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銘凡,殷棟,馬久程,王兆楠,祁俊
(南通大學附屬醫院 燒傷整形外科,江蘇 南通 226000)
燒傷會損害人的皮膚,甚至肌肉、骨骼及內臟,給患者造成的極大傷害,往往還會影響患者身體內環境的穩定,導致患者各項生理指標發生改變[1-2]。而這些指標的改變也是指導制訂個性化治療方案的依據。鈣離子是維持細胞生理功能的重要離子,也是反映機體狀況的重要指標[3]。研究發現,重度燒傷患者早期即會發生鈣、磷及相關指標的改變[4]。揭示鈣離子濃度與燒傷嚴重程度的關系將有助于指導臨床醫師更有效地進行針對性治療。本文通過對116 例燒傷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索不同燒傷面積患者早期鈣離子濃度的影響因素,評價其在燒傷患者治療中的作用。
選取2019年1月—2022年6月南通大學附屬醫院燒傷整形外科收治的住院患者116 例作為研究對象,對其病例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性81 例,女性35 例;年齡19~82 歲,平均(50.5±15.2)歲;燒傷總面積11%~98%,平均(48±22)%;三度創面患者55 例,伴有呼吸道損傷患者71 例;入院時血鈣濃度1.61~2.37 mmol/L,平均(2.00±0.13)mmol/L;入院時白蛋白濃度21.6~39.6 g/L,平均(31.6±3.7)g/L;入院時間0.5~8.0 h,平均(2.7±1.5)h;愈合時間28~102 d,平均(63±19)d。納入標準:①患者燒傷后12 h 內入院;②年齡>18 歲;③正常出院。排除標準:①電、化學物質導致的灼傷;②非正常出院或死亡;③有其他可能引起血鈣水平、甲狀旁腺激素水平改變的疾病,包括重癥胰腺炎、甲狀旁腺疾病、慢性肝腎功能不全、糖尿病、惡性腫瘤、骨病、胃腸手術、近期接受鈣劑治療等。
①統計患者性別、年齡、三度創面、吸入性損傷、入院后補液前第1 次血鈣和白蛋白濃度,以及入院時間。②以血鈣濃度<2.10 g/L 定義為低鈣血癥,將所有患者按血鈣離子濃度分為未發生低鈣血癥組與低鈣血癥組,分別為23 和93 例。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③統計患者住院時間,將其作為創面基本愈合時間。
數據分析采用SPSS 26.0 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構成比或率(%)表示,比較用χ2檢驗;影響因素的分析采用多因素逐步線性回歸模型。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的性別構成、年齡、是否吸入性損傷及入院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是否三度創面、白蛋白、燒傷總面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發生低鈣血癥患者有三度創面患者的例數多于未發生低鈣血癥患者(P<0.05),白蛋白水平低于未發生低鈣血癥患者(P<0.05),燒傷總面積大于未發生低鈣血癥患者(P<0.05)。見表1。

表1 未發生低鈣血癥患者與發生低鈣血癥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患者三度創面、大面積燒傷(燒傷面積>50%)、低蛋白血癥等因素間鈣離子濃度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性別、年齡、吸入性損傷、延遲復蘇(入院時間>6 h)等因素間鈣離子濃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對各變量分別進行賦值(性別:男=0,女=1;年齡:青年=0,中老年=1;三度創面:否=0,是=1;吸入性損傷:否=0,是=1;大面積燒傷:否=0,是=1;低蛋白血癥:否=0,是=1;延遲復蘇:否=0,是=1)。以鈣離子濃度為因變量,以大面積燒傷、低蛋白血癥和年齡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逐步線性回歸分析(α入=0.05,α出=0.10),結果顯示,大面積燒傷、低蛋白血癥和年齡是患者入院時鈣離子濃度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且大面積燒傷、低蛋白血癥是影響鈣離子濃度的主要因素(見表3)。

