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薇
【摘 ? 要】壯族扁擔舞作為中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一直以來都受到人們的廣泛研究和關注。本文綜合了國內和國外關于壯族扁擔舞傳承、創編與研究成果,以此推動對壯族扁擔舞的全面理解,促進文化保護、文化多樣性、社會和諧的實現。而在全球化時代,壯族扁擔舞的傳承與創編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為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尊重和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寶貴的案例和經驗。該研究還可以進一步探討扁擔舞在當代社會中的角色,促進文化創新與保護的平衡,從而推動這一珍貴文化傳統的傳承和發展。
【關鍵詞】壯族 ?扁擔舞 ?傳承與創編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3)19-0098-06
在漫長的歲月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活化石”,被認為是人類最寶貴的文化遺產。多年以來,國內興起了保護和傳承非遺的熱潮,相關部門相繼頒布了一系列法規,以確保這一珍貴遺產得到妥善保護,從多方面、多角度來保護和發展非遺文化。廣西是全球水稻文明最早的發祥地,當地人稱其“那”文化(“那”為壯語,漢語意為“田、水稻”),有關“那”文化勞動的“挑扁擔”,在2008年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在桂中和桂西一帶很受歡迎。本文主要對壯族扁擔舞進行研究,并對其傳承和發展進行初步探討。
一、壯族扁擔舞的起源和發展
(一)壯族扁擔舞的起源
扁擔舞是廣西都安、馬山、東蘭、南丹等縣的一種民間舞蹈,被稱為“挑擔”,這是由于其用扁擔當工具,也是用來打拍子的。扁擔舞是一種極具民族特色的舞蹈,有著很長的歷史,相傳源于唐朝的“舂堂舞”,唐人劉恂的《嶺表錄異》中說:“廣南有舂堂,以渾木刳成槽,一槽兩邊約十杵,男女間立,以舂糧稻,敲嗑槽舷,皆有偏拍。槽聲若鼓,聞于數里。”試把古代的迎春舞和現在的扁擔舞進行比較,即可看出它們之間的關系。這些都是表現勞動生產的,除了手中的工具不同以外,形態大致相同,那就是用“杵”(舂米木)敲打木制的罐子。而后期的挑桿舞則改為挑桿捶打木凳,不過,音響效果也很強,不管是鼓聲還是鼓槌,都能“聞于數里”。由此可以推斷,“扁擔舞”極有可能是源于遠古的“舂堂舞”,是廣西壯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產生的一種獨特的舞蹈形式。
扁擔舞的演出時間為農歷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地點設在村口的曬谷場。表演者有4人、6人、10人、20人,多數為女性,且呈雙數表演。在登臺演出時,每個人都手持一條扁擔,面對面站立,圍繞一條一丈多長、一尺寬的木槽或凳子,他們一邊哼唱,一邊不斷擊打,并模仿農業動作等各種姿態,一邊唱歌,一邊跳舞。舞蹈演員有時是二人一組,有時是四人交錯,扁擔舞的多樣性和韻律性讓人們重新認識到它不僅僅是日常勞作的工具,更是一種具有音樂性和舞蹈性的表演形式。有時,多人一組的協同表演讓觀眾沉浸于動作的輕重、強弱、快慢之中。在這個表演中,動作錯落有致,輕重分明,剛勁有力,這種獨特的節奏感和協調性使扁擔舞獨具魅力。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地方,扁擔不再僅僅作為工具使用,也不再需要杵,已經演變為一種具有音樂和節奏特點的表演藝術,更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化形式,以其獨特的方式傳達著地方文化的精髓。
(二)壯族扁擔舞的發展
壯族扁擔舞作為中國壯族文化的一部分,經歷了漫長的歷史,其發展脈絡清晰,也反映了壯族社會的演變和文化傳承。這一舞蹈形式自古以來一直扎根于壯族社區,是壯族人民慶祝豐收、迎接重要節慶,以及表達文化認同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時扁擔舞在壯族社區的各個層面都具有深遠影響。扁擔舞起源可以追溯到千百年前的土地耕作和慶祝儀式,這種舞蹈通常以農耕文化為基礎,通過模擬種植、耕作、收獲等農事活動的舞蹈動作,表達人們對自然豐收和生活幸福的向往。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扁擔舞逐漸演變為更加復雜多樣的形式,且在其中融入不同地區和社群的特色。