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容,邢春鳳,李樹英,熊繼平
(中國科學院大學深圳醫院,廣東 深圳 518107)
近年來,隨著護理學科建設的加強、護士隊伍學歷及素質的提高,護理學科研究者隊伍逐步形成,護理科研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1]。臨床護理人員是護理新技術的執行者,也是新護理措施制定的參與者,其科研能力是指在臨床護理實踐過程中獲得可研究的資料,通過發現和分析問題,運用合適的科研工具進行科研的能力[2]。目前國內關于科研能力的相關研究逐步增加,但大多數文獻側重于碩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與發展[3-4],缺乏臨床護理人員科研能力的針對性、全維度調查。本課題組采用護理人員科研能力自評量表[5],結合臨床護理人員對科研知識及培訓需求、自我效能感測量等方面,調查深圳市2 所三級醫院護士科研能力現狀并分析其影響因素,為今后提升護士的科研能力提供理論依據。
采用方便抽樣法,選取中國科學院大學深圳醫院和石巖人民醫院2 所三級醫院2021 年9-11 月期間的803 名臨床護理人員進行橫斷面調查,該研究經中國科學院大學深圳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編號:LL-KT-2021082)。納入標準:(1)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本研究;(2)注冊護士并在崗;(3)入職后從事護理工作滿1 年。排除標準:(1)在校護生;(2)進修人員、規培護士;(3)外出進修、休病產假護士。
1.2.1 一般資料問卷 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包括性別、年齡、工作年限、科室、層級、學歷、職稱、職務、編制情況、是否帶教、閱讀護理期刊頻率、是否發表過論文、所在醫院性質等,其中閱讀護理期刊頻率每周大于3 次為經常看,每周1~3 次為有時看,每周0 次為不看。科研知識的需求以及護理科研培訓形式采用多選題調查,并對護理人員參加科研能力培訓的態度和自我效能感進行調查。
1.2.2 護理人員科研能力自評量表 本次調查征得山西醫科大學潘銀河[5]同意,引用其設計的護理人員科研能力自評量表。量表共有30 個條目,根據條目內容分成6 個維度。用Likert 5 級評分法將每個條目從“無法做到”到“完全能做到”計0~4 分,總分為0~120 分,護理人員科研能力越強的條目總分越高。該量表Cronbach's α 系數是0.861,重測信度系數為0.902。本次調查中該量表Cronbach's α 系數為0.982。
1.2.3 臨床護士對參加科研能力培訓的態度量表 本研究引用河南大學孫瑞敏[6]設計的臨床護士對參加科研能力培訓態度量表,包含7 個條目,分別為對勝任科研工作的自信度、開展科研能力培訓工作的必要性、參加科研能力培訓的動機、科研能力培訓的方式、科研能力培訓的教學方式、科研能力培訓的時間、影響參加培訓的最主要因素。該量表Cronbach's α 系數是0.856,重測信度系數是0.896。本次調查中該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15。
1.2.4 高校科研人員自我效能感測量量表 本研究引用浙江工業大學馬丹丹[7]設計的高校科研人員自我效能感測量量表,并征得其同意。量表共有8 個條目,從“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依次計1~5 分,量表的條目總分為8~40 分,科研自我效能感越高的條目總分越高。該量表Cronbach's α 系數是0.910,本次調查中該量表Cronbach's α 系數為0.926。
本研究在征得醫院護理部同意后,采用問卷星發放電子問卷,按護理片區培訓調查人員,通過微信群發送問卷鏈接。由符合納入標準的調查對象匿名、自愿作答,為保證問卷質量,設置最短答題時間為3 分鐘,為防止重復填寫,同一IP 地址、電腦或手機限填1 次,所有選項填寫完整才能提交問卷。按照樣本量估計法,至少取變量數的10 倍[8],考慮20%的無效問卷,本研究共14 個變量,計算的樣本量最少為168 份。
使用EpiData 3.1 雙人錄入數據,確保數據準確無誤。采用SPSS 26.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對一般資料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采用頻數和構成比表示計數資料,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s)表示,不符合正態分布的用中位數和四分位數間距表示;不同特征的護理人員科研能力得分使用獨立樣本t 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和非參數Mann-Whitney U 檢驗;采用Pearson 相關分析比較護理人員培訓態度、自我效能感與科研能力的關系;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了解科研能力的影響因素。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共調查了803 名臨床護理人員,經過雙人核查和篩選獲得有效問卷794 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8.88%。臨床護理人員的一般資料情況見表1。
