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鵬CAO Peng;周先慶ZHOU Xian-qing;李偉LI Wei
(陜西華燕航空儀表有限公司,漢中 723102)
座體為加速度計中核心工件,敏感電子元器件均安裝在其上,座體的加工精度將直接影響加速度計的裝調精度。座體的加工材料為軟磁合金1J50,材料加工特點軟、粘,加工過程易產生變形,早期加工時為減少加工應力,座體上各型腔、臺階面采用電切、電穿方式加工,加工效率低下。隨著座體產能需求的大幅增加及生產現場加工能力的提升,急需對其加工工藝方法進行改進。
座體的加工材料為軟磁合金1J50,該材料主要由鐵和鎳組成,含有其他少量合金元素,材料組織為孿晶奧氏體,原始態晶粒較細分布不均勻,晶界多,位錯密度大。該金屬是在弱磁場中具有高磁導率及低矯頑力的一類金屬。這類合金廣泛應用于無線電電子工業、精密儀器儀表、遙控及自動控制系統中,主要用于能量轉換和信息處理兩大方面,是國民經濟中的一種重要材料。由于該金屬鎳含量較高,加工中粘性較大,宜采用較大前角的刀具進行切削加工,可用較低的切削速度。材料中的殘余應力釋放時在宏觀上會表現為尺寸的變化,殘余應力越大材料越容易變形。
座體為某型加速度計裝調基準工件,如圖1 所示,工件上有較多型腔及凸臺面,安裝孔及各臺階面的尺寸公差及形位公差精度要求較高。工件結構強度較差,加之材料特性加工粘性大,加工過程中因殘余應力釋放,工件極易產生變形。
圖1 座體結構示意圖
為充分釋放工件加工應力,原工藝方法采用粗車成型后,安排熱處理去應力退火,磨削加工外圓校正定位基準,電切加工臺階面,再次進行熱處理去應力退火,加工中c6.5H6 安裝孔及型腔穿絲孔后,再次進行熱處理去應力退火,電切型腔、電穿各臺階面。電切、電穿加工產生的切削應力較小,可減少因變形產生的工件精加工尺寸變化。原工藝方案設計39 道工序完成座體的加工內容。
原工藝加工方法受加工設備及工件結構的限制,主要由車工、銑工、鉗工加工,工序加工內容分散,工序冗長,由鉗工手工操作內容多,各工序間使用不同工裝定位夾緊,頻繁裝卸工件,設備切削率低,同時,工件在精加工時采用電穿、電切類低效設備加工型腔及各臺階面,嚴重限制了工件的產能提升。
因加工過程中應力釋放不充分,工件經常出現變形,導致加工尺寸變化,為加強過程控制,在半精加工、精加工工序增加多處加工前后復測尺寸的要求。產品質量狀況靠人來把控是極高的風險點。
隨著數控設備的廣泛應用,數控設備加工尺寸一致性好、效率高的優勢盡顯,座體加工工藝的數控化改進勢在必行,圍繞提高座體的加工尺寸穩定性及提升加工效率開展工藝改進分析。
重新構建工藝基準,集中加工內容,減少工件裝夾次數,利于數控設備加工,利用數控設備高速切削能力,摸索切削參數,減少加工中切削應力,進而提高尺寸穩定性。
在數控加工工藝成熟的基礎上,可迅速建立單元化產線,同時應用快換工裝,大幅提高工件產能。
經過工件工藝性分析,在工件兩端增加工藝尾,便于裝夾定位,重新建立工藝定位基準面,轉換工藝基準,由高精度數控銑替代電切、電穿低效加工設備,優化切削參數及工裝設計,控制工件變形量,以此思路,設計如下的工藝方案(見圖2):
圖2 座體增加工藝尾后的加工示意圖
粗車毛坯成型,工件兩端增加工藝尾,進行熱處理去應力退火,磨外圓校正定位基準圓,數控銑加工兩端工藝尾上的定位基準面及定位孔,粗銑臺階面,再次進行熱處理去應力退火,研定位基準面,精銑臺階面,粗車臺階面上型孔,第三次進行熱處理去應力退火,磨外圓校正定位基準圓,研定位基準面,數控銑加工各臺階面、凸臺、型腔,及鉆孔攻絲、倒角內容,精車臺階面上型孔,最后去除工件兩端工藝尾,進行兩端面孔的加工。
在三次熱處理后進行精加工,通過人工時效的方法,充分釋放加工應力,減少變形量,獲得了較好工件的加工精度及尺寸穩定性。該工藝方案設計的工序加工內容緊湊,加工工序縮減為25 道工序。
