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秀燕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護理部,福州,350001)
內鏡下黏膜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fion,ESD)屬于微創手術的一種,主要治療消化道癌前病變和早期癌癥,其創傷較小,病理標本較為完整,在消化道癌早期治療中能一次性完全切除病理部位,有效避免了開腹手術的痛苦和器官切除[1]。ESD盡管相比于傳統手術而言創口較小,但仍屬于有創手術,術后常出現感染、腹痛、出血、穿孔等并發癥,其中出血是最為常見的一種并發癥,加之由于疾病本身的影響,對患者造成一定的睡眠障礙,影響生命質量,因此對ESD術后患者實施相關護理干預是非常有必要的。常規臨床護理干預是常用的干預手段,但常規護理干預僅滿足患者生理需求,對于ESD術后患者的護理還存在一定局限性。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教育模型最初由Fisher提出,將“自我效能”的概念引入社會認知理論中,從理性行為理論借鑒對“動機”的理解,將影響行為的各個因素概括歸納為信息、動機、行為技巧3個部分,闡明各部分與行為之間的關聯、關聯度方向及強度,從中預測預防行為,從而探討其行為干預的最佳方案[2]。本研究旨在探討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教育模型對ESD患者術后并發癥、生命質量及睡眠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5月至2022年3月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進行ESD治療患者203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護理方式的不同,將患者分為對照組(n=101)和觀察組(n=102),對照組中男62例,女39例,年齡36~80歲,平均年齡(52.64±4.12)歲,病程3個月至4年,平均病程(1.25±0.16)年,食管腫物37例、胃腫物45例、結直腸腫物19例。觀察組中男59例,女43例,年齡33~82歲,平均年齡(53.62±2.07)歲,病程1個月至4年,平均病程(2.67±0.62)年,食管腫物29例、胃腫物53例、結直腸腫物20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納入標準 1)符合《消化疾病診療指南》中相關疾病診斷標準[3];2)臨床資料完整;3)根據超聲內鏡檢查,病變部位僅位于黏膜層;4)所有研究對象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1)凝血功能異常;2)嚴重心肺功能不全者;3)存在精神障礙。
1.4 研究方法
1.4.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干預。予以入院患者健康宣教以及住院事項告知,囑患者術前8 h以及術后24 h禁食禁飲,密切檢測患者心率、脈搏、血壓等生命體征,并及時記錄患者病情變化,若出現異常情況及時向醫生匯報,予以正確的處理措施。
1.4.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患者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教育模型下的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包括:1)ESD對手術技術要求高,因此參與手術的醫生以及護理人員均須參加ESD手術的學習,提高操作技能與術中配合度,保證手術的順利開展;2)信息干預:患者入院后對其進行住院注意事項告知以及健康宣教,為患者普及疾病與手術的相關知識,包括發病機制、治療方法、術前術后注意事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原因以及處理方法,主動詢問患者是否存在相關疑問,對其疑難問題進行詳細解答,提高患者對疾病及手術的認知;3)動機干預:ESD手術屬于有創手術,會對患者造成一定痛苦,且由于疾病本身的壓力嚴重影響患者情緒,易使其產生焦慮抑郁心理,不僅影響患者的依從性,也對其睡眠質量產生不良影響,進而影響患者預后效果,降低生命質量,因此必須進行干預指導。護理人員對其采取針對性溝通,緩解其負面情緒,增強患者治療信心,提高對醫護人員的配合度及依從性;4)行為技巧干預:告知患者術前及術后行為注意事項,給予用藥指導,介紹藥品的作用機制、使用劑量、時間、不良反應等。術后如出現咽喉部不適,可使用潤喉片含化或囑患者術后溫水漱口,24 h后先進流質飲食,后續逐漸轉變為半流質飲食,最后進普通飲食,注意飲食的全面性和營養。術后囑患者嚴格臥床休息24 h,避免大幅度運動,觀察有無發熱、心悸、冷汗、腹痛、便血等感染及出血并發癥。術后24 h后幫助患者完成下床活動,所有活動強度均在患者可耐受范圍,活動幅度不能過大。
1.5 觀察指標
1.5.1 ESD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具體包括患者是否出現出血(嘔血與黑便)、感染、穿孔的相關情況。
1.5.2 生命質量 選用生命質量量表(SF-36),該量表分別從患者情緒功能、社會功能、認知功能、軀體功能以及角色功能5個方面進行評價,各項指標評分越高則代表生命質量水平越高[4]。
1.5.3 睡眠質量 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總分0~21分,7~21分代表睡眠質量差,<7分代表睡眠較好[5]。評分越高代表其睡眠質量越差,

2.1 2組患者ESD術后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總并發癥發生率為14.71%(15/102),對照組為28.71%(29/101),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比較[例(%)]
2.2 2組患者干預前后生命質量比較 干預后2組SF-36評分均較本組干預前增高(P<0.05),且觀察組SF-36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干預前后SF-36評分比較分)
2.3 2組患者干預前后睡眠質量比較 干預后2組PSQI評分均較本組干預前均降低(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干預前后PSQI評分比較分)
消化道癌是一種發生在消化系統的腫瘤疾病,消化道癌早期是指腫瘤僅發生于黏膜以及黏膜下層,未涉及肌層組織,表現為消化不良、食欲減退、腹脹腹痛等臨床癥狀,主要治療方式為手術治療,現臨床常用的手術方式為內鏡下黏膜切除術與內鏡下黏膜剝離術[6]。內鏡下黏膜切除術主要用于食管、結腸以及消化道扁平無息肉部位的治療,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因其可以一次性切除較大范圍病灶,保留標本的完整性,且腫瘤局部殘留率、復發率相對較低,因此成為消化道癌早期的首選手術方式,但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操作復雜、手術時間較長、風險較大,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高,因此對醫護人員專業能力要求相對較高[7]。有研究發現針對ESD患者手術,進行手術護理培訓能有效降低ESD手術并發癥發生率[8]。基于此,本研究采用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教育模型的護理干預,通過對醫護人員進行ESD手術培訓以及術前術后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護理干預能有效降低ESD手術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本研究結果也顯示,觀察組術后總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進一步說明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教育模型的護理干預一方面通過提高醫護人員專業能力,保證手術的順利開展,減少術中機體傷害,另一方面對患者進行疾病普及與術后干預,提高患者配合度,有效降低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教育模型吸取其他干預理論的優點,從心理、生理、社會等多角度出發,綜合考慮,明確影響行為的相關因素,給予針對性干預措施。本研究關于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教育模型對ESD治療患者的術后影響發現,干預后2組SF-36評分均增高,且觀察組SF-36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其原因在于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教育模型護理干預在常規護理干預的基礎上為患者詳細普及疾病、治療方法以及術后并發癥的處理,極大地提高患者信任度與依從性,另外給予其針對性飲食、藥物與運動指導,有效促進機體恢復,改善了患者預后,進而提高其生命質量。對此,連亞強等[9]指出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教育模型的護理干預可增強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有效提升生命質量。常規護理干預僅滿足患者的生理需求,而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教育模型的護理干預綜合性較強,除生理因素外還考慮心理變化對患者的影響,而本研究也發現干預后觀察組睡眠質量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患者術后生理狀態受到多方因素的影響,臨床護理干預必須從多角度出發進行綜合考慮,也證明了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教育模型的護理干預較常規護理干預更能有效緩解患者負面情緒,提高睡眠質量。李洋等[10]的研究也表明基于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式可改善患者抑郁癥狀,提高睡眠質量。
綜上所述,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教育模型的護理干預綜合性強,能有效降低ESD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生命質量,提高睡眠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利益沖突聲明: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