單因素分析顯示,最高學歷、技術職稱、行政職務、編制情況、閱讀護理期刊頻率和是否發表過論文影響護理人員科研能力得分(P<0.05)。對影響護理人員科研能力的多分類因素進行兩兩比較,方差齊,采用LSD 檢驗。研究結果顯示,對不同最高學歷護理人員的科研能力進行兩兩比較,大專及以下與碩士及以上、本科與碩士及以上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不同技術職稱護理人員的科研能力進行兩兩比較,初級與高級、中級與高級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不同閱讀護理期刊頻率護理人員的科研能力進行兩兩比較,任意兩組之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護理人員科研能力總分為(46.07±12.87)分,條目均分最低的維度是論文寫作能力,條目均分最高的維度是問題發現能力。6 個維度包括問題發現能力(3 個條目)、文獻查閱能力(5 個條目)、科研設計能力(5 個條目)、科研實踐能力(6 個條目)、資料處理能力(5 個條目)、論文寫作能力(6 個條目),各維度得分見表2。(2)護理人員科研能力得分最低的3 個條目所屬維度為論文寫作能力、科研設計能力,見表3。(3)護理人員科研知識需求從低到高為:選題、申報課題、科研設計、檢索文獻、撰寫論文、分析資料、收集資料;希望采取的科研培訓形式從高到低依次是參與他人科研活動、專題講座、繼續深造,見表4。
表2 護理人員科研能力總分及各維度得分(±s,分)Table 2 Total score and scores of nursing staff'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in various dimensions(±s,score)
維度 得分范圍0~12 分0~20 分0~20 分0~24 分0~20 分0~24 分0~120 分維度得分條目均分問題發現能力文獻查閱能力科研設計能力科研實踐能力資料處理能力論文寫作能力科研能力總分5.77±2.20 9.23±3.79 6.95±2.34 8.69±3.32 9.31±4.45 8.12±3.35 46.07±12.87 1.92±0.73 1.85±0.76 1.39±0.67 1.45±0.59 1.86±0.48 1.35±0.39 1.54±0.69
表3 護理人員科研能力得分最低的3 個條目(±s,分)Table 3 The 3 items with the lowest scores for nursing staff'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s,score)
條目所屬維度條目得分規范書寫論文的討論根據研究目的,選擇定性、定量或二者結合的研究方法規范書寫論文的研究結果論文寫作能力科研設計能力論文寫作能力1.29±0.53 1.30±0.55 1.31±0.52

表4 護理人員科研知識需求及希望采用的科研培訓形式[n(%)]Table 4 Nursing staff's scientific research knowledge needs and expected form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n(%)]
結果顯示,科研能力及各維度與培訓態度呈顯著負相關(P<0.01),與自我效能感呈顯著正相關(P<0.01),見表5。

表5 護理人員培訓態度、自我效能感與科研能力的相關性(r)Table 5 Correlation between nursing staff's training attitude,self-efficacy,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r)
為進一步探索,自變量為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因變量為護理人員科研能力得分,多元線性回歸分析自變量賦值情況見表6。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最高學歷、技術職稱、閱讀護理期刊頻率和是否發表過論文影響護理人員科研能力(P<0.05),見表7。

表6 自變量賦值Table 6 Assignment of self-variables

表7 護理人員科研能力影響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n=794)Table 7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nursing staff'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n=794)
