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奇平
國家數據局即將推出“數據要素×”行動計劃,這是繼“互聯網+”之后,我國數字經濟的又一重大新進展。“數據要素×”要解決的問題,概括起來,是高質量供給、高效率流通、高水平應用。通俗講,就是供得出、流得動、用得好。具體說,在供給環節,要提高數據供給質量;在流通環節,要構建可信流通生態;在應用環節,要提升重點行業與領域數據應用水平。其中,應用是重點。如何實現用得好,當前面臨信用化、實用化(復用化)兩種路徑選擇,各地、各部門需要結合自身實際,分析利弊,探索可行經驗。
信用化的模式,可以用“數據—金融—實業”概括;實用化(復用化)的模式,可以用“數據—實業”的公式概括。二者殊途同歸。前者以數據變錢為必經之路,后者可以不經過數據變錢這個環節,而以復用(使用價值)形式直接應用。
信用化模式,即數據直接變錢,在實踐中有兩種基本模式。第一種是“貴陽模式”,即數據在交易所中直接賣出價錢,由買方再使用、利用,包括再投入應用。第二種是“蘇州模式”(全稱為工業數據價值化的“蘇州模式”),做法是以資產數據信息評估獲取貸款,即先把企業數據登記在目錄中,再用目錄上的數據代替抵押物,變成錢,由企業投入自用。“貴陽模式”興起于2015年,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場內交易不活躍。“蘇州模式”剛剛開始,今年11月22日,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和蘇州市聯合打造全國首個工業數據資產登記城市節點,基于企業的數據資產信息,蘇州節點與金融機構聯合開展了無抵押低息信用貸款服務。同日國內首筆依托“上云”數據評估換取的210萬元貸款花落吳江一家紡織企業。這實質上是數據先變為信用,再變現為錢。
實用化模式,即數據間接變成錢,指數據在使用中(而非在流通中)實現價值,在實踐中也有兩種基本模式。第一種是制造模式,以數字孿生為代表,由波音飛機首先實現,在產品設計、產品制造、醫學分析、工程建設等領域應用較多。在國內應用最深入的是工程建設領域,關注度最高、研究最熱的是智能制造領域。特點是利用數據要素可復用特性,建設孿生車間、孿生工廠等替代實體要素損耗。第二種是服務模式,以阿里巴巴為代表,電子商務是我國全行業整體復用數據生產資料的行業,有1000萬以上的網商共享虛擬店鋪、虛擬柜臺這種數據化的生產資料,范圍已超過我國企業總數的三分之一。二者都有很長歷史。
信用化模式與實用化模式,前者優點是變現直接,但缺點是風險巨大,一旦信息披露出現數據造假,會出現跑路風險;后者優點是風險較小,缺點是變現不直接,一定要通過應用才能變現。
從理論特征看,信用化模式是將數據要素的使用價值先轉化為貨幣的交換價值,再與實業的使用價值結合,公式是“使用價值—交換價值—使用價值”;實用化模式是直接將數據要素的使用價值以復用形式與實業的使用價值結合,公式是“使用價值(數碼功能)—使用價值(實體功能)”,特點是充分發揮數據要素在使用價值上可以復用這一獨特優點,面向多場景、多主體進行一對多的倍乘(×),而略過了變錢這一步。變錢只是手段,如果不是為了攜款跑路,變出的錢畢竟還是要投入最終應用以進一步實現價值。
從政策角度看,信用化模式與實用化模式的利益機制不同。同樣可以解決中小微企業資金難,數據(信用化)可以馬上“解渴”,如蘇州星神機械公司的陳雪根,已準備徹底退出經營,沒想到僅靠“一張臉”作為憑證,在短短兩天時間內就獲得數百萬元的貸款。但如果經營失敗,還是要欠銀行的。而復用則不然,網商拷貝一套虛擬店鋪,跳過了貸款這一步,倘若經營失敗,只需一筆勾銷0、1代碼,并不欠銀行的。
中國人做事的習慣是先不下結論,先看效果,讓實踐檢驗什么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