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寧 劉建偉
濱州北部的無棣、沾化等縣,地處黃河三角洲,陸路直通內地;沿海有埕口、下洼、郭家局子、套爾河等碼頭,與天津、北塘、大連、龍口、煙臺等沿海城市有著廣泛的海上聯系,商船來往頻繁,是糧、棉、食鹽、海產品集散地,也是渤海區當時的主要通商口岸之一。渤海海關就是在抗日戰爭勝利、解放戰爭即將爆發這一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
1944年初,經中共中央北方局批準,清河區與冀魯邊區合并成立渤海區,下轄6個行政專署,共有51縣,人口1114萬,是抗戰后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山東三大戰略區之一。
1945年7月,沾化縣全境解放,魯北沿海根據地連成一片,農、漁、鹽業生產得到大力發展。為控制主要物資外流,爭取所需物資進口,開展對敵占區經濟斗爭,渤海區于1946年初將設在無棣縣的埕口、沾化縣的下洼和壽光縣的羊角溝等主要海口的工商事務所,改為海關事務所,并在岐口、郭家局子海口設立分卡。對刁口、汪河、神仙涌等小海口實行季節性開放。1946年4月渤海區工商管理局調整機構、調配干部,在上述海口海關事務所的基礎上,擴充建立了海關機構。
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開始重點進攻山東,陳毅、粟裕、張云逸、鄧子恢等率華野部隊和華東局機關轉移至渤海區,最多時轉移來40余萬人,其中有醫院、兵工廠、被服廠等和大批家屬,加之渤海區子弟兵及民工的北(東北)上南下,以及異常繁重的支前任務,需要大量的物資供應,特別是特需物資供應,都需要從敵占區、國統區進口。因此,渤海區對下洼碼頭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視,將其作為全區對外貿易基地進行管理、維護、扶持和經營。
一次,時任下洼海關主任的王健農給大家開會說:
“同志們,之前我們提的建議區里說很好,指示我們必須千方百計打通運輸線、保障物資供應!接下來要廣泛團結、聯系天津、北塘等敵占區商人,鼓勵他們向我區輸送西藥、染料、膠卷等,特別是槍支彈藥。像李正尊這樣,不僅能從國統區購回急需物資,還能帶回重要軍事情報的‘紅色商人’,要給予減免關稅等格外優惠,允許他們以低價配給國統區緊缺生活資料,特許他們出口糧食、棉花、花生等特控物資。海關手續一律從簡!”就這樣,從天津、塘沽、營口等國統區控制海域,經由下洼碼頭運來一批接著一批的重要急需軍用物資。此外,每天又有上百艘外地船等著購運糧食支前或運往膠東解放區,整個海口風檣林立、千帆過往。

1946—1948年山東解放區制定的進出口稅率稅則(保存于青島海關)
1948年8月,因下洼口岸機構較大,華東局決定直接在下洼設立渤海海關,統一管理渤海區所屬各海關事務。不同于這一時期膠東抗日民主政府接收的煙臺、威海、龍口、石島等舊海關,渤海海關是以抗戰期間培養的工商稅務干部為骨干,獨立自主建立的解放區人民新海關。渤海海關內設主任室、武裝隊和檢查、驗估、稅務、會計4個股,下轄埕口、黃河口、羊角溝、義和莊4個分關和大口河、套兒河、郭家局子3個海卡,人員數量從開始的50來人擴充到200多人。此時,海關人員全部配槍,其中一般關員配帶短槍,武裝隊員配沖鋒槍和機槍,各海卡均配置摩托艇和機槍。他們同時還承擔著維護海口秩序和保護漁民安全的職能。