3.1.1 護理人員科研能力處于較低水平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人員科研能力總均分為(1.54±0.69)分,與國內研究[9-10]對護理人員科研能力現狀調查的結果一致,提示護理人員科研能力仍處于較低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目前,我國護理科研環境正逐步改善,但仍存在培訓欠規范等問題[11]。醫院管理人員應重視護理人員科研能力的培養,關注護士科研現狀,多渠道開展科研能力培訓,加強科研成果獎勵,加大對護理人員科研投入的力度。
3.1.2 護理人員論文寫作能力和科研設計能力不足 本次調查中護理人員科研能力6 個維度得分從低到高依次為論文寫作能力、科研設計能力、科研實踐能力、文獻查閱能力、資料處理能力、問題發現能力。調查顯示,得分最低的3 個條目屬于論文寫作能力和科研設計能力維度,提示護理人員在此方面相對薄弱,這與既往的研究[12]結論相符。這可能與護理院校科研課程設置不合理、護理人員進入臨床后應用較少、醫院未組織系統化的專題培訓有關。因此,應強化護理人員對科研設計和論文寫作的學習,完善和加強護理科研專題講座和系統化科研能力培訓,為護理人員科研能力的提升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管理人員應加強對不同層級護士[13]科研能力的培訓,如參考基于GROW(Goal、Reality、Options、Wrap-up) 教練模型構建護理人員分層培訓體系[14]、根據不同學歷背景構建新入職護士科研能力的培訓方案[15-16],采取合理的方法應用于臨床工作中。
3.2.1 護理人員最高學歷和技術職稱影響科研能力水平 本次調查顯示,最高學歷為碩士及以上和技術職稱為高級的護理人員,其科研能力得分高于最高學歷為大專及以下和本科、技術職稱為初級和中級的護理人員(P<0.05)。既往研究表明[12],不同學歷之間護理人員的科研能力存在差異,本調查中碩士及以上學歷的護理人員科研能力較強。由于碩士研究生在學校經過系統化的學習,并將科研思維與方法應用于臨床,能較好地轉化科研能力,因此,護理管理者應先讓一部分護士開展科研活動,以團隊合作的方式解決臨床中的科研問題,從而進一步提升護理人員科研能力總體水平[17]。此外,技術職稱也是科研能力的影響因素,這與護士科研壓力源[18]的調查研究一致,在職稱晉升過程中需要有一定的科研經歷,而低技術職稱護理人員多為年輕護士,學習積極性雖高但臨床經驗不足,隨著工作時間的延長,參與科研活動的經歷豐富了,科研能力也隨之提高。因此,建議對不同最高學歷和不同技術職稱的護理人員開展不同的培訓,制定個性化的培訓內容,并將護理科研能力納入護士培訓內容,積極發揮高學歷、高技術職稱護理人員的幫扶帶動作用。
3.2.2 規范護理人員科研能力培訓,增加閱讀護理期刊頻率,提高論文寫作水平有利于提升其科研能力 本研究中,定期閱讀護理期刊,有論文寫作經歷的護理人員,其護理科研能力相對較高(P<0.05)。基于行動研究法進行科研能力培訓[19],組織護理科研能力工作坊[20],不僅能有效提高護理人員科研思維能力,也能促使護士掌握前沿的護理技術和先進的護理理念。因此,醫院應提高對護士科研培訓的重視程度,緊密結合醫院優勢,鼓勵其積極參與護理科研實踐,對其護理科研成果予以獎勵。此外,本次調查發現,能定期閱讀護理期刊的護理人員科研能力相對更高。從基金論文引文量來看,論文數量與質量有一定的相關性,增大閱讀護理期刊的頻率是護士充分吸納文獻信息、提高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21]。因此,護理管理人員應創造良好的科研環境,提供閱讀護理期刊的渠道,組織文獻沙龍、論文寫作培訓班等,幫助護理人員養成科研的習慣,從而提升科研能力水平。
3.2.3 科研能力與自我效能感呈正相關 本研究中,護理人員自我效能感越強,科研能力越高(P<0.01),這與相關研究結果[22]類似。自我效能感是對自我能力的認同,自我效能感強的護理人員往往有較高的信念感,更愿意花時間和精力去解決臨床工作中遇到的科研問題,科研能力也會獲得相應的提高。在科研工作的初始階段,科研任務相對簡單,容易完成,自信心較高,但隨著科研任務的深入,當復雜且難度更大時比較容易出現畏難情緒,導致信心不足,自我效能感降低。因此,護理管理者有必要提供專業的指導和心理調適幫助,促進護理人員積極攻克難關,提升科研興趣,增強自我效能感,從而提高科研能力。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護理人員科研能力還需進一步提高,尤其是在論文寫作能力和科研設計能力方面。然而,最高學歷、技術職稱、閱讀護理期刊頻率和是否發表過論文是影響護理人員科研能力的主要因素。醫院管理人員應組織相應的培訓,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濃厚的護理學術氛圍,從而有效提高護理人員的科研能力。同時,由于本研究樣本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或局限性,在以后的研究中應擴大范圍,在不同地區擴大樣本量進行調查,進一步驗證本研究的結論,為制定合理的培訓方案、提高護理人員的科研能力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