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東霞 苗慶選 懷婷婷 路興慧 于守超



摘要為明確我國風景園林研究發展歷程,展望風景園林潛在的發展方向,運用文獻計量學并結合 CiteSpace 信息可視化軟件,以中國知網2011—2020年間7 164篇國內風景園林研究文獻為對象,分析該時段風景園林研究現狀及趨勢。結果表明,年發文量隨時間呈先升后降的變化趨勢,2019年達最大值,之后降低;學科領域主要集中于工學、園藝學和經濟學,發文層次主要分布在工程技術及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與人文和社會科學接軌較少,且國家和地方對相關研究的資金支持力度較低。規劃設計、教學改革、施工是2011—2020年風景園林發展的研究熱點,但不同時段研究熱點存在差異,研究領域展現多元化特征。關鍵詞時區視圖將風景園林發展劃分為2個階段,即2011—2015年主要圍繞生態理念進行植物景觀、規劃設計、施工等基礎研究和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研究階段以及2016—2020年主要圍繞生態理念和低碳理念對養護技術、節能型技術、自然保護地以及景觀再生研究階段。
關鍵詞風景園林;文獻計量;CiteSpace;生態;教學
中圖分類號S-0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23)24-0240-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24.050
Research Progres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China in 2011-2020 Based on CiteSapce Analysis
SI Dongxia1,MIAO Qingxuan2,HUAI Tingting1 et al
(1.Schoo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Liaocheng University,Liaocheng,Shandong 252059;2.China Communications Construction (Shandong) Landscape Co.,Ltd.,Jinan,Shandong 250000)
AbstractIn order to clarify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research and look forward to the potential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China,using bibliometrics and CiteSpace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software,7 164 research literatures o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CNKI database from 2011 to 2020 were analyzed to determin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trend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research during this perio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quantity of annual published papers increased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reaching the maximum in 2019 and then decreasing.The discipline fields mainly were focused on engineering,horticulture and economics,and the publications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basic and applied basic research,which was less in line with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Meanwhile,the national and local financial support for related research was low.Planning and design,teaching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had been the research hotspot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velopment in the past ten years,but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the research hotspots in different periods,and the research fields sho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versification.