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昱鈺(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

現階段,諸多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均是在對機體氣道進行表面麻醉的過程中配合全身麻醉操作,降低檢查對患者身體產生的刺激,使得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可以趨于穩定。因為全身麻醉需要指導患者保持較長的恢復時間,所以一些醫院嘗試引進清醒鎮靜的模式,如何選取鎮靜深度與纖維支氣管鏡檢查結合,最大化降低檢查給予血流動力學產生的影響,避免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到現在為止沒有被醫學家定論[1]。為此基于腦電雙頻指數監測檢查患者,本文將探索最佳的鎮靜深度指數,希望能給醫學實踐提供幫助。
基于不同鎮靜深度指數選擇三組患者[2],要求全部患者在手術之前保持進食,但是不能進食硬性食物。患者接受檢查之后對其構建靜脈通路,利用面罩給予患者吸氧5 升/分鐘,利用腦電雙頻指數監測患者實際的心率指數、脈搏血氧飽和度指數等,鎮靜之前15分鐘實施鹽酸戊乙奎醚干預,即每千克含0.01 毫克。起始鎮靜操作中,對患者實施丙泊酚與瑞芬太尼干預,圍繞患者監測變化確切對丙泊酚血漿靶控濃度加以調整,每日劑量調整為0.25 微克每毫升。
三組患者接受的腦電雙頻指數監測,調節對應鎮靜深度,處于0~100,指數越高表明鎮靜越小,通常判斷腦電雙頻指數,處于85~100 記作正常情況,65~84 記作鎮靜情況,40~64 記作全身麻醉情況,小于40 被記作爆發控制,故對3 個小組患者的腦電雙頻指數進行分別設定,參照組的鎮靜深度為65~69,關聯組的為70~74,研究組的為75~79。在全部患者腦電雙頻指數滿足設定條件后引進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對患者進行利多卡因2%、5 毫升麻醉處理。檢查階段若患者有輕度咳嗽癥狀,不需要過多干預,然而若咳嗽現象比較嚴重,醫護人員要針對性處理。把丙泊酚血漿靶控濃度調節為0.25 微克/毫升,20 秒之后觀察咳嗽癥狀的緩解效果,持續增加濃度到腦電雙頻指數達到所處范圍的下限。緩解咳嗽癥狀后,判斷脈搏血氧飽和度指數,其小于0.90 時理解為低血氧飽和度,實施呼吸干預。對高氧流量設定為8 升/分鐘,10 秒之后沒有改善要緩慢抬高患者的下頜。在脈搏血氧飽和度指數小于0.85 時不應該繼續檢查,配合面罩加壓的方式給患者通氣。脈搏血氧飽和度指數超過0.96 時再次實施檢查。另外,分析心率指標,其在小于50 次/分鐘時引進阿托品進行靜脈注射,劑量是0.1毫克/千克,患者有低血壓的現象,要引進去氧腎上腺素,劑量是20 微克。高血壓的情況下,實施鹽酸烏拉地爾藥物,劑量是10 毫克。安排同一位醫師對三組患者分別實施纖維支氣管鏡檢查,評估腦電雙頻指數監測結果。
對患者進行纖維支氣管鏡檢查,手術之中患者有嗆咳以及表現出低氧血癥是常見的,若沒有充分對患者進行鎮靜干預,難以降低患者嗆咳反應,提高鎮靜效果即便能夠避免嗆咳,也會引起低氧血癥。所以纖維支氣管檢查過程中,醫師應科學地對鎮靜深度加以調整,最大化降低患者嗆咳不良反應,凸顯患者接受檢查的舒適度。
腦電雙頻指數監測是得到美國藥品管理局認可的一個指標,能夠定量和持續對患者的鎮靜程度進行改善。要想提高纖維支氣管鏡檢查的效果,讓患者提高依從性,應關注鎮靜深度的調整,避免患者出現低氧血癥等問題。本次觀察中得出,鎮靜程度逐步加深,一方面能夠滿足應激反應的抑制需求,降低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出現的嗆咳強度,另一方面能夠確保血流動力學有平穩變化的特點,保留由于患者外周刺激對其腦干網狀上行體系進入大腦生成的喚醒效果,極大程度上保障患者受檢的安全性。即鎮靜深度指數處于70~74 時,可以讓患者在檢查過程中感到更加舒適,促進身體指標平穩化,保留外周刺激對機體大腦產生的喚醒作用,讓纖維支氣管鏡檢查更為順利與便捷。
另外一些資料表明,鎮靜深度指數處于70~74時,患者的認可度更高,醫生的滿意度也更高。主要是由于鎮靜狀態下的患者可能出現遺忘情況,檢查期間患者不存在記憶,患者自我體驗感可以提高[3]。與此相反,若患者鎮靜效果不足,醫生進行檢查時要考慮低血氧飽和度的變化,對其進行針對性的處理和干預。一旦有異常情況發生醫生需要停止檢查,進行相應的處理,這就導致檢查不能順利進行。由此在纖維支氣管鏡檢查中應提倡鎮靜深度指數處于70~74 的參數設定,然而本次調查選取的樣本量不夠,后續還需要引進大量樣本進行全方位的對比和證實。
[1] 蔡瑩.咪達唑侖聯合水合氯醛在兒童纖維支氣管鏡檢查中的鎮靜效果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20,24(19):2691-2693.
[2]歐陽衛東,羅春芳,馮應輝,胡華琨,黃芳,鐘惠真.達克羅寧膠漿在小兒無痛纖維支氣管鏡檢查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學,2020,21(05):41-42+51.
[3]姚益冰,沈徐,曹婧,俞丹紅,劉珂,吳振威.靜脈鎮靜鎮痛麻醉在電子纖維支氣管鏡檢查中的應用[J].上海醫學,2019,42(09):568-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