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沐琦
汽車被炮彈掀至半空中,再狠狠地砸在雷公身上。這是電影《長津湖》中一個有著巨大震撼力的鏡頭。生命的強盛與羸弱在這一刻疊加、重合,并且都有了最直觀的詮釋。哪怕具備無畏的勇氣和鐵一般的意志,雷公終究扛不過致命的捶打。當生命微弱的鼓點暗合秒表的倒計時,他含混不清地哼起家鄉的《沂蒙山小調》:“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只短短的一句,就足以讓所有人破防。這首曾經人人能哼會唱的山東民歌,也讓我們有了重讀沂蒙歷史和沂蒙精神的心意。
從自然的角度看,沂蒙所擁有的山水和風物,其實也普通。但正如一首簡單反復的《沂蒙山小調》就能賦予沂蒙特別的意蘊一樣,沂蒙精神照映下那些“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故事,也讓沂蒙的山不再只是山,水不再只是水,甚至石頭也不再只是沉靜緘默的存在,還有了千言萬語,會在晴天高歌,于雨時低訴。這大概就是對“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另一種解讀吧。在“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的八百里沂蒙,除了彌漫的硝煙,還有魚水情深的旋律。
沂蒙精神的孕育具有顯著的人民性,是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背景下,沂蒙的人民群眾創造的。在沂蒙革命根據地長期戰斗過的陳毅曾深情地回憶:“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如此看來,沂蒙精神就是當地百姓一磚一瓦砌成的,一針一線縫制的,一粥一飯喂養的……沂蒙山水的風情里,從此鑲入了沂蒙百姓的風骨。
翻開沂蒙這首詩,寫在第一節的是她們:創辦戰地托兒所、撫養將帥子女和烈士遺孤八十余人的“沂蒙母親”王換于。她讓“別人家的孩子”吃奶吃飯,卻給自己的孫子喂粗糧……“沂蒙紅嫂”明德英,因幼年時的一場大病,她無法開口說話,卻用行動寫出人生答案。當她放下嬌羞解開衣襟,用乳汁救護八路軍傷員時,她解開的其實是胸懷,袒露的是大義。還有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她們納鞋、烙餅、磨面,一次次向著炮火連天的戰場出發。
但實際上,“母親”“紅嫂”“姐妹”從來都不是一個人或幾個人的名字。當時的沂蒙革命根據地,有120多萬人擁軍支前,20多萬人參軍參戰,而以沂蒙女性為代表的英雄兒女,做軍鞋300余萬雙,碾米磨面11716萬斤,出動大小推車100多萬輛……他們山一程,水一程,在前線和后方,寫下無數悲曲壯歌。在沂蒙人民心里,最后一粒米的歸宿是成為軍糧,最后一塊布的去處是做成軍裝,最后一個兒子的旅途是走向戰場。
是什么樣的偉力讓沂蒙人民甘愿舍棄、甘愿付出,甚至甘愿犧牲?除了相同的信仰、方向和渴望,還有光與光的相互照亮。我們在電影里看到過的那些場景,都是真實的。當年在沂蒙根據地,不論是人民軍隊的高級將領還是普通戰士,不論他們走到哪里,都把群眾當親人,幫群眾挑水、砍柴、掃院子,和群眾“一個鍋里摸勺子,一張桌上動筷子”。這種血濃于水的軍民關系、黨群關系,就像緩緩的沂河水纏繞著巍巍蒙山,從不曾隔離,也從不分彼此。
戰火塵封,時光漸逝,但那首《沂蒙山小調》依然在許多人心里單曲循環:“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青山那個綠水哎多好看,風吹那個草低哎見牛羊……”今日,我們可以靜靜地聽著,不說話,感受歲月美好!
逐光|沂蒙精神
革命戰爭年代,百萬沂蒙人民擁軍支前,十萬英烈血灑疆場。這塊熱血澆灌的土地上孕育形成了“黨群同心、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臨沂考察時指出:“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