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as divided into two stages,which were the research stage of basic research on plant landscape,planning and design,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mode and teaching method from 2011 to 2015,and the research stage of conservation technology,energysaving technology,natural protected area and landscape regeneration from 2016 to 2020 were? mainly focused on ecological concept and lowcarbon concept.
Key wordsLandscape architecture;Bibliometrics;CiteSpace;Ecology;Teaching
風景園林學是一門建立在廣泛的自然科學和人文藝術學科基礎上的應用學科,是涉及規劃設計、園林植物、建筑學、工程學、環境生態、文化藝術、地學、社會學等多門學科的交匯綜合。風景園林學作為生態經濟和綠色產業連接載體,以保護資源環境為首要目標,并且直面城市出現的“精神沙漠化”、不安全感提升等問題,強調公眾參與和公眾環境教育,能夠在環境、文化、城市、社會、經濟等各方面做出貢獻[1]。我國風景園林的發展大體可以劃為5個階段,包括知行傳統階段(1912年以前)、孕育和萌芽階段(1912—1949年)、創立和艱辛曲折發展階段(1949—1978年)、蓬勃發展階段(1978—2011年)和全面規范發展階段(2011年以后)[2]。2011年3月,風景園林學正式被列為工科門類下的一級學科,至此風景園林學科教育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3],風景園林進入全面規范發展的時期。2022年9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對學科專業設置做出重要調整,在工學門類下取消了風景園林學一級學科,相應地新增風景園林專業學位,并且將風景園林專業學位類別調整到博士層次,風景園林學科的發展和相關研究再一次迎來重大變革。
科學知識圖譜是顯示科學知識、新興學科發展進程以及科學知識結構關系的一種圖形。科學知識圖譜研究的對象是科學知識,同時涉及科學計量學、信息計量學、科學學、應用數學、信息科學和計算機科學的交叉領域[4]。隨著信息可視化的發展,科學知識圖譜繪制的相關軟件也越來越多,如CiteSpace、VOSviewer、SPSS、TDA、InVEST等[5-8]。其中,CiteSpace 知識可視化軟件是目前最為流行的知識圖譜繪制工具之一 [9],廣泛應用于工程科技、農業科技、經濟管理、社會科學、醫療衛生等多個學科領域[10-15]。鑒于此,筆者采用文獻計量法和信息可視化軟件CiteSpace,對風景園林學科全面發展的2011—2020年間的相關文獻進行分析,以期明晰該階段風景園林學科的研究狀況,全面了解我國風景園林學科的發展進程,為之后的風景園林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提供參考。
1材料與方法
1.1數據來源以中國學術期刊出版總庫(CNKI)為數據來源,綜合考慮文獻的出版周期和新冠疫情可能對風景園林相關研究帶來的潛在影響,在風景園林全面發展階段內,以2011—2020年為時間區間,以“風景園林”為主題詞,在CNKI數據庫中檢索得國內研究文獻9 282篇,通過人工篩選,剔除相關性不大及重復文獻,最后得到風景園林相關文獻共7 164篇。
1.2研究方法利用CiteSpace可視化軟件,導入篩選后的數據,將時間間隔設置為1年,設置主題詞來源于標題、摘要、系索詞和標識符,節點類型選擇關鍵詞,可視化方式選擇靜態聚類視圖,對文獻進行關鍵詞共現、凸現、時區分析,探測關鍵詞的中介中心性(centrality)與突現度(burst),并以可視化圖譜方式解讀研究現狀,廓清知識結構,探測發展趨勢[16]。
2結果與分析
2.1發文量分析
以“風景園林”為主題詞在CNKI數據庫中檢索到有效相關文獻7 164篇,文獻的年度分布及發文量變化見圖1。由圖1可知,風景園林主題發文量隨時間變化呈先升后降的變化趨勢。2011—2019年間,發文量以年均31.7%的速度平緩增加,至2019年時達到最大值,發文量為1 225篇,之后呈下降趨勢,2020年發文量較2019年減少了37.2%。其中,發文量過百的機構分別為北京林業大學、同濟大學、南京林業大學、浙江農林大學、清華大學、華南農業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重慶大學和中國風景園林學會。主要發文期刊為中國園林、風景園林、現代園藝,3個期刊發文量占比超過60%。
2.2學科分布、研究層次與基金來源特征
2011—2020年間,風景園林的相關研究分布在工學、園藝學、經濟學、基礎學科教育、建筑學、生態學、林學、醫學、考庫學、圖書館學和法學11個學科,集中分布在工學、園藝學和經濟學領域,超過了66.67%,而分布在醫學、考古學、圖書館學和法學不足7.00%,屬于研究較少領域(圖2)。
