保能夠有效執行外國沒收令,公約還要求締約國在收到沒收令的同時,對需要執行的收益、財產、犯罪工具以及與犯罪有關的其他物品采取識別、追查、凍結或扣押等限制性措施。②參見《聯合國禁毒公約》第5 條第4 款第2 項。
盡管《聯合國禁毒公約》中沒收裁決所涉資產僅限于與毒品相關的犯罪,但是公約關于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的方式、程序、執行后財產處置及善意第三人權益保障等規定,不僅提供了國際范例,而且也成為國際社會防范和打擊其他類型犯罪,以及構建追贓沒收事宜國際合作機制的重要參考依據和可資借鑒的基礎性公約。
(2)2000 年《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確立的法律依據
《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在《聯合國禁毒公約》沒收事宜國際合作的基礎上,采用較為完整的條款對執行外國沒收令、執行請求書的內容、執行外國沒收令的程序等進行了明確規定。
在執行方式與程序上,《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第13 條第1 款規定締約國在收到另一締約國的請求后,應在本國國內法律制度的范圍內盡最大可能采取兩項行動中的一項:被請求締約國必須將請求締約國簽發的沒收令直接提交本國主管當局執行,或者將請求提交其主管當局,以便獲得國內沒收令。如果獲得國內沒收令,就要求被請求締約國予以執行。③參見《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第13 條第1 款。該公約在立法實施指南中還進一步指出,之所以提供兩種選擇,是出于對不同國家有關沒收制度的考量,如有些國家采用按價值計算的制度,沒收與贓款價值相當的財產,而有些國家沒有這類制度,此時多種選擇使得被請求締約國的法律具有靈活性,能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④參見《〈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實施立法指南》第361 段,載聯合國官網,https:/ /www.unodc.org/documents/treaties/UNCAC/Publications/LegislativeGuide/UNCAC_Legislative_Guide_C.pdf,2023 年1 月17 日訪問。此外,考慮到多數國家國內法均規定了拒絕提供協助的事由,公約對此也作了特別規定,若請求中所涉犯罪并非公約涵蓋的犯罪,締約國可拒絕執行該沒收令。⑤參見《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第13 條第7 款。
(3)2003 年《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確立的法律依據
《聯合國反腐敗公約》在上述公約的基礎上用專章規定涉腐資產追回。公約首先對可追繳的資產以及沒收令的相關問題作了更加明確的規定。該公約第55 條第1 款第2 項強調,沒收令所涉犯罪所得、財產、設備或其他工具都可以請求締約國予以執行,“犯罪所得”是指通過實施犯罪直接或間接產生或者獲得的財產。①參見《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第2 條第4 款、第2 條第5 款。該公約第31 條第1 款進一步規定,犯罪所得或者價值與這種所得相當的財產,以及用于或者擬用于根據本公約確立的犯罪的財產、設備或者其他工具,均屬于可沒收的對象。②參見《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第31 條第1 款。公約還在其后的立法指南中強調,對公約所提及的沒收令可作廣義解釋,包括沒收金錢的裁決,但不應理解為要求執行某一無刑事管轄權的法院發出的裁決令。③參見《〈聯合國反腐敗公約〉實施立法指南》第735 段,載聯合國官網,https:/ /www.unodc.org/documents/treaties/UNCAC/Publications/LegislativeGuide/UNCAC_Legislative_Guide_C.pdf,2023 年1 月17 日訪問。
