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蒙蒙
在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日益增加的背景下,各國政府紛紛出臺了一系列的環保政策來應對氣候變化問題。2020 年9 月22 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大會上宣布,中國將采取更加積極的氣候行動,爭取在2030 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意味著中國將進入全球碳減排的前沿陣地。
碳稅政策作為一種常見的環保政策,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國家采用,也成了推動碳減排的重要手段之一。作為“世界工廠”和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家,中國也積極推行碳稅政策,以推動“雙碳”目標的實現。然而,要實現“雙碳”目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碳稅政策推廣面臨著許多挑戰,比如企業減排成本高、市場化程度低等問題。因此,如何利用碳稅政策推動“雙碳”目標的實現,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作為“雙碳”戰略的引領者,歐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并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發揮領導作用。具體來看,歐盟碳稅相關政策的歷史沿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九十年代初,歐盟開始推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1992年簽署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2005年,歐盟通過了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 ETS),是世界上第一個跨國的、較大范圍的排放交易體系。該體系對涉及工業和能源部門企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進行了限制,為這些企業分配了一定數量的排放許可證,如果企業的排放量超過其分配的許可證數量,則需要支付額外的排放費用。2015 年,歐盟代表團參加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1 次締約方大會,在巴黎達成了歷史性的《巴黎協定》,歐盟承諾到2030 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降低至1990 年水平的40%。2018 年,歐盟發布了《歐盟長期氣候策略》,旨在到2050 年實現凈零排放目標。2020 年,歐盟宣布將推出歐盟碳稅計劃,旨在對溫室氣體排放量高的行業進行征稅,以刺激這些行業采取更環保的生產方式。
美國的碳稅政策歷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八十年代末期和九十年代初期,美國國會開始討論對二氧化碳排放征稅的可能性。2003 年,聯邦政府開始實行一個名為碳捕獲和封存技術(CCS)的計劃,為該技術提供稅收減免。2007 年,民主黨籍的參議員約翰·凱瑞和共和黨籍的參議員喬·利伯曼合作提出了溫室氣體減排法案(Waxman-Markey Bill)。2018 年,加利福尼亞州、華盛頓州和俄勒岡州等州采取了自行制定碳稅政策的措施。這些州都將二氧化碳排放納入稅收范疇,并設立了碳排放配額市場。2021年,拜登政府提出了一個名為“美國就業計劃”的計劃,旨在通過建設清潔能源基礎設施,促進就業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1997 年,日本政府開始實施“節能、再生能源與CO2 減排提高計劃”,旨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2005 年,日本政府通過了《溫室氣體減排特別措施法》,該法律包括一個名為“全面性能源節約稅”的稅制措施。該稅制主要針對化石燃料的生產、進口和銷售,對排放大量溫室氣體的工業和商業企業征收環保稅。該稅收制度的目的是推動清潔能源的發展和溫室氣體的減排。該稅制在日本國內推廣較為成功,得到了較好的社會反響。2019 年,日本政府發布了“碳中和2050”目標,旨在到2050 年將日本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降至幾乎為零。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日本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新的環保政策,包括推廣再生能源、實施碳捕獲技術和推行碳稅政策。其中,碳稅政策主要是為了促進清潔能源的發展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日本政府的碳稅政策計劃在2021 年開始實施,將對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征收環保稅,并將稅率逐步提高。
中國的碳稅政策起步較晚,與國際上較早提出碳稅的歐洲國家相比,中國直到2011 年才開始探索碳稅制度。2011 年,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批準了《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的指導意見》,指導各地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為未來建立碳稅制度提供了基礎。2015 年,中國財政部發布了《環境保護稅法(草案)》的征求意見稿,其中包括對二氧化碳排放的征稅。同年,中國國務院發布了《關于積極推進綠色發展加快建設生態文明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了建立環境稅制的目標。2018 年,中國國家稅務總局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明確規定對企業的二氧化碳排放實行征稅,并對征稅標準進行了規定。2021 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為未來的碳交易市場建設提供了指導,同時也為建立碳稅制度奠定了基礎。
