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祥
[摘 要]課程思政如何融入專業課程教學已經成為在高校教學中受到廣泛重視的問題。世界古代史課程思政對于提升學生知識創新和實踐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具有重要意義。結合教學實踐,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擴展,通過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影視資源的利用等進行課程思政教學,取得較好教學效果,為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合格的人才作出了積極探索。
[關鍵詞]課程思政;世界古代史;特色
[中圖分類號] G641?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3) 12-0071-03
課程思政是指高校所有課程都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這一概念最早由上海市委市政府于2014年正式提出,是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就講道:“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本文以韓山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世界古代史課程教學為例,探索世界史課程教學中如何滲入課程思政元素。
世界古代史是歷史學培育人才的核心課程,課程要求培養學生高度的政治站位,讓學生能夠站在整個人類文明發展歷程的高度來學習和研究世界古代文明。在本門課程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充分了解世界古代文明在政治制度發展、社會經濟發展和國家治理、思想文化發展方面的成果以及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的貢獻。本門課程既重視西方學者的學術研究成果,也努力辨析相關學術問題發展的社會歷史背景和思想背景。在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堅持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對世界古代文明歷史研究中的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實事求是地指出古代民主共和政治的局限性,希臘羅馬社會對奴隸的壓迫和鎮壓、希臘殖民運動和羅馬對外擴張給原住地人民帶來的各種負面和消極影響,新航路開辟與西方的意識形態斗爭等;引導學生了解并批判近現代西方人通過追溯西方文明的古代希臘羅馬源頭,在資產階級革命、殖民運動、對外擴張等近現代政治思想領域表現出來的“文明優越論”“西方中心論”等錯誤傾向。
下面通過對世界古代史課程思政的一些具體教學案例進行分析,希望對歷史學其他課程的思政建設有所啟迪。
一、課內教學的延伸
(一)從人物入手進行家國情懷教育
家國情懷是一個人對自己國家持有的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分析歷史人物形象時融合課程思政元素,從而在教學過程中實現課程育人。歷史人物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至關重要的力量,在他們身上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以歷史人物為切入點開展思政課教育,以歷史人物的卓越品質實現對教育對象的思想教育和價值引領,既符合教育對象思想品德形成發展規律的內在要求,又是當前批判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現實需要。因此,必須全面深入地開展歷史人物研究,挖掘其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力求客觀、全面地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做到既要避免歷史虛無主義,又要防止個人崇拜,并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和資源進行宣傳教育,提升思政課教育的有效性。世界古代史中涌現出很多杰出的歷史人物,課程中會通過對他們的生平大事、歷史活動與功過進行評價等,引導學生感悟如何為人處世,體會付出與奉獻,學會克制與自律等,這些也是人生觀和世界觀教育元素的有效體現。如古希臘著名演說家德摩斯梯尼,幼年口吃,為了成為杰出的演說家,鍛煉自己的口才,把小石頭含在口里進行演說訓練,終于練就了杰出的口才,在雅典民主政治晚期成為希臘世界的風云人物。還有希羅多德在《歷史》中敘述的很多人物,如梭倫、克洛伊索斯等,通過對他們的個人發展進行闡述,分析了古希臘人對命運的看法。在希羅多德筆下,克洛伊索斯是一個從高峰走向低谷的典型人物,從自以為是走向幾乎失去性命的命運,但是他并沒有絕望,在遭受如此沉重的打擊之后,他反而成為和梭倫一樣的智者,在經歷了人生的悲歡離合、事業的沉浮,才最終理解了命運的無奈和人世的凄涼,這也在告訴學生,在面對挫折的時候要不屈不撓,勇于突破自我,才會有美好的未來。由人物分析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樹立理想信念,這正是教育的魅力所在,也是課程育人的魅力所在。
(二)通過古今民主政體的比較進行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建設