2011—2020年我國風景園林研究層次目前主要分布在工程技術(自然科學)及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自然科學),分別占發文量的59.86%和12.04%,而科普、教育與指導、經濟信息、大眾文化和政策研究類發文均不到總發文量的2.00%(圖3),表明風景園林研究與人文和社會科學接軌較少,這也體現了國內風景園林研究的不完備性。
通過基金所支撐的發文量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該學科基金來源結構的變化和國家、地方對風景園林學科的支持程度。從基金來源來看,風景園林研究以國家基金支撐為主,其次為地方性基金,高校基金和部局級基金所占比例較小(圖4)。其中,由各層次基金資助的發文量共計1 346篇,占發文總量的18.80%;其中,國家基金資助的發文量920篇,占發文總量的12.90%,表明國家和地方對風景園林相關研究的資金支持力度較低。
2.3關鍵詞分析
關鍵詞可以高度凝練一篇論文的主題,因此利用關鍵詞進行論文分析可以掌握文章的研究目標。基于齊普夫定律(Zipf's Law),對大量文獻進行關鍵詞分析,得到某一指定領域在特定時間區間內關鍵詞出現頻率,并按出現頻率對其進行排序,便可以直觀地得到該領域內的研究動態以及研究熱點。該研究從關鍵詞共現、關鍵詞突現、關鍵詞共現時區3個角度對關鍵詞進行分析,以展現風景園林的研究變遷、研究現狀、研究熱點以及未來研究方向。
2.3.1關鍵詞共現分析。
利用 CiteSpace 對關鍵詞(去除頻次較高但無分析意義的詞)進行分析,可以得到關鍵詞共現網絡,基于該網絡分析得出研究熱點。共現知識圖譜中節點大小代表出現頻次,節點間連線代表共現關系,連線顏色代表年份。2011—2020年國內風景園林研究中出現頻次較高的關鍵詞為規劃設計、教學改革、施工、風景園林專業、鄉村景觀、景觀設計、植物景觀、施工管理、地域特征、生態風景園林(圖5)。園林景觀通過藝術與設計的手段滿足人類對自然的向往,改善現代科技文明和人類生活的關系,對植物配置、生態設計、文化景觀的研究較少,說明園林研究中植物和生態設計理論和應用還有更多發展空間。
2.3.2關鍵詞突顯分析。
關鍵詞突顯分析可以進一步觀察關鍵詞熱度持續時間、目前研究熱點,以及未來研究方向預測。從風景園林學研究文獻的突變性關鍵詞來看(圖6),風景園林學領域的研究展現出多元化特征,不同的時期和年份展現出不同的突變型關鍵詞。由于風景園林于2011被列為一級學科,使得中國風景園林學科及其研究、園林教育、教學成為熱點,與之密切相關的風景園林師職業也備受關注,其突顯強度高達12.11,處于28個突變關鍵詞首位。
2012年,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提高到國家戰略高度,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起作為國家發展“五位一體”“總布局”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風景園林的應用提出更高要求,使得生態理念貫穿2011—2020年風景園林發展。2011到2013年間風景園林研究重點還包括在生態理念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指導下,對園林植物、綠道以及以自然為導向的園林建設的研究。例如,林萌等[17]對9種園林樹木固碳釋氧功能進行評價,研究其配置、多樣性及生態效益;王明榮等[18]從生態園林設計角度總結了植物生態學原理、植物生物學原理以及景觀生態學原理在生態園林造景中的具體應用;徐容容等[19-20]分別基于CITYgreen模型、i-Tree模型對城市綠道生態服務效益進行分析研究,表明綠道在城市發展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經濟功能、防災功能;由于綠道出口眾多,其服務的范圍更為廣泛,服務人群數量更多[21];劉濱誼[22]基于水、植物、地形、休閑等角度的自然生態回歸理念,對山東省濰坊市白浪河北辰綠洲段進行自然生態濱水區的規劃建設。
2014—2015年,研究重點是以創新意識為主導,對風景園林學科的教學方法和課程體系的研究以及對園林技術的探討,如賀坤等[23]通過構建“四年不斷線”的“全過程導師制”實踐教學運行體系和風景園林創新創業實踐教學平臺進行教育和教學;葉郁[24]通過引入可拓學,在設計教學過程中梳理設計立意、結構、策略與復雜的相關因素,培養學生邏輯性設計思維能力;彭俊生等[25]對園林專業風景園林工程類課程改革提出新思路。此外,大樹移栽技術、低碳設計以及低碳技術成為研究熱點。
2016—2020年,延續前2年對低碳風景園林功能特點、海綿城市理論在風景園林中應用與設計的討論,張涵等[26]整理出適應我國雨洪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并構建出一套基于LPS(景觀績效)的海綿城市建設評價指標體系;陳曉菲[27]立足于風景園林空間的尺度特點,基于生物多樣性提出建設跨尺度的網絡化綠色雨水基礎設施;蘇成等[28]通過借鑒農業實踐中山地灌溉方式、平原排灌和林業造林等手法,營造出多種海綿體形式。同時注重風景園林的實踐教學、對園林工程施工、景觀設計等分析。宮一路等[29]對數字景觀教育進行教學改革探索;王景洲[30]通過對風景園林工程中軟質景觀和硬質景觀施工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從而提出應對措施。