該公約第54 條關于賦予主管機關執行權的要求與考慮不經過定罪作出沒收的建議,均被視為對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事宜國際合作的發展與創新。該公約第54 條第1 款第1 項規定:“為依照本公約第55 條就通過或者涉及實施根據本公約確立的犯罪所獲得的財產提供司法協助,各締約國均應當根據其本國法律采取必要的措施,使其主管機關能夠執行另一締約國法院發出的沒收令?!笨紤]到該公約第54 條被稱為“通過沒收事宜國際合作追回資產的機制”,具體到沒收裁決的執行問題上,則意味著各國應當通過國內立法規定主管機關有執行外國沒收裁決的權力,這是沒收裁決能否通過國際合作得以實現的前提要求,這一規定很好地彌補了已有公約的不足。該公約第54 條第1 款第3 項規定,締約國應當考慮采取必要的措施,在因為犯罪人死亡、潛逃或者缺席而無法對其起訴或其他有關情形下,能不經過刑事定罪而沒收這類財產。④參見《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第54 條第1 款第3 項。公約在其技術指南中進一步指出,該項規定旨在建議各締約國采取措施,沒收境外腐敗犯罪轉移至其法域的收益,即使犯罪所在的締約國和資產所在締約國均沒有對該罪犯進行刑事定罪。⑤參見《〈聯合國反腐敗公約〉技術指南》第722 段,載聯合國官網,https:/ /www.unodc.org/documents/treaties/UNCAC/Publications/LegislativeGuide/UNCAC_Legislative_Guide_C.pdf,2023 年1 月17 日訪問。該公約關于各國考慮建立未定罪沒收程序的規定,進一步擴大了沒收令的范圍,使得一國基于未定罪作出的沒收裁決有了被資產所在國直接或間接執行的可能。
《聯合國反腐敗公約》在加強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的國際合作方面,更加注重國內有關程序性立法,強調各國在根據公約開展國際合作時,國內應當有配套立法,從而實現國內法與國際公約的有效結合,更好地落實該制度并發揮其作為一種雙向機制的積極作用。
(4)多邊公約中跨國追贓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的法律依據評析
從宏觀角度看,聯合國三大公約有關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的規定,為各國實踐提供了明確的國際法律依據。從微觀角度看,聯合國三大公約所涉規定多集中于沒收裁決基本問題的界定、執行程序、執行方式,以及善意第三人權益保障等方面。這些具體規定既是各國確立相關國內法律依據的重要參考,又是跨國追贓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法律依據統一化的典范。聯合國三大公約作為框架性法律依據,強制性規定內容不多且允許各國靈活變通,基于制度差異所導致的問題依舊需要各國通過完善國內立法或達成雙邊協定等方式予以協調。我國已先后加入這三大公約,在構建我國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制度時,既需要做好國內法的修訂與銜接,又應積極利用公約進行實踐,提高我國境外追贓的效率。
2.雙邊協定作為跨國追贓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法律依據的典范
(1)2016 年《美國與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刑事司法協助條約》確立的法律依據
該雙邊條約簽署于2016 年,是美國首次與哈薩克斯坦訂立的關于刑事事項司法協助的條約,也是美國近些年在執行沒收令雙邊合作領域簽署的為數不多的條約之一。據此,兩國在刑事事項方面互相提供最廣泛的司法協助,包括調查、起訴、預防刑事犯罪以及刑事訴訟中的各種事項予以協助。在沒收令的執行方面,該條約在第16 條“沒收程序的協助”中對可沒收財產的種類以及拒絕執行的條件等問題作出了明確規定。在可沒收的財產類型上,根據該條約第16 條第2 款的規定,犯罪所得不僅包括直接或間接來自犯罪的財產,與這些財產同等價值的財物同樣也可以被沒收。兩國通過有效協商的方式對拒絕執行的理由作出限制,這一規定對雙方沒收令的成功執行無疑更有利。①See Treaty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Republic of Kazakhstan on Mutual Legal Assistance in Criminal Matters (2016), Art 16.此外,由于執行后財產的移交通常涉及被請求國財產分享以及執行成本等問題,因此,雙方在財產移交上采取了較為靈活的處理方式,財產的移交對象既可以是請求國,又可以選擇移交給其他國家,還可以就是否移交財產的條件限制另行簽訂協議。
《美國與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刑事司法協助條約》中有關沒收令的執行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兩國司法理念的差異。但也應當看到,這種雙邊條約在適用過程中依舊是“個案處理”,在獲得便利的同時意味著,國家會基于實際需求與不同的國家簽署此類條約,且每次都需要耗費大量時間進行協商、談判。美國自2016 年后涉及沒收令承認與執行的刑事司法協助條約數量便開始減少。
(2)2018 年《英國與科威特國關于刑事事項的法律互助條約》確立的法律依據
