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肇峰 劉 鴻 陳志燕 周艷枚 黃 瑗 姚大奎 李 斌
企業專利質量提升工程研究
周肇峰1劉 鴻1陳志燕1周艷枚1黃 瑗1姚大奎2李 斌3
(1.廣西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廣西 南寧 530001;2.廣州業新知識產權咨詢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630;3.北京八月瓜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北京 100070)
文章通過分析國家出臺《專利質量提升工程實施方案》的背景,探討了阻礙企業專利質量提升的外部政策環境、內部企業認知、市場回饋等問題,總結出產生專利質量問題的根源在于企業專利工作偏離了市場經濟活動,并對此提出了企業專利質量提升工程改進措施以及內外環境的制度完善建議。
專利質量;企業創新;專利回歸
自1984年國家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以下簡稱《專利法》)以來,經過近40年的發展,我國跨入了知識產權大國行列,2016年國內發明專利擁有量首次突破100萬件[1],自此確立專利大國地位。然而,我國在半導體、醫學等高新技術領域的專利質量,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不小差距,知識產權強國之路還很漫長。
企業是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一項技術創新成果成為市場認可的專利技術需要經歷申請、審查、運用等各個環節,因此,專利技術的進步性、專利權的穩定性、專利運用的經濟性將決定專利質量的高低。知識產權強企策略是知識產權強國戰略的基石。為全面提升專利質量,2015年12月國家發布了《國務院關于新形勢下加快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實施專利質量提升工程,培育一批核心專利”,《“十三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也將“專利質量提升工程”作為四大工程之一,作出了更加具體的部署安排[2]。
2016年底,國家知識產權局出臺《專利質量提升工程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3],明確提出了“全力做好核心專利培育”的概念,對如何全面提升專利質量指明了基本路徑。《方案》圍繞專利申請、專利代理、專利審查、專利保護運用提出了“四大重點工程”,其中,基于專利申請的“發明創造與專利申請質量提升工程”是基礎;基于保護運用的“嚴格保護和高效運用促進專利質量提升工程”是重點。這兩項提升工程都與技術創新主體——企業密切相關,需要激發企業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落實推進《方案》的實施。
專利質量提升是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知識產權大國向知識產權強國邁進的必然選擇,企業是國家創新戰略落地的重要創新主體。為貫徹國家提出的創新發展理念,激發企業的創新動能,激活企業的專利潛能,需要針對制約企業專利質量提升工程的各個方面,全面設計、科學謀劃、多策并舉、重點突破,培育和布局高價值的核心專利,提升企業專利資產質量,促進企業應對國內外行業挑戰的專利抗衡能力,實現企業專利創造、保護和運用的高質量發展。
專利和專利制度是市場經濟活動的產物。在歐美,專利從其產生到運用都和產業、市場有機結合,專利工作基本按照正常軌跡運轉,企業追求專利質量是很自然的事情;探討和研究專利質量提升,更多的是完善專利制度和相關程序,營造有利于專利轉化的外部環境,激發專利權人的創新動能,更好地發揮專利制度的價值和作用,因此,很少有關于企業專利質量提升的研究[4]。
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引進和建立了專利制度,專利是個“舶來品”,由于專利制度所處文化、經濟和環境的不同,進入21世紀后,在國家經濟轉型、地方財政資助專利申請,甚至一些地方以專利擁有量為考核指標引導的背景下,出現了追求數量而輕視質量的現象,導致了專利質量問題的產生。隨著國家明確提出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戰略,專利工作開始回歸到促進創新質量、保護創新成果、實現創新價值的層級,專利質量問題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全面提升企業專利質量成為實現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選擇和共識。
