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晶,向 玲
(1.韶關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廣東 韶關 512005;2.韶關學院 生物與農業學院,廣東 韶關 512005)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高校要以培養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時刻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使命。高校學生的教育管理主要分為四個基本單位模塊,以黨支部為學生黨員管理、培養、思想引領的基本單位,以班級為學生學習的基本單位,以團支部為學生團員思想建設的基本單位,以社區為學生生活的基本單位[2]。基本單位模塊化的管理與建設中存在眾多交叉重疊部分,而如何實現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培養目標,則需要深化實踐探析學生黨支部、班委會、團支部、社委會的協同運行機制,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以及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等相貫通,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大學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立德樹人內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和各環節,做到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3]。高校“班團一體化”運行機制的落地實行是以高等院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強化思想引領的現實需要為基礎。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 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青團只有勇于自我革命,才能跟上時代前進、青年發展、實踐創新的步伐”[4]。2022 年6 月,共青團中央、教育部黨組印發了《關于改革創新高校共青團工作切實增強思想政治引領實效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確指出“要健全完善高校黨建帶團建具體機制,高校黨委應當拿出極大精力抓共青團工作,將高校共青團工作納入學校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總體格局。”[5]因此,高校“黨班團社一體化”改革是全面落實立德樹人,強化思政教育的重要抓手,對推動高校共青團改革和高校班級建設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為進一步推動“班團一體化”創新改革,文學與傳媒學院(以下簡稱“學院”)根據學校輔導員下沉學生社區的工作實際,以“扁平化管理模式”作為突破口,將“班團一體化”運行機制運用于學生社區網格化管理工作。2018 年9 月,學院在2018級班級中試點“班團社一體化”管理模式。在團支部成員全部兼任班委的基礎上,鼓勵團支部成員兼任社區樓層長、宿舍長。經過兩年的探索,“班團社一體化”機制運行穩定。2018 級班委會和團支部成員人數由原先的14 人精簡到7 人(7 人同時兼任社區棟長、層長或宿舍長),形成學院(苑區)—樓棟—樓層—宿舍的四級網格化管理體系。2020 年9 月,學院逐步向其他三個年級推行“班團社一體化”的管理機制。但是在推進高年級“班團社一體化”的過程中,發現了團支部的號召力和凝聚力相較大一年級有弱化、虛化的現象,日常工作以學習、生活管理等事務性工作為主,在班級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存在缺失的情況。學院以問題為導向,對“班團社一體化”進行優化,提出了“黨班團社一體化”運行機制,旨在充分發揮學生黨支部黨員在思想引領方面的突出作用,持續強化班級、團支部、社委會的思想建設,積極鼓勵學生黨員兼任班、團、社相關職務,提升學生組織的創造力、執行力、凝聚力,為“黨班團社一體化”運行機制的運轉與完善凝心聚力,注入澎湃的青春活力。
1.社區學生組織成員增多,工作效率有待進一步提升
高校一般以行政班級為單位對學生進行專業學習指導和日常管理,其中,團支部成員、班委會骨干對團支部、班級建設起到重要的作用。“黨班團社一體化”實施后,學院每一間宿舍選擇1 名學生骨干擔任樓層長或宿舍長,人數比較多的班級則有15 名樓層長或宿舍長。學生骨干設置過多,學生干部普遍缺乏存在感,導致各類組織的吸引力大幅下降,學生對班委會、團支部、社委會的工作缺乏集體榮譽感,各類組織的凝聚力與號召力不強。在推行“黨班團社一體化”的前期,出現各組織工作步調不一致,工作內容趨于單一化。特別是團支部在班級核心地位無法凸顯,影響整體學生工作進程推進的效率,工作成果難以達到預期理想效果[6]。
2.組織協調聯動不夠,工作合力有待進一步加強
“黨班團社一體化”實施過程的前期,學生干部仍然存在“班是班、團是團”的思維定勢[7],在思想觀念上將班委會與團支部割裂討論,班團職責定位不清,整體意識淡薄。此外,黨支部觸角延伸至班級機制不完善,黨、班、團協作機制不健全。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下,學生社區的日常事務管理壓力與日俱增,這些都需要發揮學生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把黨的領導貫穿到學生工作的各方面各環節。高校學生黨員的培養流程和發展程序有嚴格標準,囿于低年級班級中黨員人數偏少,黨支部不能完全覆蓋到低年級班級,按照專業縱向設置黨支部成為許多高校的優先選擇[8]。黨支部與班委會、團支部、社委會的聯系不經常不緊密,也缺少對它們的引導。因此,黨、團、班、社難以形成有效聯動,無法實現“1+1+1+1>4”的工作合力。
3.黨建帶團建效果不明顯,引領作用需要持續增強