英國與科威特2018 年簽訂了《英國與科威特關于刑事事項的法律互助條約》,旨在加強兩國關于刑事事項的司法協助,提高雙方在調查、起訴和打擊犯罪方面的合作效率。條約規定兩國在跨境資產沒收、返還以及分享方面都應當提供協助。在沒收令執行上,兩國主要對拒絕執行的理由、請求書的內容以及執行的程序等作出規定。條約第2 條第1 款明確了5 種可以直接拒絕的情形:第一,執行請求可能會損害被請求方主權、安全或其他基本利益,或與其國內法不符;第二,請求涉及的犯罪屬于政治犯或軍事犯;第三,被請求方有充分理由認為,請求的目的是基于某人的種族、性別、宗教、國籍或者政治見解而對該人進行偵查、起訴、處罰或者其他訴訟程序,或者該人在司法程序中的地位可能由于上述任何原因受到損害;第四,請求涉及的犯罪行為不符合被請求方關于一罪不二審的國內法規定;第五,提供協助會損害被請求方國內的調查、起訴程序或危及任何人的安全。②See Treaty on Mutual Legal Assistance in Criminal Matters betwee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State of Kuwait (2019), Art 2(1).對于請求書的內容,除條約第4 條的一般規定外,請求國還應當提供包括法院作出的沒收令副本以及作出該命令所依據的理由、財產的詳細信息、財產中涉及第三方權益的信息等內容。③See Treaty on Mutual Legal Assistance in Criminal Matters betwee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State of Kuwait (2019), Art 17(2).進入執行程序后,由雙方中央機關或主管機關安排執行請求,同時,應確保在符合執行條件時,迅速且不拖延地予以執行。值得注意的是,條約并未對沒收令的執行方式予以明確規定,這也就意味著在一方提供本國沒收令后,被請求國既可以通過登記的方式直接執行該沒收令,又可以依據申請國的沒收裁決重新獲得本國沒收令并予以執行,具體如何處理則取決于各自國內法的具體規定。
(3)2010 年《歐洲聯盟和日本關于刑事事項司法協助的協定》確立的法律依據
為了促進歐盟成員國與日本之間在刑事事項司法協助領域建立更有效的合作,歐盟與日本于2010 年簽訂了《歐洲聯盟和日本關于刑事事項司法協助的協定》,適用對象為歐盟所有成員國。其第1條第2 款強調,雙邊司法協助的范圍包括本協定第25 條所列沒收裁決的承認與執行。①See Agreement between the European Union and Japan on Mutual Legal Assistance in Criminal Matters (2010), Art 1(2).在執行程序上,對請求書的內容、拒絕執行的理由以及善意第三人的權益保障等問題作出了明確規定。日本與歐盟這一協定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和示范性。歐盟作為區域性國際組織的特殊性,使得該協定可適用于歐盟所有成員國。
(4)雙邊協定中跨國追贓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的法律依據評析
國家間達成的雙邊協定作為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的國際法律依據之一,能夠較好地克服兩國制度差異,促使沒收裁決的有效執行。但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對簽訂此類雙邊條約的積極性不高:一方面,由于此類條約談判簽訂的過程繁瑣,耗時長,如我國與加拿大之間《關于資產分享和返還被追繳資產的協定》歷經數十年才最終簽訂;另一方面,在雙方均為某一公約締約國時,依據公約即可實現雙方在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領域的司法協助,特別是在本國存在這一制度時,雙邊協定的簽署并不會為一國優先考慮。例如,新加坡本國法律中含有執行沒收令的相關規定,同時也是《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的締約國,自2005 年起便一直沒有與任何國家簽署有關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的司法協助條約,直到2020 年才與法國簽訂了刑事司法互助協定。國際公約具有普遍適用性,各國往往將其作為開展國際合作的國際法律依據,通過國內法相關制度的完善就可以有效克服國家之間的制度差異。當國內法與國際公約能夠形成良好配合時,雙邊條約的功能價值并未顯現。
世界各國在請求刑事司法協助時都必須尊重他國主權及其國內法的規定。因為國家間法律制度及司法理念上的差異,沒收裁決的承認與執行制度在立法中也存在較大分歧。請求國實現本國沒收裁決的承認與執行,必須符合被請求國國內實體法和程序法的規定。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和日本等國在跨國追贓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的國內立法方面有一定代表性,深入梳理這些典型國家的法律規范,有助于把握現有立法動態,便于請求國有針對性地促使跨國追贓沒收裁決成功且高效地得到承認與執行。
