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益
時下“說走就走的旅行”,真的很容易,尤其是退休人員。我曾多次參加老同學AA制自駕游。省內省外,山野平川,江河湖海,均有涉足。每每站在名山勝景前,我不由想起50年前的處子游。
1973年夏天,我在大隊小學就要初中畢業了(當時小學五年、初高中均兩年)。按照歷屆慣例,學校組織畢業季旅游。旅游路徑是遂溪縣城、鶴地水庫、湛江赤坎,歷時三日兩夜,收費2元。
大部分同學繳納了旅游費,準備行裝時,貧窮的父母東挪西借、傾嚢而盡,才籌到一塊錢,歉意又無奈。同學們對我這個班長投來同情的目光。走投無路之下,我靈機一動,征得父母同意,迅速挑上10多斤番薯,赤腳飛奔十余公里,來到北潭村外婆家。外婆看到疲憊不堪、大汗淋漓的外甥,問明來意后,一聲不吭地回到房中,在床底下掏出13張1角錢的紙幣,小心翼翼塞進我的衣袋里,叮嚀道:“剩下3角錢,1角4分搭班車回家,1角6分壓袋。”
我欣喜若狂,含淚謝過外婆,食了午飯。卻舍不得花錢乘車,興高采烈跑步回家去。雖然烈日炎炎,但陽光、花草、樹木露出燦爛、美麗的笑容。
出發的當天早上8點,飽食一頓番薯飯。按先前的約定,我和同村同學坐他哥哥的自行車向四十公里的縣城奔馳。在前車桿和后座椅上,倆人適時互換,以防屁股疼痛。到了縣城,同學哥哥花了3角錢,每人食一大碗頭豬雜粉湯。那香呀,令人回味無窮。
下午2時,全班同學集結完畢。在縣水泥廠工作的老鄉派一輛貨車拉到廠里參觀后,送到新橋糖廠附近,登上遂溪天橋。在距田野30多米高的天橋通道上,因為畏高癥,我扶著欄桿顫顫巍巍地前行,又忍不住膽戰心驚地俯瞰、平視、仰望。天河又稱青年運河大渡槽,供水湛江市區飲用及周邊農田灌溉。凌空飛架、橫臥兩岒之間,由磊石和鋼筋混凝土組建而成。分40跨81個槽柱,每跨30米,槽底寬5.5米,高3.2米,流量8.8立方。清澈見底的運河水與胯下彎曲西溪河澄碧的河水相映成趣,上下交叉,擦肩而過。飄逸的藍天白云與搖曳著的金燦燦稻浪,相視而笑,狠不得來一個親密的擁抱;白云倒映在天橋上,又與天橋一起倒映在西溪河中,多么和諧默契的三重唱;白鷺時而天橋,時而河岸;一群群麻雀低飛盤旋,小眼睛露出貪婪的目光;戴著口罩的水牛躺著河中,享受著難得的愜意休閑時光。清風拂面,吹亂了眾人衣襟與青絲,徒增了氣沖霄漢的豪情;天橋下、西溪橋上的行人和騎行者,側面向上天橋,羨慕的目光與驕傲的眼神銜接;此刻若能看到渡槽里的帆影和聽到歡欣的棹歌聲,更令人心曠神怡、美不勝收。汗流浹背的我,終于橫跨了1206米的天橋,松了一口氣。橋外橋、河外河的夢幻妙趣,雙龍戲珠、氣貫長虹的壯觀畫面嵌入腦海,成為一篇作文的最佳題材。
在縣水泥廠飯堂晚飯后,乘著夕陽的余暉,列隊向1公里外的火車站進發。兩個多小時后,聽到一聲長鳴笛,隨之漸近的轟隆隆聲,翹首以盼的一條黑色的、長長的龐然大物停了下來,驚呆了眾人的眼球。除班主任外,同學們都是第一次見到火車,“好大呀,有水牛大。”農村人定位水牛最大,手指尾最小。不管是大山還是珍珠。
在班主任的呵護下上了火車,鉆進站立者的間隙中,享受著有節奏的律動,聆聽著廣播中慷慨激昂的革命歌曲,看著座位之間桌面上茶杯中波瀾不驚的茶水,迎著成年人的贊許和關注,心兒都快崩出來了,美妙呀,真想永遠站立在火車上,向前飛奔……。可惜一個小時后在河唇火車站停下來。
月黑風高的深夜,一支小分隊快速地走在崎嶇曲折的山路上,渾身是勁的伙伴們哼著剛從火車里聽到的歌兒,步履輕快,朝氣蓬勃,趕到鶴地水庫工地界炮指揮部工棚。
翌日早晨,食過白粥配饅頭,在帶隊公社干部的引領下來到施工現場。這座橫跨兩省、總庫容11億立方、水面面積122平方的“人造海”。與我等幾乎同齡,水庫十三年前圍堰成功,彰顯了湛江人團結拼搏、戰天斗地的豪情壯志,甘泉滔滔不絕地流淌在干旱貧瘠的雷州大地上,反哺了勤勞勇敢的半島人。為了不斷擴大庫容,為了除險加固,排除隱患,還要不斷完善。一條條副壩在吶喊聲中完成,一段段溢洪道、溢洪閘在精密科學揣測中成型。主壩的加寬加厚刻不容緩。水泥混凝土硬化逐步拓展。為保證勝利果碩和日益增效,半島人的斗志昂揚。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
我站在塵土飛揚的大壩上。
左顧,赤裸上身、汗流浹背的民工,有的拉著木輪車爬坡,有的手持鋼釬大錘鑿石,有的挑著兩籮筐的泥土,有的高舉木槌在狠狠地砸樁。波瀾壯闊的場面,人聲鼎沸的壯觀,泰山壓頂志不渝的雄心,敢教日月換新天。
右盼,一望無際、茫茫無垠又深不見底的庫面,靜謐無聲,碧波粼粼,如窈窕淑女。湖水不知明日嫁向何方,與農作物相依相伴;偶爾輕舟劃過,掀起絲絲漣漪。低飛的白鷺與露頭的鰱魚對視,相互交流,魚羨凌空鳥羨潛。
