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代松 海嘯 高珊紅
(西華大學,四川 成都 610039)
農業機械化指的是利用各種機械設備和技術手段來完成農業生產的一種現代化生產方式,也是促進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重要手段。在農業機械化的幫助下,我國改變了早期糧食短缺,農產品不足的境地,但由于地區差異和耕地質量差距較大,我國當前的機械化發展不均衡不充分,部分地區依舊采用傳統落后的生產方式。立足于新發展階段,對農業提出了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但傳統的農業生產難以滿足,農業機械化的腳步不能停歇。
在過去的研究中,張露等[1]認為中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本質內涵在于保產、高效、減量和增收。在具體的測度上,有較多的研究是基于時空、地區的角度對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測度,發現我國的農業高質量發展存在地區差異[2,3]。關于農業機械化的研究,羅錫文[4]等研究認為,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資源利用率,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農業機械化對農民收入的提升也是顯著的,且主要是通過提高糧食的產出來提高收入[5],但是我國的農業機械化水平并不高且農機產品質量不高[6]。聚焦視線于丘陵山地地區的典型省份四川省,四川省農業高質量發展正面臨著環境代價加大、農業收入低下、農村勞動力缺少的問題[7]。高質量發展概念的闡述、水平的測度都已經有了詳細的研究,農業機械化相關的研究也比較豐富,但少有研究探討農業機械化對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促進作用及其機制分析,本文將聚焦位于丘陵地區的四川省,探究農業機械化對四川省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促進作用。
四川是一個農業大省,地處中國西南內陸,地域遼闊,人口眾多,資源豐富。根據四川省統計年鑒數據,近年來四川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穩步增長,從2013年的5620.26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9216.4億元,約占全國農業總產值的6.7%。四川省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馬鈴薯、小麥,2020年糧食總產量3527.4萬t,油料產量392.9萬t,蔬菜總產量4813.4萬t,水果總產量3428.3萬t。在畜牧業方面,四川省豬肉產量居全國第1,2020年豬肉產量5614.4萬t。但農業生產成本卻節節攀升,以小麥為例,2021年小麥生產平均成本1252.36元·667m-2,較2020年上升6.9%,主要體現在物質與服務費和人工成本的增加,如種子、化肥、農業機械等的費用。生產成本上升的速度超過種植收益上升的速度,種植成本大于收益的現象普遍存在,2021年四川省小麥種植產量收益為-513.89元·667m-2,2021年中秈稻種植產量收益較2020年由盈轉虧,凈利潤從盈利0.76元·667m-2變為虧損41.77元·667m-2。
四川省地勢復雜多樣,具有西高東低的特點,84.5%的地區為丘陵山區。截至2020年末,四川全省擁有672.27萬hm2,永久基本農田面積520.27萬hm2,其中6°以下耕地占30.17%,6°~15°占43.61%,15°~25°占17.49%,25°以上占8.73%,四川省的低坡度農田占比不太大。此外,四川省耕地質量參差不齊,其中優質耕地面積較少,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瀘州平原等地,同時也存在著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問題,對耕地質量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另外,各種耕地分布并不集中,呈碎片化分布,難以進行規模化、標準化的農業生產,并且不同地區的耕地進行農業機械化的方向也不相同,如在平原地區應考慮如何推廣大型農機,進行適度規模化生產,在丘陵地區應先解決農機上山的首要問題。四川省復雜的地形和零散分布的耕地對農業的進一步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挑戰。
農業的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也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根據四川省統計年鑒數據,近年來四川省農業機械總動力盡管有一些波動但整體呈上升趨勢。分市州來看,成都市機械總動力415萬kW,領先其他市州,最低的為攀枝花市,僅為71.8萬kW,差距較大。四川省機械總動力分布有以下特點:位于平原地區的成都、綿陽、德陽都有著較高的機械總動力,高原及丘陵地區條件則較差。此外,大中型拖拉機主要分布在平原較多的市州,小型拖拉機則集中在高原地區的3個市州,甚至有些市州的機械擁有量不足百。