1.美國確立的跨國追贓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國內法律依據
21 世紀以來,飽受恐怖主義犯罪、有組織犯罪以及各種嚴重犯罪之苦的美國認識到,必須切斷跨國犯罪組織的經濟命脈并剝奪犯罪者的違法所得才能有效打擊犯罪,因此美國積極與各國開展跨國追贓合作。美國2001 年的“愛國者法案”正式引進跨國追贓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制度,隨后有關內容被納入《美國法典》第28 章第2467 條。
根據《美國法典》的規定,外國具有刑事司法管轄權的法院作出的具有終局性的沒收裁決,可以在美國境內申請執行。不過,美國執行外國沒收裁決一直堅持以條約為基礎,請求方必須已經成為《聯合國禁毒公約》的締約國,并與美國在合作追繳犯罪資產領域達成了雙邊或者多邊條約。美國主管機關通常對外國沒收裁決所陳述的相關事實不進行實質性審查,但當該主管機關認為存在以下情形時,有權拒絕請求國提出的申請:第一,請求國的沒收程序與正當程序標準存在差距;第二,請求國司法機關對被告人缺乏屬人司法管轄權;第三,請求國法院對相關案件的審理超出了其司法管轄權范疇;第四,被告人沒有在恰當時間內收到請求國法院發出的訴訟程序相關通知,導致其未在合理時間內為自身的行為進行辯護;第五,請求國法院通過欺詐方式獲得最終裁決。①See 28 United States Code §2467.
對外國沒收裁決的執行,美國采取直接執行的方式。申請國主要負擔的義務集中在美國有關申請書內容的要求上,其所提交的申請書除了案件主要信息、判決書等內容外,還需要對審判過程中的程序正當性提交保證書,以此充分表明保障了利害關系人的合法權益。為了體現美國對跨國追贓國際合作的支持與鼓勵,美國當局一般僅對申請國提交的相關材料進行形式審查。審查無誤后,外國的裁決將被視為美國法院作出的裁決,由美國當局代表該國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最終取得美國法院的同意決定后,由相關部門予以執行。②See 28 United States Code §2467.由此可見,美國執行外國沒收令的法律制度,同時兼顧多方利益,以程序設置最大程度保障涉案財產被告人及利害關系人的權利,盡可能弱化主權因素的影響,努力調和國際義務與國家司法主權之間的沖突。
2.澳大利亞確立的跨國追贓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國內法律依據
澳大利亞也是當今世界非法資產的主要流入國之一,其《刑事事項司法協助法》(The Mutual Assistance in Criminal Matters Act 1987,MACMA 1987)明確規定了幫助外國剝奪有理由懷疑位于澳大利亞境內的犯罪資產的相關程序與規則。在跨國追贓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過程中,澳大利亞有關登記和執行外國沒收令、取得限制令以及取得出示令和監視令的規定獨具特色。在澳大利亞,外國沒收令包括兩種,既可以是外國法院或其他司法當局根據本國法律發出的沒收財產命令,又可以是外國依照其法律發出的、根據本國法律作出的沒收財產聲明。③See The Mutual Assistance in Criminal Matters Act 1987 Australia §3.在申請協助時,澳大利亞還要求沒收令所涉財產應當同時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屬于外國嚴重犯罪的收益或工具;第二,有合理懷疑認為該財產位于澳大利亞境內。④See The Mutual Assistance in Criminal Matters Act 1987 Australia §34.若申請承認與執行的沒收令有損人權、國家主權、社會公共利益以及被請求國法律基本原則,將被拒絕。⑤See The Mutual Assistance in Criminal Matters Act 1987 Australia §8.值得注意的是,澳大利亞并不要求以存在相關條約為前提才提供此類協助,是否提供協助由澳大利亞總檢察長酌情決定。
澳大利亞對沒收令承認與執行傾向于簡易化和頂層化。外國沒收裁決的執行請求由總檢察長受理,一旦總檢察長認為被告人已構成與沒收相關的犯罪,并且有關刑事裁判或沒收裁決是終局裁決,可由檢察機關登記該沒收裁決。檢察機關根據已登記的沒收裁決向法院提出申請,由法院對該沒收裁決進行登記,并向任何與擬沒收財產有合法權益的人發出提醒通知。外國沒收裁決一旦獲得法院登記,即與澳大利亞本國法院簽發的沒收裁決具有同等執行效力。⑥See The Mutual Assistance in Criminal Matters Act 1987 Australia §34.