《渤海區海關暫行管理辦法》(保存于山東省檔案館)
這一時期,海關總的任務是爭取進口軍用物資、生產資料和生活必需品,支援解放戰爭,支援解放區建設,繁榮解放區經濟,以此作為一切工作的宗旨。具體任務有四個方面。一是管理埠間貿易,開展對敵斗爭。對進出口船只和貨物管理的有關政策和規定,統由渤海行署關務處制定。總的原則是:獎出限入,量入為出,發展進出口貿易。1948年,渤海關區進出口值29449644828元(北海幣),僅次于石島、膠州關區,列山東各解放區第三位。二是征收進出口貨物稅和漁、鹽稅。稅率大體分為兩大類。必需品征低稅或免稅,如進口軍用品、武器、藥品、染料等。非必需品一般稅率較高,如棉布、紙張、茶葉、火柴、雜貨等,按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百征稅。凡出口貨物都征稅。當時出口糧食較多,稅率為百分之四十。征稅手續,由填票員按當地物價(以價計征)開具稅票,收北海幣現鈔,也收國統區的法幣。國統區法幣用于向敵占區購買軍用物資。三是查禁走私,主要是通過查船、查貨,防止漏稅,保障稅收。渤海解放區海岸線東起濰河與膠東相接,西至狼沱子與華北相連,離天津敵占區甚近,海口河岔相通,漁船、貿易船和走私船混雜。該區的糧、棉、油、鹽豐富,敵占區用大量洋雜貨換取或搶購套購,進行經濟掠奪。以民船走私最多,走私方法是實物交換。私貨多有夾藏攜帶,如白礬包里夾藏冰糖,茶葉箱內藏卷煙、盤紙,船艙里藏洋布等。四是協助海防大隊,共同防范敵特、海匪的搗亂,維持海上治安,保護對外貿易的開展和漁民生產的安全。
1948年下半年,隨著解放戰爭節節勝利,中央決定從長江以北各老解放區抽調5.3萬名干部,有秩序地接管新解放區的民政、公安、政法、衛生、財經貿工作,建設新中國。1949年農歷大年初二,渤海海關的絕大部分干部及武裝人員近百人,根據中共中央華東局指令,編入華東財辦南進縱隊(又稱“青州總隊”)四大隊海關中隊,統一換上解放軍軍裝、戴上軍徽,每人背上5斤糧食,告別駐地山東濱州下洼的家鄉父老,起拔南下集結,籌備接管工作。渤海海關隨之撤銷。
南下干部徒步200余公里,于2月22日到達濟南,然后坐悶罐車、乘船、又徒步,于3月1日到達安徽懷遠。在懷遠期間,部隊再一次整編。其中,一部分接下來參與接收安徽,一部分參與接收上海,而大部分被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浙贛縱隊”,隨三野渡江繼續向南挺進。5月5日,部隊到達杭州,在浙江大地上吹響新中國海關的集結號;16日,奉命接管杭州關;27日,接管位于寧波的浙海關。

溫州海關軍代表辦公室全體同志合影(保存于溫州海關)
與此同時,另一支隊伍隨三支隊四大隊南下浙南溫州。他們先沿浙贛鐵路到達金華,然后順金溫公路南下。時值江南梅雨季節,因敵特破壞和山路塌方,他們多次被迫改變行軍路線。山林沼澤,缺衣少糧,渤海海關南下干部們頑強挺進,在遭遇敵人攔截的戰斗中,數名同志負傷。5月31日,他們到達溫州并向溫州軍管會報到后,共同商議接管甌海關的工作要點,大家一致同意保留甌海關,派軍管會接管工作組入駐甌海關,等待上級進一步指示。溫州軍管會任命王建華為軍代表,郭炳森、郭東才、李明新、王義村、張玉華、魏廣學和時天慶等七位同志為軍事助理員共同組成甌海關接管工作組。6月5日,工作組和平接管甌海關。至此,歷時5個月,行程近2000公里,橫跨黃河、淮河、長江,穿越槍林彈雨的封鎖,渤海海關南下干部們順利接管浙江境內的所有舊海關,為新中國海關事業的起步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