在歷史教學中,通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資源的挖掘,可以引導學生形成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具體到世界古代史,可以通過中西比較,使學生在學習中更加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而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民主與專制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之一。從初中開始,學生就接觸了不同的政體制度,如古希臘的民主政體、羅馬的混合政體制度,東方的君主專制政體。因此,學習古代埃及一課時,就引入魏特夫的《東方專制主義》,從治水社會與專制主義入手,對學術問題進行學術史引導分析,然后就古代東西方文明治水社會、農耕文明、古希臘藍色海洋文明進行系統分析。再結合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等著作,全面分析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就民主政治的產生、具體行政機構的職能的優缺點進行分析,同時古今結合,通過《關鍵投票》等電影資源讓學生對今天的西式民主形成大體認識,課下再通過閱讀學者的學術文章,結合課堂討論,讓學生充分認識古今民主政治,實事求是地指出古代民主共和政治的局限性,雅典民主只能是小國寡民,只能在成年男性公民中實行,外邦人、女人和奴隸被排除在外,帶有操作層面的幼稚,程序的合理并不意味著結果的合理。它在充分發揮積極作用,促成雅典政治、經濟、文化日臻繁盛的同時,又殘忍地限制了社會另一部分成員的自身發展能力。它既是偉大文明的催化劑,又是社會不公的暴力機器,這是其最大的歷史局限。和東方一樣,希臘羅馬社會對奴隸的壓迫和鎮壓也是非常殘酷的,雙方在這一點上并沒有區別。在進行課程設計的時候,要注意問題的引入、原始史料的運用,同時要發揮歷史故事的輔助作用。如雅典民主政治教學就要使用原始史料,尤其是伯利克里的演說詞:“我們的制度之所以被稱為民主政治,是因為政權在全體公民手中,而不是少數人手中。”通過修昔底德著作,全面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主權在民、輪番執政、抽簽選舉等。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指出:“中國共產黨將繼續同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一道,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課堂上通過引用當代世界正在發生的一些事例,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正進入一個非常矛盾的現實世界。一方面,政治共同體之間生存發展的激烈競爭驅動了歷史的發展;另一方面,人類命運越來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個現實呼喚所有政治共同體乃至所有政治組織之間的合作。因此“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美好生活奮斗”的中國共產黨堅持“和平發展”原則,并矢志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所以代表了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潮流。
(三)注意歷史事件背后的意識形態斗爭
冷戰結束并不是歷史的終結,反而使得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更加隱晦,更加激烈。從長歷史來看,仔細檢討自由民主的規范原理,西方意識形態體系中從來都有“國家”,也從來都有“敵人”,更是從來都有“專政”“霸權”,中世紀歷史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典型例子就是新航路開辟與西方的意識形態宣傳。傳統歷史學認為,歐洲開辟新航路是一種被迫的行為,而促使歐洲開辟新航路的正是奧斯曼帝國。之所以這樣宣傳是因為新航路和后來的殖民主義、黑奴貿易是緊密相關的,如果能夠把新航路開辟原因推卸到奧斯曼阻塞東西方交通上來,就實現了為西方后來的殖民運動進行無形的開脫。但實際情況并不是這樣。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時,那時的埃及,包括敘利亞地區還被馬木魯克王朝控制。馬木魯克王朝在經濟貿易方面和歐洲列國保持頻繁的來往,賺取了大筆財富。意大利商人以中間商的身份把東方的香料、瓷器、絲綢等稀有貨物高價售賣給西歐列國,積累了大量財富。直到奧斯曼帝國在1517年滅亡馬木魯克王朝后,才把波斯灣和東非地區掌控在自己的手里。當奧斯曼帝國在1517年封鎖“海上絲綢之路”時,葡萄牙和西班牙已經把歐洲、非洲、亞洲和美洲連接在一起,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面貌。奧斯曼帝國即使阻斷傳統“絲綢之路”,也對歐洲列國的全球貿易沒有任何影響了。由此可見,歐洲開辟新航路是一種自主的行為,并不是因為受到了奧斯曼帝國阻斷商路的影響。至于為什么會產生奧斯曼帝國阻斷傳統商路才導致新航路開辟的說法,歐洲列國和奧斯曼帝國在意識形態上的沖突是一個不得不說的因素。信仰基督教的歐洲列國一直視信仰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帝國為自己必須戰勝的敵人,那時的歐洲列國在精神上鄙視奧斯曼帝國,認為奧斯曼帝國是落后保守和野蠻愚昧的,在貿易方面也是如此。故而歐洲列國選擇性地忽視了一個歷史事實:奧斯曼帝國對貿易同樣也十分重視,當他們控制“路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后,采取各種措施維護貿易路線的通暢,鼓勵東西方進行貿易,以促進經濟的發展。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奧斯曼帝國對歐洲列國現實的威脅,歐洲人提出奧斯曼帝國阻斷商路的說法,正好為自己進攻奧斯曼帝國提供了借口。自1453年以后,奧斯曼帝國對歐洲列國的威脅越來越嚴重,特別是奧斯曼軍隊在1529年和1683年兩次圍攻維也納,也給當時的歐洲社會帶來了極大的恐慌。再加上歐洲列國控制東地中海的愿望長期難以實現,當歐洲列國通過海外貿易富裕起來,有能力爭奪近東地區的霸權時,奧斯曼帝國阻斷商路也就順理成章地成了殖民者發動進攻的借口。在講解的過程中要注意地圖的運用、原始文獻資料的穿插使用,讓學生更直觀地認識到奧斯曼土耳其領土的變遷與新航路之間的關系。
