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明(中國康復研究中心)

近年來,因心理問題導致的社會事件和個人傷害事件頻繁發生,抑郁癥、焦慮癥、自殺、傷人,包括群體心理創傷后應激障礙等,越來越多的此類新聞頻頻沖上熱搜。
2023 年4 月,4 名游客在張家界天門山景區山頂西線玻璃棧道上翻越安全護欄跳崖,牽出了背后的“約死群”,讓人不寒而栗。
2022 年1 月,河北尋親男孩劉學洲留下一封遺書,在三亞海邊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年僅15 歲。
前不久,北大一名學生涉嫌砍死同班同學,還有近年來屢屢發生的大學生自殺事件,令公眾為之震驚。
疫情防控期間,許多人陷入了恐慌和焦慮:還沒陽的人患上了“幻陽癥”,寢食難安;正在陽的人擔心會不會病情加重,傳染家人;已經陽康的人害怕二次感染,再次經歷痛苦……迷茫、擔憂、恐懼等情緒無法控制地涌上心頭。
這些案例表明,心理問題已經成為社會上越來越普遍的問題,我們在憤怒、悲傷或是惋惜的同時,更應該重視心理健康,及早發現和治療心理問題,預防此類悲劇的發生。
我們首先說說什么是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于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

心理健康是人整體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直接關乎個體的幸福感和生活質量,還與社會、家庭、工作等多個方面緊密相關。心理健康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適應人生中的各種挑戰和困境,增強心理韌性和自我調節能力,能夠提高我們的免疫力,預防疾病的發生,同時有助于提高工作和學習的成效,增強自信心和自尊心,提升生活質量,有助于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從而更好地承擔家庭和工作的責任。反之,心理健康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治療和關注,可能會導致各種各樣的身體疾病和行為問題,比如抑郁癥、焦慮癥、壓力過大、飲食失調、藥物濫用等,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不良影響。因此,保持心理健康對我們個人及社會的健康和發展至關重要,可以減少犯罪、自殺等負面行為的發生,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但是在社會上,有一部分人因為種種原因,個人的或社會的因素,心理出現了失衡,慢慢產生了一些心理問題。
心理問題不同于生理疾病,它是由人的內在精神因素,準確地說是大腦中樞神經控制系統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它會間接地改變人的性格、世界觀及情緒等。心理問題也稱心理失衡,是正常心理活動中的局部異常狀態,不存在心理狀態的病理性變化,具有明顯的偶發性和暫時性,常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系。常見的心理問題包括焦慮、抑郁、壓力、自卑、自我懷疑、恐懼、強迫癥、人際關系問題等。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心理問題,看看我們自己有沒有這些表現呢?
對周圍的一切都失去興趣,就連最基本的“今天中午吃什么”這樣的話題都覺得很無聊,對工作、生活和戀愛等都覺得沒意思。
對所有問題都表現得焦急、緊張,不知道如何是好,遇到問題也不知道如何解決。
對無關緊要的小事必須以自己的原則或者習慣去做,否則覺得很難受。顏色強迫,有些人在買東西或者搭配東西時,某種顏色必須是首選的或者必須是同一色系的,比如喝下午茶時,必須要點同一個色系的飲料和甜品;物品強迫,所有的東西必須按照自己的方式放置,用完之后得物歸原地;行為強迫,不能看見書本卷邊折角,不能看見衣服起球等,表現形式比較多。
懼怕外界的人和事務,內向的人覺得自己不合群,不會和別人說話;外向的人覺得自己的張揚讓人嫉妒,有人會暗中加害,猜不透別人的心。
在工作、學業、家庭等方面感到壓力過大,因此出現了失眠、焦慮、身體疲勞等癥狀。
無法入睡,頻繁醒來,睡眠質量差,從而影響日常生活。
遭遇不幸事件所造成的心理傷害,如恐懼、不安、回憶障礙等等。
出現了幻覺、妄想、思維不連續等癥狀。
長期存在的行為模式和情感狀態,如自戀、冷漠等。
對某些物質如毒品、酒精、香煙等,或行為如游戲、購物、社交媒體等產生強烈的依賴和渴求。
注意力不集中、行為過度活躍、沖動等癥狀。
否定別人,否定自己,否定全世界,做錯事情不會承認,一味地找借口,對美好的人和事物視而不見,只看見不足的地方,一味的找不足,太過于要求完美。
這些問題對于個人、家庭乃至整個社會都有很大的殺傷力,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緩解和治療,可能會嚴重影響個人的生活、工作、人際關系和身體健康等方面,所以心理問題一定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雖然心理問題有如此大的危害性,但是大家如果出現了心理問題,也請不要著急,通過一些方法調節,可以建立起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狀態。下面一起來看看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讓我們心情愉悅:
積極主動的態度能夠讓我們更好地適應各種環境和壓力,從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和自尊心。當我們面臨困難和挑戰時,往往會感到沮喪和失落,但是如果我們能夠保持樂觀態度,相信自己能夠克服困難,就會更加積極地面對生活。
人有交際的需要,與同事、朋友正常友好交往,能使人消除孤獨感,獲得安全感和安慰,個人苦悶的宣泄,使人心胸寬敞、心情愉快。與家人和朋友的交往是維持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穩定的社交關系能夠帶來安全感、支持和歸屬感,當我們與他人相處融洽,得到他人的支持和鼓勵時,就會感到更加自信。
良好的飲食、充足的睡眠和適度的運動,能夠幫助人們保持心理和身體的健康。
壓力是一種常見的情緒反應,但是過度的壓力會導致心理問題。學會緩解壓力的方法,如深呼吸、冥想、放松訓練和尋求支持等。
不斷學習、探索新的知識和技能能夠幫助人們保持心理彈性和適應能力,從而更好地應對生活和工作的挑戰。
及早發現和處理個人情緒和情感的變化,可以幫助人們預防和減少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
尊重、維護個人的隱私和自尊心是維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能夠帶來更好的自我認同感和自尊感。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面臨各種挑戰和困難,如果沒有足夠的自信和信心,就會很容易放棄或者沮喪。因此,我們需要學會自我肯定,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從而更加積極地面對生活的挑戰。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健康不但指沒有身體疾患,而且指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有關研究證明,人的生理與心理的關系非常密切,某種生理變化或疾病對人的心理活動有著明顯的影響,而且心理狀況對人的身體健康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心理健康是每個人的必修課,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是個人和社會幸福的基石之一,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學習和探索,積極地尋求支持和幫助,建立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習慣,從而創造更加健康、幸福和有意義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