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大忠
我一直想寫一寫初中的班主任楊祖剛先生的故事,這不僅僅因為他的從教經歷極具勵志色彩,還因為他的教育生涯非常典型地體現了那個特殊年代中國教育的變遷特征,頗具傳奇性。今年暑假回安徽老家,在好友肖仁宗老師的邀請下,我和楊老師時隔20余年再次相見,又一次聆聽他講述自己的人生經歷,更堅定了我寫這篇文章的決心。
楊老師出生于1954年,和我父親同齡,并且兩人還是好友。我1986年進入鄉里的關馬初級中學,當時父親就告訴我:“關馬中學的楊祖剛老師是我的小學同學,也是好友,他是整個關馬鄉語文水平最高的老師。”當時楊老師始終是關馬中學的初三語文把關教師,雖然初一和初二我的語文并不是他教的,但關于楊老師的逸聞軼事,我也逐漸知道了很多——
1967年秋天,楊老師高小畢業,沒學上了,13歲的他成了生產隊的放牛娃。1969年春天,楊老師重回學校成了初一學生。他當時還不滿16周歲,但因為身高體重已經達標,向往軍營生活的他報名參軍且體檢合格,就等著政審合格穿上軍裝了。沒想到的是,因為父親歷史有問題,楊老師的軍人夢想一下子破滅,這對他而言無疑是沉重的打擊。憤怒之下,初二還沒讀完,他就自愿輟學了。之后的日子里,楊老師學裁縫、做瓦工、修堤壩、抬石頭……歷盡人間的苦楚與滄桑,但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學,尤其喜歡看文學作品并且始終堅持寫作。1978年,關馬公社招考小學民辦教師,楊老師也報名參加了考試,結果考了第一名,成績竟然超過所有初、高中畢業的回鄉知青,最終他如愿以償。1980年春天,因為關馬公社初中缺少語文教師,楊老師又進入關馬初中教書,且一開始就教初三年級。在當年的中考中,他任教的班級語文成績極其優異,多名學生考取了中專。楊老師的事跡在關馬公社被傳為佳話:一個初中都沒有讀完的青年不僅任教初三,還在初次中考中就取得了令人驚嘆的成績。這不能不讓人感佩欽敬!之后楊老師就成為關馬初中讓所有人信服的初三把關教師。
不得不說,楊老師能夠成為教育工作者,其歷程坎坷而曲折。他熱愛文學,文學也給了他力量,這種良性的雙向回饋使他始終以強者的姿態面對人生的困境和挫折。在楊老師身上,我真正看到了孫少平的影子。
初一、初二階段,因為我的成績比較優異,加上和我父親又是好友,楊老師到我家里來吃過兩次飯。他當著祖父的面夸獎我成績好,將來會有出息的,并且勉勵我好好努力。進入初三,楊老師才正式成為我的語文老師,此時他已經由民辦教師轉正為公辦教師,并且還成了關馬中學的校長。為了我們這屆學生的前途,他還兼任了我們這個畢業班的班主任。
楊老師學識淵博,風趣幽默。課堂上,他廣征博引,將我們帶到課文之外的廣闊文學世界。他特別重視作文,為了提升我們的寫作能力,他創辦了班刊《新荷》,把同學們的優秀作文裝訂成冊,然后供全校師生閱覽。記得我曾寫過一篇《救救我們同齡人吧》,抨擊了在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下,為趕時髦,初中生模仿大人學抽煙的普遍習氣。這篇文章不僅被收入《新荷》,還被楊老師在課堂上細細閱讀、鑒賞、評價。他當時閱讀這篇作文的神態,至今我還記得非常清楚:時而微笑,時而頷首,時而閉目搖頭,時而怒目圓睜……情感隨著文中的事態走勢而波瀾起伏。楊老師還經常在課堂上閱讀、朗誦他自己發表的小說和詩歌。他的短篇小說《老悶》發表于1985年吉林的《春風》雜志,小說講的是一個善良的光棍漢老悶幫助一位被偷去醫藥費的病人家屬的感人故事。在課堂上朗讀了這篇小說后,楊老師說:“你們看,聽了病人家屬的哭訴后,老悶的語言僅僅只有一句‘他媽的,這不要急死人,言簡意賅但充滿對小偷的痛恨;老悶的神態是‘兩顆眼珠就像要彈出來一樣,通過眼睛的異常寫出了老悶的嫉惡如仇。所以,寫作文一定要注重細節描寫,注重人物的外在表情、神態對內心世界的間接呈現與反映。”