在現代社會中,扁擔舞的發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現代化、城市化、全球化的沖擊。然而,壯族社區對扁擔舞的傳承和弘揚仍然表現出強烈的意愿,許多壯族青年和文化愛好者積極參與扁擔舞的學習和傳承,通過舞蹈比賽、文化節慶、演出等方式,將這一傳統文化傳遞給新一代。扁擔舞的發展不僅是舞蹈形式的傳承,而且涵蓋了文化的傳承和社區凝聚力,不僅在慶典和儀式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同時也是壯族人民文化認同的象征之一。因此,扁擔舞的發展對于壯族社會的文化傳承和社會和諧至關重要,同時也給外界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和欣賞壯族文化的窗口。在全球化時代,保護和發展扁擔舞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具有特殊的意義,更有助于維護文化多樣性和跨文化交流。
二、壯族扁擔舞的特征
(一)地域性
壯族山高路陡,路難走,因此,扁擔就成為壯族男女老幼都要用來挑東西、打獵用的用具,是不可缺少的一種生產、生活用品。而扁擔舞是壯族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運動項目,也是壯族的一種民俗舞蹈。因其所需器械較少,運動形式多樣,同時具有剛柔結合的特點,因此,可大可小,易于開展,也能有效鍛煉身體。在山中趕圩的道路上,鄉親們走得累了,就把身上的擔子放下來,互相挑著,這樣的挑擔都是臨時起意,玩得盡興才會散開。
(二)群眾性
由于沒有場地設備限制,加上壯族家庭家家戶戶都有挑桿,因此,扁擔舞在當地非常流行,從白發蒼蒼的老太太到六七歲的少女,無一不會跳。由于這項運動技術簡便、容易掌握、人人都可參與,所以在壯族農村,從初一到元宵節,每一戶人家都會在自己的家門口,或是村口的曬谷場上,放上板凳,扛著扁擔,三五成群地跳著歡快的舞蹈,響亮的扁擔聲響徹整個村子。
(三)主題性
壯族“扁擔舞”起源于舂米的生產生活,由“舂米舞”演變成以挑擔打板凳、邊唱邊跳的形式,挑桿舞的傳統程序按照壯族的生產流程進行編排,其形式包括“打春堂”“全家樂”“大團圓”“慶豐收”等。從挑擔的整個過程來看,其行事線可以劃分為“分假”,也就是“插秧”;之后是“分水”,也就是上田,取水灌溉;再進行“拙厚”,也就是收割、打谷;最后,“敦厚”者,即納谷之春。同時用美術的方式,展示從播種到收獲舂米的全過程。扁擔舞的舞蹈詞匯蘊含著濃郁的農業文化氣息,其舞蹈形態和當地農業的生產勞動有緊密聯系,用一種非常富有藝術感的勞動化和生活化的動作表現出來,將歡慶過去一年的豐收,以及祝愿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喜悅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四)多樣性
壯族扁擔舞是一種富有創意和多彩多姿的舞蹈形式,主要以生動展現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場景為特點,同時巧妙地融入許多幽默元素。而在這一舞蹈中,動作的表現主要側重于雙手和腕部的動態,舞者需要握住鮮艷多彩的挑桿,通過上下翻飛、左右搖擺等各種巧妙的動作,在鑼鼓的音樂聲中,展現栩栩如生的勞動場景。另外,身著壯族傳統服飾的女舞者舞姿輕盈,身段婀娜,能呈現出千變萬化的生活畫面,給觀眾帶來生動、有趣的表演。
(五)非遺性
壯族扁擔舞是一種傳承于口頭文化的民族舞蹈,凸顯了無形文化遺產的鮮明特色。在這一舞蹈形式中,挑桿的節奏和拍子傳承自壯族的祖輩和前輩,代代相傳。壯族中的有些孩子在年幼時,就開始跟隨成年人欣賞壯族的扁擔舞,而他們經過長時間的接觸和熏陶,在老人的言傳身教下,接受過這一傳統藝術的精髓,從而將其傳承給后代。這種傳承方式代代相傳,也成為壯族文化寶貴的口頭遺產。
(六)原生態性
壯族的扁擔舞是一種原始的、簡單的民族舞蹈,具有較強的民族特色和原生性。壯族扁擔舞所用的道具是壯族廣大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生產活動中所用的扁擔、板凳等,而在壯族扁擔舞中,人們穿的服裝多為壯族的傳統服裝,也就是藍邊開襟式唐服、藍唐氏褲子、黑掛頸圍兜、五顏六色的花巾、黑布鞋等,極具壯族文化特色。
三、扁擔舞的演出表現
(一)舞蹈動作
壯族扁擔舞的獨特之處在于其舞蹈動作,這些動作能生動地反映出農耕文化的深刻內涵。舞者手持扁擔,以一系列飽含生氣的動作來模仿農耕過程,包括模擬犁地、播種、收割等農事活動,這些動作通常伴隨著起伏、旋轉、跳躍等富有節奏感的動作。而舞者的身體語言充分傳達了與自然界的密切聯系,呈現出一種與大自然和土地之間和諧互動的精妙表達,這種舞蹈形式會通過生動的動作,深刻詮釋壯族文化中對土地和自然界的尊重,以及人與環境之間親密的關系。
