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深入了解海南省儋州市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現狀,探究留守兒童不良心理健康狀況的緣由,并提出促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建議。以海南省儋州市當地小學、初中、高中的6-16歲的留守兒童為調查對象,運用心理健康診斷量表(MHT)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特征進行調查,在對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后發現海南省儋州市留守兒童具有以下心理特征:不同性別的留守兒童在學習焦慮、孤獨傾向等多個維度上存在差異(p<0.05);不同年齡段的留守兒童在總分、學習焦慮等多個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p<0.05)。鑒于不同年齡、性別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程度產生差異受到多方因素的影響,對于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該考慮到年齡、性別的差異,實施干預措施。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特征分析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工業化、城市化的步伐不斷加快,這導致了大量的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從而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這些孩子由于父母長期在外務工,無法與他們共同生活,缺乏必要的家庭關愛和教育,這成為了一個社會熱點問題。這一群體產生后,國家和社會都給予了高度的關注。2016年,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要突出解決好重點人群的健康問題[1]。同年又印發了《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該意見強調各地區要充分認識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緊迫性,確保農村留守兒童能得到更好的關愛保護[2]。海南省政府出臺的《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也提出,各級政府要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愛與保護[3]。
大部分的留守兒童正處于兒童期向青春期過渡的階段,在這個關鍵時期卻長期缺乏父母的教育與陪伴。與父母長時間的分離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導致其整體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留守兒童整體心理健康狀況存在明顯的差距[4-7],孤獨[8,9]、抑郁[10,11]和焦慮[12,13]等情緒問題更為突出。因此,關注并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任務。
海南省儋州市的經濟水平相對于海南東部城市較為滯后,隨著眾多勞動力進入城市尋找就業機會,導致該市留守兒童數量隨之增長。本研究通過對這一典型地區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現狀進行調查,探驪留守兒童不良心理健康狀況的緣由,為促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提出相應的建議,以助力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1""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研究隨機選取海南省西部的儋州市當地小學、初中、高中的6-16歲的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問卷調查。為保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卷向選取的學校中的所有學生發放,只另在選題中設置與父母同住類型的選項用于區分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285份,回收有效問卷1182份,問卷回收率92%,在回收的問卷中篩選出202名留守兒童。現對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進行描述性分析,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對所選樣本的全體班主任進行調查問卷培訓,在班級活動課上由班主任組織指導學生填寫問卷,當場回收并審核問卷填寫是否完整。研究采用周步成教授等翻譯修訂的《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量表。總量表的折半信度系數Cronbach's α系數為0.910,全量表和分量表的重測信度在0.67~0.86區間。問卷由八個內容量表以及一個效度量表構成,采用二級評分法。
使用EXCEL2019存儲相關數據并做預處理。使用統計軟件SPSS27.0對調查結果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及單因素方差分析。
2""結果
通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量表統計各維度的平均得分、標準差、最大值和最小值(詳見表2)。該量表的計分標準表示量表的各維度得分在8分以上、總分在65分以上的留守兒童則需要得到特殊的關注。
對被調查的202名留守兒童的MHT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以后發現,有23名留守兒童的MHT總得分在65分以上,占留守兒童總人數的11.3%。另外,從各個分量表的得分情況來看,留守兒童學習焦慮的情況比較嚴重。
分析數據后得知,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別上存在顯著差異性。在學習焦慮、孤獨傾向、沖動傾向、過敏傾向、自責傾向、恐怖傾向等多維度留守女生和留守男生之間存在顯著差異性(P<0.05),且留守女生分值要高于留守男生。但是在對人焦慮和身體癥狀方面,留守男女生之間沒有顯著差異。
分析數據后得知,不同年齡留守兒童的總分存在顯著差異,年齡較大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優于年齡較小的。對量表的8個子維度進行分析得出,不同年齡段在學習焦慮、沖動傾向、孤獨傾向、自責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等維度存在顯著差異。另外在對人焦慮和過敏傾向方面,各年齡段的平均值相差不大,且通過方差分析未發現顯著差異。這說明在對人焦慮和過敏傾向方面,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焦慮程度和過敏傾向相似。
3""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性別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存在顯著差異,特別是在學習焦慮、孤獨傾向、沖動傾向、過敏傾向、自責傾向、恐怖傾向等維度上,留守女孩的得分普遍高于留守男孩,這一發現與先前的研究相吻合[14]。
