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娟
關于新時代高校檔案知識科普的思考
羅美娟
(渭南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渭南 714026)
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我國高校檔案科普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文章在闡述我國高校檔案知識科普工作開展現狀的基礎上,分析了我國高校開展檔案知識科普工作的優勢,并對我國高校檔案知識科普工作提出了建議,以期為后期高校檔案知識科普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借鑒。
高校檔案;知識科普;科普工作
檔案是人民在各項社會活動中直接形成的各種形式的具有保存價值的原始記錄,是社會記憶的匯集[1,2]。檔案依據種類具體可分為人事檔案、財務檔案、科技檔案、電子檔案、文書檔案及聲像檔案等。科普全稱為“科學知識普及”,檔案知識科普是指利用現代社會的各種信息傳播媒體和流通渠道以淺顯的、易于理解和接受并參與的方式有目的向社會普通大眾傳播介紹檔案科學知識以此來提高大眾的檔案科學知識、檔案意識及檔案科學素養的行為[3]。所以檔案科普工作是提升社會大眾檔案意識的主要形式。在我國2016年召開的“科技三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了“兩翼理論”,即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4]。此外,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自信”中包含了“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的實現需要通過普及檔案文化知識來實現,讓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看到檔案、了解檔案。當代大學生是青年人的中堅力量,他們是檔案知識科普宣傳的主力軍,高校也就成了檔案知識宣傳普及的主戰場。《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中明確規定:“各類學校及其它教育機構應當把科普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5]鼓勵高校結合本職工作開展科普宣傳工作。
檔案知識科普是有別于檔案知識宣傳的。大多數國內學者認為檔案宣傳工作包括檔案科普。狹義的檔案宣傳是指檔案職能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借助大眾媒介有目的、系統地向社會大眾介紹、推廣有關檔案、檔案機構、檔案工作等信息的過程[6]。檔案科普工作和檔案宣傳工作的目的是有區別的。檔案宣傳工作的目的是通過調動廣大檔案工作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來為檔案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它帶有一定的觀念性和勸服性;而檔案科普工作的目的是提升社會大眾的檔案知識和素養,向社會大眾傳播檔案相關的科學知識。所以通過開展檔案類科普工作可以揭開檔案(尤其是人事檔案)的神秘面紗,弱化檔案的政治性,增強社會大眾的檔案意識,提升社會大眾的檔案綜合素養,使更多的群眾在了解、認識并利用檔案的同時,能夠關注和支持檔案事業的快速發展,進而提升和發揮檔案在我國社會事業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檔案涉及的種類較多,包括人事檔案、財務檔案、科技檔案、電子檔案及文書檔案等。依據人員身份不同,高校的人事檔案包括教職工檔案和學生檔案,教職工檔案又分為管理人員檔案、專業技術人員檔案及工勤技能人員檔案等。檔案知識的宣傳普及是高校檔案管理部門的重要工作之一。通過高校檔案知識的宣傳,能夠極大地提升檔案工作的社會認知度和社會影響力,讓高校大學生和教師等增強檔案意識,充分認識到檔案的重要性,減少由于個人主觀意識理解偏差導致不必要的檔案問題發生,進而為高校檔案管理部門開展各類檔案工作奠定重要的群眾基礎。
與大多數高校教職工和大學生關系最為密切的是個人人事檔案。對于高校教職工而言,在每年教職工的入職、辭職以及職稱申報和政審時,需要查閱個人人事檔案,填寫相關重要信息;在大學生入學和畢業時,會涉及大學生檔案的轉接、存放和后期的管理等重要問題。大學生作為當事人,一方面需要了解自己人事檔案中包含的材料,另一方面也需要了解人事檔案的查閱、借閱、存放等相關的程序和法律規定,進而減少不必要的麻煩。
自我國科普法頒布以來,國家對科普工作日益重視,并把每年的9月份作為國家科普月,同時,每年6月9日為“國際檔案日”。開展科普工作是我國高校的職能之一,長期以來,高校都是我國開展科普工作的主戰場,在每年的科普月和“國際檔案日”期間,高校會開展不同主題內容和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其中,邀請專家開展食品安全、醫藥衛生、科學教育等方面的講座,在高校相關組織設立科普基地;舉辦科普展覽等是最為常見的形式[7]。例如,陜西省每年組織省內高校和企事業單位參加科普講解大賽。2019年11月5日至6日,西安歐亞學院人居環境學院舉辦的檔案科普系列活動,分別為學校教師和學生開展了2次檔案科普講座,同時開放學院檔案室,讓老師、學生走進檔案室,了解人居環境學院的紙制檔案、實物檔案、聲像檔案,了解人居的過去和現在。2014年6月11日,上海海事大學為配合上海檔案日組織開展“校檔案日活動”。活動中,校檔案館工作人員介紹了檔案法律法規和檔案館的各項服務,同時展示部分檔案圖片,發放畢業生檔案轉遞宣傳資料,并現場接受檔案相關問題的咨詢。此外,南京農業大學、鄭州大學、菏澤學院、西藏民族大學等高校在“6.9國際檔案日”也相續開展了系列活動。但整體來講,與我國高校所擁有的科普資源相比,目前由高校開展的檔案類科普工作在數量和質量上還遠遠不夠,而針對檔案知識開展的科普工作更是少之又少,因此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究其原因有多方面。