專利質量提升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發明(人)、代理(人)、審查(員)等多個相關體和環節,具體到市場創新活動的主體企業而言,專利質量提升又會受到來自企業內部的因素影響,如企業戰略定位、企業創新文化等;以及企業外在的因素影響,如產業競爭環境、國家專利法律法規等。因此,剖析企業專利質量提升工程存在的問題并“對癥下藥”,才能改變企業專利重數量、輕質量的現狀,激活企業專利高質量產出之源,從根本上解決國內企業專利質量提升的難題。
專利制度是為了保護企業在參與市場競爭過程中提升其技術競爭力的特殊安排,因此企業所處的行業競爭態勢、產業政策環境、地方出臺的政策及其執行等因素都會影響到企業的專利工作。
在完善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方面,國家知識產權局修改發布《關于規范專利申請行為的若干規定》,打擊和懲治與專利質量提升工程背道而馳的非正常專利申請行為。然而,由于各省市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地區的產業結構不同,加上以往地方以專利數量和人均專利數為評價標準的長期影響,弱化了專利質量提升工程的政策執行效果,即使出臺了一些引導政策,但沒有具體的可執行和評價的標準。另外,配套鼓勵企業重視專利質量提升的政策沒有及時出臺,或出臺的政策受限于地方省市管理能力的不足,致使政策落實不到位,政策落實偏離初衷。對于沒有資金支持的地方政策項目,企業積極性也很難提高。
企業專利工作是一個自主行為,申報專利是企業在具體的產業競爭環境中的自主選擇。因此,在專利申請和授權沒有財政補貼的大環境下,如果企業所處的產業競爭環境不能讓其重新認識到專利的價值,一些企業必然會選擇減少專利的申報,甚至出現不申報專利的情況。
各級引導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應該從企業角度去思考如何讓企業專利工作回歸促進創新、保護創新、實現價值的軌道上,不僅是讓真正重視專利工作的企業借助新的引導政策加速企業對高價值專利的挖掘、培育,實現企業的創新保護目的,成為行業的專利標桿,還要讓更多的原本不重視專利工作、甚至錯誤認知專利作用的企業重回專利的申請和質量提高的正軌。因此,各省市政策制定部門應該統籌協調,結合地方產業結構和企業專利工作的實際情況,研究分析企業的行業特點、產業競爭狀況,從產業引導、創新激勵、成果保護、企業信用、財稅政策等多方面,系統性出臺協同配套的政策措施,從企業專利工作的產業和市場大環境入手,部署引導政策,構建有利于企業重視專利工作、提升專利質量的外部環境,并為覺醒的企業提供快速發展的機遇。在引導政策的制定上,應該避免過去的政策單一、缺乏系統性、沒有針對性的制度誤區,讓企業置身于回歸市場競爭、崇尚創新、追求卓越、實現價值的專利大潮,只有這樣才能清除企業專利質量提升的制度障礙,引導政策才能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沒有高質量的發明創造作為基礎,很難產生高質量的專利[5]。近年來我國創新主體專利意識在不斷提升,然而盡管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視研發和技術創新,受企業所在行業市場競爭強度等因素的影響,一些企業申報專利動機不純、認知存在偏頗,嚴重影響了企業的專利工作,導致低質量專利的產生。例如,一些企業為申報高新技術企業以取得專利證書為目標,沒有認知到保護創新、發揮技術競爭優勢、取得豐厚的市場回報是專利工作的本源。一些企業身處市場競爭不是很激烈的行業,因此缺乏挖掘創新成果、實施專利保護的熱情。另外,一些企業申請專利單純是為了應付申請課題需要、符合項目結題驗收需要,按照這種模式產生的專利質量不高,甚至還會給申報企業帶來技術泄密的風險。
一些企業盡管認識到了專利保護的重要性,但是缺少高價值專利的發現和識別能力,對發明專利認知有“恐高”心理,抑制了企業專利挖掘的范圍,影響了高價值專利的產生,這一現象在一些傳統行業尤為明顯。例如,化工行業的一些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針對一些產品生產問題進行技術改進并取得了實用性強的技術成果,應用效果也很好,但是在專利挖掘之初就自我否定了,直到看到同行申報了類似專利,才悔悟而錯失了申報機會。這種專利認知在國內傳統行業中非常普遍,限制了企業專利工作,也會導致技術的流失。