(二)舞蹈編排
扁擔舞的舞蹈編排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要通過舞蹈來傳達獨特的情感或講述特定的故事情節,通常涵蓋了一系列精心設計的動作,這些動作有機組合在一起,能呈現出連貫且有力的表演。舞者之間的互動和協作在編排中非常關鍵,有助于創造出富有戲劇性和表現力的舞蹈。同時扁擔舞的編排不僅僅是技巧和節奏的呈現,還是文化傳統的生動展示,常常會受到特定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的影響,因此,每個舞蹈編排都具有獨有的特征,能突出文化元素,傳遞故事情節或強調特定主題,從而讓觀眾更深入地理解和體驗扁擔舞所代表的文化世界。這種深刻的舞蹈編排是扁擔舞的關鍵組成部分,也賦予這一表演形式深層意義和吸引力。
(三)服飾道具
扁擔舞的演出場面總是隨著華麗的服飾和精致的道具,這些元素共同展現出令人難以忘懷的視覺效果,同時深刻傳達著文化的精髓。舞者通常身著傳統的壯族服裝,以鮮艷的色彩和精心繡制的花紋而聞名,能充分反映出特定地域和文化特色。這些服飾隨著舞者的身體翩翩起舞,為觀眾帶來一場真正的視覺盛宴,同時凸顯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另外,扁擔舞中的扁擔本身也經過精心的裝飾,上面常常懸掛著鮮花、多彩的彩帶、燈籠等裝飾物,使得扁擔成為舞臺上的閃閃發光之物。這些道具不僅為舞蹈增色添彩,而且可以創造出具有濃厚文化傳統和節慶氛圍的表演場景。通過這些服飾和道具的精心設計和使用,扁擔舞不僅是一種舞蹈表演,更是一次文化的盛大展示,能引導觀眾深入探索壯族文化的多彩和豐富內涵。
(四)幽默元素
在扁擔舞中,幽默成為一種獨特的表演元素,能給觀眾帶來歡樂。這種幽默的表現方式包括令人捧腹大笑的互動情節、夸張而滑稽的面部表情,以及滿場飛舞的夸張動作。將這些元素融入表演中,不僅能為扁擔舞增色不少,而且可以讓觀眾陶醉其中,笑聲連連。通過這些幽默元素,扁擔舞變得更加生動活潑,也讓人們在欣賞表演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壯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從而享受其中的歡樂。
(五)音樂伴奏和歌曲
扁擔舞的表演往往會伴隨著精心挑選的音樂伴奏和歌曲,這些元素不僅豐富了舞蹈的情感表達,也深刻地傳遞了文化內涵。音樂通常由傳統樂器演奏,包括悠揚的笛子、充滿情感的二胡、鼓點的鑼鼓等。這些樂器的和諧演奏與舞者的舞蹈動作密切配合,創造出令人陶醉的整體節奏感。音樂通過獨特的旋律和韻律,與舞蹈動作相互交織,有助于加強舞蹈表演的情感共鳴。同時,歌曲的歌詞也非常重要,常常反映了農耕生活、自然景觀、壯族文化等主題,這些歌詞也為觀眾提供一個更深入理解扁擔舞代表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的機會。該歌曲不僅是音樂伴奏的補充,而且是文化內涵的豐富表現,為扁擔舞的演出注入情感和文化的深度。因此,音樂伴奏和歌曲的和諧配合能讓扁擔舞成為一次既感性又文化豐富的表演體驗。
四、扁擔舞傳承和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地區差異
地區差異是扁擔舞傳承和發展所面臨的重要問題,這些差異包括不同地區的舞蹈風格、音樂伴奏、服飾等方面的變化,這給傳統扁擔舞帶來一定的挑戰。如何在尊重和保留地方特色的同時,確保整體文化傳統的連貫性,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需要精心衡和協調,確保不同地區的扁擔舞都能在傳承過程中保持其文化傳統的根本性,同時允許地方差異存在。
(二)文化傳承比較困難
傳承扁擔舞的傳統方式,如,口頭傳授和師徒制度,均面臨著嚴重的挑戰。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生活導致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逐漸減弱,這也威脅著扁擔舞傳承的連貫性。因此,如何建立有效的傳承制度,吸引年輕一代積極參與,已經成為一項緊迫而關鍵的任務。而保護和傳承扁擔舞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需要創新方法,以此來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同時保持傳統的核心價值。
(三)缺乏資源和資金