(1)部分領導和個人缺乏檔案科普意識,重視程度不夠。部分學校也沒有安排專職專人來開展檔案科普工作,檔案職能部門也沒有把這項工作列入年度工作內容的范疇。通常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檔案里的內容,在工作中只是通過人事檔案的“填、轉和查檔”活動才能接觸到檔案。長期以來,我國高校的人事檔案實行的是封閉式管理,查閱檔案有非常嚴格的程序規定,通常只有在組織查證時使用,平時也僅有極少數人能看到人事檔案。我國高校有五大職能,其中的職能之一是“文化傳承創新”,檔案是記錄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檔案知識科普則是歷史文化傳承的組成部分,所以高校有義務和責任開展檔案知識科普工作。
(2)在檔案類知識的科普工作方面,部分高校缺少應有的規章管理制度和激勵措施,致使從事檔案科普工作成為一種自愿行為,加上部門對科普工作沒有列支專項經費,沒有安排專門的活動場地。對從事檔案科普教育的一線教師在職稱評定、績效考核及晉級晉職等方面也缺乏相應的規定。通常僅有規模較大的本科高校會設置獨立的科協部門,而有部分高校則沒有設立獨立的科協部門,僅將科協組織掛靠在科研部門。由高校科研部門負責與校外的各級科協組織進行聯絡和業務溝通,而科研部門的工作重心在科研方面,科協職能弱化。大多數高校開展科普工作僅限于為了配合國家相關主題節目,或者是配合國家科普活動開展的,高校缺乏主動性,導致高校科普工作缺乏品牌和特色,科普工作多是“老三樣”,即展板、報告和圖片,活動缺乏趣味性。
(3)我國檔案科普人才稀缺。我國部分高校設有檔案學專業,但沒有設立科普類專業,高校也沒有將檔案和科普列入高校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缺乏科普人才的培養體系。高校教師在進行繼續教育學習時,也很少開設相關的課程,所以檔案科普復合型人才少之又少。目前,高校里從事檔案科普工作的人員主要由科研部門人員、檔案館人員及志愿者所組成,他們均為兼職人員,基本沒有專職人員。此外,高校對開展科普工作沒有明確的規定和支持等。
(4)缺乏國家相關政策的鼓勵和支持。國家針對科普類工作沒有制定相應的章程,也沒有完善的評估體系,所以導致科普類工作數量少、質量低,多數科普類工作流于形式。諸多原因致使高校對檔案科普工作不夠重視,缺乏頂層設計和統一規劃組織。以檔案科普為主題的活動開展較少,且形式單一,學生對學習組織開展的科普活動缺乏興趣。
檔案是學校辦學歷程的見證和結晶,是學校的珍貴資源。人事檔案與高校師生人人相關,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師生對于檔案的認識大多僅局限于其政治性和神秘性,對檔案的了解是比較片面和單一的。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是高校檔案科普工作未有效得到開展。高校應充分挖掘自己在開展檔案類科普工作方面的資源,發揮自身的優勢,積極地開展檔案科普工作。高校在開展檔案科普工作時主要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優勢:首先,為了開展專業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高校通常設有檔案館、校史館、圖書館、財務處、人事處等職能部門,這些都是開展人事檔案、財務檔案、文書檔案、科技檔案及電子檔案科普工作的重要資源,其他社會組織和機構很難同時擁有這樣豐富的檔案科普宣傳的資源。其次,高校聚集了不同專業知識背景的教師和科研人員,他們擁有的專業知識能為不同方向的檔案科普工作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而且高校大學生數量多,他們是國家未來建設的接班人,大學生有較強的學習欲望,可為檔案科普活動的開展提供保障。如果大學生在校期間能接受檔案知識的科普教育,那么等他們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后,自身所學的檔案知識會隨著工作歷程在社會上不斷發揮輻射帶動效應。
高校的主要群體是教師和在校大學生。而二者中處于主導地位的是高校教師,所以首先應提高高校教師對檔案科普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然后讓教師帶領大學生一起參與到檔案科普活動中去。如何調動高校教師從事檔案科普工作的積極性呢?第一,應在制度層面加以鼓勵,例如把這項工作列入日常和年度考核內容之一,設立專門的機構和人員定期組織開展這項工作[8,9];每年設立一定的專項經費確保這項工作的順利開展;也可以設立檔案科普類研究課題引導教師開展活動;可把檔案科普知識學習納入到教師的繼續教育課時中去等。高校也可以設立科普月、科普周、科普日等活動,活動期間開放學校的科普基地,供師生參觀。第二,加大政府科協組織對高校檔案科普活動的重視和指導,加強業務溝通和交流,高校定期與校外相關職能部門聯合舉辦不同內容和規模的檔案科普活動,以此來不斷提升高校開展檔案科普工作的水平。第三,因為檔案科普關系到眾多群體人士,高校也可以定期把科普隊伍組織起來,到社區、中小學、工廠、農村中開展檔案科普工作,擴大高校檔案科普宣傳工作的社會影響力,真正實現全民檔案科普知識的推廣。高校可以成立科普協會,會員主要由高校兼職教師和大學生志愿者組成,協會配備專業的科普講解人員,讓科普工作常態化。科普協會尤其要為每屆大學畢業生開展一次檔案科普講座。
