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祖萍,華 飛
(蘇州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江蘇 常州 213003)
模擬醫學教育(Simulation-Based Medical Education,SBME)是指利用醫學模擬技術創設出模擬病人和臨床場景,代替真實病人進行臨床教學和實踐的教育方法。目前,發達國家如美國和加拿大已有超過70%的醫學院使用高仿真生理驅動模擬系統(Human patient simulator)進行教學實踐,同時以模擬為基礎的臨床測試是醫師執業資格考試的重要內容[1],在我國由于醫療環境的變化、社會對醫療過失的愈加重視、患者對診療質量要求的提高,模擬醫學教育得到了廣泛的重視和研究[2]。但相對于國外發達國家的成熟學科體系,我國模擬醫學學科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近年來,模擬醫學教學研究領域涌現出大量有價值的研究,已有學者對相關成果進行了梳理分析,張娜[3]介紹了國內外臨床醫學模擬教學的發展歷程,并分析模擬教學方法的優點及不足;姜冠潮[4]對我國的醫學模擬教學現狀進行了分析總結,并指出模擬中心運行管理、教學課程內容建設、師資隊伍培養、教學質量評價上有待進一步提高。本研究將運用CiteSpace 軟件進行文獻計量和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對研究文獻進行系統的梳理和挖掘,對情景模擬教學在國內醫學教育中的研究力量、熱點及趨勢進行分析,為我國模擬醫學教育研究領域提供量化參考。
在CNKI 中構建檢索主題=(“情景模擬” OR “情境模擬” OR “醫學”),文獻類型選擇“期刊”,發文年代設為“不限”,檢索及下載時間截至2022 年6 月15 日,剔除重復及不相關文獻,獲得有效文獻1 653 篇。
本文借助CiteSpace(6.1.R2)軟件,對1 653 篇國內情景模擬教育研究的有效文獻進行分析,并探索研究熱點及前沿趨勢。
2014 年《中國模擬醫學教學》[2]出版,相關文獻數量呈明顯上升趨勢,見圖1。從2004 年開始,可檢索到模擬醫學教育研究的相關文獻,對醫學模擬教學年度發文量進行指數擬合,R=0.934(>0.9),提示2022 年發文量將持續上升,見圖2 。可見醫學模擬教育作為新型的教學模式,得到了越來越多研究機構和學者的重視。
圖1 2004-2022 年模擬醫學教學研究年度發文量統計Figure 1 Annual publication statistics of simulation-based medical education research from 2004 to 2022
圖2 2004-2022 年模擬醫學教學研究年度發文量擬合圖Figure 2 Fitting chart of annual publication of simulation-based medical education research from 2004 to 2022
根據普賴斯定律的計算公式:M=0.749×(Nmax)1/2(Nmax 指最高產機構的發文數量),發文量3 篇及以上的機構為核心機構。經CiteSpace 軟件合并發文機構節點,發文量3 篇及以上的機構有16 家,發文前3 位的為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15篇),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8 篇),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8 篇),見表1。
表1 不同機構模擬醫學教育領域發文量Table 1 Number of papers published in the field of simulation-based medical education in different institutions
CiteSpace 軟件統計文獻中的共現關鍵詞,將頻次前15 位的關鍵詞進行列舉排名,第一位是情景模擬(422 次),第二位是教育(75 次),第三位是教學(73 次),其中“情景模擬”“教育”的中心性>0.1,提示其為重要節點,見表2。
表2 2004-2022 年模擬醫學教學研究高頻關鍵詞Table 2 High frequency keywords of simulation-based medical education research from 2004 to 2022
運用LLR(對數似然率算法)對關鍵詞進行標簽聚類,聚類模塊值(Modularity)Q 為0.380 2(>0.3),平均輪廓值(Mean Silhouette)S 為0.724(>0.7),說明聚類結構顯著,結果令人信服。聚類的內容包括:教學方法(#0 情景模擬、#1 模擬教學、#2 教學、#7 實踐教學);教學對象(#3 護理、#4 醫學生、#5 住院醫師);教學內容(#8 急救能力、#9 初產婦);教學的效果(#6 滿意度),見圖3。
