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源
讀懂紅旗渠背后的故事,理解修建者的決心和意志,我們才能真正悟透紅旗渠精神的內涵。雖然隔著半個世紀的時間長河,但諸多黑白影像記錄下來的火熱場景依然有著觸手可及的溫度。這種真實感,如同鑿在巖石上的痕跡,時光忘記不了,風雨洗刷不掉,每一處都在告訴我們其中的不易。
修紅旗渠挖砌的土石多達2225萬立方米,如果壘成寬2米、高3米的城墻,可以將哈爾濱和廣州連接起來。翻開地圖,直觀地去感受這份壯舉,相信沒有人不被觸動。當時的林縣有近10萬人參與了紅旗渠的修建。這顯然比愚公移山更震撼人心,并且這個故事不是用筆寫成的,而是林縣兒女用雙手鑿出來的。他們以“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決心,與大自然抗爭。
紅旗渠是中國展現給世界的一個驚嘆號。周恩來總理曾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大奇跡,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而在當下之中國,在諸多超級工程相繼亮相的時代背景下,它不再那么耀眼,甚至作為景區,也無法與那些熱門打卡目的地相提并論,但它所流淌的精神始終沒有停下。
有人問:“時代變了,如果放在今天,紅旗渠還能不能修得成?”若有必要,肯定還可以!這是歷史的答案,也是時代的答案。因為紅旗渠精神并非憑空而來,而是源于歷史,源于中華民族血脈中積淀的毅力和韌性,然后帶著紅色基因穿越太行山,烙在了紅旗渠,又延續到今天。紅旗渠不只是藝術的豐碑、水利的豐碑,更是超越時空的精神豐碑。現在,它依然是“山腰上的中國”。
讓我們致敬太行山上的英雄史詩,致敬那段艱苦又偉大的歲月。
逐光|紅旗渠精神
紅旗渠精神是在修建紅旗渠的過程中形成的,內涵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安陽林州市紅旗渠紀念館考察時指出,紅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是中華民族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永遠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