美國和英國等國家的大學開設有科學傳播的相關課程,日本的文部科學政策研究所成立了專門的研究生院來培養科普人才[10]。而我國目前在高校人才培養體系中,就科學傳播與普及并未設立獨立的專業進行招生,導致大學階段的專業人才斷層。所以我國需要進一步完善科普人才的培養機制。無論是否開設科普類專業,所有高校至少都應把科普類課程列入到高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去,可將科普類課程作為必修或選修課。為了調動在校大學生參與檔案科普工作的積極性,高校可以在相近專業設立檔案科普課的院級選修課[11],或在全校范圍內設立檔案科普課的校級選修課。學生學完該課程即可獲得一定的學分,或參加檔案科普活動后認定一定學分。對于高校教職工而言,高校可將科普類工作納入到專業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工作范疇中去。
當前我國高校開展科普類工作的形式較為陳舊,活動方式單一,學生缺乏興趣,且缺少統一的規劃和組織,開展的專門的檔案科普工作較少,主要開展形式為展覽、講座、義務服務等。如今互聯網技術在快速發展,需要不斷開創科普類活動的新形式,尤其是在活動中利用新媒體技術并加以創新[12,13]。針對在校大學生喜愛用手機上網的特點,組織從事檔案科普工作的人員制作不同主題內容的檔案科普短視頻(每個短視頻的時間為2~3分鐘),還可以利用微信小程序、抖音、快手、微課等平臺開展檔案科普宣傳工作。這些新方式不受活動時間、活動地點的局限,非常靈活,且信息傳播力強,能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活動中。此外,為了增加檔案知識在科普過程中的趣味性,在進行檔案知識科普工作時,還可以將單調的檔案知識與重要的歷史、政治、經濟、軍事及文化等事件有機結合起來。
綜上所述,雖然近年來我國高校檔案知識科普工作取得了不小得進步,但距離真正的“普及”還有很大的差距。所以需要充分發揮高校開展檔案科普工作的優勢,在制度層面和人才培養方面進一步提高重視程度,創新工作方法和手段,確保我國高校檔案科普工作的不斷改善。
[1] 楊珍. 檔案宣傳手段與宣傳內容的擴展與創新[J]. 蘭臺內外,2021(11): 76-78.
[2] 薛真真. 檔案與社會記憶構建[J]. 檔案管理,2006(2): 34-36.
[3] 陳煥煥. 我國檔案科普工作效果評價體系構建及實證研究[D]. 鄭州: 鄭州大學,2020.
[4] 陳寶明. 從“兩翼理論”認識新時代科普工作新格局[J]. 科普研究,2022(5): 13-15.
[5]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EB/OL]. (2002-6-29) [2022-11-23]. http://www.jnzyjsxy.cn/uploadfile/2023/0330/20230330101107628.pdf.
[6] 趙媛媛. 基于新媒介的檔案宣傳研究[D]. 天津: 天津師范大學,2014.
[7] 王慧琳,梁智娟. 高校開展科普活動的現狀研究[J]. 科技視界,2020(5): 1-4.
[8] 張士林. 高校科普實踐的困境及突破路徑[J]. 百科知識,2020(7): 17-19.
[9] 郭春光,王海茵,尚國營. 地方高校科普人才隊伍建設問題與思考[J]. 人力資源,2016(7): 187-188.
[10] 張好收. 高職院校科普現狀與對策分析[J]. 經濟研究導報,2014(30): 8-13.
[11] 寧善平,譚超健,趙晨,等. 新媒體環境下高職院校在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動中的實踐探索[J]. 甘肅科技,2020(13): 45-48.
[12] 程雨虹,曾學燕,淳玲,等. 基于文獻計量的國內高校科普現狀分析[J]. 科技與創新,2021(24): 96-99.
[13] 陳煥煥. 我國檔案科普工作效果評價體系構建及實證研究[D]. 鄭州: 鄭州大學,2020.
Reflections on the Sciences Popularization of Archival Knowledg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revitalizing the country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there has been some progress in the popularization of archival science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there is still significant room for improvement. On the basis of elaborating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rchival knowledge popularization work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carrying out archival knowledge popularization work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archival knowledge popularization work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archival knowledge popularization work in lat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iversityarchives; knowledge popularizatio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work
G270
A
1008-1151(2023)09-0169-03
2022-11-28
陜西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SGH140938)。
羅美娟(1985-),女,陜西咸陽人,渭南職業技術學院助理館員,從事高校檔案管理和黨建等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