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濤 國網甘肅省電力公司白銀供電公司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內控審計是現代企業治理體系的重要一環和企業全面風險管理的“第三道防線”。內控審計實施過程中通過對企業運營管理、財務狀況、合規風險等維度的審查和評估,為企業健康運營構建了有效的風險防范和內部監控機制,是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和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保障[1]。近年來,國務院國資委等機構陸續出臺了一系列內控合規監督辦法及配套制度規定,以進一步提升國有企業內部審計監督的效能。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審計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更是進一步明確,要更好發揮審計監督作用,打造“如臂使指、如影隨形、如雷貫耳”經濟監督“特種部隊”[2]。上述要求不僅進一步明確了內部審計的職責和權力,更是為新時代背景下國企如何加強內控審計體系建設提出了嶄新的要求。
發展數字經濟、建設數字中國,是我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的重要內容。近年來,隨著數字中國戰略的漸次落地,信息技術在諸多領域得以廣泛應用和發展,內控審計數字化也成為業界熱門話題。通過引入信息技術和大數據挖掘分析方法,可極大地提升內控審計的效率和準確性,促使內控審計更好地融入現代企業治理體系[3]。在上述背景下,內控審計應盡快適應數字化轉型新形勢,更新理念,強化內控審計數字技術運用能力,提升內控審計人員數字化審計的勝任能力,推動實現更加敏捷高效的內控審計資源配置,積極實踐并推進內控審計的數字化轉型,以更好地服務企業發展戰略落地落實[4]。
長期以來,電網企業由于管理層級多、上下游鏈條長,造成企業內部專業壁壘嚴重、管理系統繁雜,審計人員在獲取和分析數據時面臨巨大困難,導致了審計監督缺乏前瞻性和全局性。同時,由于近年來電網企業業務范圍不斷拓展、數字化應用程度不斷提高,數據量日益增加,面對海量數據,傳統的審計方式已經滯后于被審計業務的發展。
對此,國網白銀供電公司以資產安全管理為主線,圍繞業務流、數據流、資金流變化規律,串聯營銷、人資、法律合規等多項業務,以問題、結果、目標為導向,深挖數據價值,通過數據關聯分析、業務邏輯梳理、數據分析實施三個環節組建了資金安全管理內控制度執行情況審計場景模型,以提升電網企業資金內控審計成效,再進一步通過資金內控審計創新實踐研究全面內控審計數字化場景模型建設。
首先,數據關聯分析。通過構建思維導圖,對“不相容崗位監控、成本費用預算執行監控、電費資金監控”三大模塊中業務數據之間的關聯關系進行分析,找出各獨立系統數據之間的聯系點,整體思路如圖1所示。

圖1 數據關聯分析邏輯圖
其次,業務邏輯梳理。采用流程圖的形式呈現,體現“不相容崗位監控、成本費用預算執行監控、電費資金監控”三大模塊對應細分業務類別、業務規則以及根據業務規則判定的流程,具體流程如圖2 所示。

圖2 業務邏輯梳理圖
最后,數據分析實施。數據分析實施過程包括數據導入、數據處理、構建審計中間表及業務規則融合四個步驟。數據分析實施過程中,通過將數據導入oracle 數據庫實施數據處理。數據處理工作利用SQL語言將所有異常數據進行異常值刪除或將所有文本、數值型字段格式進行正確轉換、將所有日期型字段統一轉化為規范日期格式。同時,將財務人員信息表、成本費用信息表、用戶欠費金額信息表作為主表,分別與人員崗位職責分工表、專項成本明細表、綜合計劃成本信息表、用戶用電信息表進行關聯,形成多張審計中間表。最后,融合業務規則、統計分析違規數據,基于《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四嚴五強六十條”資金安全管理規程》及資金安全監控規則,對關鍵環節的全量數據進行邏輯稽核,對所有違規數據進行違規類型標識,輸出審計疑點,對疑點定性分析形成審計問題清單進行整改治理。
有效數據是數字化內控審計實施的基礎。國網白銀供電公司數字化內控審計模型通過數據中臺、企業數據服務超市等渠道直接抽取來自財務、人資、營銷、法律等專業系統以及ERP 系統的海量業務數據,保持了與業務部門所見數據的一致性,從而保證后續數據分析結果的客觀性。在模型驗證階段,抽取的系統數據涵蓋人員系統權限、人員崗位職責、人員輪崗休假記錄、專項成本、綜合計劃成本、用電客戶檔案、用戶賬戶余額以及用戶收費記錄等信息,累計數量達到68.88 萬條,充分釋放有效數據的內在價值。
上述過程中,國網白銀供電公司通過數據中臺與系統前端、后臺各渠道信息的統一收集、脫密、匯總和歸類,解決了數據獲取和分析的基本問題;通過設計中間表和審計模型,將審計思維邏輯前置嵌入,對關鍵崗位權限執行、資金流入、資金流出三個資金安全管理關鍵環節數據實施了有效監督。通過數據整合和審計模型建立,充分發揮審計監督的建設性和前瞻性,提高了風險防控的預見性和有效性。
國網白銀供電公司結合日常審計中常見的多發性問題,有針對性地搭建了“不相容崗位監控、成本費用預算執行監控、電費資金監控”三大審計模塊,構建成“資金安全管理內控制度執行情況審計場景”,實現財務預算、大額資金使用、資金安全管理等審計風險高效預警和價值提升。