我的心靈上既有工地上的沸騰,因為父親是水庫的建設者,我為此而自豪;而父親又因此落下病根,造成家庭生活貧困。無怨無悔的父親無數次感動了我,故我心境又如深邃平靜的湖水。
頂著正午的烈日,按原路馬不停蹄地回到河唇站。火車延誤了,為渡過一個多小時時空,班主任召開小結會,請同學們暢談體會,謳歌前輩,讓運河精神薪火相傳。作為班長,我率先發言。
上了火車,普快在同學們眼里也是風馳電掣,來不及欣賞沿途的風景,不一會工夫就到了湛江南站。
徒步,目標赤坎公交車站。城市街景讓同學贊不絕口。大車小車目不暇接,熙熙攘攘的人流,男女老少漂亮的著裝,胸前碩大的像章,讓人羨慕不已。赤坎賓館、建設旅店、南華酒店,寬闊的街道,豪華的建筑,頗高的樓宇,人工操作的交通亭紅綠燈,見所未見,聞所未聞。所謂大鄉里進城,莫過于此。
到了公交車站,班主任叮囑余興未盡的同學們,他按原計劃獨自到附近小學尋找教室借宿,但不久就沮喪地回來了。因為火車延誤,周末值日的老師回家了。怎辦?旅館是無錢入住的。在無計可施之際,班主任突然盯著眾人所在的候車亭,大家異口同聲地說,就這!
白色候車亭,圓形,面積約八平方。六柱撐起白色圓尖亭蓋,猶似古代官帽。圍繞亭柱設有水泥長椅,也是扶軒,作候車者座位。放下簡單行李,鋪上草席,女同學睡在亭內,男同學環繞亭子四周,天作被子地當床。還信誓旦旦,決心當好女生的保護神。終因兩天車馬勞頓、行色匆匆,躺下來就呼呼大睡,蚊叮露灑,美夢纏綿。唯有班主任徹夜不眠,守護著全班的安寧。好在一夜無事,穩定的城市社會治安令人贊嘆。
天亮了,同學們收拾行囊,到公共廁所洗漱完畢,食了一碟腸粉,迫不及待地向人民公園走去。讓眾人驚喜的是,始建于1958年的湛江第一個公園,竟然又與眾人幾乎同齡,原名西山公園,后改稱人民公園。
作為遂溪籍學生,此次旅途的重要課程之一是參觀寸金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寸金橋碑記前,班主任慷慨激昂地解說了黃略抗法斗爭的英雄傳奇,從遂溪萬年橋到赤坎寸金橋,一寸山河一寸血。一座19米小橋,蘊含著壯懷激烈的悲憤和吶喊。這是先烈們用頭顱和血肉修筑而成的里程碑。同學們紛紛用練習本記下驚天地泣鬼神的歷史章節。
劉姥姥進大觀園。人造的月影湖,象彎彎的月亮。碧波蕩漾的湖面上,荷花綻妍,紅白相融;錦鯉若躍龍門,翹首企盼人們的投食:輕舟緩緩,劃出一道道倩影,朝陽與湖水相吻,藍天白云倒影。湖邊楊柳,萬條垂下綠絲絳。長堤下、幽徑中、茂林修竹內,晨運者,有的健步如飛,有的悠閑漫步,有的長劍起舞。一個個業余小樂隊,吹彈伴奏著樣板戲。九孔橋上下,游人數著橋孔,探討著精美的結構,腳步丈量著橋的跨度。小鳥相伴而行,花香惹得騷客醉。
最令人驚呼和流連忘返的還是園中園的動物園。雖然是初中畢業生,畢竟是十三、四歲的花季少年,童心未泯,童真畢露。哈哈鏡前,人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瘦子變肥仔,矮子變高佬,俊俏成丑八怪。人人爭先恐后地對著鏡子,看著自我變形的容毅,張大的嘴巴更大了,驚呼聲、狂笑聲差點把鏡子震破。那是照妖鏡嗎!哈哈,過癮!
“快過來,孔雀開屏了”,走在前面的同學驚呼。眾人立馬趕上,只有在書本上看到的孔雀,真的開屏了,把自身藏匿在五彩繽紛的羽翼中,象一朵碩大的鮮花,更象一把大扇上安放著無數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堪比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親眼目睹,紙面上的圖像已不屑一顧。
“八哥,你好!”大家紛紛逗著小鳥園的八哥,八哥作了回應:“同學好!”有人唱起了兒歌:“寮哥騎牛跌瘸腳,老鴉撐船去采藥……”。八哥趕緊辯解“無……”,引得哄堂大笑。
馬騮的騰挪跳躍,天鵝的閑庭信步,種類繁多的毒蛇吐出的信子,給人以欣賞、贊賞及驚悚。大笨象出來散步了,牙齒比水牛角還夸張,腳板擲地有聲,粗皮厚肉的身軀真的比水牛還大呢,信不信由你。
坐上租來的客車,一路歡歌歸家去。我的處子游,顛覆了童年的認知,豐富了知識和閱歷。美哉!
作者簡介
1959年1月生于廣東遂溪縣,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廣東省作協會員。散文、小說、詩詞散見于《南方日報》《南方》《揚子晚報》《江南時報》《湛江日報》《湛江文學》《湛江晚報》等報紙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