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婭鑫
自十八屆三中全會后,國家財政部先后多次發布相關指導意見和指引,以推進管理會計在我國的發展,而管理會計的發展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撐。加強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的建設,不但能推動管理會計信息化的財務與業務活動相結合的有機發展,更能促進企業內部相關工作的精細化管理,提高企業信息收集與應用的效率,為企業的發展擔任好后勤保障角色。但是企業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的建設活動,大部分集中于我國大型集團企業,因此研究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的應用,能為我國建立富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體系做出貢獻。
韓東平(1999)指出管理會計信息系統是由管理會計和信息系統融合構成的,通過技術手段來完成各類財務與非財務信息的收集處理和分析,以幫助信息使用者能有效獲得相關信息從而進行科學決策。潘艷(2018)認為管理會計信息系統中存在相互依存的各個子模塊,其利用數據并通過相關分析方法完成了管理活動,為企業的經營管理給出了建議。管理會計信息系統應該是將企業戰略、財務與業務一體化的載體,通過實現企業價值為總體指導思想,為各層級管理者提供管理決策相關信息,并利用信息的流轉實現企業資源利用的優化。
(1)實現精益化管理
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能夠更快地進行數據的收集處理與分析能讓企業降低信息不對稱的程度,而會計信息系統的建設能讓企業在大數據的支撐下實現有效的精細化管理。會計信息系統搭建的數據平臺,不但能將財務與業務數據融合,更能對其中的信息進行整合加工,為企業的決策提供更加準確與具有時效的信息,幫助企業在生存發展愈加艱難的社會現狀下更加具有行業競爭力。
(2)挖掘數據內在價值
在大數據時代,企業面對著種類繁雜且數量較多的信息,這些數據之間的關聯性強且具有時效性,如果企業能通過管理會計信息系統對大量數據進行及時處理與分析,并能及時關注到數據的變化以發現其中存在的規律,能在有效挖掘其巨大價值的基礎上,為企業管理提供更有價值的信息以提高企業的價值。
通過管理會計在企業中的主要涵蓋內容,將管理會計信息系統劃分為戰略管理、全面預算、成本管理、風險管理、投融資管理、績效評價管理等六大主功能模塊,同時各個主模塊又可進一步細分為不同的子功能模塊,各模塊間相互作用且通過信息整理自動生成報告,以提供給信息需求者質量更高且具有時效性的信息。
戰略管理模塊的主要功能是基于對企業內外部數據的充分收集、深入挖掘分析,利用相關工具對未來的經營環境、企業發展趨勢進行科學有效的預測。首先是進行戰略分析與制定。通過對企業能獲得的內外部信息進行分析,利用相關技術手段挖掘深層次有價值的信息,并將企業的戰略目標進行細化,量化各項指標以完成數據的分析,從而形成戰略分析報告以幫助企業在戰略總體層面完成科學決策。其次是戰略控制與調整。企業在業務層面根據總體目標將戰略目標進行落實,系統將對各個責任中心的實踐情況進行追蹤,并根據內外環境的變化對戰略目標進行及時調整,以實現對企業運營情況的有效把握。最后是戰略評價,根據企業預先設置完成的評價指標對戰略執行情況進行評價,并通過獎懲以保障企業的運行效果,對于無法有效完成的戰略目標進行分析和改進。
全面預算上連企業的發展戰略下接企業的各項業務活動,將企業的總戰略目標通過計劃與預算的結果分解到各個部門,需要整個企業的人員共同參與落實。首先是預算目標的設定與編制。企業立足于發展戰略,通過獲取的內外部數據,利用相關模型與方法預測總預算目標并形成各個部門層級的預算目標表。在明確各責任單位的預算目標后,根據預算編制的流程完成預算目標表的編制。其次是預算的執行控制與調整。通過預算數據追蹤和設定預算預警指標,對各責任單位的預算執行情況進行監督與控制,并通過指標的設定對超額的指標進行預警,同時根據企業內部的相關計劃對其預算進行調整。最后是預算的分析與評價。通過對實際執行情況與預算表的差距進行多維分析,找出預算與實際不符的深層次原因并提出針對性的建議,同時對員工建立相關考評制度以加強預算管理力度,形成最終考核報告以便于企業進行分析。
企業的相關資源通過提高收入并控制成本的發生,以實現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與全面預算相結合的有效成本管理對企業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企業通過價值鏈管理等思想在事前對企業的各項業務流程進行分析,優化利用企業的各項資源從而轉化為企業的價值流入。在成本發生階段,全方位追蹤成本信息,對沉默成本相關數據進入深入挖掘并通過系統進行體現。在成本發生后,根據實際發生的成本支出、成本考核表等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對標同行業其他公司,找出存在的問題,從而形成成本分析報告并進行考核與評價。