第一,不相容崗位統計視圖可視化界面包括“審計資金管理關鍵崗位使用非正式員工”“出納人員兼任其他不相容崗位工作”以及“出納人員輪換休假交接未按規章執行”三類問題。通過自動化獲取正式員工花名冊、人資系統財務崗位信息表以及財務人員賬號權限明細數據,使用崗位不相容篩選規則和財務人員休假規則對國網白銀供電公司的財務人員數據進行篩查分析,并輸出不相容崗位違規情況的統計結果。
第二,成本費用預算執行監控模塊匯總整理2021 年至2023 年之前的專項成本和綜合計劃成本執行明細數據,構建了項目預算執行情況監控分析審計模型。該模型通過整合專項成本信息表和綜合計劃成本信息表數據,對比分析上級單位下達預算金額、采購申請金額、發票掛賬金額和資金支付金額,可視化動態展示項目預算執行進度及資金支付情況,實現預算執行剛性、業務合規性和投資效益性的實時分析。
第三,電費資金監控分析模塊利用數字工具對營銷業務應用系統的電費回收相關數據進行整合分類,并進行審計分析。通過構建數字化審計場景,實現對電費資金的實時監督和日常常態化管控。電費資金數字化審計模型采用的數據主要來自數據中臺,通過獲取營銷系統用電客戶檔案數據、用戶賬戶余額數據以及用戶收費記錄數據,構建了電費資金監控模型。該模型通過獲取國網白銀供電公司經營區域內客戶的詳細信息,篩選出當月及歷史欠費用戶,并將用戶的電費發行情況與預收賬戶余額進行比對分析,輸出欠費用戶及欠費金額的明細清單,重點關注欠費金額超過10 萬元的用戶,輸出電費欠費情況的統計數據以及欠費金額超過10 萬元的用戶的詳細信息,以實現對應收電費資金的實時監控。
國網白銀供電公司資金安全管理內控審計應用模型搭建完成后,審計部與相關業務部門開展了模型聯合測試,減少人工操作與人為主觀干預,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體現了審計工作的經濟價值與管理價值。第一,不相容崗位監控分析模塊發現疑點信息4 條,成本費用預算執行監控模塊發現疑點信息103 條,電費資金監控模塊發現疑點信息50 條,涉及金額1.27億元。第二,基于上述疑點信息,完成財務崗位信息表修改4 條,變更財務人員賬號權限4 人;對2023年成本項目優化審減189 項,優化安排資金2.89 億元,對財務預算執行率明顯偏低的10 家責任部門在月度績效予以考核。解決了諸如人員系統權限與崗位不匹配、成本項目進度緩慢及虛列成本、電費回收過程管控考核機制應用不深入等具體問題。第三,基于疑點排查及整改,促使營銷部門建立市縣所三級風險預警機制,設立電費日監測報表,按日發布“紅橙黃”三級預警清單,有效規避了電費回收風險。第四,在內控審計數字化模型應用過程中,通過視頻演示的形式更加形象地展示數據模型可視化操作,讓審計人員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模型的整體界面以及操作過程,從而更好地分析和理解數據模型的結果,對數字化審計全面推進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本文介紹了國家電網白銀供電公司資金安全管理內控數字化模型構建及落地的過程,展示了做好審計創新與數字化轉型,更好地發揮審計風險預警和價值提升作用的具體做法。國網白銀供電公司作為西部較落后地區的供電企業,在內控審計數字化創新及應用方面取得的成效可總結為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建立“數據關聯分析—業務邏輯梳理—數據分析實施”資金安全管理內控制度執行情況審計場景,實現“不相容崗位監控”“成本費用預算執行監控”“電費資金監控”三大模塊的數字化審計分析及結果輸出。
第二,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財務、人資、營銷、法律、用戶等專業以及ERP 業務數據的統一收集、脫密、匯總和歸類,實現業財數據的深度融合和審計監督的前置嵌入,充分發揮了審計監督的質效,為后期基于多維精益管理體系的數據分析打基礎。
第三,利用數字化審計模型,實現對“不相容崗位監控”“成本費用預算執行監控”“電費資金監控”三大模塊業務數據關聯關系的自動化分析和判定,實現應收電費資金實時監控、業務合規性和投資效益性實時分析,有效釋放數據的內在價值。
通過應用資金安全管理內控審計模型,國網白銀供電公司提升了審計精益化管理水平。運用數據挖掘分析技術構建數字化模型,實現審計部門和業務部門聯動運作,持續推動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完善,強化內控制度有效運行,提升了審計和經營的精益化管理水平。通過資金安全管理內控審計過程的多方數據對比分析,對業務數據質量核查與評價,在利用審計成果驅動提升數據質量、提升數字化審計效能的基礎上助力國網白銀供電公司整體的數字化轉型。
同時也應注意到,創新無止境,充分利用大數據時代契機,持續深化優化數字化內控審計勢在必行。尤其在數字化內控審計平臺建設及應用、部門協同監督、審計與現代治理體系深入融合等方面,目前仍有較大提升空間。為此,后續將持續深入推進內控審計數字化監督的常態化、精準化、長效化,并進一步深化內控審計數字化的內部統籌和外部聯動,構建企業內部公平、和諧、高效、清廉的可持續發展環境,促使公司治理體系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