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君
(沙洲職業工學院 江蘇 張家港 215699)
《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是當下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政工作的基本原則之一。當前互聯網技術日趨完善,在人們日常生活中被廣泛應用,大學生作為最活躍的使用群體之一,思想、行為等都受到極大影響。微信公眾號基于微信這一載體,擁有廣泛的用戶群體和便捷的傳播條件[1]。本文深入探究高校微信公眾號的運營路徑,打破傳統思政工作的局限性,借助其影響力和引導力,進一步落實“三全育人”理念,助力學生成長成才。
全員育人強調育人的主體是廣泛的。就高校而言,校內組織如黨組織、群團組織、專業教研室等均應發揮育人功能,高校工作人員如專業教師、輔導員、行政人員等也應承擔起育人責任,包括學生自己,也有加強自我教育的義務。高校應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匯聚全員智慧、發揮全員作用,最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基于高校的全過程育人意味著從學生拿到錄取通知書起,直至畢業離校,育人工作始終是進行時。育人不僅僅存在于教學日、工作日,還滲透在周末、節假日、寒暑假等各個時段,結合思政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時時育人,動態育人,讓育人工作貫穿始終。
全方位育人要求育人工作零死角,充分依托各種育人載體,讓育人工作不局限于課堂之內,不局限于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還應輻射到課堂之外,例如課外實踐、實習實訓、宿舍管理、校園文化、志愿服務、文藝活動等,激發各領域的育人潛質,全方位保障學生沐浴在育人氛圍中,于有形和無形間,將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傳導給學生。
高校育人不僅僅是專業教師傳播知識,還是各部門、各條線一同參與到育人工作中來。基于微信使用的普遍性,微信公眾號的影響力也不可小覷。高校微信公眾號作為高校重要的宣傳平臺之一,發布的信息類型豐富,來源廣泛,為全員育人提供了協同平臺。其內容來源不局限于學校的某一部門,而是在經過必要的內容審核后,全體教師、學生都可成為、也有必要成為信息的提供者,自發構建全員媒體模式,促進育人主體多元化的實現。
全過程育人強調時時育人,是一個時間概念。傳統育人工作存在于課堂、班會、談心談話、宣傳海報等形式中,在育人時效和場所選取上存在一定的限制,傳統育人工作也無法覆蓋學生生活的各個時間段,學生在節假日自主安排自己的日程,很難有針對性地開展育人工作。高校微信公眾號基于自身的新媒體特征,不僅時效性較強,而且具有較強的便利性,可以定時發布內容,消除了傳統媒體傳播空間和時間的限制,確保學生可以高效接收信息[2],為全過程育人提供了便捷性。
微信公眾號發布信息快速、涉獵面廣、頻次高,為實現全方位育人提供了可操作性。微信公眾號在發布信息時,版面空間受限較小,可同時發布多條信息,并能結合不同信息的類別選擇契合的表現形式,如文字、音頻、視頻、圖片等。一方面,其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接受融合了多媒體傳播優勢的教育教學內容,另一方面,也能夠讓學生的視覺以及聽覺得到調動和激活,讓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掌握和理解更為牢固、深入[3]。
高校微信公眾號發揮其功效的第一步,是引導學生對公眾號進行關注。如果第一步就未能完成,那后續功能就無法實現。因宣傳力度不夠,一部分學生因為不善交際、專注于自我世界,完全不知曉公眾號的存在,進而不在微信公眾號的傳播范圍之內。可見,學生對校園微信公眾號還未實現全員關注,高校對于微信公眾號的宣傳力度仍然不夠,重視程度有待提高。
觀念上的障礙是深層次、根源性的原因,一部分教職員工認識不到或者沒能充分認識到全員參與的重要性[4]。高校微信公眾號為全員育人提供了便捷平臺,但部分教職工片面認為育人是專業教師、支部書記、輔導員的事,自己涉及的工作無須跟學生直接打交道,所以沒有育人職責;還有些教職工認為微信公眾號是宣傳部門的事,自己沿用傳統育人方式方法即可,因此重課堂、輕課后,未能與時俱進,忽視了對新技術新媒介的運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及思政教育時說,“既要有驚濤拍岸的聲勢,也要有潤物無聲的效果,這是教育之道。”[5]微信公眾號目前已經成為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能夠有效地鏈接課上與課后,著重在學生的課后時間打造既活潑又嚴肅的第二課堂。目前高校微信公眾號的內容較為中規中矩,教化性比較明顯,而“00 后”大學生思想活躍,個性鮮明,有一定的逆反心理,對說教式內容不太感興趣,導致育人成效大打折扣。
當代大學生具備較強的信息檢索能力,而高校微信公眾號因內容較為單一、模式相對固定,無法真正滿足學生的需求,他們更青睞從個性化強、專業化突出的公眾號、視頻APP 等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與此同時,高校微信公眾號在發布信息時,無法實現編者與用戶之間的互動,無法快速知曉用戶的反饋及建議,平臺和用戶之間的黏性較為薄弱,也就無法實現平臺的可持續發展。
