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意義無須多言。北京大學陳平原教授在《讀書的風景》中說:“讀書的意義是保持一種思考、反省、批判、上下求索的姿態和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閱讀呢?除了歐陽修的“馬上、枕上、廁上”之“三上”讀書法,朱熹的“循序漸進、熟讀靜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之“朱子讀書法”,我們也可以跟著散文家、思想家、詩人愛默生,到他的《正確的讀書方法》中尋找答案。
第一,要選擇能夠啟迪智慧的書籍。“書籍運用得當,是極好的東西;濫用一氣,則是最壞的東西。”在愛默生看來,閱讀首先要學會選擇富有啟迪的書籍。真正的善讀者,應該首選人類文明史上那些傳世杰作,如《論語》《道德經》《史記》《紅樓夢》,要讀蘇格拉底、柏拉圖、黑格爾、康德、叔本華、維特根斯坦,讀莎士比亞、托爾斯泰、歌德、巴爾扎克,讀朱光潛、宗白華、
李澤厚。讓古往今來的大家的經典之作激活我們的心靈,這是學會閱讀的第一步。
第二,要保有敏銳的洞察力。“心靈如果沒有自己的洞察力,而只是接收他人大腦中的真理,哪怕是見解迭出,如果沒有定期的獨立思考、反詰與自我回歸,仍然會鑄成大錯。”這正是愛默生在真誠地提醒讀者——要在閱讀中保持敏銳的洞察能力,進而借助所讀之書促發自己去思考。真正的善讀者,無疑應該是帶有敏銳洞察力的有心人,他們會細心品悟書中的人物、情節、環境、內涵意蘊和思想觀點,著力審視辨析,進而催生出自己獨到的思想。如此閱讀,才能既有直接“摘錄”來的收獲,更有催生出的新的收獲。
第三,要勇于質疑與追問。“‘思想的人,不能受制于工具。”孟子也有云:“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哪怕是對待經典杰作,讀者也要堅持應有的質疑與追問。就如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所堅持的那樣“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就如魯迅先生那樣,追問“從來如此,就對么”。在追問中將閱讀引向深處,在追問中與作者真正對話,在追問中建構自己的語言和思想……
第四,要追求具身閱讀。閱讀,不僅僅是為了領略先賢和時賢的思想與風采,也是為了充實讀者的心靈,豐富讀者
的世界。追求具身閱讀,就是要從創作經典的大師和書內的世界回到自我,切己體察,把經典杰作視為生命之鏡、思想之鏡、靈魂之鏡,燭照自我,進而完善自我,實現見賢思齊,擇善而從。
第五,要堅持創造性閱讀和持續性閱讀。“當心靈被勞動與創作所充實時,我們所讀的任何一頁書都會明晰易懂,每個句子都意義倍增,作者的理念念也天高地闊起來。”真正的閱讀不是走馬觀花式地瀏覽,不是淺嘗輒止地淺層理解;而應該是專注、深入地領會,是思想的碰撞與激發,是發現新意的創造,是對經典之思想的延展與內涵的拓深,是讀者對自我精神家園的豐富與自我靈魂的升格。此之謂創造性閱讀。同時,閱讀不能指望高效速成,不能幻想“大干快上”,亦不能指望“躍進”,更不能奢望找到一條“終南捷徑”。真正的閱讀積累需要持續性閱讀來夯實,真正的閱讀靈感需要長期堅持不懈的閱讀領悟來催生,真正的精彩共鳴需要持續性的閱讀體驗來激發……持續閱讀的人,終將收獲生命的精彩,獲得靈魂的喜悅。
(曹加明,江蘇省灌南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