扁擔舞的傳承和演出的成功依賴于充足的資源和資金支持,包括場地租賃、音樂伴奏的準備、精美的服飾和道具等。然而,現實情況是許多傳統文化表演項目在獲得經濟支持方面面臨困難。這種資源和資金的短缺對扁擔舞的發展構成了嚴重限制,可能導致文化傳統的流失和衰退。因此,需要解決資金和資源不足的問題,確保傳統文化得到可持續發展。而維持和支持扁擔舞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需要政府、社會,以及文化機構的共同努力,從而確保其得到良好的傳承和發展。
五、扁擔舞傳承和發展的優化建議
(一)提升本民族文化的保護意識
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是建立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只要保存好自己的文化,就有了自己的“根”,這個國家就會得到又好又快的發展。研究表明,在經濟發展的背景下,人類的勞動模式發生變化,傳統的勞作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前人們的需要,而在勞動過程中出現的舞蹈,其形態觀念也在不斷發展,這和民間扁擔隊的年齡分層有著密切關系。由于新一代青年缺乏傳統的工作經驗,很難從工作中獲得快樂。而現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簡單的挑擔已經無法滿足青少年的娛樂需求,村子里的挑擔隊伍很少有青壯年。中年人要么在外面工作,要么就是打牌、下棋,只有很少的中年人,老年人最多。特別是白山老年扁擔隊,大多以45—68歲為主,很多年輕人只有在表演和節日時,他們才會參加扁擔舞訓練。
而扁擔舞是一種重要的舞蹈形式。從扁擔舞中表現出來的力量,可以看到這個民族與生俱來的堅韌精神;從多人打擊扁擔舞時發出的清脆悅耳聲音,強勁明快的節奏感,直接反映了壯族人的和諧精神,以及各民族大團結的凝聚力。同時壯族世代以挑擔為載體,在特殊的生活條件下,將自己的精神和智慧傳承下來。在新世紀的浪潮中,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日益淡薄,而對文化的保護意識也日漸淡薄。在這樣的前提下,都需要政府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宣傳,增強民眾對文化的重視,從而更好地保存祖先留下來的寶貴遺產。
(二)重視民間傳承人的保護和支持
眾所周知,民間藝術家是我國民俗文化的最直接傳承者,作為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非遺文化的傳承人在維護和傳承非遺文化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他們承擔了直接的責任,也對非遺舞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因此,國家應該制定政策,并提供更多的支持,以鼓勵和幫助這些傳承人更好地推動傳統文化的發展。近年來,隨著國家政策的不斷出臺,廣西壯族扁擔舞的發展狀況有所改善,但從長期的發展來看,政府對傳承人的相關政策仍然有待進一步完善。例如,馬山縣的扁擔團,由于長時間挑擔,其舞具常有破損,演員本身的收入也不高,因此,需要更換道具,這也是一件很大的事。在此背景下,政府能否考慮加大對民間藝術家的財政資助,或者視演出階段的具體情況進行相應調整。從義務的角度來說,政府還應該時常組織民間藝術人進行演出,邀請傳承者定期開展相關文化教育活動。另外,還可以強化制度保障,以此促進非遺文化的傳承。
(三)開展文化交流活動
舉辦跨地區的扁擔舞文化交流活動,將不同地區的扁擔舞團體匯聚在一起,共同分享各自的經驗、藝術、文化傳統,這樣的文化交流活動不僅能促進各地區之間的合作和互動,而且能有效擴大扁擔舞的傳承網絡,讓其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傳播和保留。在這些文化交流中,不同地區的扁擔舞形式有機會相互交流和影響,從而豐富其表現形式。這種互相學習和互動為扁擔舞注入新的創意和元素,有助于促使其保持活力和吸引力。另外,文化交流也有助于傳承多樣性,能促進文化的多樣性傳承,強調文化的共通之處,同時又能尊重各自的獨特性。通過這種方式,扁擔舞能在不同地區之間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系,從而促進壯族文化的全面傳承和發展。
(四)進行數字化資源保護
通過采用數字化技術,將扁擔舞的舞蹈動作、音樂、歌曲等要素進行記錄和儲存,并建立一個在線資源庫,讓這一文化遺產能被更多人所學習和研究。這一數字化方式有助于提高扁擔舞的普及性,同時讓更多人遠程學習、了解和欣賞這一傳統藝術形式。同時,數字化資源的保存還具有重要的文化保護價值,可以有效應對傳統知識的流失,確保扁擔舞的關鍵元素被記錄下來,也不會因時間的推移而失傳。這種數字化檔案不僅為今后的學習和研究提供寶貴的素材,而且有助于將扁擔舞的文化傳統傳承給下一代,從而保護和傳承壯族文化的豐富遺產。
