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偉
臧應詹,字枚吉,山東諸城人。生活于雍正、乾隆年間,為清代名醫,素有“南臧北黃(元御)”之稱,邑內享有盛名。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與同時期的黃元御聲名顯赫、后世流傳資料準確、豐富相比,這位清代名醫的事跡幾被湮沒。現如今,雖然關于臧應詹的地區內民間傳說較多,但其相關史料記載卻極少。
為深入研究這位齊魯地方醫家、諸城臧氏醫學學派代表人物,力求真實準確、追根溯源,筆者通過采用查閱諸城《臧氏族譜》(下文簡稱“《族譜》”)《諸城歷代方志》等相關文獻資料、檔案材料,并實地拜訪《族譜》后期編修人員、《族譜》記載埋葬地村民及臧氏后人等方法,深入收集整理臧應詹的生平資料、行醫事跡,以助于共同推動臧應詹檔案資料的準確、豐富、完整,讓臧氏生平事跡、行醫軼事及醫學思想一改往昔“埋沒”舊狀,讓這一“遺珠”重放光彩,也為各地挖掘本地古代名中醫提供參考借鑒。
現可查到的專著、論文等描述臧應詹的出生地時或為“諸城臧應詹”,或為“山東諸城人”,唯一較明確、權威的表述為“山東諸城呂標鄉黑龍溝人”。但是由于2007年1月諸城市行政區劃調整,原呂標鄉(鎮)現已并入龍都街道,故此描述也不恰當、不準確,僅有《諸城縣史志資料》中記載為:諸城縣下黑龍溝人。

為此,筆者特地拜訪《族譜》后期編修人員并查看《族譜》,發現未記載臧應詹出生地,但譜載:葬于黑龍溝西南塋乾巽向。
封建社會,人口流動性差,加之人們普遍有強烈的“落葉歸根”“入土為安”的思想觀念和傳統,因此,安葬地幾乎為出生地??紤]到臧應詹為“乾?。ü?736—1795年)年間名醫”,筆者查閱《諸城歷代方志》,其中《[康熙]諸城縣志》記載:黑龍溝,屬于諸城縣,扶淇鄉,栗園社,縣西十里。
諸城市龍都街道現有6個黑龍溝村,其中下黑龍溝村地理位置、方向、距離(5.2公里)幾乎完全相符,而其他五處黑龍溝村中距離原諸城縣政府駐地最近的孫家黑龍溝村有10公里多,且位于原縣政府西南方向。近年,筆者也曾多次到6個黑龍溝村拜訪村民,現僅下黑龍溝村仍有臧氏族人,均認定臧應詹為下黑龍溝村人,也更熱衷、習慣稱呼臧應詹為“臧枚吉”。
故,筆者認為臧應詹的準確出生地應為(清朝)諸城縣,扶淇鄉,栗園社,黑龍溝村,即現諸城市龍都街道下黑龍溝村。
同樣,現可查到的專著、論文等描述臧應詹的均未提及準確生卒年,或描述為“生卒年不詳”,或為 “乾?。ü?736—1795年)年間名醫”,但均準確描述“卒年75歲”,這也為研究臧氏準確生卒年和成長背景提供了依據和基礎。
筆者查閱到山東中醫學院(現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醫院)文獻研究所人員在整理臧氏著作《傷寒論選注》手抄孤本時發現:在十三則序例之后,書有“大清乾隆三十七年歲在壬辰四月廿六日,書于思遠堂,諸邑老醫臧應詹枚吉時年七十有五?!痹撌殖緸殛皯矘O少存世的著作孤本,醫學和檔案價值極高。該段文字也是目前唯一可考究臧應詹準確卒年的檔案材料,亦符合臧應詹“卒年75歲”的描述。經查閱,乾隆三十七年為公元1772 年,由“卒年75歲”可以逆推出臧應詹應生于公元1697年,即康熙三十五年,亦印證“其業醫于雍正末至乾隆中期”“乾?。ü?736—1795年)年間名醫”等研究。
故,結合臧氏著作《傷寒論選注》孤本、《諸城縣衛生志》《族譜》及其他相關研究資料內容,筆者推斷臧應詹準確生卒年應為公元1697—1772年,卒年75歲。
明清時期,中醫藥日趨興盛,百家爭鳴。這段時間既是中醫學集大成的時期,又是各種學術流派相繼形成的時期,彼時諸城臧氏家族也名醫輩出。
通過查閱《族譜》,顯示:臧應詹為臧惟幾堂兄——臧惟精之后,四世臧惟幾的五世孫,六世臧達德之曾孫。臧惟幾是臧氏家族最早的醫家 ,約于明崇禎初任太醫院吏目;臧達德是諸城臧氏醫學中較有影響的人物,著有《履霜集》。此后,諸城臧氏醫學逐漸成為山東地方醫學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流派,諸城臧氏也逐漸步入名門望族,位列明清兩代諸城本地“臧、王、劉、李、丁”五大家之首。