圖3 關鍵詞聚類Figure 3 Keyword clustering
關鍵詞突現體現研究熱點的變化,代表該研究領域內容引起了學者的密切關注,突現詞強度前5 位分別為滿意度(5.26)、臨床實習(4.25)、實訓教學(3.58)、教學改革(3.54)、角色扮演(3.38),見圖4。
圖4 關鍵詞突現Figure 4 Keyword highlighting
高被引文獻體現了研究熱點和研究方向,見表3。
表3 2004-2022 年模擬醫學教育研究高被引文獻Table 3 Highly cited literature on simulation-based medical education research from 2004 to 2022
醫學模擬教育可以促進醫學生在安全、可重復、穩定的環境中,用有限的時間快速掌握、鞏固醫學知識和相應的臨床技能,相對于其他教育模式,醫學模擬教學在改變臨床結果上的優越性不斷顯現[5],自然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核心研究機構研究成果引領著該領域的發展方向。根據普賴斯定律的計算公式,發文量3 篇及以上的機構為核心機構,由表1 可知,發文前3 位的機構是: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均為醫學領域的重點醫學院所,領先開展了醫學模擬相關研究。近些年來,國內在模擬教學方面有了長足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模擬課程被開發應用,但多數教學集中在技能模擬,對于情景模擬教學的開展還比較有限,相關的研究也有待深入[6]。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探索智能醫學教育新形態,建設400 門左右國家級醫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7],這也進一步指明了醫學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經統計分析發現,我國醫學模擬研究領域發文≥3 篇的機構發文量共217 篇,占總發文量的13.13%(<50%)。說明在我國醫學模擬教育研究領域雖然已形成一些研究團隊,但呈現出大分散少合作的特點,尚未形成有影響力的核心研究機構,模擬醫學教學發展的影響力較為欠缺。因此,為了促進國內模擬醫學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國家可考慮設立國家模擬醫學中心和區域醫學模擬中心,可實施鼓勵模擬醫學研究中心申報、配套資金和政策支持、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引入國外先進的教學方法等具體措施,形成有影響力的模擬醫學教育研究領域的核心機構,發揮引領我國模擬醫學教學的作用。同時,建設國家模擬醫學中心和區域醫學模擬中心為我國模擬醫學師資培訓中心,加快我國合格的醫學模擬師資培養,加強合作和模擬教育課程開發并進行深層次研究,促進多中心的合作交流。目前我國醫學模擬研究領域多集中在醫學院校和醫院臨床技能培訓中心,隨著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為醫學模擬教學帶來了機遇。模擬醫學中心可以加強與人工智能研究開展較好的高校和研究所的合作,拓展醫學模擬教育研究領域,如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可以讓學員在虛擬患者身上進行各項技術操作,這樣能更好地體現醫學模擬教育安全、仿真的優勢,提高實踐能力。
我國醫學模擬教育研究起步較晚,2014 年出版的專著《中國模擬醫學教學》[2]為研究者提供了專業的學習工具。在本研究中發現2004 至2014 年10 年內,醫學模擬教育研究發展緩慢,發表的文獻極少。而從2015 年開始至2020 年,隨著模擬教學專業書籍的出版、規范化培訓中模擬教學的應用、不斷增加的國內外交流中對模擬教學的認識,國內模擬教育研究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核心文獻數量不斷上升。2020 年以來因新冠疫情的影響和文獻寫作、發表需要一定的周期,相關研究發文量下降,但經指數擬合圖2 顯示,R=0.934(>0.9),提示醫學模擬教育依然是醫學教學研究的重要關注點。