表2 不同因素間鈣離子濃度的比較

表3 鈣離子濃度的多因素逐步線性回歸分析
患者三度創面、大面積燒傷(燒傷面積>50%)、低蛋白血癥、低鈣血癥等因素間創面愈合時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性別、年齡、吸入性損傷、延遲復蘇(入院時間>6 h)等因素間創面愈合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賦值同上,以創面愈合時間為因變量,以大面積燒傷、三度創面和年齡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逐步線性回歸分析(α入=0.05,α出=0.10),結果顯示,大面積燒傷、三度創面和年齡是影響患者創面愈合時間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且大面積燒傷是影響創面愈合時間的最主要因素,三度創面次之(見表5)。

表4 不同因素間創面愈合時間的比較

表5 創面愈合時間的多因素逐步線性回歸分析
鈣離子是維持細胞內外環境穩態的重要介質,相對穩定的鈣離子濃度對于細胞生理功能的正常運行有十分重要的作用[5-6]。當機體受到致病因素影響,往往會打破鈣離子的穩態[7]。此刻加強對鈣離子濃度變化的重視并及時對癥治療,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十分重要[8]。研究發現,燒傷往往導致患者發生低鈣血癥[9],其發生的可能機制為:①燒傷休克會導致機體缺血、缺氧,進而損傷細胞膜,增加細胞對鈣離子的通透性,最終導致血液中鈣離子減少[10]。②因燒傷創面存在導致的創面滲出,體液和蛋白向間質滲出或經由腎臟通過排尿丟失,補液造成血液的稀釋,這些因素均會影響血液鈣離子濃度,并且患者的創面越大,此效應就會越顯著,該結果與本研究不同燒傷面積患者的鈣離子濃度有明顯差異相符[11-12]。③燒傷后機體釋放大量炎性介質誘導甲狀旁腺鈣離子敏感受體表達上調,體內鈣-甲狀旁腺激素軸紊亂,造成甲狀旁腺功能減退、血鈣降低、尿鈣升高[13]。④燒傷后,患者維生素D 的合成減少,這也是鈣離子濃度下降的重要原因[14]。⑤應激反應導致大量兒茶酚胺類物質釋放,以及凝血系統激活引起鈣離子消耗[15-16]。
本研究結果顯示,入組的116 例燒傷患者中,有93 例患者發生了低鈣血癥,約占80%,可見燒傷患者發生低鈣血癥的可能性較高,鈣離子與燒傷的關聯性反映了患者入院時的鈣離子濃度對于患者病情判斷的價值。進一步分析發現,大面積燒傷、低蛋白血癥和年齡是患者入院時鈣離子濃度的獨立危險因素,且大面積燒傷、低蛋白血癥是影響鈣離子濃度的主要因素。該結果說明三度創面的存在可能會影響患者白蛋白濃度從而間接影響鈣離子濃度。而對于患者創面愈合時間的分析發現,大面積燒傷、三度創面和年齡是影響患者創面愈合時間的獨立危險因素,且大面積燒傷是影響創面愈合時間的最主要因素,三度創面次之。該結果說明患者入院時白蛋白和鈣離子濃度的高低可能反映患者當時病情的危重與否,數值低的患者往往燒傷面積也越大,更可能存在三度創面,創面愈合時間更長。
鈣離子濃度的檢測是燒傷后患者常規的檢查項目,鈣離子濃度與燒傷面積的關系有助于臨床醫師準確判斷患者病情嚴重與否,制訂合理的補液計劃,有效避免或改善患者電解質失衡的狀態,幫助患者更加順利地度過休克期和感染期,改善患者預后,尤其是對特重燒傷患者[17-19]。并且有研究發現,燒傷患者骨質疏松和骨折的風險會明顯增加,及時補鈣能有效預防[20]。
綜上所述,大部分燒傷患者入院后會發生低鈣血癥。有三度創面、白蛋白濃度低、大面積燒傷的患者發生低鈣血癥的可能性更大。有三度創面、大面積燒傷、年齡大的患者創面愈合時間明顯延長,鈣離子濃度不是患者創面愈合時間的獨立危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