截至2020年,四川省農機總動力達4754萬kW,較2019年增長1.3%,大中型拖拉機、谷物聯合收割機快速增長。在農機購置補貼等中央強農惠農政策有力推動下,農機裝備總量快速增長,機械化水平顯著提升。以農機發展較好的成都為例,截至2020年底,擁有農機總動力415萬kW,全市保有大中型拖拉機9508臺、小型拖拉機18090臺,聯合收割機2677臺、脫粒機9.46萬臺。除了成都市,農業大市南充和巴中裝備水平也穩定發展,裝備數量均有增長。可以看出,四川省在“用機械去適應土地、不同地形發展不同的機械”上已取得一定進展。但這樣的發展路徑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對于平原地區的耕地,平緩的地勢下不管是“以機適土”還是“以土適機”都可以順利開展,但對于丘陵山地占了80%以上的四川省而言,這并不是可以一直進行下去的道路。在地形崎嶇,交通不便的丘陵地區,盡管擁有大量的小型微型農業設備,但是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還是需要人的參與,機械對效率的提升極其有限。在很大程度上,四川丘陵地區的機械化并不完全,沒有完全起到解放人力提高效率的作用。“以機適土”“以土適機”2個路徑應同步進行。
農機作業水平的提高可以直接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也可以為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奠定條件。成都平原的綜合機械化率一直居于全省前列,2020年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9%,但平原之外的地區機械化率較低,川西北高原區和攀西地區機械化率不到50%。且根據作物種類不同,其機械化情況也不同,其中小麥綜合機械化率達82%,水稻綜合機械化率達77%,油菜綜合機械化率達57%。此外,各個作業環節機械化水平也有差異,有耕地整地環節機械化較好,播種和收獲的機械化程度較低的特點。再從全省來看,四川省綜合機械化率為56%,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具體數據見表1。但是機械化率較低的丘陵山區生產了四川省80%的糧食,同時丘陵地區也是四川省的糧食主產區,是四川省糧食和特色農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機械化作為農業現代化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在四川省受限于地勢使得機械化只在平原地區較好的實現,丘陵地區的農業機械化以及土地改造亟需推進。

表1 四川省主要農作物機械化水平
農業高質量發展要求下的農業是高效率的、智慧的,進行農業生產也已經不是“刀耕火種、人種牛耕”“面朝黃土背朝天”,而是用機械替代人力,用技術提高效率,人力應該只存在于機械的操控中。這就要求高質量農業的從業人員不是傳統意義的,而是擁有多種技能的新型職業農民,是吸引人們眼球的職業。但事實上,目前從事農業活動的依舊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其受教育程度較低,年齡較大,而且其眼中的農業生產就是“勞動”,對農業技術的重視程度不足,傳統的耕地、灌溉、播種方式依然是主流。在這樣傳統的觀念之下,農民沒有接受新技術新裝備的意愿和動力,甚至缺乏主動學習的能力。這種傳統的觀念和小家小戶的經營模式,不僅不利于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在無形當中也限制了科技推廣,同時使農民增收緩慢。
四川山區和丘陵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業機械化的進程。其中,部分偏遠地區由于地理和經濟條件的限制,缺乏農機化生產道路和基本機作業條件,高標準農田建設情況較差,不適宜機械化生產作業;耕地地塊細碎,難以使用大型農機,且地塊凌亂,坡多臺多埂多,形狀不規則,也增加了使用難度。同時,受農業配套設施建設批地難、新型農機服務主體用地難、機庫建設納入農業建設范圍難等因素影響,農機庫棚少,露天存放,農機具技術狀態差、使用壽命減少、事故隱患多、工作效率低下等問題不同程度存在。大部分耕地本身就不利于大規模機械工作,導致“以土適機”難以真正實現,新型機械也難以進入國內取代勞動,提高效率。
農業機械的應用是一項系統工程,設備的研發和引進只是機械化的第一步,機械化水平的提高關鍵在于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存在的問題具體有以下幾點:后期技術指導薄弱,缺乏相應農業技術服務。應用技術的主體是人,缺乏關鍵的指導和技術服務則會導致農民在農機購置和使用上一頭霧水,最終導致沒有指導的農民不得不繼續使用傳統的耕作方式。農機修理場所缺乏。農機故障時有發生但缺少相應的修理、零配件更換、機械保養服務,不得不面臨“報障即報廢”的情況。農機費用昂貴,缺乏政策支撐。我國的小農經濟決定了農業生產的小規模性,收入有限,農民在購買機械上的預算很低,無法承擔大型的新型的產品。如今四川省部分糧食產量收益為負已是常態,生產成本節節攀升。