結合圖3 聚類中所包含的關鍵詞,并進一步追溯其相關文獻,得出模擬教學的研究關注熱點為:(1)醫學模擬教育方式變量:“情境模擬”“模擬教學”“教學”“實踐教學”,說明模擬教育開始作為一種新的能讓學員熟悉流程、規范操作、提高醫療安全性的教學方法,在我國醫學教學中成為實踐研究熱點。(2)醫學模擬教育的研究對象變量:“護理”“住院醫師”“醫學生”都是代表性高頻關鍵詞,為研究熱點。繁忙的工作、醫療環境的多變和操作復雜性的增加等多種因素,使剛進入臨床的住院醫師和醫學生難以在有限時間內掌握多重臨床技能。而模擬教學以環境友好、可以重復和專項培訓等優勢符合他們的特點和需求。表3 中高頻引文體現了模擬教育在護理專業和住院醫師的教學中應用較多,與醫學模擬教育的研究對象變量熱點相一致。護理學開展模擬教育研究文獻較多,因為護理在臨床上需掌握多種技能,易設置各類場景,所以護理專業較易開展模擬教學。住院醫師是醫院的基礎力量,作為新生力量進入臨床工作,需進行基礎專業知識和技能、溝通協作能力等多維度培訓,對住院醫師進行模擬醫學教育可有效提升其臨床綜合能力。目前,我國住院醫師和醫學生基本上都是“95 后”,又稱網絡世代,指受到互聯網、即時通信、短訊、MP3、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科技產物影響很大的一代人。每一代學習者都有獨有的特征,使他們有別于以前的群體,理解代際差異對醫學教育工作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他們更能適應運用各類智能設施開展醫學模擬培訓。《醫學模擬中心建設標準專家共識2017 年》[8]指出:醫學模擬中心服務對象包括但不限于醫學生、住院醫師、專科醫師、護士等。表3 中高頻引文也表明國內模擬教育對專科醫師模擬教學研究較為缺乏。醫學教育包括院校教育和畢業后教育,畢業后教育包括了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和專科教育。模擬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操作難度較高、專科性較強的專科技能培訓課程,就是為專科醫師設置的培訓內容[9]。專科醫師是醫院的重要力量,需要掌握一系列專科技能。這些技能因為平時使用機會較少,隨著時間推移可能不太熟練,因此有必要對專科醫師定期進行模擬專項技能培訓。同時,專科醫師因為工作忙碌及考核機制等多方面原因,將更多精力投入在臨床工作和科研方面,對醫學模擬教學的參與度不高。因此,有必要對專科醫師開展這方面的研究,為制定相應的政策提供依據。(3)醫學模擬教育的教學內容變量:“急救能力”“初產婦”,初產婦和急重癥患者均為特殊人群,新進入臨床的工作人員很少有機會參與此類患者的診療救治,但可以通過模擬教學獲得相關臨床處置經驗,是這兩類特殊人群成為模擬教育研究熱點的重要原因。對于急重癥患者的急救常需要多學科通力合作聯合搶救,但目前多學科聯合模擬培訓的研究較少,有必要增加這方面的研究。(4)醫學模擬教育的研究效果變量:“滿意度”,目前評價醫學模擬教育的效果更多關注被教育者的滿意度,對于模擬教育是否提升了參與培訓者的實際工作能力缺乏相關研究。而醫學教育最終是培養具備崗位勝任力的醫務工作者,因此在今后相關研究中,有必要評價和研究接受了模擬培訓者在臨床工作中對于患者的照護實踐、患者轉歸產生的具體影響[10],從而進一步增加模擬醫學教育的培訓對象,提升培訓成效。
關鍵詞匯的突發性即突變詞檢測(Burst Term),可以了解當前領域研究的前沿趨勢。圖4 顯示,突現詞強度前5 位分別為滿意度(5.26)、臨床實習(4.25)、實訓教學(3.58)、教學改革(3.54)、角色扮演(3.38)。根據突現詞強度并綜合分析相關的文獻,確定模擬醫學教育研究領域的發展趨勢分為3 個階段:2004-2015 年為對醫學生進行一系列基礎知識和技能模擬教學研究;2016-2020 年模擬教育研究主要體現在急救技能和模擬角色的設置;2021-2022 年醫學模擬教育研究逐漸發展為培養臨床醫務人員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及實際臨床操作能力。這3 個階段的發展體現了我國醫學模擬教育正從單一基礎教學研究發展到進一步提升醫務人員的綜合實踐能力研究。在研究中發現,模擬教學研究在婦產科及危重癥臨床救治能力的教學中開展較多,但研究內容相對于臨床醫務人員需掌握的廣博醫學知識和技能較為局限,多學科診療(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模式作為目前國際醫療領域廣為推崇的診療模式,其核心理念是以患者為中心,以人為本,針對某個疾病,多個學科團隊共同討論,制定個體化、規范化的綜合治療方案。因此有必要對這一新型診療模式開展模擬教學,有助于調動醫學生的積極性,構建縝密的臨床思維,樹立規范化、精準化和個體化的診療理念,為以后開展多學科診療奠定基礎。另外,除針對臨床專業能力模擬教學外,有必要針對臨床醫務人員的非技術技能如溝通交流、團隊合作、情景意識等多種能力進行培訓[11],通過國家政策導向推動模擬醫學教育內涵建設,進行多學科交叉培訓教育,進一步推動醫學模擬教學的創新發展。
通過CiteSpace(6.1.R2)軟件對CNKI 數據庫2004-2022年國內情景模擬教育研究文獻進行研究機構、高頻關鍵詞及聚類、關鍵詞突現和高被引文獻分析,總結我國開展情景模擬教學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及前沿趨勢,為相關研究機構和學者推動我國醫學模擬教學的創新發展和深入研究提供參考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