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愛華
(福建省廈門市婦幼保健院小兒外科,廈門,361000)
疝氣是兒童的常見病,其主要原因為先天性腹壁鞘內突未閉,或腹壓突然增加導致腹壁裂口及疝氣形成。手術是治療小兒疝氣的可靠療法,治療效果明顯,可達到根治效果[1,2]。但由于患兒年齡較小,容易受到外界應激因素影響,且疼痛耐受能力較差,因此難以保持良好的治療依從性,還會使患兒產生焦慮、恐懼心理,造成術后患兒睡眠質量較差,術后康復期較長,對于預后改善較為不利[3]。為此,應強化小兒疝氣手術患兒的圍術期護理措施,提高患兒臨床治療效果,降低不良預后風險。目前,人性化護理、親情干預是新型護理模式,突顯了患者的主體地位,使護理服務更為全面,近年來二者的臨床應用逐漸增多,但是其聯合應用于疝氣手術患兒的臨床護理效果尚不明確。本研究觀察人性化護理結合親情干預小兒疝氣患兒68例,分析對小兒疝氣手術患兒疼痛、睡眠質量及并發癥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福建省廈門市婦幼保健院小兒外科手術治療的小兒疝氣患兒68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4例。對照組中男24例,女10例,年齡1~3歲,平均年齡(2.11±0.83)歲,病程4~16個月,平均病程(11.53±4.33)個月。觀察組中男25例,女9例,年齡1~3歲,平均年齡(2.18±0.76)歲,病程4~16個月,平均病程(11.73±4.17)個月。2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標準 1)原發性小兒疝氣;2)符合疝氣手術指征者;3)患兒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1)凝血功能異常者;2)合并惡性腫瘤者;3)合并消化系統疾病者;4)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5)麻醉禁忌證者;6)無法耐受治療者等。
1.4 研究方法
1.4.1 對照組 疝氣患兒根據手術和疾病治療需求,實施術前準備、術后切口護理、靜脈通道管理、健康指導等常規護理干預。
1.4.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人性化護理結合親情干預,具體措施如下:1)個體評估。患兒入院后及時分析其疾病表現,總結其臨床特征,匯總患兒相關臨床資料。根據手術安排,提前與醫師溝通交流,明確手術方案相關情況。同時與患兒家屬溝通交流,了解患兒性格特征,分析患兒及家屬的護理需求,為患兒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圍手術期并且觀察患兒病情變化及臨床護理需求,及時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2)環境干預。根據季節和天氣變化,靈活調整室內溫濕度,以患兒體感舒適為宜。定時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同時采用空氣消毒器進行室內空氣定時消毒,降低感染風險。3)術前認知干預。術前與患兒家屬溝通交流,結合患兒的實際手術方案,實施針對性認知干預指導。采用模型和圖片,向患兒家屬講解疝氣的發生機制,指出患兒存在的腹壁缺損問題,講解手術修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進而讓家屬基本了解手術流程和機制。舉例說明本手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客觀講解手術存在的并發癥風險,根據患兒個體臨床癥狀,說明潛在的危險因素,指導家屬注意觀察,發現異常及時通知醫護人員。4)親情心理護理。以朋友的身份與患兒家屬溝通交流,全面分析患兒臨床手術相關信息,主動關心患兒和家屬,拉近護患間的距離,逐漸消除陌生感。充分理解和尊重患兒家屬的基礎上,給予家屬情感支持,緩解其術前的緊張焦慮感。以親切友好的態度與患兒玩耍,通過做游戲讀書等方式,建立較為親密的護患關系,增強患兒的信任感。對于已經具備一定認知能力的患兒,可采用英雄主義的方式,使患兒認識到自己是勇敢手術的大英雄,在自豪感趨使下逐漸接受手術,進而配合圍手術期相關治療。手術后積極給予患兒情感支持,贊揚患兒勇敢的精神,給予鼓勵和支持,說明恢復時間較短,術后就可擺脫痛苦。指導家屬密切觀察患兒精神狀態,積極安撫其情緒,避免一切刺激因素,使患者保持良好且穩定的情緒狀態,降低并發癥風險。5)術后人性化護理。術后指導患兒家屬了解手術相關情況,認識常見的并發癥及主要表現,指導家屬發現異常,及時通知醫護人員。幫助患兒保持好體位,指導家屬如何護理患兒,避免拉扯導致切口裂開或增加患兒疼痛感受。指導家屬幫助患兒適當按摩肢體,減輕其疼痛感。密切觀察患兒生命體征,定時進行疼痛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及時調整鎮痛藥物使用方案,減輕患兒的痛苦,降低患兒躁動風險。在病房內播放患兒喜歡的兒歌動畫片等,轉移患兒注意力,減輕其疼痛感。