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文字編輯常常面臨工作思維僵化、工作方法陳舊、工作氛圍沉悶的困境,這種困境不但阻礙了文字編輯個人的職業發展,也會對出版社總體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本文嘗試從“鯰魚效應”的視角入手,探討提升文字編輯工作效果的路徑,以期在完善出版社人才培養機制的同時,有效提升圖書的文字質量,助力出版社高質量發展。
研究背景
文字編輯是出版社人員構成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群體,他們負責對書稿進行編輯加工、整理,以使書稿內容更完善,體例更嚴謹,材料更準確,語言文字更流暢,邏輯更嚴密。在這一過程中,文字編輯需要消除一般技術性、常識性差錯,防止出現原則性錯誤??梢哉f,其工作效果直接決定了圖書最終的內容質量。
然而,一些文章編輯在提升工作效果方面存在困境,如對規范類文件的淺嘗輒止式理解和機械式套用使其工作因缺乏靈活性而陷入被動;安于穩定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模式,在工作中缺乏活力,創新性不足;迫于工作量壓力而終日埋頭于書稿,極少與人溝通,即使遇到了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也往往會選擇“硬處理”,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為此,本文引入“鯰魚效應”的概念,并嘗試從組織層面和個體層面來探究提升文字編輯工作效果的路徑,以期在完善出版社人才培養機制的同時有效提升圖書的文字質量,助力于出版社的高質量發展。
“鯰魚效應”的由來及其基本內涵
挪威人愛吃沙丁魚,尤其是鮮活的沙丁魚。但沙丁魚不適應離開大海后的環境,每次被捕撈后運抵漁港時,大多數都是死的。死了的沙丁魚口感差,價錢較低,這讓很多漁民極為頭疼。后來,有一個聰明的漁民想到了一個辦法:他在運輸沙丁魚的容器中放入了一條鯰魚,因鯰魚生性好動,擾得容器中的沙丁魚不得安寧,只能不斷游動。鯰魚的介入使得沙丁魚在整個運輸過程中一直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這就是所謂“鯰魚效應”。
在管理學中,“鯰魚效應”是一種激發員工活力、打破組織機構內部僵化局面的人力資源管理方法,其本質是在組織發展緩慢甚至是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時引入一種競爭機制,刺激其中的個體,最終喚醒組織的活力和創新性,使組織持續發展下去。將“鯰魚效應”應用于文字編輯工作效果的提升,一方面,出版社應著力營造良性競爭的環境,為文字編輯的發展制造必要的“外部刺激”;另一方面,出版社要構建“鯰魚型”文字編輯成長機制,為文字編輯自身能力提升提供相應的“內部驅動”。
“鯰魚效應”對提升文字編輯工作效果的重要作用
從“鯰魚效應”的視角來看,文字編輯大致可劃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素質高、能力強、有著較強的個人感召力,辦事果斷、雷厲風行的“鯰魚型”文字編輯。他們往往目光敏銳、倡導創新,不滿足于現狀,具有較高的成就需求,具有前瞻視野、敢于變革,其在文字編輯群體中占少數;另一種是缺乏積極性和上進心,競爭效率低下的“沙丁魚型”文字編輯。他們往往缺乏創新與活力,害怕變革,其在文字編輯群體中占大多數。前者所發揮的激勵和引領作用對改變后者偏安一隅的工作心態、走出工作“舒適圈”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激勵作用