2.3.3關鍵詞時區視圖分析。時區視圖(time zone)主要從時間維度上表示研究主題演進,可清晰展示出熱點的更新、知識周期與不同階段的發展軌跡。從圖7可以看出,2011—2020年國內風景園林研究大致可以分為2個階段:第1階段為2011—2015年,研究熱點主要是圍繞生態理念進行植物景觀、規劃設計、施工等基礎研究和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研究;第2階段為2016—2020年,一部分圍繞生態理念和低碳理念對養護技術、節能型技術、自然保護地以及景觀再生進行研究,另一部分研究出現新熱點,更加注重人性化景觀設計,關注公共健康和人們心理健康,并且在數字化時代的影響下,改變傳統的風景園林教學方式。劉頌等[31]認為,數字景觀模擬技術、地理設計方法以及數字文化素養的培養將是未來數字景觀教育的發展趨勢,為風景園林中非空間事務數據的獲取與空間化提供了嶄新的途徑[32],景觀設計與數字科技融合,數字媒體如投影技術、LDE技術和裸眼3D技術在建筑景觀設計中應用,既可增加游客體驗感,同時能夠加強設計的交互性[33]。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2011—2020年我國風景園林發文量呈平緩增長趨勢,至2019年達最高點,之后下降;研究層次主要分布在工程技術及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相關研究資助以國家基金支撐為主,風景園林相關研究獲得的資金支持力度較低。2011—2020年間,風景園林學研究大致經歷2個階段,2015年之前主要集中于在生態理念的指導下對風景園林植物景觀、規劃設計、施工和教學的基礎研究;2016年之后結合低碳理念和生態理念對技術、自然保護地、景觀等進行研究,并在大數據背景下催生了數字景觀,隨著人們對高質量生活的追求,在景觀設計中更多融入以人為本的理念。
3.2建議
3.2.1充分利用挖掘我國傳統園林藝術。
雖然我國風景園林學科起步比較晚,但中國園林歷史悠久,如明代計成所著的《園冶》和文震亨所著的《長物志》,到清代李漁所著的《閑情偶寄》和沈復的《浮生六記》,都從生活的側面反映了中國園林的空間營造;周維權先生的《頤和園》《中國古典園林史》等主題研究著作是傳統園林在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的顯性反映[34],因此進行園林教學和設計時充分融合我國傳統園林理念,慎重地選擇借鑒國外設計觀念,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風景園林學科體系。
3.2.2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適當加入防災體系。
人和與園林景觀都是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在進行景觀設計時,不能將人類看作主導者,應始終是自然界的參與者。現今人們仍然面臨環境污染的嚴重挑戰,不但需要維持生態系統相對穩定,而且需要發展融入相應的技術來應對環境惡化,承擔改善環境的責任。自然災害是人類不可避免的,尤其是人口密度較高的城市和部分沿海地區,城市綠地系統應當充分考慮當地潛在的災害危險,加強防災避災體系建設[35]。
3.2.3加強學科融合,促進產業化、法制化建設。
加強與人文社會學科接軌,提高風景園林的經濟管理水平,推動主要技術和工程建設過程管理,尤其是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需要應對信息技術管理方面的挑戰。建設高層次的產業主體和產業結構,建立相對健全的產業鏈[36],完善配套技術標準體系建設與相關法律法規制度,從而創建規范高效的行業環境。
參考文獻
[1]楊銳.論風景園林學發展脈絡和特征:兼論21世紀初中國需要怎樣的風景園林學[J].中國園林,2013,29(6):6-9.
[2] 楊銳.中國風景園林學學科簡史[J].中國園林,2021,37(1):6-11.
[3] 張啟翔.關于風景園林一級學科建設的思考[J].中國園林,2011,27(5):16-17.
[4] 陳悅,劉則淵,陳勁,等.科學知識圖譜的發展歷程[J].科學學研究,2008,26(3):449-460.
[5] AHSAN M M,CHENG W,HUSSAIN A B,et al.Knowledge mapping of research progress in vertical greenery systems (VGS) from 2000 to 2021 using CiteSpace based scientometric analysis[J].Energy Build,2022,256:1-18.
[6] HUANG Y J,CHENG S,YANG F Q,et al.Analysis and visualization of research on resilient cities and communities based on VOSviewer[J].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2022,19(12):1-14.
[7] 廖勝姣.科學知識圖譜繪制工具: SPSS和TDA的比較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1(5):46-49.
