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興達
任弼時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組織家,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卓越領導人,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他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奮斗了一生,被譽為“黨和人民的駱駝”。他立足中國革命實際,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開展群眾工作,將黨的群眾立場貫徹于實際工作之中,積累了豐富的群眾工作經驗,形成了內容豐富的群眾工作思想與方法,對黨的群眾路線的形成和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長期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使任弼時深刻地認識到,我們黨的偉大力量就在于與廣大群眾有著密切聯系,就在于得到廣大群眾的衷心擁護。任何時候黨脫離了群眾,失掉了群眾,就失掉了基礎,失掉了斗爭力量。1925年,年僅21 歲的任弼時擔任團中央代理總書記。針對當時我們黨在共產國際錯誤路線指導下,忽視人民群眾力量,一味與國民黨右派妥協,放棄革命領導權并使黨遭受極大損失的教訓,任弼時深刻指出:“無產階級應有獨立的階級政策與主張,尤須信賴群眾的力量。……我們應當利用左派國民黨黨員群眾以民主化的方法去影響國民黨的領袖和政策,直到改組國民黨的中央。”1927年11月,任弼時在《無產青年》第三期發表的《中國共產青年團中央局擴大會議的經過與意義》一文中指出,“切實在青年工農與兵士中做點艱苦的群眾工作”,強調以堅決、忍耐的精神做群眾工作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工作”。這一觀點是非常深刻的。全民族抗戰時期,任弼時同樣十分重視人民群眾在抗戰中的偉大力量,他指出:“沒有雄厚的群眾基礎,就是腳也站不穩的。”“群眾的創造力量是非常偉大的,只要依靠群眾,任何困難問題都有辦法可以解決。”因此,“我們把動員、組織和武裝民眾,視為在抗戰過程中最重要的工作”。他還從持久戰的角度進一步指出:“艱苦地去把人民動員和組織起來,使之成為不可摧毀的力量,是持久抗戰中軍事、財政和其他種種力量產生的主要源泉。如果放松這項工作,簡直是一種罪惡。”1938年,任弼時對前來考察的美國海軍情報官員埃文斯·卡爾遜介紹八路軍政治工作情況時,指出“軍隊好比是魚,人民好比是魚游泳中的水”,軍隊依靠群眾就像魚離不開水一樣,軍隊必須依靠群眾才能生存、鞏固和發展。1944年,為開辟新的敵后抗日根據地,中共中央決定派遣部隊南下,挺進湘鄂贛粵。任弼時在向整裝待發的第一支南下軍隊講話時再次指出,“大家都知道,沒有雄厚的群眾基礎,就是腳也站不穩的”,南下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組織千百萬的群眾”。他深信,充分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偉大的創造力量,就能戰勝任何困難。
充分發動群眾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推向前進。新時代的黨員干部要始終如一堅持群眾立場,相信群眾智慧、信賴群眾力量,深刻認識“群眾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著力提高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能力和本領。
任弼時十分關心群眾的切身利益,把尊重群眾主體地位與維護群眾利益聯系起來。在他看來,“黨的政策和決定是否正確,要看它是否符合群眾的利益與群眾的要求,是否能夠得到群眾的擁護,并能夠動員群眾積極起來去奮斗去實行”。他認為切實維護群眾利益,就“必須使我們的領導經常面向著群眾,經常關心群眾的生活,善于去傾聽群眾的呼聲和了解他們的迫切需要”“如果沒有新的改善人民生活的建設,那人民是不會擁護的”。因此,一方面要特別注意減輕人民負擔,另一方面要重視改善群眾生活。在延安工作期間,任弼時工作十分繁重,每天工作15個小時以上。但不管怎么忙,他都時刻關心群眾疾苦,經常抽出時間深入群眾,噓寒問暖,解決困難。在他看來,革命不是為個人的利益,也不是為個人的名譽地位,而必須“從照顧群眾的利益出發,從照顧群眾的經驗出發,從依靠群眾的力量出發”。