3.新加坡確立的跨國追贓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國內法律依據
新加坡2000 年《刑事司法協助法》(Mutual Assistance in Criminal Matters Act 2000,MACMA 2000),是新加坡與外國開展反腐敗刑事司法協助的主要法律依據,其中,關于承認與執行外國沒收令的規定主要體現在該法的第三部分及附件三中。在沒收令術語的界定上,新加坡通常要求沒收令是由外國法院作出的沒收犯罪資產或犯罪工具的命令。此外,依據該司法協助法案的要求,即使新加坡并未與外國達成雙邊或多邊協定,如果外國對這些協助行為作出互惠承諾,新加坡也可為其提供協助。①參見趙晨光:《從李華波案看我國腐敗犯罪跨境追贓機制的完善》,載《法律適用(司法案例)》2017 年第6 期,第46 頁。
在沒收令的執行程序上,由新加坡檢察總長負責接收外國的執行申請書,但最終能否執行必須由法院作出裁定。法院的審查標準較為嚴格,需要同時滿足三個條件:第一,該命令在外國有效且不得進一步上訴;第二,如果受命令影響的人沒有在訴訟中出庭,該人應在足夠時間內收到訴訟通知,使其能夠為之辯護;第三,在新加坡執行該命令不會損害其司法主權。法院審查無誤后,授權新加坡主管機關予以執行。②See Mutual Assistance in Criminal Matters Act 2000 Singapore §30.除此之外,關于其本身作為申請國請求外國執行本國沒收令的程序性事項,新加坡也在國內法中作出了明確規定。
4.日本確立的跨國追贓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國內法律依據
日本關于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制度的國內立法較為特殊,通常根據不同國際公約所界定的犯罪類型分別予以規定,如1991 年第94 號《關于麻醉品和精神藥物管制法的特別規定》和1999 年第136 號《懲治有組織犯罪和控制犯罪所得法》,這兩部法律均對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的程序、條件等問題作出了規定。同時,日本還與美國、歐盟等簽訂法律互助協定,積極推進雙邊領域有關犯罪所得及工具等沒收請求的司法合作。
5.跨國追贓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國內法律依據評析
在國內法中明確對外國沒收裁決予以認可并執行的國家,還有俄羅斯、意大利、法國等。在實踐中,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的國內法律依據主要是各國的國內法律規范,具有引導性和基礎性功能。從各國的國內法規定來看,各國有關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的國內法律依據存在差異性,但也不乏共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法律規范的屬性界定為刑事性;明確沒收令及所涉財產的范圍;將人權保障、國家主權及公共利益作為是否拒絕執行的主要理由;沒收令具有終局性且保證了善意第三人的權益。我國2018 年《國際刑事司法協助法》規定了對沒收犯罪所得申請的協助,但仍沒有對跨境追贓沒收裁決的承認與執行作出明確規定。
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與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下,涉及跨國追贓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相關規則的多邊公約、雙邊協定以及國內立法正在朝著日益完善的方向發展。具體而言,當前確立跨國追贓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法律依據的基本走勢,大致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
根據聯合國法律圖書館從170 多個國家和地區收集到的《聯合國反腐敗公約》實施情況有關立法信息分析,符合公約第54 條規定“通過國內立法等措施,使主管機關有權執行另一締約國法院發出的沒收令”的國家有70 多個,共計203 條立法;符合公約第55 條規定“根據資產流出國的請求取得本國沒收令并予以執行或直接執行締約國發出的沒收令”的國家有50 多個,共計156 條立法。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的國內法律依據在與國際規則同步并日益強化。除全球性國際組織外,部分區域性國際組織也締結了不少關于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的相關條約,要求締約國建立執行機制,通過司法協助或其他途徑實現對締約國沒收裁決的承認與執行。例如,歐盟在2018 年通過了《關于相互承認凍結令和沒收令的第2018/1805/EU 號條例》,自2020 年12 月19 日起,該條例適用于歐盟所有成員國。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法律規范的數量不斷增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際社會對該機制予以普遍認同的趨勢。