楊老師愛詩歌。我們初中階段,正是席慕蓉、汪國真等人的詩風靡大陸的時候。那時候,學校每年都要舉辦元旦聯歡晚會,有一位名叫黃保華的女生總會上臺深情朗誦現代詩歌。質樸純真的吟詠、溫婉多情的配樂、黃鶯啼囀般的嗓音,加上女孩燦爛的一笑一顰,聲情并茂,讓人久久陶醉于詩歌的美好意境,不能自已。每次女孩朗誦結束,楊老師都會站起來第一個鼓掌,為女孩送去鼓勵。他曾在課堂上多次說起黃保華同學朗誦詩歌之事,贊嘆說:“詩歌啊,真是亮麗生活美好的點綴!”他自己朗誦詩歌的時候,身心也完全沉浸于詩中的意境,那種陶醉,讓人動容。
1990年夏秋,我們班在中考中成績輝煌,我也如愿進入了當涂二中,離開了母校關馬中學,也離開了楊老師。之后,楊老師因為能力出眾,先后被縣委任命為薛鎮中學、石橋中學的校長,這兩所學校都是地方高中。在楊老師任職之前,這兩所高中的高考成績都不理想,但經過楊老師的精心管理和正確領導,都“起死回生”,大學錄取率節節攀升。楊老師不僅有很強的領導能力,而且身體力行,在任何學校當校長,他都要擔任一個班的語文教學工作,依舊保持著熾熱的教學熱情,從不懈怠。鑒于楊老師先后在這兩所學校取得的成績,當地人都親切地稱他為“救火校長”。之后,楊老師又被任命為當涂三中這所中專學校的校長,一直到退休。
1995年,我大學畢業,回到母校關馬中學任教,此時楊老師還在擔任石橋中學的校長。在那個教師工資由地方財政包干而不是由縣財政統籌的年代,石橋中學的教師工資還是能夠得到保障的,不像關馬中學所在的關馬鄉因為窮,長期拖欠教師工資;同時,石橋中學地處經濟繁榮的石橋鎮,規模大,年輕教師多,找對象也方便,不像關馬中學閉塞落后。于是,我產生了把工作調動到石橋中學的想法。在一個秋天的晚上,我和父親拜訪了楊老師,父親坦率地說出了我的想法,沒想到被他一口拒絕,沒有絲毫通融的余地:“我覺得大忠還是在關馬中學工作比較好,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服務家鄉,有什么不好?我覺得更有意義。工資拖欠是暫時的,不要急,總會有解決的時候。”話既然說到這個份上,此事只能作罷。實際上,在我之前,關馬中學已經有兩位教師通過楊老師調到了石橋中學,我的要求竟然遭到無情拒絕,此事我一直耿耿于懷。今年暑假和楊老師相聚,借著酒勁,我提出了這個問題:“老師,當年你為什么不答應把我調到石橋中學?如果我當時過去了,就不會費心費力地考研讀博了。”他嘆息了一聲:“大忠,你知道當年我為什么要把尚軍民和秦雪馳從關馬中學調到石橋中學去?尚軍民的父親去世早,母親終身守寡,他老家離石橋中學非常近,把他調過去,便于他照顧逐漸年邁的老母親啊!至于秦雪馳,他的愛人就在石橋中學工作,夫妻兩地分居總不是辦法。所以對他們的調動要求,我沒有絲毫猶豫。你和他們不同,你的祖父是我尊敬的長輩,老人家多次在我面前說只有你這一個寶貝孫子,他不想你離開他身邊啊!我敢肯定,你考研的時候,老人家如果還在世,肯定也不會讓你考的。我不能違背老人家的心愿哪!”然后他莞爾一笑,“如果當年把你調到石橋中學,浙江高中語文界豈不少了一個名師?現在想來,我當年的確應該做做你祖父的思想工作,把你調到石橋中學來,這樣你就能為安徽教育服務了。哎哎,人算不如天算啊!”
原來如此!多年的心結一下子被解開了,同時我又有些感動。這就是楊老師!他充分考慮教師的客觀情況并給予相應的扶持和幫助,急人所急,體現了一位校長的長者之風。
如今的楊老師已年過七旬,作為當涂縣德高望重的教育界元老,他的身上體現出太多可貴的品質:對坎坷命運的抗爭,對課堂教學的熱愛,對教師的無私幫助等等。在我看來,楊老師教學生涯最大的傳奇性在于:他以初二的“學歷”執教初三年級,并且讓學生心服口服,每年取得的中考成績也讓關馬父老絕對放心;此后他又通過努力,順利拿到了大專和本科文憑。成就這種傳奇性的答案是什么?我想還是楊老師的勤奮刻苦和自強不息。我嚴重懷疑:在今天,這樣的傳奇還能再現嗎,沒有文憑但真正有才學的人還能夠像楊老師一樣脫穎而出嗎……
(作者單位:浙江省桐鄉市高級中學)
責任編輯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