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踐活動中,學習小組在合作完成任務的時候,往往因為缺乏約束力,很難產生“1+1大于1”的效果。用學習契約撬動實踐活動,對于獨立意識和自主能力不足的小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約束作用。通過制定契約,明確活動目標;依托執行契約,保障活動推進;借助評價契約,檢驗活動效能,讓學習契約撬動實踐活動的開展。
關鍵詞:小學英語;實踐活動;學習契約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基于學習契約的小學生自我導向學習的研究”(編號:D/2020/02/25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一、尋求學習契約的支持:再上一次活動課
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5主題為Seasons,屬于“人與自然”的主題范疇,子主題內容是“季節的特征和變化,季節與生活”,內容圍繞季節展開,主要談論四季的名稱、氣候以及四季的活動。依據教材內容實施了各板塊的教學之后,我感覺意猶未盡。教材主體Story time板塊的內容,從體裁上來說是一首歌詠四季的詩歌,其中對于春天的描述寥寥數句,僅有氣候和活動的簡單描寫,雖然在后續的教學中略有補充,但僅靠課堂內碎片化的視頻和圖片展示,學生難以獲得深刻和愉悅的學習體驗。教師應該有課程開發意識,帶著學生去大自然中體驗和探索,感受春天,記錄春天,贊美春天,留住春天,在春天的大自然中展開豐富的、多維度的學習。由此,我生出再上一次活動課的想法——帶領學生開展一次“Have fun in spring(享受春天)”的實踐活動。
實踐活動課相對于傳統的課堂來說,有很大不同。首先是時間,不再局限于一節課40分鐘,而是需要一周或者兩周甚至更長的時間;其次是環境,不再是以“教室”為場域的狹窄的物理環境,而是通過戶外、網絡等比較開放的場所獲得學習體驗;最后,從學習的主體來說,也不是傳統的“我”的學習,而是“我們”的學習,也就是團隊合作的學習。“眾人拾柴火焰高”是我們對團隊合作學習的期待。不過,根據心理學的研究,由幾名兒童組成的學習小組在合作完成任務的時候,往往因為缺乏約束力,很難產生“1+1大于1”的效果。為了上好這次活動課,我想到尋求學習契約的支持。
學習契約是指兒童和指導教師共同協商設計的學習計劃,即師生圍繞一個商量得來的課題,協商制定明晰的學習目標(明確做什么),協作建構可行的學習路徑(知道怎么做),協同設計全面的評價證據(反思做得怎么樣),保障學習質量。用學習契約撬動實踐活動,一方面,對于獨立意識和自主能力不足的小學生來說,能起到一定的約束作用,也具有激勵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對教師主導的傳統課堂的變革,助推課堂從“教”轉向“學”。在學習契約支持下的實踐活動中,學生始終處于中心位置,教師退位“誘導”學生的好奇心,“讓導”學生主體參與,“疏導”學生思維歷練,“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引導”學生科學觀察生活,是可以解決“計劃匆匆走過場”“兒童失語教師幫”“評價單一淺收場”等實際問題的。
二、發揮學習契約的作用:我們一起過“春節”
(一)制定契約,明確活動目標
一份完整的學習契約,包括名稱、簽約雙方、約定的內容等。為了讓學習契約的約束力更明確,我先提出“What do you find in spring?”的驅動性問題,根據學生的交流探討,將學生分為“尋春色”“聽春音”“食春味”“種春苗”“贊春生”“踏春游”六個小組,與其分別簽訂契約。這樣做,一方面能進一步明確簽訂學習契約的主體和約定的內容,另一方面也為自主分組進行綜合實踐活動做好鋪墊。
以“尋春色”小組為例,師生簽訂的學習契約如圖1所示。
春天的約定
——我們一起來做大自然的體驗官!
