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繪麗
(濰坊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 山東 壽光 262700)
認知技術作為影響學生認知的重要因素,左右著學生的思維模式、心理習慣,對于強化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具有一定作用。大學英語教育受眾規模龐大、人才規格多樣、定位不同,但傳統教育教學模式主要是利用統一手法一視同仁開展教育,未能重視學生的多元需求,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個性化以及創新化發展,導致英語教學效果受到了極大影響。因此,如何有效借助認知技術實現大學英語個性化學習,進一步深化因材施教原則,成為當下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從現實研究狀況來看,對于認知技術在個性化學習中的應用探討還比較少,特別是關于認知技術在大學英語學習中的應用,幾乎沒有研究成果。所以對認知技術在大學英語個性化學習中的應用路徑進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認知技術是基于認知過程中左右情感和行為的理論假設,借助認知與行為技術改變不良認知的總稱。其本質屬于行為與情感的中介,通過提供學習與訓練機會推動認知轉變或利用新認知進行代替,從而持續強化社會適應能力。
從認知理論來看,影響行為與感覺的重要因素是思維模式與心理習慣[1]。在形成認知的過程中,主要存在兩種非正確方式。①信息加工障礙。認知加工具有典型的連續性特征,同時也具有快捷、重復、自動化等特性。重復次數變多,自動化程度就會越高。一旦成為一種反射性習慣,在面對信息時就會產生權重分配意識,從而忽視其他不良信息對加工過程的影響。但有時也會產生思維僵化或者心理定式,從而左右行為與情緒。比如負面信息接收過多就可能會導致悲觀心理,如果這種偏差持續發生,就會使所有事都籠罩在悲觀情緒中。長此以往,就會出現偏差確認、過度泛化、夸張、跳躍式結論、貼標簽、個人化等表現。②非理性觀念。這是引起情感與行為失調的重要原因,會產生“應該”和“必須”等陳述。
認知技術研究的是人的思維與知覺,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影響學習與決策。其本質上和學習緊密相關,因此學習是基于感知、記憶、思考、注意等認知過程實現的,實現良好的認知技術干預,是為了能有效識別或更改不合適的情感與行為,重新進行信息加工,獲得現實性思維[2]。
個性化學習是指為學生提供合適指導,摒棄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轉而針對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不同學習進度、利用不同方法引導學生學習,以學生為中心,從根本上幫助學生形成屬于自己的學習風格。其核心內容包含學習目標、學習方法、學習進度、學習內容、學習難易度,本質是以學生差異為基礎。需要注意的是,個性化學習并非簡單的個別化,而是要與大學英語學習的內容和目標契合在一起。
①目前一些高校受到教學管理體制的影響,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的學分與學時都比較低。且教學階段不同,具體的英語學習學時安排也都有所差異,難以達到課程教學要求。為確保學生學習效果,必須從學生課外時間著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為其提供充分的自主學習空間,使英語學習能向著個性化與自主化的方向不斷發展[3]。②雖然學生普遍學習英語的時間比較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之間的差異漸漸明顯,進入大學之后,班級內學生的英語水平差距更大。因此必須采取多樣化的英語個性化自主學習方式,以更好地彌補相互之間的差距。③大學生普遍擁有不同的興趣,教師無論在課堂上使用哪種方式,都無法使每個學生產生興趣,所以應根據每個學生的興趣差異,將興趣和英語學習結合在一起,更有利于發揮興趣的驅動作用,幫助學生展開個性化自主學習。
在學生學習活動中,會思考十分必要。受傳統教學理念和模式影響,所有學習計劃和任務都是由教師負責安排,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缺乏主體性。而進一步強調針對學生開展個性化學習,融入認知技術優勢,則能幫助學生建立獨立人格,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成為學習的主人,獲得學習主體地位。
反思過程屬于思維活動,本質上是要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作出分析,采取針對性的解決措施,以此優化學習行為。而學生的反思能力源于對學習的正確認識和思考,只有對學習始終持以正確態度,將反思視為一項習慣,才能更好地改進自身的學習方法,更好地推進個性化學習,實現知識延伸[4]。認知技術本質上是要借助認知與行為技術,改變學生的不良認知,因此將其融入學生的個性化學習中,便能及時改善和優化學生對學習的錯誤認識,結合自身興趣特點和能力特征,展開更有效的個性化自主學習。
認知技術能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與監控自身認知,從而通過有效調整及時提升學習效率。比如學生可以通過制訂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持續反思與評估自我等方式,對個性化學習中的工作記憶、注意力等相關問題進行監控和調整,及時發現自身學習偏好和存在的不足,由此采取針對性的學習策略,有效提升學習效果。
