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林達,李宏姣,賈少艷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血液科,河南 洛陽 471000
急性白血病根據細胞來源分成急性髓細胞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臨床表現為貧血、發熱、感染、出血、浸潤等癥狀,患者會出現骨頭疼、臟器腫大的癥狀,如肝脾淋巴結腫大。有研究[1]指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是一種起源于B 淋巴細胞或T 淋巴細胞在骨髓內異常增生的惡性腫瘤疾病,異常增生的原始細胞會抑制正常造血功能,嚴重者會侵及腦膜、肝、性腺等骨髓外組織,出現病變,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超敏C 反應蛋白是一種蛋白質,當機體受到感染、創傷、炎癥時,其水平會迅速升高。淋巴細胞趨化因子是T 淋巴細胞的特異性趨化因子,在感染性疾病、腫瘤等多種免疫炎癥性疾病中,對T 細胞起到了趨化募集作用[2]?;诖耍狙芯刻接懗鬋 反應蛋白和淋巴細胞趨化因子在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中的表達水平及臨床意義,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8 年5 月—2020 年5 月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100 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作為觀察組,另選取同期100 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觀察組:男55例,女45 例;年齡30~50 歲,平均年齡(35.22±3.12)歲;吸煙史45例,飲酒史50例,無吸煙、飲酒史5例;文化程度為小學及以下30 例,中專或高中30 例,大專及以上40 例;職業為工人30 例,技術人員或干部35 例,其他35 例;婚姻狀況為未婚36 例,已婚64 例;主要照顧者為配偶32例,父母28例,其他40例;經濟收入為1 000<2 000元28 例,2 000~3 000 元42 例,>3 000 元30 例。對照組:男53 例,女47 例;年齡31~50 歲,平均年齡(35.38±3.18)歲;吸煙史42 例,飲酒史48 例,無吸煙、飲酒史10 例;文化程度為小學及以下32 例,中專或高中28 例,大專及以上40 例;職業為工人32 例,技術人員或干部28例,其他40例;婚姻狀況為未婚34例,已婚66例;主要照顧者為配偶30例,父母32例,其他38例;經濟收入為1 000~1 999元26例,2 000~3 000元40例,>3 000元34 例。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并經患者及家屬同意。
納入標準:(1)參照《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3]中關于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診斷標準。(2)初次發病且未經治療。(3)認知功能正常。(4)年齡30~50歲,患者能夠隨時配合醫生的訪問和診治。排除標準:(1)其他類型白血病。(2)合并其他類型的惡性腫瘤。(3)合并免疫系統和精神疾病。(4)合并全身其他內、外科嚴重疾病。(5)凝血功能異常。(6)無法配合治療。
所有研究對象均在入院當天和體檢當天抽取空腹靜脈血3 mL,3 000 r/min離心,分離血清,并置于低溫環境保存備用,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超敏C 反應蛋白和淋巴細胞趨化因子水平。
(1)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血清超敏C 反應蛋白和淋巴細胞趨化因子水平。(2)比較不同預后血清超敏C 反應蛋白和淋巴細胞趨化因子。通過對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為期2年的隨訪,根據不同預后結局分為緩解組67例和未緩解組33例,比較緩解組和未緩解組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和淋巴細胞趨化因子水平。緩解的認定標準:超敏C 反應蛋白水平15~25 mg/L,淋巴細胞趨化因子水平18~30 pg/mL。未緩解的認定標準:超敏C 反應蛋白水平29~40 mg/L,淋巴細胞趨化因子水平29~56 pg/mL。(3)血清超敏C 反應蛋白和淋巴細胞趨化因子對患者預后的預測價值,并采用ROC曲線分析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和淋巴細胞趨化因子對患者預后的預測效能。
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采用ROC曲線分析血清超敏C 反應蛋白和淋巴細胞趨化因子對患者預后的預測效能。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血清超敏C 反應蛋白和淋巴細胞趨化因子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照組和觀察組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和淋巴細胞趨化因子水平情況(±s)

表1 對照組和觀察組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和淋巴細胞趨化因子水平情況(±s)
組別對照組(n=100)觀察組(n=100)t值P值超敏C反應蛋白(mg/L)4.86±2.17 21.34±7.95 19.998<0.001淋巴細胞趨化因子(pg/mL)7.91±1.94 38.62±10.79 28.012<0.001
緩解組血清超敏C 反應蛋白和淋巴細胞趨化因子水平均低于未緩解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預后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和淋巴細胞趨化因子水平情況(±s)
組別緩解組(n=67)未緩解組(n=33)t值P值超敏C反應蛋白(mg/L)19.47±4.15 34.58±4.79 23.841<0.001淋巴細胞趨化因子(pg/mL)24.68±5.13 42.51±12.74 12.982<0.001
血清超敏C 反應蛋白和淋巴細胞趨化因子聯合檢測對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預后的預測價值高于單項檢測,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圖1、表3。

圖1 ROC曲線分析不同檢查方法對患者預后的預測效能

表3 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和淋巴細胞趨化因子對患者預后的預測價值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以骨關節疼痛、進行性貧血、出血為主要癥狀,以骨髓形態學、臨床表現、分子生物學為參考進行診斷[4]。導致患者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出血,出血不僅與血管內皮損傷有關,還與抗凝過程中過多消耗高纖維蛋白的病理過程有關。
超敏C 反應蛋白可通過增加白細胞的吞噬能力,清除入侵的病原菌。臨床實驗室采用超敏感檢測技術,能準確地檢測低濃度C 反應蛋白,提高了試驗的靈敏度和準確度。超敏C 反應蛋白是采用超敏檢測手段檢測到血中低微的C 蛋白含量,臨床上常用于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急性腦梗塞的預后監測,超敏C 反應蛋白越高,預后越差。有研究[5-6]指出,健康人群體內超敏C 反應蛋白水平在0.8 mg/L 以下,一旦人體出現感染、炎癥及腫瘤情況,超敏C 反應蛋白水平會迅速升高,同時免疫反應增加。因此,對超敏C 反應蛋白水平的測定可有效監測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感染情況。趨化因子具有募集和激活免疫細胞、促使血管生成的功能,淋巴細胞趨化因子是目前所知的C 族趨化因子的唯一成員,也被稱為C 族趨化因子配體1(XCL1),主要對CD8+T 細胞和NK 細胞具有趨化作用,可促進殺傷性細胞的浸潤和激活,增強細胞免疫。同時,在免疫調節、黏膜免疫、抗腫瘤、腎臟疾病、感染性疾病、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主要由活化的CD8+T 細胞和CD4+T 細胞產生,可通過浸潤腫瘤組織,發揮抗腫瘤效應[7]。有研究[8]表明,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血清淋巴細胞趨化因子水平升高,與患者的預后不良有關。
本研究結果表明,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血清超敏C 反應蛋白和淋巴細胞趨化因子水平較健康者高,且與患者預后和生存期密切相關,二者聯合檢測評估患者的預后具有較好的預測價值。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血清超敏C 反應蛋白水平高的原因在于,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使感染的發生率增加,白血病細胞的迅速增加引發了相關組織損傷[9]。淋巴細胞趨化因子在患者感染初期即出現升高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情嚴重程度,對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診斷具有臨床價值[10-11]。
綜上所述,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血清超敏C 反應蛋白和淋巴細胞趨化因子水平較健康者高,且與患者預后密切相關,二者聯合檢測評估患者的預后具有較好的預測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