甲方:尹老師
乙方:尋春色小組
甲方、乙方經過協商,共同約定:這一周,我們一起過“春節”。我們要團結合作尋春色,發現色彩、捕捉色彩,用色彩表達春天的美。我們會用記錄單、觀察表去記錄我們的觀察,用英語單詞、句型來描繪和表達,如I see..., I think spring is...最終在匯報展示中展示我們的成果。
為了讓契約更具效力,雙方需在契約上簽字。
其他小組也參照這一形式,制定適合自己小組活動目標的契約。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小組需要獲得的支持不同,教師應見機行事,因材施教,充分引導小組成員共同思考,借助集體思維,在契約制定過程中提升思考力、判斷力和表達力。
(二)執行契約,保障活動推進
活動的學習方式意味著多主體、多感官充分投入,外在表達、內在思維產生共振,以身體之,以心悟之,以行化之。活動推進過程中,如果沒有可行的活動計劃,往往容易半途而廢或者誤入歧途。此時,學習契約的約束力就可以充分發揮作用。
為了更好地履行學習契約,各小組進一步細化活動內容和分工,科學規劃學習進度。以“食春味”小組為例。他們首先明確自己的活動場域:“What vegetables and fruits can we eat in spring?春天來了,菜地里、果園里、菜場里……有哪些蔬菜和水果等著我們大快朵頤?我們一起去找一找吧!”之后,小組成員做了明確的分工:“1人前往菜地,找一找春天可食用的蔬菜,完成記錄單;1人前往水果店,找一找春天最應季的水果,完成記錄單;1人前往菜場,問一問春天人們最喜歡購買的蔬菜水果分別是什么,完成記錄單;1人匯總信息,根據結果制作PPT,隨后團隊共享。”在完成前期的調查和匯總之后,“食春味”小組成員再次商議“以什么樣的形式呈現學習成果”:“我們可以做一個微匯報,每個人介紹一種美食或者水果,可以是拍攝的圖片,也可以錄制做美食過程的視頻。”
在學習契約的幫助下,他們很快明確了小組成員各自承擔的學習任務,同時,這一份契約還規劃了學習的進度(如表1所示)。這樣,這份學習契約對每個成員都有了約束作用,促進了“契約精神”的生成和活動的達成。
學習契約支持的實踐活動,是與他者一起學習,實現自我建構并豐富他人世界的協同學習,它勾連了學生個體與個體,形成了學習共同體,使得學習過程不是“搭便車”,而是“共沉浮”。契約執行過程中,學生的自律性明顯增強,尊重他人的意識也得以提升。
(三)評價契約,檢驗活動效能
一份學習契約執行效果如何,最重要的是擺出證據,依靠可見的評價標準來檢驗契約的達成情況。由于評價要關注學生在契約執行過程中的表現,因此,必然指向對活動效能的檢驗。
本次活動中,我們基于學生執行學習契約需要的合作能力、思考能力、交際能力、學習能力、執行能力和語言能力等方面的表現設計評價標準(如下頁表2所示)。圍繞評價內容,由各小組自身、其他小組和教師三方對每個小組的契約達成情況作出自評、互評和師評。評價主體的選擇充分考慮評價的客觀性與有效性,如合作與思考能力需要學生自我反思,交際和執行能力采納其他小組的判斷,而學習和語言能力則需要教師進行綜合評定。最后匯總三方打分,作為每個小組學習契約達成度的評價,從客觀上檢驗學生的活動效能。
以“種春苗”小組為例。這是一個由4人組成的小團隊。在評價他們的契約達成情況時,組長首先代表小組自評:“我們小組分工明確,我作為組長也安排好了組員的任務,我尊重他們,小伙伴一起合作很愉快。我們給自己的合作能力打3分。”“我們小組一開始不知道能種什么,后來問了奶奶,她推薦種南瓜,我們在學校的菜地種了幾棵,又怕同學搗亂,于是在班級里種了幾棵盆栽,確保我們的南瓜能發芽,我們給自己的思考能力打3分。”其他小組成員是這樣評價的:“他們提醒同學愛護他們的南瓜苗時,說話很急,語氣不太好,給他們的交際能力打2分,希望他們更有禮貌。但是他們每天都認真負責地照顧自己的種植成果,給他們的執行能力打3分。”教師在評價這個小組的學習能力和語言能力時,則以“觀察”“支持”和“激勵”為主:“你們小組遇到問題能主動請教,考慮問題很全面,遇到不會的單詞和句子會上網搜索,相互分享,共同進步,我給你們打3分。”“再來看一看你們的匯報作品吧。你們一起作了一首美美的詩,還配了美美的圖,春天真好,你們真棒,希望秋天你們能收獲幾個大大的南瓜。給你們打3分。”“種春苗”小組最終獲得了17分的成績,在各個小組中遙遙領先。
這次活動中,我用“契約”撬動課堂,從“教師教”走向“學生學”,從“教室里”走向“大自然”,從“書本上”走向“生活里”,從“我”走向“我們”。學生用英語的方式體驗、表達春天,既是英語學科的知識學習,又是有意義的活動經歷,呈現了“知行合一”的英語學習樣態。
(尹菊芬,江蘇省無錫市隆亭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