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媛
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了“行為塑造”這一心理學理論。運用行為塑造法,可使人掌握新的行為方式,破除舊有的、習以為常的行為方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于一線教師來說,這也是進行后進生轉化的有效方式之一,可以讓教師的工作事半功倍。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具體該怎樣操作呢?本文就運用行為塑造技術轉化后進生的步驟和原則進行了探討。
班主任在轉化后進生時,可以將一個大目標分解成若干個小目標,再把每一個小目標分解成若干個小步驟。教師通過對這些小步驟進行監測、反饋和指導,逐漸達成小目標,最后實現大目標。行為塑造技術的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一、確定終點行為,要求具體,實操性強
對后進生需要達到怎樣的終點目標,一定要越具體越好,這樣學生和教師才會心中有數。終點行為目標一旦確定,就必須確保身邊所有的教育者都對該學生保持相對統一的期待和要求。相反,如果不同的教育者對學生的終點行為目標理解不一致,或者對達成度的要求不統一,那么,對后進生的行為塑造就會困難重重,而學生自己也會方向不明,不知所措。所以說,在給后進生制定終點行為目標時,我們要描述得盡量細致、準確,要求越具體,操作性越強越好。
二、充分調查學情,激發內驅力,制定初始行為
首先,教師要在充分調查了解目標學生真實學情的基礎上,為其量身定制一種接近最初目標的行為,即初始行為。在轉化初期,教師應當不斷對其強化該行為,使目標個體經常做出此行為,隨后,逐步停止強化此行為(即給予消退),促使個人開始出現新的行為;然后,個人經常做出新的行為,而較少做以前的行為,從而加強新的行為,而這種新的行為與目標行為的距離會更近一些。通過這樣的方式,對離目標更近的行為進行逐個強化,使學生最終形成目標行為。
三、制定逐級目標,循序漸進,加強監督和反饋
行為塑造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獲得真實的、實實在在的進步與發展。當然,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肯定不是一帆風順的,教師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循序漸進的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一步一步完成。
例如,閱讀課的時候,彬彬總愛開小差、做小動作。張老師隨即找彬彬進行了談話,并約定好:如果每天能連續認真地閱讀10分鐘,彬彬就可以得到一個獎品。此后幾天,彬彬每天都得到了一個獎品。一星期過后,張老師告訴彬彬他可以拿到更好的禮物。但是,要求也更高:連續認真閱讀20分鐘才能得到。又一個星期過去了,彬彬表現得很好,在20分鐘的閱讀課上,他基本能做到專心致志,不開小差。張老師就是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彬彬量身定制了“看得見、摸得著”的目標,讓孩子一開始就充滿信心,這樣才能激發孩子付諸行動的興趣和動力。張老師適時制定了逐級目標,循序漸進,最終達到理想的轉化效果。
當然,轉化后進生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決不會一蹴而就。一般要經歷醒悟、轉化、反復、穩定等階段,才能最終完成。我們要耐得住性子,懂得有的放矢,循序漸進。
在運用“行為塑造技術”的過程中,我們必須遵循以下幾個基本的原則:
把握塑造的進度。教師在運用行為塑造技術時,要懂得步步為營,每一步都要為下一步做鋪墊。一旦目標學生掌握了某一步驟,就要馬上開始下一步驟。如果對某一行為過于持久地強化,很可能給下一步驟的執行造成困難。同時,如果目標學生對某一步驟的行為還沒有牢固掌握,那么,教師要進行下一步的遞進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說,教師要有一雙慧眼,要善于抓住每一個步驟的轉變時機。
選定適合的強化物。常見的強化物一般有五種:第一,消費型強化物,如玩具、貼紙等一次性消費物品;第二,活動型強化物,如野營、生日會等活動;第三,操作型強化物,如自由選擇同桌、當值日班長等;第四,占有型強化物,指孩子獨立擁有、獨自享有使用權利的物品,如屬于自己的課外書、自己的小盆栽等;第五,社會型強化物,指接受外界的正面評價,如點頭、贊美等。教師通過與孩子深入交流與觀察,選取對方最在乎的、最想要的強化物。另外,強化物的數量要少而精,指向性強,要讓孩子目標明確,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變化,及時對強化物進行有效調整。
緊抓塑造的關鍵。當我們為后進生確立了奮斗目標,樹立了自信心之后,要使之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還需要我們有恒心、有毅力、堅持不懈。這是學生、教師共同努力才能實現的。在轉化實踐中,可能還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和挑戰,我們要堅定信念、不離不棄,對目標學生進行堅持不懈的層層塑造、逐步轉化,以行為塑造法促進有效教學的實施,達到成功轉化后進生的目的。
教育實踐告訴我們,技術是為人服務的;沒有愛,再好的技術都只是冷冰冰的工具。作為教師,只有滿腔熱情地對待每一位學生,給予學生無私真誠的關懷和及時的關心幫助,才能幫助他們克服不足,共同進步。在有愛的老師手里,行為塑造法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米爾騰伯格. 行為矯正——原理與方法[M].石林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5.
[2]徐捷. 塑造技術在兒童行為矯正中的運用[J].教育導刊,2010 (3):26-28.
(作者單位:廣州市越秀區東山培正小學)
責任編輯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