快速切換是指在各工序作業切換過程中通過簡化、協調操作等方式,持續改進,達到盡可能少的作業切換時間的方法。通過觀察分析當前切換操作,分離內部切換和外部切換,將工件機內裝夾轉移為外部裝夾,要盡可能地將工件組裝在一起,避免一個一個地安裝工件,再成套地進行安裝或交換。
以此思路設計如下轉接板安裝工件(見圖3),每個轉接板90°方向上可安裝4 個工件,再將多個轉接板安裝于托盤上,機械臂抓取托盤置于數控銑工作臺,通過零點定位系統快速切換,在數控加工程序中設置好每個工件的加工原點即可開始加工。該裝夾方式將工件在機床內部裝夾轉移到外部,并可一次裝夾多個工件,縮短了加工設備停機時間,實現了數控設備的連續切削,提高加工效率。
圖3 轉接板示意圖
選擇合適的切削量,在保證加工質量和工具壽命的前提下,應盡可能提高加工效率。結合工件的材料加工特性、切削刀具和機床性能,粗加工時,數控銑用Φ3 立銑刀切削參數一般選擇:主軸轉速3000~4500r/min,切削進給速度1000~1500mm/min。半精加工時,數控銑用Φ1.5 立銑刀切削參數一般選擇:主軸轉速4500~7500r/min,切削進給1500~3000mm/min。精加工時,數控銑用Φ1.5 立銑刀切削參數一般選擇:主軸轉速10000~12000r/min,切削進給1000~1200mm/min。具體加工刀具參數表見表1。
表1 座體加工參數
為進一步提升該工件的產能,組建了單元化產線。從“單元方案設計、單元運行與管控、績效管理、持續改善”四個維度,明確分類、識別、優化、運行具體流程。
①根據工件的產能目標,測算生產節拍,通過價值流分析,識別瓶頸工序,繪制關系圖,尋找關鍵路徑,優化工藝流程,進行生產線平衡。
②根據單元物料需求,設計物流路線和配送方式,再將工藝方法改進、配送方法、管理措施等固化為標準作業指導書和管理者標準作業,規范現場操作及各項管理流程。
③在關鍵路徑上設置預警管控機制。
④在單元內實施SQCDP 等可視化看板管理,對單元運行狀況進行實時監控,快速處理異常問題。
⑤依據單元特點開展多能工培養,開展“一人多機”“流水作業”,拓展設備效能、人員效能,開展精益培訓,培養精益文化氛圍,讓單元具備持續改進的內動力。
⑥將質量管控嵌入生產制造過程中,質量管理由“生產檢驗型”向“預防控制型”轉變。實施單元站位檢驗,推進自主質量控制,改變原有依靠專職檢驗成品把關質量控制模式,采取“自檢、互檢、復檢”相結合的過程質量控制模式,充分調動操作人員在質量控制中的主動作用,提升自主質量控制意識和能力。
①原工藝方案有39 道工序,一批50 件座體從毛坯投入到工件產出至少需50 天,按照改進后的工藝方案,工序縮減為25 道工序,加工周期縮短到30 天。
②通過組建生產單元,生產工人兩班制,滾動投入,達到了月產1000 件座體的產能目標。
③對比兩種不同加工工藝方案的座體,改進后的工藝方案工件合格率達99.9%,合格率提高16%,工件加工精度保持穩定,經裝調驗證,滿足使用要求。
④資源配置(人員、設備)。1)高效數控加工設備替代低效、高運行成本設備(電切、電穿),加工成本下降。2)按原工藝方法參加生產人員17 人。改進后參加生產人員減少為8 人,每年節約人員成本(17-8)×15 萬元/人=135 萬元。
通過對座體加工工藝方案的研究,在穩定加工質量的前提下,提高了工件加工效率及產能。工藝方法的改進和數控設備的應用是提高效率,提升產能,縮短加工周期,降低成本的關鍵,解決了現場生產的瓶頸。工藝方案的不斷研究可以持續提升工藝技術能力,針對困擾現場生產的瓶頸問題,后續大力開展此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