因此,要改變創新創造主體的認知障礙,就需要分析企業存在的專利認知障礙的類型,通過開展創新與知識產權保護、專利知識講座、專利挖掘方法等專題培訓,清除錯誤的專利認知,幫助企業建立與其自身發展水平、產業發展需求、科技創新能力和知識產權保護能力相匹配的專利工作機制,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專利質量問題,推動高水平創新成果的專利化。
解決了企業專利認知問題,也產出了高質量的專利,但是如果專利不能在市場層面得到應有回報,就會降低企業專利申請和保護專利的積極性。企業專利工作包括專利申請、管理、保護和運用四個方面,最終需要通過專利運用釋放專利工作的價值,專利工作形成了一個有市場回饋的閉環,才能夠激發企業投入更多的資源到專利工作中,企業專利工作才能夠越做越好。
但是,和企業對專利質量的認知不同,市場價值回報更為復雜,企業若沒有高價值的專利為基礎,也無法獲得該有的市場價值回報,而且市場價值回報還涉及到企業所處的外部環境,無法保障企業創新權益的競爭環境,勢必打擊企業的技術創新熱情,壓制企業專利保護的積極性,垃圾專利也就無法根除。
因此,國家知識產權局提出的“專利質量提升工程”四大工程之一就是強調“嚴格保護和高效運用促進專利質量提升工程”[3],加快構建嚴格的知識產權大保護體系,各地紛紛建立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維護專利權人的合法權益。然而,消除無形的地方保護主義的思想束縛任重道遠,需要地方政策制定和執法部門拿出大智慧,落實執行相關方案。
在國內“放管服”的大環境下,專利工作對于企業而言,是企業的一種自主行為和獨立活動,只有企業從上到下充分認識到專利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專利質量,實現最終的專利創新保護價值。
普及以權利為導向的專利保護維權意識,有助于全社會建立崇尚創新、尊重知識、保護創新的文化環境,培植企業專利質量提升的土壤,創造企業樂于提升專利質量的市場環境。
專利是權利人將其創新成果共享于社會并從中得到承認、得到國家法律層面保護的一種智力勞動的資產,屬于企業無形資產的保護范疇。因此,授權的專利也被稱為“專利權”,任何未經權利人許可,擅自使用“專利權”的行為都是一種侵犯行為。如果創新主體沒有“專利權”的思維認知,就不會愿意將其創新成果共享于社會;如果“專利權”受到侵犯,維權無門或維權成本高,創新主體也會喪失取得“專利權”的積極性。因此,在一個崇尚創新的社會,普及以權利為導向的專利保護維權意識尤為重要,只有營造社會大眾都認識到尊重創新、維護專利重要性的創新文化氛圍,創新主體企業才會愿意投入資源開展技術創新活動,才會愿意將技術成果以專利方式貢獻于社會。
在普及以權利為導向的專利保護維權工作方面,國家知識產權局將每年的4月26日定為“中國知識產權宣傳日”。2010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在知識產權宣傳日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活動范圍,將活動時間延長至一周。其主要目的是加強知識產權的宣傳、教育和培訓,提高全社會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和創新能力,向全社會廣泛宣傳專利保護的重要性,普及專利知識,喚醒全社會的專利保護意識,傳達國家法律維護專利權人合法權益的決心。從創新主體企業來說,需要結合自身的研發和技改活動,普及專利知識,提升全員專利保護的能力和水平,并在企業內部部門之間將專利侵權的監控、維權工作以職能分工、流程標準的形式落實到位,讓每一位員工都有專利維權的意識,為企業維權構建有力的保護網。
強化市場調研分析與應用轉化為導向的專利檢索能力,有利于創新主體作出能滿足市場需求的高質量的發明創造,加速核心技術的專利挖掘和布局,構建企業提升專利質量的內部環境。
專利是創新主體智力活動成果“專利權”的表現形式,高價值、高質量的發明專利一定是創新主體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對其創新勞動的“智力結晶”。專利申請在確權過程中,需要通過專利審查部門的創新性審核,經受社會公眾對其發明創造性的質疑,在后期維權過程還要經受同行企業的無限挑戰。因此,企業應以市場調研分析與應用轉化為導向,緊跟市場動態,開發滿足某種市場需求產品的同時,還需要關注同行的專利申請動態,在科研項目立項之時、新產品開發之初,就需要開展關鍵技術或目標技術的專利信息檢索,確定技術研發方案和策略,發現同類競品,避免重復研究和低效開發工作。另外,在開發過程還需要跟蹤檢索分析,發現潛在的專利侵權風險,及時調整研發策略以規避產品上市的法律糾紛,因此,在產品開發成功后進行的專利挖掘,其專利質量不僅能夠得到有效保障,而且這樣產生的專利對于企業而言更具戰略意義[4],有效保護企業的技術成果的同時,專利權的穩定性更高,技術的市場價值得到更有效保障。
