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霞
【關鍵字】旅游轉化;歷史文化資源;全域旅游;豫中地區
地域特色歷史文化資源的旅游轉化是當前及今后歷史文化傳承創新和旅游業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豫中地區屬于平原文化旅游區,包括鄭州、許昌、平頂山、漯河等四地市。豫中四地市既有中原城市群發展雙核中的重要一核鄭州,還包括了中原城市群的成長三角許平漯鐵三角這一發展極。許昌、平頂山、漯河三城市歷史上曾同屬一個行政地區,三者在風土人情、氣候特點等方面基本相同。省會鄭州作為引領帶動,與作為河南中原城市群成長三角的許平漯,無論從交通、歷史文化、產業發展等方面均具有旅游區域一體化聯動發展的基礎和優勢條件。相似的地脈、文脈等為豫中地區歷史文化資源旅游轉化的整體推動和研究創造了有利條件。但根據豫中各地市旅游發展的現狀,其眾多的歷史文化資源沒有得到利用或利用效果不佳。豫中地區歷史文化資源的旅游轉化利用均存在弱化、邊緣化和陰影化的現狀問題。如何充分挖掘豫中地區歷史文化資源優勢,進行旅游轉化利用是文旅融合新時期豫中地區整體突圍發展的共同問題。因此,探究豫中地區歷史文化資源的有效旅游利用,推動旅游業的轉型升級,對于加快地區旅游業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全域旅游是一個新的命題,沒有經驗范式借鑒,當前經濟新常態下的全域旅游研究仍需深化和具化。全域旅游概念提出后,部分學者對此進行了積極探索,成果的共同點是都關注“全”“域”兩個方面,研究如何將地方資源開發整合、對接產業,以通過旅游業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但現有成果多為理論探討以及定性研究,實證和定量研究仍顯薄弱。
國務院出臺的《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全域旅游發展的內涵、原則和目標要求。全域旅游旨在追求旅游業發展的高質量現代化,以順應旅游市場新變化,滿足旅游者日益增長的美好旅游需求的需要。全域旅游具有著眼的全局性、空間布局的協調性、產業的帶動性、效益的共享性等本質特點。全域旅游不僅是一種發展理念、發展模式,也是一種發展的價值目標追求。
根據現有文獻梳理發現,對于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的專門研究成果不多,多是在旅游資源開發、旅游景區規劃開發、產品設計等的相關研究中有所涉及。但是在為數不多的研究中,涉及歷史文化資源旅游轉化綜合研究的成果較少,多是單一歷史文化或地市某一單項歷史文化的旅游發展或創意發展方面的探討。區域層面的歷史文化資源旅游轉化的整體聯動研究明顯不足,不能有效指導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發展的實踐。
旅游轉化指的是將旅游資源轉變為旅游產品的過程,是一種對旅游資源的再利用和升級。歷史文化資源旅游轉化是在旅游發展中有意或無意中對現有特色歷史文化資源進行的利用和優化提升創新,進而促進資源創造性創新性的轉化成相應旅游吸引物的過程。歷史文化旅游資源旅游轉化不等于旅游資源開發。旅游開發是有意識的旅游發展行為,旅游轉化包括有意識和無意識兩種情況。開發是轉化的一種形式,轉化是開發的升華。
全域旅游為歷史文化資源旅游轉化提供了頂層方向規定,要求歷史文化資源為旅游轉化利用,不僅要打造具有地區標志性文化的旅游形象,更要注重地區特色歷史文化資源的系統性保護傳承、利用提升,最終形成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符號傳遞和全域化整體風貌表達。
首先,要堅持歷史文化資源的原真性原則。原真性是歷史文化資源的魂,旅游轉化必須堅持保留其原真性,這也是歷史文化資源利用中保護性原則的要求。其次,要堅持整體性原則。全域旅游在一定意義上是一個產業全鏈條發展,旅游產品的整體性特點都決定了歷史文化資源旅游轉化必須堅持整體性原則。再次,可持續性原則,這是旅游業發展的內在需要和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基本要求。同時可持續發展原則,也內含了與時俱進的意義,通過賦予時代發展需求的轉化,使歷史文化資源的時代意義不斷更新擴充,延長歷史文化資源的生命周期,使其活態傳承和發展下去。
依據河南地域空間劃分,豫中地區一般指包括鄭州、許昌、平頂山、漯河等四地市的區域。豫中地區不僅擁有八代為州、五代為都以及宗教文化、少林武術文化、天地之中等文化的省會鄭州,還包括以三國文化、潁川文化、古人類文化、鈞瓷文化著稱的許昌,也包括擁有應國文化、汝瓷文化、三蘇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裴李崗文化、龍山文化、仰韶文化等歷史文化的平頂山,以及擁有中國文字文化、許慎名人文化、骨笛樂器文化等特色文化的漯河。
豫中歷史文化資源地域特色鮮明,但根據豫中各地市旅游發展現狀,其眾多的歷史文化資源沒有得到有效利用或利用效果不佳。如鄭州作為八大古都之一,其古都文化一直處在開封和洛陽的陰影下,古都文化未被充分轉化利用。再如許昌三國文化,雖然三國文化被列為許昌三大旅游名片,但是其產生的旅游社會及產業效應均缺少可持續性和廣泛性。漯河的許慎及中國文字文化,旅游發展的市場效應更是微弱。雖然近年來,隨著全域理念的發展,豫中各地市也有相關的聯合聯動活動,但整體看,豫中地區的旅游整體聯動發展仍缺少實質性進展,其歷史文化資源的旅游轉化缺少系統性、整體性和協作性。