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在研究人們的工作績效時發現,按時計酬的分配制度僅能讓人們發揮20%至30%的能力,而如果受到了合適的有效激勵,便可以讓人們的能力發揮到80%至90%,同一個人的工作績效相當于激勵前的3至4倍。由此可見,激勵可以使能力平平之人干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績。
在文字編輯群體中,“沙丁魚型”文字編輯往往過于注重以往的工作經驗,他們循規蹈矩,只求平穩。而“鯰魚型”文字編輯的表現卻與此相反。他們積極主動,在編輯加工過程中不斷從內容、體例、設計等方面對書稿提出優化建議;他們善于學習,既注意隨時隨地攝取不同的知識,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也不忘在遵守規范和標準的同時,思考如何靈活地運用這些知識;他們不墨守成規,總會以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為突破口,找到改進工作的方式,提升工作效果。這種積極向上的工作態度無疑會讓“鯰魚型”文字編輯在業務方面不斷精進,使其在工作領域獲取更大的話語權,進而贏得領導的關注和支持、同事的尊重和信任。這會在不知不覺中刺激前者反思自己,端正工作心態,改進工作方式,逐漸建立競爭意識,進而明確自身的職業發展方向。
引領作用
作為文字編輯群體中的活躍者,“鯰魚型”文字編輯憑借較高的業務素質、過硬的業務能力和獨特的編輯視角,精益求精,推陳出新,成為文字編輯隊伍中有影響力的、可信賴的榜樣。在個人工作中,他們既能妥善處理好自己所負責的書稿,也能在他人遇到編校難題時為其提供合理化建議,并引導其獲取解決同類問題的辦法,無形中將自己寶貴的經驗傳授給了他人,在文字編輯群體中樹立了一定的威信,成為榜樣。在團隊合作中,他們結合工作實踐,深入思考、靈活變通,盡量妥善地處理好合作中遇到的“危機”“沖突”“矛盾”;對于難以處理的復雜問題,他們會積極主動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并與其他文字編輯互動,在想法的交流和思維的碰撞中營造團隊內人人進取的工作氛圍,引導團隊良性發展。
正確運用“鯰魚效應”提升文字編輯工作效果的路徑
營造良性競爭的“鯰魚效應”
氛圍:促學習,重成長
團隊氛圍是影響團隊績效的重要因素,如果團隊氛圍是不和諧甚至是壓抑的,那么員工的工作效果也會大打折扣。一直以來,文字編輯工作都因其崗位特點而顯得“沉悶”“枯燥”,這既不利于文字編輯的個人心理健康,也會對書稿的審讀效果產生負面影響。因此,營造良性競爭的“鯰魚效應”氛圍,讓文字編輯在單純的辨錯工作之余,增強與其他編輯的業務互動,不僅有助于個人能力的提升,更有助于團隊的發展。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展開。
工作與學習并舉
近代中國記者和出版家鄒韜奮曾說,做編輯工作要“且學且做,且做且學”。即不能光做不學,淪為書稿加工機器;也不能光學不做,紙上談兵。學和做相輔相成,應穿插進行。對文字編輯來說,辨錯固然是其本職工作,但適當抽出一些時間和精力去學習也是做好工作的重要保障。在眾多的學習方式中,與周圍同事的互動性學習在提升辨錯本領方面效果明顯。以東北大學出版社為例,為增強文字編輯在工作中的學習意識,首先,針對文字編輯各自的特點建立以工作為中心的學習小組,確定學習主體;其次,定期邀請社內外資深文字編輯有針對性地對小組成員進行技術性培訓,明晰學習目的;最后,結合日常加工稿件情況,對小組成員的學習效果予以檢測并進行評比,鞏固學習效果。這種“為工作而學習”的模式從組織層面為文字編輯提供了業務互動的前提,有效地增強了文字編輯處理問題的能力,提升了文字編輯的工作效果。
合作與成長共進