[8] 呂大偉,蔡海生,張學玲,等.基于InVEST模型的萬年縣生境質量時空演變與景觀格局分析[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22,44(3):783-793.
[9] CHEN C M.CiteSpace II: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 Am Soc Inf Sci Technol,2006,57(3):359-377.
[10] 陳風華,賴小春.孔子學院研究的進展、熱點與前沿:基于國內外核心期刊的可視化計量考察[J].高教探索,2019(6):112-120.
[11] 徐浩,錢愛兵,朱學芳,等.科學知識圖譜繪制工具CiteSpace的學科領域擴散特征研究[J].情報雜志,2017,36(5):69-74,68.
[12] 梁麗娜,趙亞慧,吳佳俊,等.基于Citespace的國內外農業面源污染研究進展與前沿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3,44(4):99-112.
[13] 石琳.語言治理研究的演化路徑與發展趨勢: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3(12):233-240.
[14] ZHANG W,YU H R.Evolution and hotspots of new urbanization research in China: A visualized analysis via CiteSpace[J].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2022,31(4):67-74.
[15] 崔庭凱,車亦凡,張欣.炎癥和免疫與兒童孤獨癥譜系障礙研究的CiteSpace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22,43(12):1843-1846,1850.
[16] 顧至欣,張青萍.近20年國內蘇州古典園林研究現狀及趨勢:基于CNKI的文獻計量分析[J].中國園林,2018,34(12):73-77.
[17] 林萌,郭太君,代新竹.9種園林樹木固碳釋氧生態功能評價[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13,41(6):29-32.
[18] 王明榮,宋國防.生態園林設計中植物的配置[J].中國園林,2011,27(5):86-90.
[19] 徐容容,江璐明,陳水森,等.基于CITYgreen模型的綠道生態效益評價:以增城市為例[J].廣東農業科學,2013,40(17):173-176.
[20] 周貝寧,蘆建國,花壯壯.基于i-Tree模型的城市綠道生態服務效益研究[J].浙江農業學報,2020,32(12):2201-2210.
[21] 關偉鋒,高寧.綠道及其在城市建設中的作用[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2,27(3):238-242.
[22] 劉濱誼.自然與生態的回歸:城市濱水區風景園林低成本營造之路[J].中國園林,2013,29(8):13-18.
[23] 賀坤,趙揚,張志國,等.風景園林專業創新創業實踐教學平臺構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9):184-187,219.
[24] 葉郁.基于可拓學菱形思維模式的3S風景園林設計教學方法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40(11):193-197.
[25] 彭俊生,彭培好,陳文德,等.園林專業風景園林工程類課程改革探索[J].高等農業教育,2014(9):85-88.
[26] 張涵,陳東田,譚曉磊,等.基于LPS的海綿城市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建筑經濟,2020,41(S2):311-315.
[27] 陳曉菲.基于生物多樣性的海綿城市景觀途徑探討[J].生態經濟,2015,31(10):194-199.
[28] 蘇成,王浩,秦蕾,等.源自農業實踐的海綿城市綠地造景手法探析[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49(2):262-266.
[29] 宮一路,黃磊昌,畢善華.面向數字景觀教育的風景園林混合式教學改革探索[J].山西建筑,2020,46(15):183-185.
[30] 王景洲.風景園林工程中軟質景觀和硬質景觀施工分析[J].中國住宅設施,2020(12):73-74.
[31] 劉頌,章舒雯.數字景觀教育及數字景觀未來發展:國際數字景觀大會的啟示[J].中國園林,2015,31(4):71-73.
[32] 吳一洲,陳前虎.大數據時代城鄉規劃決策理念及應用途徑[J].規劃師,2014,30(8):12-18.
[33] 趙蓓,霍燃.數字媒體技術在建筑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工業建筑,2022,52(2):233.
[34] 吳曉淇,王勝男,蹇凱.談中國風景園林學發展的時代命題[J].新美術,2019,40(9):124-128.
[35] 劉曉明.展望未來我國風景園林的發展[J].中國園林,2007,23(4):34-35.
[36] 周如雯,陳偉良,茅曉偉.風景園林經濟與管理學發展的回顧與展望[J].中國園林,2015,31(10):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