農業生產者逐漸老齡化且人數不斷減少,尤其是在成都周圍的區縣,城市務工收入高,年輕人更傾向于向城市發展。然而,許多農業生產者不熟悉使用農業機械設備,盡管農業合作社的技術人員進行指導操作,但因為農業生產者缺乏機械技術的認知和與農村合作社的技術合作較低,其仍然采用傳統的生產模式,導致生產效率低下,影響增產增收。目前,四川省在農村農業機械化推廣的力度還不足,特別是在一些經濟水平較低和地形條件較差的地區,農民對農業機械生產的相關知識比較欠缺,導致農業機械化的推廣滯后。此外,機械設備在一些地方出現故障時很難進行維修,尤其在一些偏遠地區,幾乎找不到農業機械設備維修點,這就限制了機械設備的應用,對農業生產的積極性造成嚴重影響。
為實現農業的高質量發展,適度規模化和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是必不可少的,但要達成這一目標,觀念的改變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需要消除人們對農業的偏見,并將農民打造成一個具有身份感和責任感的新型職業,使人們對農民和農業有更全面、更積極的認識,需要長期進行正向的宣傳,改變人們的固有印象;需要改變農民對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看法,通過大力宣傳和推廣農業機械和農業技術,提高農民的自主學習意愿,并潛移默化地改變其傳統觀念。作為農業機械應用主體的農民,其思想的轉變會更有利于技術的引進和應用,思想轉變之后的“新農民”也會自主承擔起農機宣傳推廣的責任。政府也應加大對農業技術的宣傳力度,通過各種形式提高農民的知識水平和轉變傳統觀念。
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是開展農業機械化的第一步。要以改善農田農機通行和作業條件為目標,土地規模經營為前提,使用工程、生物等技術措施,對分散零碎、坡度各異、形狀不一的耕地進行小并大、短變長、陡變緩、彎變直和土壤培肥熟化等整理整治活動,最終實現地塊互聯互通,消除機械化作業死角,擴展大中型農機具運用空間的目的。改善農業基礎條件,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從而促進農機化水平提升。針對四川省耕地分散零碎且丘陵山地占多數而導致機械化在丘陵地區難有進展的問題,需要開展土地改造工作,將土地適當集中起來,助力農業適度規模化的發展;同時加強鄉間田地的基礎建設,助力農機下農田。
要構建完整的農機配套服務體系,為農機應用的所有環節提供保障。要加強對農民的培訓,讓農民成為駕駛使用農業機械的主體,這樣就可以減少雇傭農機駕駛員,以降低一部分的用機成本;要進行耕地間道路的宜機修整,避免出現“有機無路”,機械和道路不適配的情況;要針對農機搭建專門的庫場和維修所,由于我國的農業機械普遍存在可靠性差、故障率高的情況,需要構建專門為農機提供機械的保養和修理、零配件更換、農機停放的配套服務,消除“報障即報廢”的可能性;田地水電供應系統的強化,田地的耕整、灌溉,作物的播種、收獲等環節都存在機械化的空間,需要一定的水力、電力支撐,特別是四川省部分因地理環境導致耕地水電難以供應,機械化難以行進的地區。農機配套服務體系的搭建,是農機應用的重要保障,也為消除農民用機后顧之憂進而提高用機意愿提高機械化水平提供了現實支撐。
對于農業機械的引進,各環節不應該出現割裂。農機的進口、技術的學習,以及宣傳、推廣、應用等。農機的進口需要具有針對性,如針對四川丘陵山區應引進的是小型機械,對平原地區可以適當引進大中型農機,對生產環節的薄弱環節針對性引進不同種類的機械,蔬菜水果機械化程度低就引進相應的機械,谷物糧食機械化程度高就在品質上下功夫;在宣傳上需要保證宣傳到戶,定期舉辦宣講會保證大部分農民了解到最新的農機。考慮到大部分農民沒有學習知識的主動性,應由相關的政府部門主動出擊;在應用上應設立專門的農機服務部門,有專人指導農民使用機械,盡量在各個環節都做到機械代替人力;完善農業技術引進的各個環節,并強化之間的聯系,加強政府的引導作用。
在完善農業技術引進系統性的同時,還要針對農民在農機的開銷問題上提供幫助。我國小規模的農業經濟使得收入有限的農民群體總是不考慮價格昂貴的農業機械,另外針對農機報廢率高、損耗較大的問題,則要加強農機的售后服務,在農機修理、保養、零配件更換上也應有優惠政策,如設置農忙期的免費修理,農閑時的低價保養等。在農機使用的全過程有相關部門提供完整且高效的服務,降低農民用機成本,消除后顧之憂。此外,在政府補貼政策方面要有針對性,要根據實際需求而定,要及時更新,根據農民實際用機需求來決定在哪類機械上設立優惠,不能讓農民被已有的補貼政策“牽著鼻子走”,且補貼優惠也不可一成不變,要根據地區、根據作物類型靈活設定,將好鋼用在刀刃上,每一筆補貼都切實起到提高生產效率,推進機械化作用,助力農業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