(五)提供資金支持
積極爭取政府部門以及文化熱愛者、企業的贊助和資金支持,這是確保扁擔舞的表演和傳承能持續發展的關鍵,這些資金的使用范圍廣泛,包括購置舞臺道具、制作精美的服裝和道具、提供專業的培訓和教育,以及支持文化交流活動等多方面。資金支持不僅能提高扁擔舞表演的質量和水平,而且有助于確保傳承的連貫性,通過吸引資金贊助,扁擔舞團體還可以更好地準備和展示其表演,從而吸引更多觀眾,為壯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通過這種合作形式能讓資金支持者與扁擔舞傳承者共同努力,為扁擔舞的未來提供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文化賦予新的生命力。
(六)創新傳承和發展模式
目前壯族扁擔舞尚無固定的傳承與發展方式,導致壯族扁擔舞無法形成規模性的繼承與發展。壯族的扁擔舞主要有多種形式,第一,校園的傳承模式。即培養好教師,把“三寶進校園”的工作計劃貫徹落實到學校,將壯族的扁擔舞這一民族文化以學校為主要陣地,以學生為主要活動對象。第二,以基地為基礎的繼承方式。目前已經建成的壯族扁擔舞的傳承基地存在著傳承基地較少、傳承與教育缺乏等問題。尤其是在西部地區,應該建立更多的壯族扁擔舞傳承基地,將其打造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從而推動整個地區的發展。第三,采用“家族傳承模式”。該種模式主要是以家族為傳承單元,以口傳心授的形式來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要想繼承與發展壯族的扁擔舞,就必須加強縣級文藝團體的建設,以壯族扁擔舞為主要表演內容,并通過創新,打造扁擔舞品牌,從而擴大其影響范圍,讓壯族扁擔舞能永存下去。
六、結語
總之,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以及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可避免地見證了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變化。傳統的勞動模式,如,過去常見的扁擔扛運物,隨著現代生產方式的出現,漸漸越來越少見。扁擔舞作為壯族文化的珍貴遺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組成部分,充分體現了人們的智慧和創造力,同時也承載著歷史和文化的記憶,正是這些傳統文化元素將當下與過去相連,讓人們更好地了解歷史。為了保護和傳承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政府部門應該發揮主導作用,采取積極措施,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和保護。在學校,扁擔舞可以作為一門地方特色課程來推廣,這將有助于直接傳承這一傳統藝術形式。另外,借助互聯網媒介的力量,可以廣泛傳播扁擔舞,喚起人們對本土文化的興趣,增強他們的文化教育意識,使他們感受到歷史文化的魅力,從而讓壯族民族精神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馮琳浩.展現壯族扁擔舞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內涵——記第十三屆全國舞蹈展演作品《田埂上的歌》[J].戲劇之家,2023(09):121-123.
[2]韋金玲,蔣李卉.談廣西馬山縣壯族扁擔舞的傳承與保護[J].歌海,2019(02):71-74.
[3]潘聚仟.紅水河流域壯族扁擔舞傳承的教育人類學探析[J].貴州體育科技,2014(01):15-17.
[4]張婷.廣西壯族“非遺”民族民間舞元素再創編研究——以壯族扁擔舞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20(18):135-136.
[5]蒙春花.壯族扁擔舞在小學校園中的傳承與發展——“馬山文化三寶”進校園教學模式探究[J].教育界:綜合教育,2019(03):25-26.
[6]張承偉.廣西壯族“扁擔舞”探析[J].歌海,2012(05):27-30.
[7]韋麗春.壯族扁擔舞的發展及其價值研究[J].軍事體育學報,2013(04):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