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曄旻
魯肅(172—217)可以說是一個在大眾印象里被極度低估的三國時期歷史人物。在小說、戲曲等傳統文藝作品里,魯肅是個愚笨平庸、懦弱無能的老好人印象,甚至讓人懷疑,周瑜去世后的繼任者為什么會是他。但歷史上真實的魯肅實在是個智勇兼備的英杰。因周瑜的推薦,魯肅與孫權見面,提出“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后建號帝王以圖天下”的“榻上策”。由此可見,魯肅具有長遠的戰略眼光,與諸葛亮有英雄所見略同之處。故此,裴松之在注《三國志》時,就引《吳書》,評價魯肅“善談論,能屬文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周瑜過后,肅為之冠”。
長江流域的戰略格局,已發生重大改變:曹操躍升為江東的首要敵人,而江東與荊州的傳統矛盾退居次位,雙方還產生抗曹的共同利益。江東若要采取主動,就必須調整敵友關系,建立聯合戰線。魯肅最先向孫權指出:“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并且,他還自告奮勇出使荊州。
誰知局勢發展之快仍然超出魯肅的預想。劉表亡故,二子爭位,大臣分派,荊州陷入分裂,極大地削弱了防御能力。魯肅還在路上,劉表的繼承人劉琮便不戰而舉州降曹。
面對急轉直下的變局,魯肅判斷,荊州與江東共扼長江之險,因而曹操奪得荊州后,勢必進取江東,孫權集團也將難以自保。故而,他斷然做出決策,變奪取荊州為聯合荊州的抵抗勢力,共同對抗曹操,而此時“天下梟雄”劉備便是最佳的合作人選。為此,魯肅親自奔赴戰爭前線,與此時正準備南撤的劉備在當陽長坂相會。可以說,在孫權做出聯劉抗曹的決策中,魯肅功勞居多。他是江東方面提出聯合劉備抗曹的第一人,也是諸葛亮之外的孫劉聯盟的另一位主要締造者。
如果說,周瑜屬于江東陣營中的“鷹派”,對劉備態度強硬的話,魯肅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鴿派”,兩人在此問題上看法完全不同。假設孫權果真聽從周瑜的意見,把劉備軟禁江東,尚在荊州的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絕不會善罷甘休,孫劉聯盟將面臨破裂。在此關鍵時刻,魯肅挺身而出維護孫劉聯盟,他力勸孫權,曹操的威脅確實很大,東吳盡管開始治理荊州,恩信尚未普及,百姓懷有敵意(其實周瑜也承認“百姓未附”),應當把南郡借給劉備,讓他來安撫荊州,多給曹操樹敵,這才是上策。孫權聽從魯肅“樹操之敵”的建言,才答應把南郡(含江陵)借與劉備。因為江陵不光是南郡的首縣,也是孫權方面所置荊州的首縣,所以“借南郡”之后就被訛傳成了“借荊州”。
劉備從孫權手中接管了南郡,得以名正言順地以州牧身份“都督荊州”,把江陵作為首府,將自己的大本營從公安移到此地,成為雄踞一州的割據勢力。也就是說,劉備集團的勢力已由江南擴展到江北,以軍事重鎮江陵為據點,可以西取巴蜀,北進襄樊。值得一提的是,與諸葛亮一樣,魯肅也早就認識到荊州的重要價值。既然早在“榻上策”里就指出“竟長江所極”,對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業”的荊州自然是志在必得的,為什么魯肅在接替周瑜領兵之后,卻一改往日夙愿與前任周瑜的戰略,在荊州方向變得“保守”“忍讓”起來了呢?孫權日后對陸遜評價魯肅有兩長一短,兩“長”指的是魯肅一入吳就向孫權提“榻上策”與支持抗曹,而一“短”則是就魯肅借荊州給劉備而言。盡管孫權在說魯肅短處的時候,擺出一副大肚能容、寬容平和的姿態(“是其一短,不足以損其二長也”),表現出瑕不掩瑜、既往不咎的高姿態,但“借荊州”這件事,真的是魯肅失策了嗎?
恐怕并非如此。
有鑒于強大的曹操勢力的存在,魯肅與諸葛亮一樣,堅持把“孫劉聯盟”作為戰略問題對待。魯肅認識到,這一聯盟的維持與鞏固,關系到江東生死存亡的長遠利益。劉備與曹操不僅是“敵”,更是“仇敵”,只要曹操勢力仍然存在,江東方面就不用擔心劉備“倒戈一擊”。“借南郡”雖在表面上失去了土地,但擋住了曹操大將曹仁來自襄陽方向的威脅。孫權方面雖然在荊州只剩下一個江夏郡,可是讓出了江陵,實際上就是把這一帶的防務移交給劉備,使他獨抗屯駐在襄陽、樊城一帶的曹操重兵。劉備接管后駐扎在此的大將關羽與其部隊,實際上成了孫權集團在西線的保護傘。
劉備終于攻下成都兼并劉璋,以荊州牧兼領益州牧的雙重身份坐鎮成都。諸葛亮七年前在“隆中對”時所籌劃的先取荊州,后取益州作為立國之基的戰略計劃,經過多年辛苦努力總算實現了。
劉備地跨兩州、雄踞上流,儼然已與江東平起平坐。孫權集團對此深感不安,其中的強硬派主張動用武力襲取荊州,全據長江之險,但魯肅對此不以為然。在他看來,孫劉同盟的長遠利益,要勝過荊州地域的表面得失。魯肅已經意識到,江東要想成就帝業,必須先聯合劉備削弱曹操,聯合弱者削弱強者。而在消滅曹操之前,劉備構不成禍患。
基于這種判斷,魯肅極力壓制江東內部的強硬勢力。呂蒙曾對魯肅說,“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熊虎耳”,于是“秘陳三策”,打算謀取荊州。而魯肅刻意壓制,秘而不宣,并未上報孫權。針對奪取荊州的議論,魯肅還曾上書孫權:“帝王之起,皆有驅除,羽不足忌。”魯肅之所以不“圖取關羽”,正是為保全孫劉聯盟以實現孫權的帝王大業。這與諸葛亮強調劉備聯合孫權對抗曹操對實現“興復漢室”目標的重要意義,可謂異曲同工。
劉備取得益州后的翌年(建安二十年),孫權就派諸葛亮之兄諸葛瑾出使成都,索還荊州諸郡。這一要求自然是劉備、諸葛亮所不能允許的。
孫權自然大怒,立即令呂蒙督鮮于丹、徐忠、孫規等領兵二萬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就在劍拔弩張的緊急關頭,魯肅擔心孫劉聯盟破裂,曹操坐收漁人之利,故而不顧個人安危,主動要求會晤關羽,解決分歧。
魯肅向關羽歷數了自赤壁之戰以來東吳對劉備的扶持與合作,指責“劉豫州(劉備曾為豫州牧)”為一己之私,不講道德,不顧盟好,今天已經得到益州,又企圖吞并荊州。這樣的事,連凡夫俗子都不忍心去做,何況是領袖人物呢?關羽對此也無辭以答。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點評,這是魯肅“以義折羽,以從容平孫權之怒,尚冀吳、蜀之可合,而與諸葛相孚以制操耳”。
(摘自《國家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