好的微信公眾號既要方便用戶快速獲取有效信息,內容有一定的深度,又要具備可讀性。運營維護微信公眾號平臺,要求相關工作人員具備扎實的文字功底和理論基礎,對互聯網運營的了解深入[6]。但目前高校微信公眾號的運營人員緊張,個別人員還“身兼數職”,存在文字功底強而技術水準較弱、技術水平強而系統育人知識缺乏或者審美能力不足等問題,導致微信公眾號的運營難有顯著進步。
高校微信公眾號充分踐行“三全育人”理念,首先要確保學生對公眾號的關注度,只有高比例的關注群體才能使微信公眾號更好地發揮育人功效。從學校層面來看,首先,可以從新生入學著手,在錄取通知書、入學須知、家長告知書等材料上宣傳微信公眾號的特色,并附上二維碼,引導新生及家長進行關注;其次,在學校宣傳欄、活動宣傳海報、文化角、宿舍大廳、食堂餐桌角等地方,選取合適區域,以美觀的形式標注微信公眾號二維碼,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輕松“掃一掃”,實現對公眾號的關注。從教師層面來看,專業教師可以在授課過程中,將一些發散性、開拓性的知識點放置在微信公眾號上;學生工作條線的行政教師也能將一些獎助貸、招聘、學生管理等相關政策放置在公眾號上,引導學生主動關注。從學生層面來看,應積極發動學生干部,特別是學生社團宣傳部門,加大對微信公眾號的推廣,通過班級班會、宣講等形式,讓學生知曉公眾號,關注公眾號。
高校微信公眾號重新聞化,主要原因還是站在學校的立場上運營,而不是站在學生需求的角度去開發內容,對學生的需求不夠了解。學校可通過問卷調查等形式對學生進行詢問,結合調查數據,合理分布板塊內容。例如開設榜樣學習板塊,讓優秀學子分享學習、工作的良好經驗,鼓勵廣大學生向其看齊;開設獎助貸板塊,讓貧困學生了解資助政策,常懷對國家、對社會的感激之情,安心學習,發憤圖強,回饋社會;開設就業咨詢板塊,傳達最新的就業政策,發布崗位招聘信息,并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就業觀,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實現個人抱負與祖國發展的雙向奔赴。開設多個微信公眾號模塊,在豐富公眾號內涵的同時,進一步充實“三全育人”的內容載體,對實現全方位育人有積極意義。
“三全育人”首要強調的是“全員”育人,目前依托高校微信公眾號進行育人工作的教師還不多,大家雖然意識到新媒體帶來的變革和便利性,但其忙于工作、科研,無暇思考如何運用該平臺。基于高校微信公眾號突破時間、空間限制的優越性,在開展育人工作時其可以很好地鏈接課上、課下,實現全過程育人。教職工應統一思想,提升覺悟,人人爭當育人者,依托微信公眾號發布專業性或者開放性知識點,并通過有效鏈接,進一步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和知識面,也可以在技術允許的情況下,通過全景模式讓學生實現校園瀏覽、博物館瀏覽、美術館瀏覽等賞析活動,激發學生的探索熱忱,讓教育之花不只盛開在課堂中。
高校微信公眾號作為新媒體的一員,不可避免要接受用戶的喜惡評價。新媒體上信息量巨大,學生在選擇時更偏愛趣味性強的內容。高校微信公眾號也應該考慮學生群體的特點,在語言風格上“入鄉隨俗”,適當加入表情動圖、小視頻、圖片等,改變育人工作高高在上、生硬的風格,站在平和、對等的立場,將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傳遞給學生,讓“三全育人”在實踐過程中變得平易近人,兼具觀賞性、可讀性和趣味性。
開放高校微信公眾號的留言功能,鼓勵學生在推文下方積極留言,并要求公眾號管理員及時進行反饋。針對問題式留言,可以給學生解答疑惑,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提升學生對學校和教師的信任度,讓學生感到被理解和尊重。針對激勵類留言,可以適當回復,引發其他學生共鳴。針對諫言獻策式留言,可以考慮采納,拓展學校的管理思路。此外,還可以通過粉絲投稿、讀者來信等方式增強互動交流[7]。微信公眾平臺的互動性,讓“三全育人”此動彼應,真正活起來。
高校微信公眾號的運營要求很高,需要相關人員具備文字寫作、攝影攝像、審美排版、網絡技術、視頻剪輯等技能,還要確保政治過硬、理論功底強、觀察敏銳、了解學生,這項工作不是兩三個人就能完成的,需要組建一支專業的團隊,并根據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不斷學習,致力于打造有影響力的微信公眾號,為“三全育人”保駕護航。
總之,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充分發揮高校微信公眾號的育人作用,助力“三全育人”理念的落實,是一項具有建設性的工作,從打造優質平臺、豐富內涵、轉變公眾號語言風格、加強與用戶的互動、組建專業化運營團隊等角度著手,對高校微信公眾號的運營進行優化,使公眾號更好地服務于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使得育人工作迸發出強大生命力,為高校發展塑造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