因此,立足于市場需求、強化專利檢索分析、提高專利質量,能夠獲得穩定性好、可帶來強勁競爭力的專利技術,以此依托的專利產品的持續贏利能力也會更強,也更容易給企業帶來競爭優勢,實現企業的市場效益目標。
以價值為導向實施專利分類分級管理,有利于創新主體根據市場需求和企業戰略,持續關注高價值發明創造,優化專利組合,避免專利價值低估,形成企業持續提升專利質量的決策機制。
隨著企業創新活動的不斷加強,專利產出在不斷累積,而產品的升級更新、市場的不斷變化也會對企業的專利管理帶來挑戰。一方面,持續增加的專利對于企業來說是財富;另一方面,過時的產品和技術所涉及的歷史專利隨著其價值的持續下降又成為一種成本負擔。因此,以價值為導向對專利進行分類分級管理,隨業務板塊和商業模式的調整、變化,從戰略發展角度對專利資產進行維護,主動放棄低價值、負價值專利,節省成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企業可以從技術領域、產品分類、技術先進性、產業發展趨勢和競爭態勢等多個維度綜合考量,對專利進行分級分類,實施分級分類管理,提升專利管理水平,識別出和維護好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專利技術,并通過積極的應用和轉化提升企業在產業競爭中的地位,保持市場競爭優勢。
為了提高企業專利質量,筆者從政府層面和企業層面兩個方面提出了制度的完善。
(1)加大對高質量專利的政策支持。政府應當制定相關政策,對高質量專利給予更多的獎勵和支持。這可以通過稅收優惠、資金扶持等方式實現,以鼓勵企業提高專利質量。
(2)完善專利信息服務體系。政府應推動專利信息服務體系的建設,提高信息服務質量和水平。這包括升級專利數據庫檢索功能、提供專利分析報告等,以幫助企業更好地利用專利信息。
(3)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政府應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為企業創新提供有力保障。這包括加大對侵權行為的打擊力度,提高侵權成本,從而激勵企業投入更多資源進行研發和創新。
(4)鼓勵企業參與國際專利競爭。政府應通過制定政策,鼓勵企業參與國際專利競爭,以提高企業專利質量。例如,政府可以設立專利獎勵基金,對取得國際專利的企業給予獎勵。此外,政府還可以提供專利申請和維護的資金支持,降低企業的負擔。
(1)加強專利信息的利用。企業應充分利用專利信息、科技論文信息、產業發展現狀、競爭對手情況、市場需求情況等各類信息資源。這將有助于企業了解技術發展趨勢,提高研發決策的科學性。
(2)優化創新激勵制度。企業應優化創新激勵制度,以提高專利質量。《專利法》第十五條提到了單位對發明人應該進行授權獎勵和實施獎勵。此外,還提到了股權、期權、分紅等多種可以考慮的獎勵方式。基于此,企業應改變傳統的只有授權獎勵的做法,增加運用轉化的獎勵,并提高運用轉化獎勵的獎勵標準。
(3)建立專利質量評價體系。企業應建立專利質量評價體系,以確保專利質量的持續提升。這可以包括邀請企業技術骨干、行業專家、專利代理師等參與評審,設立專利質量獎,制定專利質量獎的相關評選及獎勵規則。例如,每年或每三年評獎一次,對于獲得省級專利獎、國家級專利獎的專利,企業可以對發明人進行額外的獎勵;通過對比分析已授權專利與市場需求、技術前沿等因素,以及參考國家級、省級專利獎評選標準,有助于企業發現專利質量不足之處,及時調整研發策略。
(4)加強與外部專家合作。企業可以通過與外部專家合作,獲取更多關于專利申請、技術發展和市場需求的信息。例如,企業可以邀請專利代理師、行業專家和市場研究人員等為企業提供專利咨詢和技術評估服務,幫助企業更好地了解市場需求,提高專利的實用性和競爭力。
(5)利用專利信息分析進行戰略決策。企業應充分利用專利信息分析,為戰略決策提供有力支持。這包括分析競爭對手的專利布局,了解市場動態和技術發展趨勢等,從而為企業在研發和市場競爭中制定有效的策略。
(6)強化企業內部培訓和知識分享。企業應注重提升員工的知識技能水平,定期開展相關培訓和知識分享活動。通過分享專利撰寫經驗、行業動態和技術發展趨勢等,有助于員工提高對專利質量的認識和關注。
總之,提高企業專利質量是一個多方面的工程,需要政府和企業共同努力。政府應制定有利于企業創新的政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企業則應優化創新激勵制度,加強內部培訓和與外部專家的合作,以確保專利質量的持續提升。在這個過程中,充分利用專利信息分析,可以為企業提供有力的戰略支持。
