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創新研究》
作者:白顯良、鄒紹清、李強、吳艷東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2-0661-5
出版時間:2023 年8 月
定價:88 元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人工智能(AI)已經成為當今社會最具影響力的技術之一。它不僅在各個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果,而且對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人工智能的發展也帶來了一系列倫理問題,如隱私泄露、數據歧視、失業等。因此,如何在高校中開展人工智能倫理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成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白顯良、鄒紹清、李強、吳艷東編著、人民出版社2023 年出版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創新研究》基于教學實踐,對教學的本質、深入的改革、內容、話語、方法和團隊建設等方面進行了詳盡的探討,為推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改革和創新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人工智能倫理教育的內涵主要包括讓AI 從業者和用戶了解并遵循使用和發展人工智能技術過程中的倫理道德規范,確保人工智能的行為和結果符合人類的價值觀和道德準則。這在教育領域表現為人機協同與自立自主的關系,如何確保學生福祉與發展,以及如何處理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可能帶來的倫理風險。其主要內容包括:數據隱私、算法公平、安全與責任等。數據隱私要求尊重和保護個人信息不被濫用;算法公平強調消除算法偏見,實現公正對待;安全與責任則關乎如何防止AI 技術濫用和泄露,以及明確AI 技術的使用責任。人工智能倫理教育的目標在于培養具有道德責任感的AI 從業者和用戶,他們應推動科技進步、促進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活,同時不能違背社會大眾福祉。以這樣的目標為指導,將有利于形成對人工智能的合理使用和管理,從而讓人工智能真正造福人類社會。
高等教育機構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通常簡稱為高校思政課,指的是為大學生提供系統性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一系列綜合性課程。它肩負著塑造道德和人才的重任,為黨和國家培育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均衡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提供了時代的精神導向和正確的價值觀。目前,高等教育機構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面臨著若干挑戰和問題。首先,課程設置需要進一步完善,以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和學生的需求。其次,教學方法需要創新,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效果。此外,實踐環節也需要加強,以便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同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也面臨著一些挑戰。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的認知特點和需求也在不斷變化,這對課程的內容和教學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整合課程資源,設置專門章節或專題進行講解。在現有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可以增加專門的章節或專題,用于講解人工智能倫理教育的內容。這樣可以確保學生能夠系統地學習和理解人工智能倫理的相關知識。其次,結合實際案例,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討論。通過引入實際案例,讓學生了解人工智能倫理問題的具體應用和影響。教師有能力組織學生參與各種形式的活動,如小組討論和辯論,以引導他們對相關議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從而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道德判斷能力。再次,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豐富教學手段和方法。借助多媒體、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可以將相關的教學資源呈現給學生,如視頻、音頻、在線討論平臺等。這樣可以豐富教學手段和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此外,加強實踐環節,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道德責任感。除了理論知識的學習,還可以通過實踐環節來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道德責任感。例如,可以組織學生參與人工智能倫理問題的調研、實踐活動,讓他們親身體驗和應用所學知識。最后,建立跨學科的教學團隊,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人工智能倫理教育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包括哲學、社會學、計算機科學等。
總之,筆者主持四川省教育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培訓研修中心(西南交通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高校輔導員專項)(CJSFZ20-39)時,認為將人工智能倫理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必要的,并且具有重要的意義。將人工智能倫理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在人工智能倫理意識、道德責任感和批判性思維方面的能力,從而增強他們應對人工智能倫理問題的能力,這對于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