雖然中國在碳稅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上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稅率水平偏低
中國的碳稅稅率水平相對較低,2019 年實施的碳稅稅率為每噸10 元人民幣,約合每噸1.5 美元,與國際上的碳稅稅率相比偏低。在如此低的稅率下,企業可能缺乏足夠的動力減少碳排放。因此,應當逐步提高碳稅稅率,以更好地激勵企業減少碳排放。
(2)征稅對象不全面
目前中國的碳稅只對企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進行征稅,而未涵蓋其他溫室氣體。這樣可能會導致企業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時,增加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因此,未來應當逐步擴大征稅對象,將其他溫室氣體也納入征稅范圍。
(3)缺乏監管機制
碳稅的征收與監管需要建立相應的機制,目前中國的碳稅監管機制相對薄弱,存在一些問題。例如,企業報告數據的真實性難以保證,導致稅收征收難度較大。此外,監管機構的能力也需要進一步提升,確保碳稅政策的有效實施。
(4)營商環境不利
碳稅的實施可能會增加企業的成本,一些企業可能會因為成本增加而面臨壓力。因此,政府需要建立支持措施,幫助企業轉型升級,提高環保和能源效率,同時也需要改善營商環境,降低企業的稅收負擔和制度成本,鼓勵企業創新和投入。
(5)碳稅與其他政策的協同不足
碳稅只是應對氣候變化的一種手段,需要與其他政策協同,形成更為完整的政策體系。但目前碳稅政策與其他政策的協同不足,例如,能源補貼政策可能與碳稅政策產生沖突。因此,應當加強政策的整合和協調,形成統一的政策框架。
(6)地方政府的支持不足
碳稅政策的實施需要地方政府的積極支持和參與,但目前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相對不足。一些地方政府可能缺乏環保和氣候變化問題的認識,也可能擔心碳稅政策會影響當地經濟發展。因此,需要加強地方政府的意識宣傳和培訓,建立激勵機制,提高地方政府支持碳稅政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7)企業的自我監管意識不強
碳稅政策的實施需要企業的自覺遵守和自我監管,但目前一些企業的環保意識較弱,自我監管意識不夠強。這可能會導致企業在降低碳排放方面的積極性不高,無法發揮碳稅政策的最大效應。因此,需要通過宣傳教育和激勵機制,增強企業的自我監管意識和環保意識。
(8)碳稅政策的社會公眾認可度不高
碳稅政策的實施需要得到社會公眾的支持和認可,但目前碳稅政策的社會公眾認可度不高。一些人認為碳稅政策會增加生活成本,導致民生壓力增大。因此,需要加強宣傳教育,讓社會公眾了解碳稅政策的意義和作用,增加社會公眾對碳稅政策的支持和認可度。
碳稅政策是推動減排的一種必要且可行的做法。首先,利用碳稅政策可以激勵企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作為向世界人民提供了大量工業產品的“世界工廠”,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家之一,其中工業生產是最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來源。因此,通過征收碳稅,可以促使工業生產企業減少碳排放,轉型到更加清潔和低碳的生產方式。這不僅可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還可以提高中國的環保形象,吸引更多國際投資。其次,碳稅政策可以促進中國經濟結構調整。中國目前的能源消費仍然以化石燃料為主,這導致了巨大的溫室氣體排放。通過征收碳稅,可以提高化石燃料價格,激勵企業和個人采用清潔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同時也可以促進中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和升級,推動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再次,碳稅政策可以幫助中國實現碳交易市場的建立。在推行碳稅政策的同時,可以建立碳交易市場,企業可以通過購買碳配額來達到減排目標。這可以提高減排效率,同時也可以推動中國碳交易市場的建設。最后,碳稅政策可以促進國際合作和交流。隨著碳稅政策在全球范圍內的推廣,中國可以與其他國家分享碳減排經驗和技術,同時也可以學習其他國家的經驗,不斷完善自己的碳減排政策。
然而,要充分發揮碳稅政策的作用,需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碳稅政策應該合理制定,考慮企業實際情況和經濟承受能力,避免對企業造成過度負擔。應逐步引導企業轉型到更加清潔和低碳的生產方式,同時也要適當降低稅率等刺激措施,鼓勵企業減少碳排放。其次,應該建立有效的監管和懲罰機制,確保企業遵守碳稅政策。應該加強對企業的監管,確保企業履行減排義務,同時也應該制定相應的懲罰措施,對違反規定的企業進行懲罰,以確保碳稅政策的有效實施。再次,應加強公眾教育和宣傳,提高公眾對碳稅政策的理解和支持??梢酝ㄟ^舉辦宣傳活動、開展科普教育等形式,向公眾宣傳碳稅政策的重要性和作用,增強公眾環保意識,推動社會共識的形成。最后,應加強國際合作,推動全球碳減排進程。應該積極參與國際碳減排合作,推動碳交易市場的建立和發展,同時也可以通過國際合作獲得更多碳減排技術和經驗,提高碳減排能力。
利用碳稅政策推動“雙碳”目標的實現是一種可行做法,可以激勵企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促進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和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同時也可以推動中國碳交易市場的建立和全球碳減排進程的發展。但是,政府需要合理制定碳稅政策,建立有效的監管和懲罰機制,加強公眾宣傳和國際合作,才能確保碳稅政策的有效實施和“雙碳”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