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嵐
(柳州市人民醫院麻醉科,廣西 柳州 545006)
肝癌為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具有高發病率、高死亡率的特點[1]。病毒感染,長期不規律的飲食習慣及膽道系統的先天性疾病均有可能誘發肝癌,同時肝癌患者也會出現多種器官功能衰退的特征,從而增加患者死亡風險[2]。目前,臨床上多采用手術治療的方式切除腫瘤組織,但在傳統手術治療中,患者術中出血較多,手術創口較大,術后恢復緩慢[3]。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成熟,腹腔鏡下肝癌根治術由于其損傷小、恢復快及干擾少等優點成為治療肝癌的主要方法。但肝癌根治術操作復雜繁瑣,麻醉時間長,患者易在麻醉蘇醒期產生躁動[4],常表現為麻醉蘇醒期出現思維混亂、興奮、無理性言語、哭喊及肢體不按指令活動等癥狀,從而影響進一步觀察及治療[5]。因此,本研究觀察腹腔鏡下肝癌根治術患者麻醉蘇醒期躁動的獨立危險因素,以便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預防,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柳州市人民醫院收治的120例行腹腔鏡下肝癌根治術治療的肝癌患者的臨床資料,觀察患者麻醉蘇醒期情況,依據鎮靜-躁動評分(SAS)[6]分為非躁動組(82例,SAS<5分)和躁動組(38例,SAS≥5分)。非躁動組患者中男性50例,女性32例;BMI 22.00~26.12 kg/m2,平均BMI(23.84±1.80)kg/m2;合并糖尿病35例,合并高血壓20例;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7]:Ⅰ級42例,Ⅱ級34例,Ⅲ級6例;插管類型:單腔管80例,雙腔管2例。躁動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0例;BMI 21.12~25.23 kg/m2,平均BMI(23.17±1.71)kg/m2;合并糖尿病21例;合并高血壓11例;ASA分級:Ⅰ級19例,Ⅱ級15例,Ⅲ級4例;插管類型:單腔管38例,雙腔管0例。本研究經柳州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肝癌的診斷標準[8],且經臨床影像學檢查確診;②年齡為20~75歲;③患者手術過程中的各項指標記錄完備;④可進行全身麻醉。排除標準:①對本研究使用的麻醉藥物過敏者;②患有其他腫瘤疾病者;③重要臟器功能衰退者;④合并精神疾病或認知障礙者。
1.2 研究方法 收集并記錄患者一般資料。一般資料包括年齡、術前心理狀況、肌松藥物殘留、全身麻醉方式、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拔管時間及術后蘇醒時間。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9]和焦慮自評量表(SAS)[9]評價患者術前心理狀況。SDS與SAS均有20條項目,總分80分,SDS評分≥53分、SAS評分≥50分為陽性[9]。以最少有1個量表結果陽性為心理狀況不良;年齡、肌松藥物殘留、全身麻醉方式、手術時間、拔管時間及術后蘇醒時間來自病歷記錄。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②分析腹腔鏡下肝癌根治術患者麻醉蘇醒期發生躁動的獨立危險因素。
1.4 統計學分析 全文數據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影響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腹腔鏡下肝癌根治術患者麻醉蘇醒期發生躁動的單因素分析 與非躁動組相比,躁動組患者年齡≥60歲、術前心理狀況不良、殘留肌松藥物及麻醉方式為靜吸復合麻醉的占比更高,手術時間更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拔管時間及術后蘇醒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腹腔鏡下肝癌根治術患者麻醉蘇醒期發生躁動的單因素分析
2.2 腹腔鏡下肝癌根治術患者麻醉蘇醒期發生躁動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將可能影響腹腔鏡下肝癌根治術患者麻醉蘇醒期躁動的因素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麻醉蘇醒期是否發生躁動為因變量,年齡、術前心理狀況、肌松藥物殘留、靜吸復合麻醉及手術時間(連續變量)作為自變量,并行量化賦值,見表2。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60歲、術前心理狀況不良、殘留肌松藥物、靜吸復合麻醉及手術時間長是腹腔鏡下肝癌根治術患者麻醉蘇醒期發生躁動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2 量化賦值表
表3 腹腔鏡下肝癌根治術患者麻醉蘇醒期發生躁動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目前,臨床上治療肝癌的方法和手段較多,腹腔鏡下肝癌根治術是治療肝癌最有效的方式,不僅能增加患者生存時間,提高生存率,還能對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10]。但肝癌根治術操作過程復雜,麻醉時間較長,增加蘇醒期發生躁動的風險,對術后干預和患者恢復都造成了不利的影響[11]。因此,通過對腹腔鏡下肝癌根治術患者麻醉蘇醒期是否發生躁動情況進行分析,篩查其危險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預防,對保證患者安全十分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非躁動組相比,躁動組患者年齡≥60歲、術前心理狀況不良、殘留肌松藥物、麻醉方式為靜吸復合麻醉的患者占比更高,手術時間更長,這提示上述因素可能與腹腔鏡下肝癌根治術患者在麻醉蘇醒期發生躁動有關。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患者年齡≥60歲、術前心理狀況不良、殘留肌松藥物、靜吸復合麻醉及手術時間長是腹腔鏡下肝癌根治術患者麻醉蘇醒期發生躁動的獨立危險因素。分析原因,年齡≥60歲的患者機體各器官功能衰退,耐受性差,加上合并其他疾病,更容易發生應激反應,從而產生麻醉蘇醒期躁動現象[12]。同時,術前不良的心理狀況與麻醉蘇醒期躁動關系密切,原因為患者術前擔心、害怕及恐懼所產生的負性情緒,能放大痛感,從而增加患者對刺激的敏感度,加大麻醉蘇醒期發生躁動的風險[13]。另外,老年患者因肝、腎功能衰退,代謝能力下降,更易發生肌松藥物殘留問題,從而使意識恢復速度快于肌體恢復速度,這也使患者無法進行有效咳嗽,容易發生呼氣困難,產生躁動癥狀[14]。不同麻醉方式產生躁動的可能性不同,使用靜吸復合麻醉患者躁動的發生率較高,可能是因為吸入低濃度麻醉藥會刺激痛覺敏感,更易引起蘇醒期躁動[15]。手術時間越長,麻醉藥物使用量越大,使用時間也就越長,患者產生蘇醒期躁動可能性越大;反之,手術時間短,麻醉藥物使用量少,使用時間短,患者產生蘇醒期躁動可能性就越小。
綜上所述,年齡≥60歲、術前心理狀況不佳、殘留肌松藥物、采用靜吸復合麻醉及手術時間長是腹腔鏡下肝癌根治術患者麻醉蘇醒期躁動的獨立危險因素,需要臨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