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楠,姜 龍
(1.吉林農業大學 長春 130118;2.吉林農業科技學院 吉林吉林 132101)
“三農”問題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鄉村要振興,人才是關鍵。農業農村部出臺了《“十四五”全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了要逐步完善高素質農民培育新格局,不斷健全農民培育制度。立足“十四五”規劃,解決“三農”問題,為鄉村振興培養和輸送新型職業農民,已成為研究熱點之一。由曹騫、孫江艷著,經濟管理出版社出版的《鄉村振興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一書,以鄉村振興戰略和“三農”政策為背景,探討了新型職業農民的現實需要,總結梳理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實踐模式。對鄉村振興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邏輯機理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為解決“三農”問題中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提供了理論指導。
全書共七章。第一章闡述了鄉村振興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背景,分析了其國內外發展趨勢,并梳理了二者之間的邏輯關系;第二章基于鄉村振興的背景探討了其現實需要,明確鄉村振興戰略的意義,分析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及保障機制;第三章結合湖北省恩施州鄉村振興的基礎條件和發展環境,提出了恩施州實現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明確了保障機制;第四章基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問題,圍繞其基本特征、分析戰略意義、提出現實問題、明確保障機制,以此深入探索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現實需要;第五章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國內外模式進行了闡述并述評;第六章以恩施州為例,分析了恩施州基本現狀;第七章對全書進行總結。
該書的研究立足于破解“三農”難題,有利于科學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做好鄉村振興與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有效銜接,有利于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提升農民經濟實力,早日完成農業現代化。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包含要實現人的現代化。就是要實現農民職業化、高素質化。新型職業農民作為人的現代化發展主體,能夠以產業發展責任人的身份創建家庭農場、農村合作社、農業企業,帶動農村經濟發展,推動農業全面升級,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強勁動能。因此,新型職業農民不僅綜合素養要高,還應擁有一定的承擔能力。但現實中仍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培育目標模糊不清。在農業現代化迅猛發展的大背景下,各個地區都急需專業的農民來促進本地區的農業發展。不同地區因地理環境等多因素的影響對職業農民的培養目標是不同的。而目前諸多地區對職業農民培育目標基本一致,不能順應各地區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二是培育體系不完善。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是在多方資源聚合共同服務于此的基礎上,運用更為直觀的方式和形式引領農民成為更專業更高素質的職業型人才。但當前培育體系不能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提供良好的環境。三是后備人才儲備不足。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留在城市,成為農民主力的往往是中老年隊伍,他們對新知識接收較慢,大多墨守成規不愿輕易改變。
為了突破以上困境,可運用“三能力四模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即以“優化技術傳承能力、塑化產業發展能力、內化帶動農民能力”為目標,系統創建以“教培資源聚合、中高職銜接培育、多元機制聯動、培育質量保障”為核心的體系。具體解決辦法如下。
首先,明確培訓目標。在農業現代化發展中,農業產業結構分支較多,不同分支需要設計不同的培養方案,不可一概而論,針對不同地區發展也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培養模式,要求不同部門的新型職業農民要有適合部門發展相對應的能力。其次,完善培育體系。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需要努力完善,一是要通過大數據云計算信息工程對來自各方的資源進行整合,以滿足職業農民培育的多元需要;二是要確立培育方式,采用中高職課程互接、學分互認、學業互融的“三互”模式;三是要建立運行機制,精準聯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校合作;四是要完善保障體系,采用多證書考核、多元化評價、多制度管理來保障培育質量。再次,校企合作培養,穩抓后備人才。以涉農高校為基本單元,優良師資隊伍可為農業學子提供專業的知識教育,牢牢鞏固學生的理論知識,緊跟農業發展大勢,向合作企業輸送符合國家農業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同時,企業利用自身優勢做涉農學子培育的理論與實踐的橋梁,為學生打造專業環境,提供更多的崗位實操。通過校企深度融合,為國家培育更為專業的農業人才,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效率,實質性地促進新型職業農民就業,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