二、課外教學手段的擴展
電影電視劇是學生課后獲取信息的最重要的途徑,尤其是好萊塢電影,商業化大片內容既有年輕人喜歡的緊張激烈的娛樂元素,同時也伴生著西方的意識形態宣傳。因此引導學生正確看待電影內容也是高校教師要注意的一個迫切問題。世界古代史整體課程學時并不多,教師就可以積極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觀看與這一時代相關的電影電視劇,如通過電影《勇敢的心》,引導學生了解蘇格蘭民族英雄華萊士,讓學生學習他是如何帶領民眾抗擊英格蘭侵略者的,學習他為了追求獨立自由而獻身的精神,這些都會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通過電影《圣女貞德》,和學生一起就民族主義問題進行探討。從影片中我們可以拼湊出貞德的完整形象:她對上帝充滿熱愛,她經歷過一場刻骨銘心的變故,她以無與倫比的激情喚醒了法國民眾抵抗英軍的斗志。在她將死之時,她的肉體經受著火的煎熬而扭曲,她的靈魂卻堅強無比,在她的眼里見到了上帝的光芒。貞德歷盡艱苦后感悟到命運的飄忽,但她接受命運的安排,這可以讓我們從中學到很多。五百年來,貞德的形象被利用的成分居多,導演呂克·貝松完成了貞德形象的還原。貞德成為法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而且還是巾幗女英雄。至今,法國的政治人物都以她的偉大形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與宣傳。
除了電影以外,還可以帶領學生旁聽各類學術會議、開展課外閱讀等,這些都會對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產生影響。尤其是信息時代,學生獲得信息的渠道更加豐富,抖音、微信公眾號、B站等。這方面教師要加以引導,如推介比較優秀的歷史學公眾號、推薦合適的騰訊視頻學術會議中關于歷史類的講座等。
研究世界古代文明的終極目的是了解西方,關懷中國。本門課程的主要目標是吸收借鑒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的優秀文化傳統,辯證地看待近現代西方思想文化中的思潮,提升學生知識創新和實踐創新的能力,激發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為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合格的人才。
課程思政正式融入專業課程時間還比較短,歷史學科的特殊性決定了這門課程更容易與課程思政結合起來,當然要完成這一重要使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思想政治教育要滲透在全部歷史課程中,每個課時、每個教學環節之中都需要體現課程思政。當然,具體到不同的專業課程,因為教學內容的不同,老師在各個方面會有所取舍,不同的教學章節也可以滲透不同的課程思政內容,但是切忌生硬滲透,要潛移默化、潤物無聲。更重要的是要結合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歷史價值觀)培養要求來下功夫,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定基礎。同時,也要學會利用信息化手段,在學習通網絡課程、qq或者微信群里與學生進行交流,線上線下同步進行。
歷史學專業課程中合理加入課程思政元素,通過學習古今中外的歷史,尤其是國家的興衰、文明的發展與滅亡、大國崛起等相關方面的知識,讓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使其受益終身。因此,不能把世界古代史課程當作一門簡單的史學通史課程,而是要盡量把課程設計成一門授人以漁的歷史通識課,這樣學生才會真正地學有所得。世界史教學中的思政內容不僅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愛黨、愛國和熱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情感,還應當實現學生對人類共同價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弘揚與認同,愛好和平、百折不撓、團隊意識、自我使命等精神的培育都應當是課程思政的重要內容。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尤其要注意分清是非、弘揚正義,不能一味地進行“填鴨式”教學,影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尼克松.1999不戰而勝[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
[2]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6.
(責任編輯:劉潔)
基金項目:韓山師范學院2020年質量工程項目:世界古代史課程思政開發與探尋路徑——以韓山師范學院為例。
作者簡介:周洪祥( 1973—),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世界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