合理使用護欄,并采用軟墊減緩阻力,避免患兒墜床。6)個體化營養干預。術前根據分析患兒營養狀態,做好術前營養干預。術后為患兒制定飲食方案,術后早期密切觀察生命體征,6 h后可逐漸飲用少量溫開水,觀察腸蠕動情況,無異常者可少量多次地食用清淡的流質食物,以米湯或面線湯為主。指導家屬少量多次喂食,并注意觀察患兒有無不適感受。術后2~3 d,可改成半流食,適當增加纖維素的攝入量,并增加飲水量,降低便秘風險。術后早期以少食多餐為主,避免增加腹壓或腸胃負擔。指導患兒規律排便,禁止憋尿或憋便,減輕腹部疼痛感。7)出院前健康教育。出院前密切評估患兒臨床癥狀及恢復情況,根據患兒具體情況實施針對性健康教育。指導患兒每日規律膳食,定時作息,禁止一切劇烈活動,鼓勵家屬與患兒一起原地玩耍,避免跑、跳、喊叫等行為。提醒家屬出院后注意預防感冒等呼吸道疾病,避免患兒咳嗽打噴嚏等引起腹部不適感,影響恢復效果。為患兒家屬建立微信群,便于溝通交流,同時定期推送相關保健知識和育兒技巧,便于家屬及時掌握護理內容。鼓勵患兒家屬通過微信電話的途徑,及時向醫護人員提問,并給予耐心解答,指導家屬提升家庭護理技能。
1.5 觀察指標 1)疼痛評分。采用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法評估患兒的疼痛感受,總共6種不同的面部表情,評分范圍0~10分,評分0分為無痛感,評分越高,則疼痛感越強烈,統計2組患兒術后早期(12、24、48、72 h)疼痛情況[4]。2)睡眠質量評估。采用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評估患兒睡眠質量,總共有8個條目,每個條目評分0~3分,總分評分≥6分提示存在睡眠障礙或失眠,統計2組患兒術后當天及術后第2、3、4 d評分情況[5]。3)并發癥監測。密切觀察患兒康復情況,記錄患兒是否發生腹脹、繼發鞘膜積液或出血、感染、陰囊腫脹等并發癥情況,比較2組發生率。

2.1 2組患兒術后疼痛評估結果比較 觀察組術后早期(12、24、48、72 h)Wong-Baker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兒術后Wong-Baker疼痛評分比較分)
2.2 2組患兒睡眠質量AIS評分比較 觀察組術后當天及術后第2、3、4 dAI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兒睡眠質量AIS評分比較分)
2.3 2組患兒并發癥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5.88%(2/34),對照組23.53%(8/34),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兒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小兒疝氣發生后,若不及時回納臟器可導致局部嵌頓形成,局部壞死風險較高,因此需及時治療及干預[6]。目前尚無可靠的疝氣保守治療方法,手術是治療該病的主要方法,通過手術方式將凸出的臟器組織推回原處,并修補腹壁開口,可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術后患兒可恢復正常生理功能。兒童與成年人不同,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各系統組織器官的構造與功能隨著年齡而變化。對疼痛和外界刺激的反應也有顯著的差別,患兒年齡較小,護理配合度不佳,治療依從性較差,對手術疼痛耐受性也不足,而疼痛是導致術后睡眠質量較差的關鍵因素,進而影響術后恢復。因此對于此類患兒圍術期護理要求較高,需積極強化護理干預,改善小兒疝氣手術護理效果。常規小兒疝氣圍術期護理措施有限,不能全面滿足患兒的實際需求,有必要進一步完善及優化。
人性化護理是臨床護理的新模式,強調以患者為中心,為患者提供優質、舒適、人性化的護理服務;親情干預注重情感支持與干預,在護理工作中融入了多樣化的護理支持,可滿足不同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當前,人性化護理結合親情干預模式的臨床應用逐漸增多,相關文獻報道顯示,其有助于改善患兒心理不良情緒,緩解患兒痛感,改善患兒術后睡眠質量和其他不適癥狀。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早期Wong-Baker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AI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人性化護理結合親情干預可有效提升護理質量,可改善患兒心理狀態,對減輕疼痛和提升睡眠質量有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人性化護理結合親情干預可有效改善患兒術后睡眠質量,并可減輕術后疼痛,降低并發癥風險,有助于患兒術后順利康復,應用于疝氣手術患兒安全可靠,應用價值較高。
利益沖突聲明: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