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明禹 李輝 楊通文 舒中兵 陳小翠 陳浪
(遵義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貴州 遵義 563000)
豆類屬于五谷雜糧之一,原產中國,各地均有栽培種植,是中國重要糧食作物之一,已有5000年栽培歷史。團豆,又名白蕓豆,屬蕓豆的一種,蝶形花科屬菜豆[1]。與蕓豆相比,團豆因其籽粒較圓而得名,主要收獲干籽粒作菜豆使用。其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氨基酸種類齊全,兼具藥用和保健價值,是調節人類膳食結構的良好食品[2]。
團豆作為山區農業生產種植的一種特色豆類蔬菜作物,適應性廣,生育期短,耐貧瘠,生產上需肥少,耐旱、耐低溫。很多山區都適宜種植,種植團豆不僅可以改善食物營養的供給狀況,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同時發展豆類產業還可以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一直以來,矮生型團豆在貴州生產種植大多作為雜糧,主要同玉米、高粱等春播旱作糧食作物套作種植,在農業生產中很少進行凈作種植,對其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從貴州山區凈作種植矮生團豆的適宜密度進行研究,以期探索總結出矮生團豆在凈作種植模式下達到高產的最佳種植密度。
供試材料為遵義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利用桐梓有蔓型團豆雜交地方無蔓型白蕓豆選育改良的無蔓型團豆新品系。
試驗地點在遵義市匯川區團澤鎮和平村遵義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試驗地,試驗地點海拔約850m。氣候特征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4.7℃,年平均降雨量1000mm以上。試驗地土壤中上等肥力水平,土地平坦,土質疏松,排灌方便,前茬種植作物為綠肥。
試驗采用隨機區組排列,試驗小區行長5m,種植行距0.6m,每小區種植6行,3次重復,試驗設置5個不同密度處理。處理T1,3500株·667m-2;處理T2,5000株·667m-2;處理T3,6500株·667m-2;處理T4,8000株·667m-2;處理T5,9500株·667m-2。
試驗于2023年4月20日播種,7月27日收獲,試驗底肥施用復合肥(N∶P2O5∶K2O=15∶15∶15)30kg·667m-2,商用有機肥[(N+P2O5+K2O)5%,有機質(45%)100kg·667m-2,硫酸鉀(K2O)52%]20kg·667m-2;試驗中期結合中耕除草施追肥尿素10kg·667m-2,在團豆開花結莢期結合病蟲害防治噴施硼肥1次,其他試驗栽培管理措施按照當地生產習慣進行。
試驗收中間4行計產,每小區連續取樣20株進行考種,調查植株株高,植株底莢高度,單株有效分支數,單株平均莢長,單株平均莢數、單株平均莢粒數,單株平均產量并測定百粒重。利用Execl 2010和SPSS 23進行數據分析。
2.1.1 不同種植密度對團豆植株株高的影響
由表1可以看出,各處理株高表現為T3>T2>T4>T1>T5;株高在T3處理下平均株高最高,平均株高為54.17cm,株高在T5處理下株高最矮,平均株高49.23cm。方差分析顯示,各處理間團豆株高未達到顯著差異,表明種植密度對團豆株高生長影響較小。