《專利質量提升工程實施方案》是國家為落實創新驅動國策而出臺的專利提質政策,方案的執行需要系統性思考企業專利工作的本源,解決阻礙企業專利質量提升的外部政策環境、內部企業認知、市場回饋等方面的因素。此外,還需要引導企業進行高質量的技術創新,使企業專利工作重新回到市場經濟活動的正軌。
各級地方主管部門應統籌協調、通力協作、出臺、落實產業引導政策,讓創新主體認知到企業技術創新、申報高價值專利的重要性,強化企業內部的專利工作的運行機制,同時激發專利發明人的創新熱情,讓發明人愿意投入做出高質量的發明,只有企業的創新活動、專利申報能夠在市場上獲得應有的價值回報,企業專利質量提升工程才能收獲應有的成效,從而從根本上凈化劣質專利的土壤。
[1] 2016年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破百萬高價值核心專利和原始專利將成培育重點[EB/OL]. (2017-4-25) [2022-11-28]. https://www.gov.cn/xinwen/2017-04/25/ content_5188813.htm.
[2] 知識產權局: 實施專利質量提升工程加快建設知識產權強國[EB/OL]. (2017-6-9)[2022-11-28]. http: //www.gov.cn/ xinwen/2017-06/09/content_5201134.htm.
[3] 實施專利質量提升工程加快建設知識產權強國[EB/OL]. (2017-11-29)[2022-11-28]. https://www.cnipa. gov.cn/art/ 2017/11/29/art_503_41409.html.
[4] 楊寶杰. 專利質量存在的問題及提升路徑分析[J]. 教育教學論壇,2019(21): 5-6.
[5] 吳艷. 提升專利質量夯實知識產權強國之基[N]. 中國知識產權報,2017-3-1(1).
Research on Enterprise Patent Quality Improvement Project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national Implementation Plan for Patent Quality Improvement Projects, explores the external policy environment, internal corporate cognition, market feedback, and other issues that hinder the improvement of enterprise patent quality. It concludes that the root cause of patent quality problems lies in the deviation of enterprise patent work from market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proposes improvement measures for enterprise patent quality improvement projects and suggestions for institutional improvement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s.
patent quality; enterprise innovation; patent regression
G306
A
1008-1151(2023)09-0197-04
2023-06-05
廣西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科技計劃項目“高價值專利培育挖掘試點研究”(GXZYCX2019G001)。
周肇峰(1973-),廣西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正高級知識產權師,高級工程師,碩士,從事企業科研和知識產權管理工作。
姚大奎(1985-),廣州業新知識產權咨詢有限公司知識產權咨詢師,碩士,從事知識產權管理咨詢工作;李斌(1979-),北京八月瓜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碩士,從事知識產權運營、成果轉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