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鑫蕾 楊曉雨
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是音樂發展的動蕩時期,從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轉變,在音樂風格、音樂家創作手法等多方面都發生著變化。德國音樂樂派也在同舊勢力作斗爭,積極創新探索音樂風格。門德爾松自小受古典音樂的熏陶,使其在作品創作中加入古典元素,他獨特的寫作手法深深地影響著后人。門德爾松短暫的一生中,創作了很多優秀作品,是浪漫樂派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與鋼琴家。他的鋼琴、管弦等作品至今依舊完整呈現于世界各地的演奏舞臺中。他善于在創作手法中,將理性與感性相結合,將充滿詩情畫意的動聽旋律融入嚴謹的古典曲式中。門德爾松的鋼琴音樂作品主要以小品為主,注重情感抒發,不追求過多的炫技音樂。他衣食無憂的生活使其創作出的作品高貴典雅、華麗明快。門德爾松的內心是平靜安逸的,細膩的抒發情感?!峨S想回旋曲》是他少年早期的作品,是其重要的鋼琴類代表作之一。豐富的和聲變化、濃郁的浪漫氣息、成熟的演奏技巧在這首作品中展現得酣暢淋漓。
門德爾松是著名的管風琴家、鋼琴演奏家,自小受家庭藝術氛圍的熏陶,他也顯露出在音樂方面的天賦。他四歲學琴,十一歲開始作曲,之后他的父親為鼓勵他創作還專門請了一個私人樂隊,在家里的后花園演奏他的作品。門德爾松創作出新曲子,同時也會參與到樂隊指揮與演奏中,吸取各方意見,為之后的音樂創作積累經驗。1826 年,他為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編寫配樂,就此也使他的音樂成就達到了頂峰。1829 年4 月,他開始去往歐洲其他國家旅游學習,這也是一次提升自己的機會。在愉快的旅行過程中,門德爾松也創作出許多優秀作品,如:《g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Op.25》、《赤子歸心》聲樂套曲、《輝煌隨想曲》等。其中,在途經英格蘭時創作的一部交響樂序曲是門德爾松在寫作手法當中的新嘗試,傳統的對位法難以表達他內心強烈的情感,經多番修改,成為門德爾松描繪性音樂的重要代表作品。回國后,他與許多音樂界朋友一起創辦了萊比錫音樂學院,這是德國第一所音樂院校。在姐姐離世后不久的一個冬天,門德爾松病故,享年38歲。
他自小受古典音樂作品的影響,十分崇拜莫扎特、貝多芬,以及巴洛克時期的巴赫。而他所處的時代,人們更喜好沙龍小品和炫技作品,對待古典音樂比較冷漠。他也在積極地宣傳古典音樂,并在柏林重新指揮巴赫的《馬太受難樂》,這是巴赫去世以來第一次公演這首作品,使人們重新認識巴赫和他的作品,同時恢復了巴赫的聲譽。他的作品也展現出古典音樂的均衡和諧的音樂風格。
門德爾松一生創作了許多優秀的音樂作品,其中包括:49 首鋼琴小品《無詞歌》《三首鋼琴幻想曲Op.16》、6首鋼琴協奏曲、6首前奏曲與賦格、《#f小調隨想曲》,以及聲樂套曲《赤子歸心》等等……他的音樂,充滿了浪漫氣息與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感覺,旋律優美典雅,栩栩如生的畫面通過作品的旋律變現出來,像童話一般,充滿幻想。
19世紀開始,音樂受眾群體由貴族、教會轉向以大眾為主,人們通過音樂來抒發自身情感以及追求美好事物并更加注重個性的發展。
門德爾松一生平穩幸福,優越的生活環境,富裕的家庭背景,使他經常接觸各界社會名流,長期接受高雅藝術的熏陶。正是這些好的條件,使少年時期的門德爾松天真無邪,所創作的作品也展現出自己的風格,通過音樂來表達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對神秘自然的向往,對未知世界的想象。這首作品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創作出的,旋律優美情感細膩,突出個性風格,增加浪漫主義色彩。
門德爾松的作品風格是古典與浪漫相融合的,具有雙重性,符合當時人們追求自我的內心情感抒發,又包含了他從小崇拜的古典樂派制譜的嚴謹,創作中加入一些古典元素?!峨S想回旋曲》完整地體現了門德爾松這一寫作手法,也是他最有名的鋼琴曲之一。全曲共分為兩部分,行板以幻想性和抒情性為主,急板以靈巧性為主,還加入華麗的快速技巧推動樂曲情感,直至高潮。全曲旋律優美,也展現出內心純潔干凈的作曲家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并將美好的事物用音符流淌于音樂的指尖,使其活靈活現。
《隨想回旋曲》主部插部間速度力度相互對應,層層遞進直至高潮,層次豐富。在寫作手法上,門德爾松受巴赫、貝多芬、海頓、莫扎特等作曲家的影響,回旋部分用了傳統的對位法和短小的主題動機,并結合新材料層層遞進,主題在各聲部間相互交替出現,使音樂更具有表現力,創作手法上也融入進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元素。隨想部分旋律聲部交替出現,旋律優美柔和、歌唱性強,由遠到近的既視感,豐富的和聲變化,充滿幻想的風格。