表1 不同處理團豆植株主要農藝性狀及產量性狀比較
2.1.2 不同種植密度對團豆植株底莢高的影響
由表1可以看出,各處理底莢高表現為T4>T5>T3>T2>T1;底莢高在T4處理下最高,平均最低結莢高度為19.97cm,底莢高在T1處理下最矮,平均最低結莢高度為14.36cm。方差分析顯示,各處理間團豆最低結莢高度達到顯著差異(p<0.05)。處理T4與處理T5、處理T3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處理4與處理T1、處理T2差異達到顯著水平,處理T5、處理T3、處理T2、處理T1間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在低密度處理條件下團豆最低結莢高度相對較低,隨密度的增加,團豆最低結莢高度有相對增加的趨勢。
2.1.3 不同種植密度對團豆植株有效分支數的影響
由表1可以看出,各處理團豆植株有效分支數表現為T1>T2>T4>T3>T5;在T1處理下植株單株有效分支最多,平均分支數7.93個/株,在T5處理下植株單株有效分支最少,平均分支數5.15個/株。方差分析顯示,各處理間團豆植株有效分支數達到極顯著差異(p<0.01),處理T1與處理T2、處理T3、處理T4間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處理T1與處理T5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表明種植密度對團豆植株有效分支數具有較大影響。
2.1.4 不同種植密度對團豆莢長的影響
由表1可以看出,各處理間團豆植株平均莢長表現為T1>T5>T2>T4>T3;在T1處理下植株莢長最長,平均莢長9.33cm,在T3處理下植株莢長最短,平均莢長8.73cm。方差分析顯示,處理間團豆莢長差異不顯著,表明密度對團豆莢長生長影響較小。
2.1.5 不同種植密度對團豆單株結莢數的影響
由表1可以看出,各處理團豆植株單株結莢數表現為T2>T1>T4>T3>T5;在T2處理下植株單株平均結莢數最多,平均結莢數25.75個/株,在T5處理下植株單株單株結莢數最少,平均分支數12.25個/株。方差分析顯示,各處理間團豆植株單株結莢數存在極顯著差異(p<0.01),處理T1、處理T2、處理T3、處理T4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處理T5與處理T1、處理T2、處理T3、處理T4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表明種植密度對團豆植株單株結莢數具有一定影響。
2.1.6 不同種植密度對團豆單株莢粒數的影響
由表1可以看出,各處理團豆單株莢粒數表現為T1>T2>T3>T4>T5;團豆單株莢粒數在T1處理下最高,平均單株莢粒數為94.43粒/株,團豆單株莢粒數在T5處理下最低,平均單株莢粒數為48.16粒/株。方差分析顯示,各處理間團豆單株莢粒數存在極顯著差異(p<0.01),表明密度對團豆單株莢粒數影響較大。處理T1與處理T2、處理T3差異未達到極顯著水平,處理T1與處理T4差異達到顯著水平,處理T1與處理T5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處理T2與處理T3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與處理T4差異達到顯著水平,與處理T5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處理T3與處理T4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與處理T5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處理T4與處理T5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在低密度處理條件下團豆單株莢粒數相對較高,隨密度的增加,團豆單株莢粒數有相對降低的趨勢。
2.1.7 不同種植密度對團豆百粒重的影響
由表1可以看出,各處理團豆百粒重大小表現為T4>T1>T5>T3>T2;在T1處理下百粒重最大,平均百粒重為41.63g,在T2處理下百粒重最低,平均百粒重為40.90g。方差分析顯示,處理間團豆百粒重差異不顯著,表明種植密度對團豆百粒重生長影響較小。
2.1.8 不同種植密度對團豆單株產量的影響
由表1可以看出,各處理團豆單株產量表現為T1>T2>T3>T4>T5;團豆單株產量在T1處理下最高,平均單株產量為33.91g/株,團豆單株產量在T5處理下最低,平均單株產量為17.27g/株。方差分析顯示,各處理間團豆單株產量達到極顯著差異(p<0.01),表明密度對團豆單株產量影響較大。處理T1與處理T2差異不顯著,與處理T3、處理T4差異達到顯著水平,與處理T5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處理T2與處理T3、處理T4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與處理T5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處理T3與處理T4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與處理T5差異達到顯著水平;處理T4與處理T5差異達到顯著水平;在低密度處理條件下團豆單株產量相對較高,隨密度的增加,團豆單株產量降低。表明種植密度對團豆單株產量影響較大。
由表2可以看出,在5種不同種植密度下,各處理團豆產量表現為T4>T3>T5>T2>T1;產量在112~194.21kg·667m-2,在處理密度T4(8000株·667m-2)下,產量最高,為194.21kg·667m-2,在處理密度T1(3500株·667m-2)下,產量最低,為112kg·667m-2。

表2 不同種植密度下團豆主要產量表現
由表3可以看出,試驗在重復間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不同種植密度下的產量表現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p<0.01)。進一步從表4可以看出,5個不同種植密度處理下,處理T4與處理T3、處理T5、處理T2等4個處理間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處理T4、處理T3、T處理5、處理T2等4個處理與處理T1間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

表3 不同種植密度下團豆產量方差分析

表4 不同種植密度下團豆產量差異的顯著性分析
王冬群等[3]從肥料和密度對菜豆產量性狀的影響進行研究認為,在高肥力的情況下,密度越小,分枝、有效莢數、單株重表現較好。而在中肥的不同密度處理表現中,中密度的表現最好,有高度的一致性。不同種植密度對菜豆植株生長發育的影響不同,低密度種植有利于菜豆植株個體發育,產量性狀表現充分,但單位面積群體量小,限制了菜豆產量的增加。陳云波等[4]研究認為,水城有蔓型白蕓豆籽粒密度與種植密度呈密切負相關,即種植密度越大,單株籽粒越少。這可能是由于密度增加,植株群體的通風透光不良,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質減少,單株所獲得的營養物質不足,導致籽粒減少。盧啟坤[5]研究認為,在合適密度范圍下,桐梓有蔓型團豆種植密度與產量呈正比,而種植密度較大時,種植密度與產量呈反比。本研究主要針對無蔓型矮生團豆不同種植密度對產量的影響進行研究,結果發現,不同種植密度對矮生團豆產量的影響與有蔓型蕓豆、團豆相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試驗結果表明,在5個不同種植密度處理下,不同種植密度對團豆株高、莢長、百粒重影響未達到顯著差異,這與孫學映等[6]研究大致相同,表明不同種植密度對團豆株高、莢長、百粒重生長影響較小;不同種植密度對團豆底莢高影響達到顯著差異,在低密度處理條件下團豆最低結莢高度相對較低,隨密度的增加,團豆最低結莢高度有相對增加的趨勢;不同種植密度對團豆有效分支數、單株結莢數、單株莢粒數、單株產量影響達到極顯著差異,種植密度對團豆植株有效分支數具有較大影響,在低密度處理條件下團豆單株莢粒數相對較高,隨密度的增加,團豆單株莢粒數有相對降低的趨勢,在低密度處理條件下團豆單株產量相對較高,隨密度的增加,團豆單株產量降低。
綜合比較認為,在5種不同種植密度下,處理密度T4(8000株·667m-2)的植株群體產量最高,為194.21kg·667m-2,建議在本區域內相似生態條件下,團豆大田生產種植密度以8000株·667m-2較為適宜,在生產種植推廣過程中可以作為參考密度推薦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