臧應詹自幼天資聰慧,加之勤奮好學,志從科舉,《增補諸城縣志》記載“承父十五,補諸生?!鳖愃朴趪訉W(監)免試入學,一般只有皇親國戚、王公重臣的子弟才有這個資格、入學不需考試,民間進入者需要異常聰慧過人且須由地方層層考試選拔推薦。臧應詹十五歲即“補諸生”,由此可見一斑。
后期,臧應詹雖“例贈修職郎(《族譜》記載)”。但受家族世代行醫氛圍的熏陶影響,又因母親患病,遂精研岐黃之術,博覽群書,潛心攻讀,至晚年醫業大成,醫術更加高明,以內科診病見長,兼通外、婦、兒等科,懸壺家鄉,名震遐邇?!秱鹘y醫藥》中記載:“諸城臧應詹,臨證變化微妙,遠近遵為神醫,時與黃元御齊名。”素有“南臧北黃”之稱,至此,諸城臧氏醫學達到頂峰。
臧應詹治學嚴謹,造詣精深,《諸城縣衛生志》記載,臧氏生平著有《傷寒論選注》十卷,《類方大全》十四卷,《外科大成》四冊,《傷寒婦幼三科》四冊,《脈訣》一冊。
從醫期間,臧應詹遍閱成無己及《醫宗金鑒》等諸家關于《傷寒論》注解言論后,認為“二家之注雖不無小疵,但持論平正通達,誠為后學楷模?!庇谑撬麉⒄粘蔁o己及《醫宗金鑒》二家的注解為模板,結合自身畢生臨證的經驗成果不斷驗證,反復修改,最終編纂而成《傷寒論選注》。正如臧氏自己書中所言,“亦苦思數十年,而后得解,非易事也”,道盡作者此書之艱辛和嚴謹。
但是,在當時清朝特殊的社會環境下,無政府的支持,無殷實的家業,著書立說著實不易,而刊行傳播更加艱難,故幾經滄桑,傳世無幾?,F官方可查的僅有一手抄孤本《傷寒論選注》存于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文獻研究所,為后期深入研究臧應詹醫學成就和學術思想提供重要基礎;另有一本為臧應詹曾孫臧耀藎抄藏《類(類)方大全》,存于山東省諸城市一村民手中。

臧應詹長于經方的運用,治病每見奇效,匠心獨運,融會貫通。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四月,臨縣一位姓黃的公子得了鼻出血的毛病,每天早、晚兩次,每次都出血量很大,兩個多月沒有治好。后來找到了一個省外名醫診治,用六味地黃湯加牛膝配藥,可是吃了幾副,不但沒見好轉,出血的次數反而增加到了每天三次。他們找到臧應詹時已是八月,臧應詹診脈后,仔細地詢問發病的原因:原來幾個月前,黃公子跟堂伯到省府辦事,晚上去狎妓,剛剛解衣上床,就被聞訊趕來的堂伯狠狠地斥責了一頓。黃公子羞急之下,落下了這個毛病。臧應詹沉吟片刻,告訴黃家人:此證雖在表為鼻衄,然病機在肝,肝臟以疏泄為宜,遇羞愧惱怒則疏泄失度,相火旺盛而為病,不能強行止血,否則容易使血液在體內凝結,導致病情加重;只有順應血脈,將相火導出,血才會自然而止。六味地黃湯加牛膝多用于實火上犯鼻竅所致鼻出血,以滋陰降火,引血下行來達到止血的目的。黃公子此病可用桃核承氣湯配藥,加大劑量,桃仁破血行瘀,大黃下瘀泄熱,二藥合用,以逐下焦瘀熱;桂枝活血通絡,芒硝泄熱軟堅;炙甘草甘平和中,緩和硝、黃峻攻之性,讓病人服用。果然,三副藥之后,病人大便出血、鼻血減少;隨后又減小劑量,連續服用,并配以別的藥物,不久,黃公子的病就痊愈了。
挖掘古代名醫的資料,對于了解當地疾病的發展與環境變遷、學術思想的形成演變,以及考證醫家醫案、評價學術成就都有重大意義。因此,進一步探究臧應詹行醫事跡、存世醫學著作,是整理臧應詹檔案材料和醫學思想的基礎,并對研究齊魯地方醫家學術思想意義深遠,且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