在日常學習、生活及工作中,學生黨支部與團支部的溝通和交流較少,一般僅局限于發展黨員的部分環節。有時,黨支部活動會邀請部分的青年團員參與,如發展對象、積極分子等。較少擴展延伸到其他非黨員的學生群體。團日活動一般由學院團委確定主題,黨支部成員參與度不高。班級團支部與學生黨支部的溝通機制不夠順暢,部分團員并不了解學生黨支部的主要職責,認為學生黨支部的主要任務是教育黨員、管理黨員,和自己關系不大。此外,班委會、團支部、社委會聯系不夠緊密,基層黨組織在團支部、班級和社區組織建設中的領導核心作用發揮得不夠充分,影響黨建帶團建工作的質量和效果。
著力構建“黨班團社一體化”的運行機制是“班團一體化”機制的延伸,也是建構新時代高校“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體系的改革創新的重要舉措之一。
一是加強內涵建設,提升學生骨干執行力。“黨班團社一體化”是以學生黨支部的組織引領為基礎,構建學生黨支部、班級、團支部社委會建設,有機統一的機制管理體系。加強其內涵建設有利于科學高效地發揮學生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學生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激勵學生黨員成為班委會、團支部、社委會的核心力量。學生基層黨組織領導學生帶領團委定期組織開展團支部工作匯報會、交流會,及時了解和掌握基層團組織工作狀態,并對團支部工作給予指導[9],有利于積極探索班團骨干隊伍創新培訓模式。針對組織認同感較低、崗位職責不明確、責任意識淡薄等問題,學院對學生骨干進行專題培訓,讓班團骨干形成分工合作的意識,提升學生骨干的執行力。此外,通過舉辦“123666”工程、“112”工程等學院系列品牌活動為學生骨干成長成才提供更多的發展平臺,持續提高他們的工作能力與專業素養。
二是厘清工作職責,形成服務育人新合力。學生黨支部是學院黨委開展服務育人工作的基本單元,擔負著教育、管理、監督黨員和組織、宣傳、凝聚、服務學生的職責。班級委員會的服務對象為班級學生,團支部的服務對象是團員,社委會的服務對象是社區學生。雖然四者的職責各有差異,但服務和管理對象重合度高。在厘清工作職責的基礎上,構建“黨班團社一體化”的常態化運行機制,學生黨員和學生骨干的身份重合可有效發揮其在工作中的凝聚力、號召力,在工作過程中形成育人合力,助力實現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也為年級輔導員和班主任了解學生實時動態提供便利,為針對性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提供有力的抓手。
三是發揮扁平化管理優勢,增強黨組織引領力。推進“黨班團社一體化”前,每個班級的班委、團支部委員人數最多時達到14 人,占班級成員總數的40%~50%。通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機結合,對學生骨干職務范圍與細則內容進行科學化的詳細規劃,初步研判各學生干部的工作難度和強度,把工作難度和工作強度較低的學生干部進行整合,大幅度壓縮班團社學生骨干數量,確保各學生骨干工作量相對平衡穩定,避免因分工不合理產生其消極情緒,由此班級、團支部和社委會的工作效率得到顯著提高。此外,學院積極探索學生黨建與團建工作向最活躍、最具創新能力的組織拓展,以高質量黨建帶團建引領班級、學生社區實現更高水平的治理效能,擴大了黨團工作的覆蓋面。如,高效推進“一(院)苑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學生黨員先鋒工程”系列活動,切實增強學生黨支部的組織引領力。
一是學院學風建設水平有明顯進步。通過“黨班團社一體化”建設,學院把學生社區打造成思政教育與學風建設的重要場所。通過開展學習型宿舍、文明宿舍、學習標兵評比等校園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充分發揮榜樣的帶動作用,營造刻苦學習、團結互助、爭先創優的良好氛圍。近年來,學院獲得“優秀班集體標兵”“優秀班集體”榮譽稱號的班級數以及學生榮獲一、二等獎學金人數占比保持全校第一位,見表1。

表1 文學與傳媒學院班級、學生獲獎情況

續表1
二是學院人才培養質量有顯著提升。高質量就業是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科學研判的基礎上提出的今后就業領域的重點工作,是解決民生問題、破解社會經濟轉型發展難題的重要對策[10]。學院將“黨班團社一體化”管理模式融入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把學生的就業率與就業質量作為推進“黨班團社一體化”工作成效的重要參考標準。通過發揮黨員“先就業帶后就業”的“一對多”幫扶工作機制,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職業觀,推動畢業生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首次被推行“黨班團社一體化”的2022 屆學生畢業去向落實率達到96.23%,高于廣東省平均水平,就業對口率、就業滿意度也均保持較高水平。
三是學院“三全育人”水平有明顯提升。“立德樹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戰略目標是對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1]。通過“黨班團社一體化”的實施,持續完善“三全育人”的工作鏈條,進一步強化新時代學生黨支部的組織力,推進黨支部、團支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機融合,將黨的領導延伸到班級和學生社區。通過多年的探索,學院黨建進社區品牌“123666”工程榮獲了學校2022年度“一院一品牌”培育創建重點項目“優秀成果獎”。2023 年,學院成為全校首批“學生黨員先鋒工程”、學生社區黨建示范、黨員志愿服務品牌創建立項單位。
學院學生工作團隊深入學生社區,以黨建為引領加強班團社建設,結合苑區網格化管理工作實際,強化黨團政治功能,真正發揮“黨—班—團-社”有機統一的聯動優勢,逐步深入推進黨支部、班委會、團支部與社區網格化管理模式的高度融合,形成比較成熟的“黨班團社一體化”運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