首先,地域特色歷史文化資源的優勢挖掘利用不充分。從河南省域層面看,豫中旅游業的競爭優勢明顯發揮不夠。與洛陽、三門峽等豫西城市相比,豫中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旅游轉化的效應明顯不足。此外在實際調研中,也發現相對單一的旅游產品和相對落后的經營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豫中地區旅游業的發展,旅游服務質量有待提高,對游客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亟須加強。
其次,歷史文化資源旅游轉化的方式不夠豐富。根據調查發現,豫中歷史文化資源旅游轉化的方式多為靜態的博物館、展覽館,雖然近年來因自媒體、新媒體的發展,轉化利用方式不斷豐富,但仍不足以體現豐富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內涵。如許昌曹魏文化、潁川文化、鈞瓷文化等,在中尺度的市場整體認知仍然不高。調查發現,有近50%的被調查者認為許昌特色歷史文化資源旅游轉化情況一般。開發利用方式單一、缺少活力、缺乏新思維等問題,制約了歷史文化資源的旅游轉化。
再次,歷史文化資源旅游轉化的內涵深度不夠。對歷史文化資源的生態環境依存理解不清,資源原真性挖掘不到位。一些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仍然停留在單純旅游觀光層面,缺少創新性、多樣性和深度性。此外,因投資不足、管理不規范等因素,很多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不足。
豫中歷史文化資源旅游轉化需在堅持文化自信、文化主線,堅持保護傳承和旅游轉化的雙重理念下,做好內涵挖掘、路徑拓展和宣傳營銷。
找準定位,明確歷史文化資源旅游轉化的具體目標。基于全域旅游視域,豫中地區歷史文化資源旅游轉化應堅持“歷史文化為核心、旅游轉化為方法、全域旅游為目標”的旅游發展模式定位。具體目標包括:提升歷史文化資源保護水平,展現歷史文化資源內涵,拓展歷史文化資源旅游轉化方式,推動旅游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旅游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和游客體驗。
加強旅游轉化過程中的文化內涵建設,提升旅游轉化的服務能力。一方面注重不同類型轉化途徑中的文化內涵融入。加強旅游酒店、旅游景區等旅游要素建設中展示空間的歷史文化植入和表達。另一方面,加強歷史文化資源轉化成果的文化符號呈現,提高轉化產品的可視可感可觸性。以時代發展的眼光,充分挖掘和闡釋豫中各地市歷史文化的內涵。讀懂弄通豫中地區歷史文化資源的時代精神體現,堅持可轉才轉,通過旅游轉化讓歷史文化資源真正活化傳承。如利用人的五官聯覺功能的運用,使歷史文化和資源具有形、聲、色、味等聯覺特征。
利用現代智慧化技術、云旅游等進行旅游轉化。結合全域旅游概念,充分利用旅游+、互聯網+等現代科學技術以及在線旅游、云旅游、E 概念等理念,圍繞地區歷史文化資源,構建多層次、多維度的智慧文旅產品。利用現代聲光電、線上云展示,AR 技術等,增加靜態展覽館、博物館的參訪體驗度。
利用文化主題公園建設、文旅文創節慶活動、文旅文創IP 打造等方式進行轉化。如充分把握十四五時期國家文化主題公園建設的政策和時代機遇,建立豫中特色歷史文化主題公園。通過多元化產品策劃,文化品牌IP 化打造,滿足不同游客需求,提升游客體驗。如結合歷史文化資源開發豫中特色文化主題旅游路線、豫中地區文化鄉村旅游、豫中特色文化體驗活動等。
融入全媒體思想,探索傳統線下營銷推廣的新方式。充分利用現代移動營銷、視頻營銷、體驗營銷、品牌營銷、沉浸式營銷等方式,開展全方位營銷推廣。如拍攝基于豫中歷史文化資源特色的旅游宣傳短視頻,在人口密集的車站、商場等公共場所或公交車等移動設備上播放,并加強線上營銷推廣的綜合利用。開展精準營銷、聯合營銷和整合營銷。根據旅游轉化產品的不同,整合營銷媒介進行不同細分市場的針對性營銷。
用好新媒體手段,加強線上網絡營銷推廣的流量利用。充分利用融媒體、自媒體等新營銷宣傳方式,通過抖音、微信公眾號、小紅書、微博等,宣傳基于豫中歷史文化資源特色的旅游視頻、軟文等,適時運用種草營銷,不斷提升豫中歷史文化資源旅游轉化的市場影響力,形成口碑效應,提升轉化的市場美譽度。
歷史文化資源旅游轉化研究,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基于全域旅游視角,對豫中歷史文化資源旅游轉化的對策進行了初步探討。豫中地區歷史文化資源豐富,但旅游轉化整體效果不佳,旅游轉化發展的競爭力、游客滿意度和市場知曉美譽度都有待提升。要堅持文化自信,文化傳承的視角深挖歷史文化內涵,提煉文化元素,設計文化符號,豐富歷史文化資源旅游轉化的基礎及故事題材,優化轉化方式手段,考慮歷史文化資源的生態環境依存,堅持原真性和時代新意原則。注重市場效應,堅持人民市場需求導向,能轉才轉,以轉化促歷史文化資源的傳承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