在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時期標題音樂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這首作品中,門德爾松也用到了文字標題的形式,來抒發他對美好自然的無限遐想,更直觀地讓聽眾理解作品,感受作品。在情緒推向高潮的樂段,作曲家運用音樂表情術語來描繪情感的迸發。
門德爾松在樂曲寫作手法上,即繼承古典樂派的優秀創作理念,又結合浪漫樂派對于情感的抒發,并加入自我的思想理念,具有多元化的藝術表現。
隨想部分旋律自然優美,抒發作者對美好自然的向往。美妙動聽,Andante 為行板,以E 大調4/4 拍進入。左手低沉的柱式和弦伴奏與右手富有歌唱性的旋律交織在一起,豐富和聲變化,具有抒情性與幻想性特征。首先前3小節為引子,左手的八度為旋律音,1指5指掌關節支撐住,用指肚控制推著彈下,音色干凈、深沉而飽滿,由遠及近的感覺。右手的柱式和弦伴奏,每一個八分音符指尖貼著琴鍵整齊落下,同時聲音要均勻,力度由pp開始。在右手的和弦中要注意高聲部的旋律線條,前3小節是用弱到強又回到弱的過程,給人帶來一種神秘的感覺,像是微風吹過波面,起到的層層波瀾。
主題在第3 小節引子之后的第4 小節的第三拍開始進入,右手為慢速悠揚的單音旋律,左手為聲音雄厚的低音與柱式和弦組成。這里右手彈奏時指尖不需要完全立住,稍微放平,這樣發出的音色不會太直白,通過大臂的力量傳遞到手腕再通向手指,力量再由指尖相互傳遞,使彈奏的音色更柔美圓滑,同時做好樂句之間的“呼吸”更好地呈現歌唱性的特征。彈奏左手部分時,低聲部的單音可以稍微突出,柱式和弦要整齊一致弱彈,手指控制音色與音量。
回旋部分的主題以跳音為主進行,想充分展示出大自然中小精靈們的俏皮可愛、輕巧活潑的氛圍,就要控制好跳音的彈法。單跳音在彈奏時,掌關節支撐好手腕放松,大臂的力量通向指尖,指尖力量集中同步發力,手腕會迅速向上反彈,這是跳音彈奏中的反彈法。使跳音段落達到干脆利落、顆粒性、音符均勻的音色。雙跳音的彈奏加大了曲目的難度,彈奏時要求落鍵整齊,觸鍵迅速,落不整齊時需多慢練并快速找到位置,力度下沉于指尖,對手指的靈活度有一定的挑戰與提高。主題舞曲的節奏風格表現出自然中歡快的景象,跳音的短小急促也展現出精靈們靈活有趣的特點。
回旋主題在曲目中共出現了三次,由卡農模進形式進行,左右手交替旋律進行。出現的大量跳音對指尖彈奏出富有彈性的音色有所要求,急板的速度將短小的跳音同時彈出顆粒性的效果。
第44 小節的左手要著重地突出八度跳音,右手重心需放在4、5指上且彈奏時指尖控制音量弱彈不能強于左手。右手的雙音連奏需多慢練,彈奏時手指放好位置貼鍵彈奏,彈出節奏感,要彈出弱漸強再減弱的對比,適當地可參考顫音的彈奏方法,后期再加速練習,確保16分音符的雙音落鍵均勻清晰。
在彈琴過程中,基本技巧的練習常在各個曲目中都會出現,在《隨想回旋曲》的插部中,就出現了琶音、十六分音符的半音階等等的一些快速的基本技巧。我們在做快速跑動練習時,五個手指彈出的音會不夠均勻,偶爾會出現漏音的情況。所以在彈奏過程注意手指跑動幅度不宜過大,手指貼鍵進行,手腕跟隨手指的橫向運動而移動,同時大臂與手腕也要放松。
在第82—90 小節中,右手為分解琶音,彈奏時力量主要落于第一個音,手腕慢慢帶動后面音符,強弱對比要明顯,聲音流暢連貫。練習手指跑動時,多慢練,防止“吃音”,在手腕的帶動下,慢慢提速,將音樂流動起來,保持聲音穩定。主旋律轉為左手呼應前一段落,以1 指為主導的旋律線條要彈清楚。
從第154小節開始進入華彩部分,大量的分解琶音與半音階緊湊地結合在一起,快速地彈奏直到把情緒推至高潮,展現出歡快熱烈的情景。彈奏半音階時,更加注重手指的顆粒性與獨立性。在第189小節處,半音階由弱漸強,手指貼鍵慢慢推進,情緒不斷地發展。
尾聲部分的八度快速交替彈奏,由ff直至推向fff,將全曲推至最高潮,力度與情緒持續增強,烘托出熱烈的場景。在彈奏八度時要注意,1指與5指做好支撐,手腕放松,與琴鍵平行前進,落鍵的音色扎實飽滿,觸鍵深,踏板踩干凈不混亂,一氣呵成。左右手需要多進行慢彈練習,彈奏時需運用到手臂的力量,八度的彈奏容易造成手腕僵硬,慢速有彈性的運用手腕的運動,為提速后彈出飽滿、有震撼力的聲音做準備。
門德爾松將八度、半音階、琶音等基本技巧串連起來,不同情境下速度也不同,音樂表現力強??梢?,少年時期的門德爾松音樂寫作能力極強,寫作手法豐富。
在音樂歷史長河中,無論是音樂創作方面還是音樂教育的發展以及古典音樂的傳播方面,門德爾松都是作出了重要貢獻的一位浪漫主義作曲家。他自小受家庭的影響,對巴赫、貝多芬的作品十分熱愛并深入研究,古典元素的加入對他早期創作的作品甚至對他一生的創作之路都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音樂風格。門德爾松《隨想回旋曲》Op.14 調式簡潔明了,沒有太多復雜的轉調和和聲,層次感強,融入了許多演奏技巧,用鋼琴的音色展示出自然中的美好景象。他善于將同主音大小調進行色彩對比,大調為引子小調為主部,以景物作為題材,這都成為他的寫作特點之一。門德爾松的音樂風格以及他的創作手法,都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