沒收令承認與執行領域有著數量眾多的立法實踐,形成了由國家一級到區域一級再到全球一級的法律規范體系,不同層次的法律框架對各國在沒收令執行事項國際合作中的功能不一。以聯合國為代表的國際組織制定的國際公約,大多為框架性規定,側重于強調各國應當在認同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法律制度的基礎上,根據公約的要求完善有關實體法和程序法,實現國內法與公約的有機結合,更好地落實該制度并發揮其作為一種雙向機制的應有功能。雙邊協定能夠較好地克服國家間的制度差異并促進沒收裁決的有效執行。國際公約、雙邊協定及國內法三者的良性互動與融合,不僅為跨國追贓沒收裁決的承認與執行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而且能進一步完善國際合作機制,實現執行程序的功能互補。
跨國追贓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資產流出國開展追贓行動往往需要經歷調查、取證、申請凍結、扣押、提起民事訴訟或請求執行沒收令、資產分享等眾多流程,資產流入國也有一系列程式與處理機制。正是由于制度的實施需要明確的程序指引,無論是國際多邊公約、雙邊協定還是國內法,均對跨國追贓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機制的實施程序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法律規制。通常情形下,資產流出國取得本國沒收令后,需要先明確提供協助的具體要求,諸如被請求國是否要求以相關公約、條約為依據或必須滿足其國內法的規定等。收到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的申請后,被請求國將根據本國國內法的規定對沒收令進行形式審查與實質審查。形式審查通常只考察請求書本身在基本要求和格式方面是否合格;實質審查的范圍較廣,根據不同國家的規定,包括法院是否有管轄權、沒收裁判的來源以及沒收裁判是否危及本國主權、公共利益等,請求國在申請執行時要特別留意不同國家關于沒收令審查的條件,以免遭到非必要的拒絕。通過審查后才進入具體執行程序,國際公約通常賦予各締約國選擇權,被請求國可以選擇直接執行沒收令,也可以選擇將沒收令作為案件證據,從而啟動本國的沒收程序。
跨國追贓沒收裁決的承認與執行是國際司法協助的內在機制,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國際追贓合作方式。該機制的健全與完善可提高跨國追贓的效率并降低司法技術難度。各國應該以平等互利、互相承認和國際合作為基本原則,從國際法和國內法雙重途徑全面構建該制度,不斷賦予該制度更合理的適用條件。我國有關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的法律依據還存在諸多缺失,立法中沒有明確詳細的法律規則,司法實踐中缺乏有效的國際刑事司法協助機制,嚴重影響了我國對外申請執行沒收裁決的成功率。①關于我國沒收裁決法律依據的缺失與解決對策,已有拙作《中國特色境外追贓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法律機制的重構》專門論及,在此不再贅述。為此,一方面,可以通過修訂我國《國際刑事司法協助法》進一步健全與完善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法律機制,為其實施和適用確立具體明確的國內法依據;另一方面,可通過完善《刑法》及《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讓沒收裁決的法律規制盡可能與國際社會接軌,接受普遍認同的國際法律依據。此外,還應不斷增強我國主管機關的國際法治意識與司法應對能力和水平,強化中國特色跨國追贓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法律機制的適用性,彰顯我國履行公約相關國際義務的大國風范①參見王文華:《境外追逃追贓國際刑事合作:現狀與未來》,載《檢察日報》2020 年11 月10 日,第03 版。,拓展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國際合作的深度與廣度。在國際社會的實踐中,無論我國還是世界其他國家,國際法律規則的欠缺以及國內立法與司法實踐的不足,依然是跨國追贓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的難點。對此,有待世界各國和相關國際組織共同努力,構建國際社會統一的跨國追贓沒收裁決承認與執行法律規則,不斷健全國內立法,積極參與國際合作,持續完善該機制,為其法治化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