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 彬 王 玨 龔智峰
嘉定區2020年在全市率先啟動“數字無人農場產業片區”建設,通過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綜合應用,已形成首期1600畝規模的全程無人化作業示范區,實現耕、種、管、收各環節的無人化作業,配合農業數字化綜合平臺的搭建,構建起了“無人農場”的雛形。
2022年2月,我國農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在滬考察期間,對嘉定“無人農場”的探索實踐予以充分肯定,認為嘉定等區的探索為上海乃至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嘉定區外岡鎮依托市級土地整治項目和高水平糧田建設項目,進行鄉村“居住集中”“土地集中”和“產業集中”改革,以宅基地置換為契機,建成田塊整齊、土地平整、連片成方的1.7萬畝高水平糧田,為規?;?、機械化、無人化生產的起步試驗打下堅實的“硬”基礎。同時,外岡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以農業科技推進社會化服務為特色,于2022年入選“全國星級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組織”,成為探索無人農場服務模式的“軟”保障。
2020年,嘉定提出建設上海第一個“無人農場”;同年,《上海市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1-2025年)》明確嘉定區“數字化無人農場產業片區”為全市13個綠色田園先行片區之一;2021年,《上海市嘉定區數字化無人農場產業片區農業高質量發展規劃》經區政府批準實施;2022年,《嘉定數字化無人農場產業片區創建實施方案》發布。
從項目提出到2022年底,嘉定區通過北斗定位和導航系統,針對本地區作業需求,對現有存量的拖拉機、插秧機、穴播機、自走式噴桿噴霧機、聯合收割機進行無人化改造,實現1600畝水稻生產“耕、種、管、收”全流程的無人化作業。
嘉定“無人農場”同步搭建起了包括農業大數據平臺、無人農場、智能物聯、遙感監測、養分分布、生產管理、水層管理等多個模塊的數字化綜合平臺。通過功能模塊的選擇使用,可實現農機的無人化自動作業、數據采集與監測、輔助田間管理等。此外,平臺的開放性和拓展性,為未來接入更多平臺數據提供了可能性,可逐步形成整合的綜合性數據平臺。
在機制組織保障方面,嘉定區以“區負總責、部門主抓、鎮級實施”為原則,建立區領導牽頭,區農業農村委主抓,外岡鎮具體落實的工作機制。圍繞片區建設目標和工作重點,明確工作職責,統籌行政和技術力量,實現了農業技術、農業管理、生產運用、信息公司和科研單位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日常工作中,區、鎮兩級均將片區建設納入重點推進業務范疇,落實專人負責跟蹤進度。
在政策保障方面,基于嘉定區萬畝水稻生產無人農場建設探索,市農業農村委于2022年出臺《上海市糧食生產無人農場建設獎勵補貼實施辦法(試行)》,明確了獎補對象、資金來源、獎補內容、獎補標準和工作流程等,旨在加快推進糧食生產無人農場建設,促進糧食生產數字化、智能化、無人化發展,也填補了相關政策領域的空白。
充分應用北斗精準農業裝備及信息化技術,通過對現有農業機械在換向、換擋控制、避障功能、遙控功能、電控功能等方面進行改造升級,實現無人化作業“閉環”。在實現單機無人作業的基礎上,持續推動無人作業技術進一步向多機協同方向發展。
農業機械化實現了農業生產方式從“鋤頭”到“方向盤”的歷史性轉變,無人農場的建設進一步改變了傳統農機作業質量對駕駛員駕駛技術的依賴性,將粗放型的農業生產方式向標準化的工業化生產方式轉變。整個農業生產過程中,只需由“鍵盤”操作,即可實現“坐在辦公室種田”。
據調查,機插秧、植保、收割等三個環節在相同作業條件下,無人駕駛較人工駕駛每個環節可以節約一個人工,用工平均成本可以從39.3元/畝降至18.5元/畝,平均成本大幅降低。數字化無人農場的應用,改變了農業生產對勞動力的強依賴性,也回應了“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時代之問。
在無人農場探索建設推進過程中,嘉定區制定了全國首個“無人農場”區級標準化指導性技術文件《水稻生產無人農場建設技術規范》,經過初稿撰寫、專家咨詢、討論修改、報批,已于2022年11月由嘉定區人民政府批準后發布。該標準規定了水稻生產無人農場建設的總體要求以及場地建設、農機配置、水稻生產、智慧管理平臺和工作人員等技術要求,為“無人農場”未來規?;茝V應用提供了技術支撐。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首次將建設“農業強國”作為重點提出。作為建設農業強國的關鍵一環,農業科技和裝備的支撐,需要更多探索性的實踐與持續性的創新賦能。目前,嘉定區“無人農場”的未來發展目標已明晰,在未來探索過程中,將重點突破智能農機關鍵技術,加快推進無人農場建設,切實提高農業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
一是三年內完成萬畝規模建設。在現有工作基礎上,進一步擴大無人農場示范應用面積,2023年底形成3890畝全程無人化作業示范區,至2025年,完成萬畝規模建設。
二是提升裝備水平,形成示范樣板。到2025年完成足夠數量農機的改造升級,同步突破解決部分環節作業上的技術難題,逐步實現不同類別無人作業機具間的協同作業。
三是出臺數字化無人農場市級標準。建立數字化無人農場建設所需的農場環境、水稻生產、農機配置、管理平臺等標準,形成符合科學發展規律、滿足實際業務需要的數字化無人農場建設標準體系并持續完善,爭取將“嘉定經驗”升級為市級地方標準,為數字化無人農場提供可復制的“上海樣板”。
當然,“無人農場”的實踐依舊處于“探路”階段,還需從多個維度持續探索與實踐。一方面,技術瓶頸有待進一步突破。目前,無人化水田平地作業質量、多機協同作業等方面,依然存在諸多技術瓶頸,需進一步實踐與研究,尋求突破方法。另一方面,智能決策有待深層次探索。目前嘉定已初步實現農場的全流程無人化作業,但仍需要人為管理與決策,未來,如何運用大數據,實現系統自主計劃、自主決策和自主作業,還需在技術、實踐和制度設計上進行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