目前,在線學習十分火熱,在線資源也十分豐富,教師應對學生的在線學習實施全面規劃和指導,選出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教學大綱設計,規劃好學習時間,合理驗收學習成果。具體可以嘗試將學生進行分組,依照學生特質分配不同的任務,在實現學習內容多樣化的同時,也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技能。另外,教師也需要在學生學習計劃完成之后,對整個學習過程進行全方位的總結,找到教學中存在的各項漏洞,提煉出相關要點,以給后續學習任務的制訂和完善提供參考。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科,學生不僅要充分掌握聽、說、讀、寫、譯等相關知識,還要具有良好的文化內涵以及廣泛的知識背景。因此,除了有效把握課堂時間外,學生還需要在課余時間利用各種途徑進行自主學習,持續擴充自身知識體系,多層次、多角度提升英語能力。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還需從宏觀層面為學生把握學習資料的難易度,合理分配學習資源和安排具體學習任務,避免學生走彎路,減少其學習挫敗感,提升其英語學習的信心。學生也需根據自身的學習需求和能力,在確立明確具體的學習目標時,實現近期與長期目標的有機結合。比如基于自身狀況確立要達到的要求,將其作為英語長期學習目標,然后再進行細化分解,確定每天、每星期和每學期的計劃[5]。比如如何記憶單詞,如何練習聽力,如何進行會話、閱讀、寫作、翻譯等,再制訂如何定期對學習成果進行檢測的計劃。一方面,應緊跟學校課程;另一方面,日常多閱讀原版書籍,備考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BEC 高級考試等。在確立學習目標時還需對自身能力進行綜合考量,只有在自身能力范圍以內且難度適宜的目標,才能有效激發學習動機,因此不宜一味增大學習量。
教師在日常英語教學中應特別關注學生之間的興趣差異,引導學生展開個性化的英語學習。例如有的學生十分喜愛文學,則可以引導其通過閱讀原版英文名著提升英語水平,如《傲慢與偏見》《瓦爾登湖》《老人與海》等,在提升英語閱讀能力的同時,了解西方文化。有的學生對電影和戲劇感興趣,則可引導其觀看英文原版的電影與話劇,譬如《教父》《了不起的蓋茨比》《泰坦尼克號》等,通過欣賞這類作品持續提升其英語聽力水準,掌握一些地道的英語口語表達,并了解一定的英美社會風俗和人文價值觀念。如果學生喜歡旅行,則可以引導其積極參加學校內的各類國際交流項目,在提升聽力和口語能力的同時,也能對其他國家文化和歷史產生深入了解。這種根據學生興趣展開個性化學習的方法,還能幫助學生掌握一些獨特的英語學習技巧,從而更有效地提升其英語學習水平。比如對英語文學感興趣的學生,在閱讀原版作品的時候,可引導其將重點放在大意理解上,減少逐字逐句翻譯的想法。在遇到生詞時先基于上下文進行詞義揣摩,再查閱詞典、網絡等確定詞義。在學習過程中將一些具有趣味性的生詞、短語和句子摘錄下來,便于后續進行復習和參考。學習完成后,教師還可以與學生針對作品內容與主題開展討論,借助互動持續提升學生的英文表達能力與思辨能力。對于對英文電影感興趣的學生,可要求其在觀看過程中,對演員的發音和語調進行模仿,提升口語表達水平;觀影結束后使用英文寫一篇影評,強化英文寫作技能;也可以參加網上相關社群論壇,與其他影迷使用英文進行電影情節和內涵的討論,在拓展交際圈子的同時鍛煉聽說技能。
教師應重點針對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成效進行全面監督和檢查,基于學生反饋的各項信息深入剖析學生的學習成果,總結出其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實現優勢發揚,彌補弊端,給予個性化檢查與指導[6]。具體可以設置周錄音作業,通過每周反饋的錄音作業了解學生發音和口語的流暢度;建立月度考核機制,每月對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狀況進行測試,及時發現其學習過程中的不足,為下一步計劃調整提供保障;定期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活動,如英文歌曲、話劇表演,課前一分鐘英語對話、一分鐘英語演講等,通過活動在考查學生英語學習狀況的同時,優化英語學習氛圍,幫助學生建立英語學習自信。與此同時,教師還需針對學生學習成果展開批判,對于完成成果較好的給予充分表揚和鼓勵,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強化學生之間的良性競爭。
英語是大學學習階段中的重要學科。但受傳統教學因素影響,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整體開展困難,究其原因在于學生認知不足。認知技術本質上是借助認知與行為技術改變不良認知,將其引入個性化學習,幫助學生更好地認知自我,加強反思,強化思維能力和心理習慣,從而提升學習效果。在大學英語個性化教學過程中,需要特別重視教師對學生的指導作用,針對學生學習資源進行合理規劃,幫助其更好地認知英語內容;引導學生強化自主學習,在課內、課后根據自身學習程度和目標不斷夯實學習效果;持續推進因材施教,特別針對學生興趣采取不同的個性化學習路徑;落實學習成果驗收,及時發現個性化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