這種心理健康的性別差異可能受以下因素的影響。(1)生理因素:男性和女性在生理結構、荷爾蒙水平和生殖系統等方面存在差異,這些差異可能導致他們在心理發展、情感表達和行為方式等方面存在不同。女生在青春期發育較早,思想更加成熟,會更加關注他人的評價。(2)社會期望:受社會期待、刻板印象等的影響,男性的性格特征往往被認為是勇敢、堅強,而女性常被冠之為柔弱、敏感,對于同樣的行為,會因為性別受到外界不同的評價時個體會根據反饋調整自身的行為[15]。(3)自我意識:女生心思細膩,會更加注重自己的情感和人際關系,而男性會更加注重自己的能力和成就。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在性別上產生的差異可能受到生理因素、社會期望、自我意識的影響。繼而,對于留守男童,家長和學校可以有針對性地鼓勵其參與體育活動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自信心。另外,男童在成長過程中更應該培養獨立性和責任感,家長和監護人可以讓他們參與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動。鑒于大部分的男童不擅長表達情感,家長和監護人更應該耐心傾聽他們的想法和感受,鼓勵他們積極表達情緒。針對留守女童,我們需要特別關注她們在成長過程中對鼓勵和支持的需求,以幫助她們建立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家長和監護人可以給予她們更多的關注和贊美,讓她們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另外,留守女童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更多的安全感和保護。家長和監護人需要確保她們的人身安全,避免她們受到傷害。同時,也需要教育她們如何保護自己,提高自我保護意識。留守女童通常更傾向于參與社交活動,家長和監護人可以鼓勵她們參加各種社交活動,如參加興趣小組、與同學聚會等,以培養她們的社交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綜上所述,針對不同性別的留守兒童,應提供個性化的心理健康促進建議,以滿足他們的不同需求。同時,也需要關注他們的共性問題,如缺乏父母關愛、孤獨感等,并提供相應的支持和幫助。
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以年齡作為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后得出,不同年齡段的留守兒童在總分、學習焦慮等維度都存在顯著差異。值得注意的是12歲的留守兒童的各個維度的得分與相鄰年齡留守兒童的得分都處于較高水平,12歲的留守兒童正處于小學升入初中的特殊時期,該時期的兒童學習任務繁重,考試壓力增大,導致心理壓力增大,容易產生各種焦慮、抑郁情緒。
觀察數據結果可以發現,年齡較小的留守兒童在心理健康量表的多個維度上得分較高。這一結果表明,相較于年齡較大的留守兒童,年齡較小的留守兒童更需要得到關注。由于年齡較小的留守兒童適應能力相對較弱,當父母外出務工時,他們通常需要適應新的生活環境和教育條件。同時,他們還要面對繁重的學習任務,這種學習和生活的雙重壓力可能會引發學習焦慮情緒。另外,年齡的增長會使兒童的心理發生變化,年齡小的留守兒童易受到情緒和行為問題的影響,伴隨年齡的增加,較大的留守兒童能夠自我探索、獨立面對和解決問題,情緒更為穩定。
為了幫助年齡較小的留守兒童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學校作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陣地,可以定期開展各種心理輔導活動,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心理支持和幫助,解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心理問題,為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其次,加強家庭和學校之間的聯系,為留守兒童提供更多的關愛和支持。此外,社會各界也應該加強對留守兒童問題的關注和投入,為留守兒童提供更多的幫助和支持。
綜上所述,留守兒童在不同年齡段的心理健康狀況差異是多種因素相互交織、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在關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時,需要綜合考慮多個因素,并進行綜合評估和干預。
4""研究局限與展望
盡管本研究揭示了海南省儋州市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諸多細節,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橫斷面設計的研究方法,使得筆者僅能觀察到留守兒童在某一特定時間點的心理健康狀況,而無法洞察其動態變化。為了更全面地了解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演變軌跡,未來的研究應當采用縱向設計,持續跟蹤他們的心理健康變化,并借助多種評估工具來減少潛在的偏差。
本研究的結果對于政策制定者和教育工作者而言,具有不容忽視的實際意義。它明確指出了不同年齡、性別的留守兒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顯著差異,并揭示了這些差異背后所受到的多重影響因素。因此,在針對留守兒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我們必須充分考慮年齡和性別的差異,精準實施個性化的干預措施。同時,社會各方也需共同努力,為留守兒童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構建完善的社會支持系統,確保他們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2016-10-25)[2024-05-17].
[2]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EB/OL].http://www.gov.cn/some/path/to/the/document,(2016-06-01)[2024-05-17].
[3]海南省人民政府.海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EB/OL].http://www.hainan.gov.cn/some/path/to/the/Document,(2016-09-01)[2024-05-17].
[4]劉昱君,陸林,冉茂盛.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現狀、影響因素及干預策略[J].科技導報,2021,39(18):50-56.
[5]李夢龍,任玉嘉,楊姣,等.體育活動對農村留守兒童社交焦慮的影響:心理資本的中介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20,28(6):1297-1300+1296.
[6]戴斌榮,陸芳,付淑英.立足健康中國關注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特點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22(3):3-8.
[7]劉芳,柴艷婷,徐洪,等.十堰市竹山縣某中學兒童心理健康現狀研究[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19,"36(1):61-64.
[8]任玉嘉,李夢龍,孫華.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孤獨感的meta分析[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20,34(10):841-846.
[9]張藝涵,張婷,趙景欣.歧視知覺與農村留守青少年的孤獨感:親子分離年齡和分離時長的作用[J].心理發展與教育,2022,38(1):90-99.
[10]劉恒,周鐵民,張長路,等.親子分離對留守兒童抑郁影響的研究進展[J].中國學校衛生,2023,44(10):1592-1595+1600.
[11]高樹玲,陳高凌.多重創傷經歷與絕望感對農村留守與非留守兒童抑郁的影響[J].湖北社會科學,2022(12):64-72.
[12]王翠梅,喻志文,黃翔,等.留守中學生抑郁焦慮癥狀與留守特征的相關性[J].中國學校衛生,2021,42(12):1825-1828+1832.
[13]黃波,傅建平,林延敏,等.上饒市留守兒童行為生活方式與焦慮癥狀的關聯[J].中國學校衛生,"2021,42(2):249-252.
[14]王俊霞,葉建武,張德勇,等.麗水市義務教育階段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調查[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18,19(4):254-257.
[15]王愛芬,魏楠.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43(34):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