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晨

在1956 年,以色列外交部長梅厄夫人宣布將非洲作為外交重點領域,并將黑奴苦難與猶太人遭受的迫害相類比。
以國后續派出了大量人員前往非洲發展關系,東非的埃塞俄比亞即是其中之一。然而,這當中似乎潛藏著隱約的矛盾,當時埃塞境內的猶太人作為少數族裔常受迫害,但據說梅厄夫人在訪問埃塞時卻不愿前往探視,埃塞裔猶太人遲遲得不到以國重視。
后來在民間活動家的不斷努力下,加上當時埃塞開始經歷政變、內戰與饑荒等多次動蕩,以國政府連續組織了多次行動將埃塞裔猶太人送至以國。現在以國大約有十多萬的埃塞裔人口,但族群歧視問題始終未曾消弭,包括政府刻意銷毀埃塞裔移民捐獻的血、暗中給移民打避孕針等丑聞,以及警察射殺埃塞裔青年的事件等,都一再引發埃塞裔群體的抗爭。
最近,在以色列埃塞裔移民的社交媒體上,人們轉貼著以哈戰爭中埃塞裔死者的信息,例如在殘疾療養村工作的看護工埃德娜·馬爾卡默,還有一名警官烏里爾·埃夫拉罕。社區里的人們除了表達哀悼與憤怒,有一些人爭論埃塞裔在這場戰爭中的立場,也有人不滿媒體將哈馬斯發動襲擊的日子稱為黑色安息日,指出黑色不應該總是用于負面意涵。
埃塞裔猶太人為什么在以國社會中面臨困難?有的原因是種族主義上的,例如對膚色的偏見;有些是宗教上的,例如有大量埃塞裔猶太人早已被迫改宗為基督教(而即使沒有改宗,也有著不同的習俗,如割禮、節日、紋身),此外,還有經濟發展程度的差距(很多埃塞裔移民來自貧困農村,突然到達現代化的以國),以及語言隔閡等原因。以上這些對于年紀較長的移民尤其不易克服。
以國在各地有幫助移民適應的社區中心,《耶路撒冷郵報》曾有報道介紹了一名社工站長與閑散的年長男性聊天,發現很多人在埃塞等待前往以國時都暫時做過裁縫掙錢,于是社工組織他們參加刺繡小組,幫助了這些在新環境中缺乏位置的人重獲價值感。這個故事的特殊性在于,年長男性在刺繡中找到樂趣,不過其實刺繡本也就是以國女性移民一直以來的工作。
1950 年代,梅厄夫人在擔任以國勞工部長時希望,北非及中東的新移民發揮農業生產力。可是擔任農業指導員的露絲·達揚與人類學家扎哈拉·瓦布什發現,移民們對編織、縫紉、刺繡具有高超技能,于是轉而創辦以國的第一家時裝廠“馬斯基特”。生產的服裝及飾品融合了源自貝都因、巴勒斯坦、黎巴嫩各地的風格及色彩,這其實就是后來埃塞移民刺繡的先例。露絲·達揚后來致力于發展中國家的傳統工藝扶貧,也與巴勒斯坦的活動家合作推動和平,可以說是巴以許多同類型組織及倡議的先驅。不過,和平工作未能克服更強大的敵意對立。
近20 年來,巴以雙方的鷹派已喪失談判空間,極端的主張缺乏利益交集。2011 年老邁的露絲曾感嘆其前夫戰爭英雄達揚將軍雖然強硬,但還愿意談判妥協,如今的政客卻不再可能。
在族群間織出和平之路是艱難的,當暴力激發出更多暴力,中東和平的前景目前似乎很渺茫。但戰爭終有休停的時刻,屆時人們必須學會繡出適當的邊界,并織出彼此合作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