企業發展戰略的制定離不開對投融資的管理,能否合理且有效地利用資金進行投資,合理運用財務杠桿對企業的資本結構進行合理設置,也是管理會計信息有效實行的目標。首先是投資管理模塊,根據企業的戰略規劃完成投資預算表并進行可行性分析。通過從數據平臺收集的數據進行可行性分析,對已經發生的投資項目的進展與資金消耗情況進行監測,并根據已經預設好的合理指標進行對比分析,為管理者給予數據上的支持。其次是融資管路模塊,企業根據自身的發展狀況以及融資的風險與收益情況決定融資方式,同時監測企業在融資完成后還款的相關情況,建立相關的考核評價體系,以對企業的融資方式的選擇進行合理評價,在解決企業困境的基礎上,合理利用企業的財務杠桿以達到企業價值的最大化。
企業面臨的內外部風險貫穿于企業經營與投資融資的全過程,能否將企業的風險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是企業能否保持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首先是風險識別,企業在進行戰略規劃時能對企業可能面臨的風險進行預測,根據相應的風險點進行風險預警。其次是風險預警檢測,根據預先設置的預警區間以便于企業在風險數據超過風險區間時進行預警。再次是風險分析與應對,利用合理的工具對已經識別出的風險情況進行分析,并根據企業自身的風險管理目標采取相應的對策。最后是風險管理評價,根據預設出的風險指標對企業各單位的管控情況進行評價,以形成評價表并及時進行總結。
績效評價管理在有機整合了企業的相關模塊后采取評價與激勵相結合的方式,不但能調動職工在預算管理上的主觀能動性,更能充分利用企業的各項資源以完成企業的績效評價目標。首先是績效目標的設立,通過戰略目標明確各部門的績效指標并分層級發放。其次是績效追蹤與檢測,利用系統工具對平臺數據進行檢測,在完成轉換整合后進行分析并實時監控。最后是績效評價分析。通過對各績效部門進行考核評價以對企業的目標完成情況進行分析,對達標與未達標的情況統一分析與總結,以便于優化各項業務流程,從而形成相應的績效評價報告。
云平臺的建立是管理會計信息系統建設的保障,在推動企業財務工作轉型升級的基礎上對經營運營前景進行精準預測。企業的預算通常受到數據碎片化的限制,通過管理會計信息系統平臺的建立,能在合理選擇云平臺數據的基礎上,與財務管理理念進行融合,從而能更加合理地對數據進行處理與應用,幫助企業管理層在風險面前做出合理的決策。當前社會信息傳遞的速度加快,涵蓋的范圍更加廣泛,在建立信息平臺的基礎上能對已經獲得的數據進行更加快捷的數據分析,更有益于企業在行業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
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的建設離不開機制創新。從事后分析走向事前預測,挖掘業務活動中的各項節點離不開管理會計人員的相關工作。為了更加有效地實施管理會計工作,應該合理調整經營管理機制,使管理會計人員在戰略規劃與預算管理等方面發揮主觀能動性,同時科學的經營管理機制能減少內部舞弊情況的發生,提高相關數據的可靠性與準確性,優化各項業務流程,為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有效保障。
各項技術平臺的建立離不開人才的支撐,因此為達到理想的建設效果需要提升財會人員的專業水平與素質。首先應該加強對于現有人才的培訓,在提高其管理會計相關業務水平的基礎上提高其對信息平臺的應用能力。其次應該優化企業內部人力資源的結構,引進高層次人才以便于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的建設。最后是增強團隊的向心力,只有各個部門的人員協同發展,實現整個團隊的多元化發展,才能讓整個平臺得到最大化的應用,拓展管理會計系統應用范圍,從而促進整個企業的健康與長遠發展。
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的建設過程復雜且繁瑣,能否保證信息安全十分重要。數據的可用性與完整性以及保密性如果遭到破壞,將給企業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企業應該多方面加強數據保護。首先可以采用身份驗證技術,規范人員的登陸與使用。其次可以加強突發性保護,在企業受到攻擊或者突然斷電的情況下可以自動生成備份文件,避免企業發生進一步數據丟失的損失。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云平臺建設可以有效避免斷電等突發情況造成數據的丟失。最后應該完善企業各項管理制度,使企業在合理的制度下運行,從根本上對企業的數據進行管理,避免出現數據被篡改或者泄露等情況的發生。
現代技術的發展帶動了會計行業的高速發展,也為企業的財務管理相關工作的升級帶來了動力與挑戰。通過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的建立,能充分發揮管理會計的職能與價值,將管理會計信息系統劃分為各大功能模塊,同時將管理會計報告與各功能模塊一一對應,并將不同模塊的報告信息予以有效整合,以形成滿足不同用戶的信息需求,保證了報告的層次性和功能性。但是系統性的工程建設離不開制度的保障與人才的支撐和對數據的保護,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管理會計信息化工作的有效發展,為企業健康長遠的發展提供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