一次傍晚,任弼時騎馬回棗園,遇見一些農民扛著鋤頭回家。當得知農民們正在抗旱除草,非常辛苦,所以才干到這么晚時,任弼時策馬掉頭,在農民干活的田地周圍跑了一圈,仔細察看。第二天,他帶著一大批干部戰士扛著鋤頭來到地里。農民直喊:“這怎么行?你們都是辦公事、辦大事的,這點小事也驚動你們,叫我們怎么過意得去?”任弼時笑道:“這也是公事和大事呀!”他戴上大草帽,提著鋤頭帶頭到地里干了起來。休息時,他向農民們詢問生活情況,幫大家算生活細賬,冬天怎么安排,春荒怎么度過……大家越聽越驚奇,想不到首長這么熟悉老百姓的生活。1948年,黨中央從陜北遷往西柏坡途中,任弼時每到一處,圍繞生產、群眾生活、黨群關系等,向干部群眾了解情況,認真考察黨的各項政策在實際中的貫徹執行情況。到北京后,他不顧自己重病在身,仍然通過多種渠道進行調查研究。在去世前幾個星期,他還找通縣農村的一位支部書記談話,研究制定生產、度荒的有效辦法。在涉及群眾利益的每一件事情上,他都要求談工作的同志把問題說得具體些,深入到每一個細節。
維護群眾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一切政黨的根本標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定要牢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新時代的黨員干部要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始終把改善人民群眾生活、增進民生福祉置于重中之重的位置,心系“國之大者”,牢固樹立為民服務的公仆意識,切實維護好廣大群眾的利益。
任弼時(左)與朱德在一起
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任弼時堅持向群眾學習,善于向群眾學習,注重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去解決實際問題。早在領導共青團工作時,任弼時就號召青年“努力在農民中活動”,要求共青團“深入群眾”,做到“團的工作青年化群眾化”。1925年6月,他在《上海五卅慘案及中國青年的責任》中對如何向群眾學習這樣闡述:“革命事業的成功絕非紙上宣傳的力量可以做到,少不了親自深入群眾,與革命的群眾接觸而明白他們的心理和需要,且指導他們應進行的組織和活動的工作,注意取得民眾的大多數。”1928年,時任團中央總書記的任弼時在《無產青年》第四期發表的《對于暴動問題的意見》一文中,要求城鄉黨團組織和每個黨團員,“應當時刻注意自己周圍的群眾,應當很詳細地去調查研究群眾生活,替他們(就是替自己)提出很實際的極切身的要求,領導他們為這些要求而爭斗”。1943年6月,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22周年,任弼時撰寫《共產黨員應當善于向群眾學習》一文,深刻闡述了為什么要向群眾學習以及如何向群眾學習,并明確指出向群眾學習的目的,在于“改造我們黨員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更加密切黨與群眾的聯系”。任弼時分析指出:“我黨領袖毛澤東同志之所以偉大,所以高明,所以領導正確,就在于他能夠虛心向群眾學習。”“毛澤東同志的思想方法與工作方法最大的特點,就是他強烈的群眾觀念,他的虛心向群眾學習的態度。他使理論與實踐統一,學習與工作一致。他使馬列主義具體化、中國化,同時使群眾的斗爭脫離盲目性、自發性,成為自覺的運動。”任弼時針對當時黨內存在的部分同志脫離群眾的傾向,號召黨員做到毛澤東強調的“一定要有眼睛向下的決心和甘當小學生的精神”,并要求每個黨員,特別是黨員干部學習1943年中共中央通過的由毛澤東起草的《關于領導方法的決定》。任弼時認為群眾有著偉大的創造力,只要依靠群眾,虛心向群眾學習,任何困難都有辦法可以解決。
歷史經驗表明,什么時候黨的群眾路線執行得好,黨群關系就密切,黨的事業就順利發展;什么時候黨的群眾路線執行得不好,黨群關系受到損害,黨的事業就遭受挫折。新時代的黨員干部要堅持群眾立場,維護好群眾利益,善于向群眾學習,做到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使黨和人民事業不斷取得新的偉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