文字編輯的工作處于各種合作關系中,如與策劃編輯的合作、與作者的合作、與美術編輯及印制人員的合作等。在諸多合作關系中,對文字編輯業務能力提升影響最大的莫過于與其他編輯(尤其是資深編輯)的合作。針對同一部書稿,不同的編輯會從不同的角度做出相應的修改,這些修改大多數情況下是互補的,但有時也體現出“矛盾”的一面。出現這種“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知識結構差異、對標準或規范的理解角度不同、信息更新不同步等。對此,東北大學出版社在書稿質檢流程結束后設置了“答辯”環節,鼓勵各流程編輯針對“矛盾”進行充分探討。在此過程中,文字編輯與流程中相關編輯積極溝通,虛心請教,明確修改依據,分析修改對策。通過這種合作氛圍的營造,文字編輯不但找到了自身在書稿加工過程中有待提升的部分,也影響并帶動了流程中的其他編輯以及周圍的文字編輯,使他們也獲得了相應的成長。
構建“鯰魚型”文字編輯
成長機制:知引領,懂創新
機制引領
第一,開放選拔機制。東北大學出版社按照內部人才培養標準,選拔社內一批業務精、能力強、善于溝通、熱衷于學習的老編輯作為“鯰魚型”人才,充分發揮榜樣的激勵與引領作用,夯實專業基礎,完善工作方式。剛剛入行新手文字編輯,也可以作為“鯰魚型”人才加以培養。他們年輕、知識結構新穎、執行力強、敢于試錯,能帶動其他文字編輯參與到良性競爭中,活躍工作氛圍。與此同時,社外的專家、青年學者、作者等,也是“鯰魚型”人才的不二之選。他們的知識體系兼具專業性、時效性和學術性,定期與他們接觸交流,對更新文字編輯的知識結構大有裨益。
第二,完善培養機制。首先,東北大學出版社在組織層面細化“鯰魚型”文字編輯的培養方案,明確培養目標,選取培養對象,確定培養步驟,創新培養手段,對“鯰魚型”文字編輯進行系統、全面的培養。其次,以這類編輯為依托,拓寬培養渠道,發揮優勢,以強帶弱,以老帶新,加大“鯰魚型”文字編輯的培養數量。再次,用好“鯰魚型”文字編輯,利用其特長和影響力,輻射并帶動其他文字編輯,增強編輯團隊整體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創新性。最后,結合培養過程中的有益經驗和暴露出的問題,及時總結并采取相應措施優化培養方式,提高培養實效。
創新驅動
第一,常具危機意識。在構建“鯰魚型”文字編輯成長機制的實踐中,東北大學出版社倡導文字編輯要常具危機意識。危機意識不但指對書稿中差錯的預警意識,還包含發現差錯后的查證意識。一方面,文字編輯應審慎對待自己接手的每一部書稿。無數事實表明,只要有文字運用,就可能會有差錯產生,畢竟“人非圣賢”,所以不論書稿的內容看起來多么簡單,文字編輯在加工過程中都要時刻做好應對差錯的準備,保持對差錯的預警意識,這是其最基本的業務素質。另一方面,發現差錯后,不要急于下筆糾錨,而要對差錯進行仔細查證,確定其真偽,以免因個人學識所限而對書稿進行了誤改。例如,在“1942年,毛澤東為延安平劇研究院題詞‘推陳出新’,引領延安戲劇改革的新思路,使其創作出了《逼上梁山》等新平劇”的表述中,“平劇”一詞極易被誤改為“評劇”,因后者更符合大眾的認知,但經過查證后發現,平劇即京劇,與評劇是兩個劇種。之所以叫平劇,是因為當時的北京叫北平。這就提醒文字編輯,編輯加工中的差錯修改要在“懷疑一查證一確證”的過程中進行,切忌想當然地“濫施刀斧”,為書稿文字質量的提升增加障礙。
第二,常思守正創新。常思守正創新也是東北大學出版社構建“鯰魚型”文字編輯成長機制的重要一環。編輯加工過程中的“守正”指的是按照標準和規范做好常規性加工工作;而“創新”則指的是關注各標準和規范在運用時的“例外情況”,即其具體使用語境。大多數文字編輯很擅長“守正”,卻容易忽略“創新”。以“畝”的用法為例,有些文字編輯認為,“畝”既非國際單位制(SI)單位,也不能與SI單位并用,因此凡在書稿中見到“畝”,也不看是什么語境,一律換算成SI單位“平方米”或可與SI單位并用的非SI單位“公頃”。
這種做法看起來很“規范”,卻也難免有些教條,脫離了生活實際,也與國家的權威用法不一致,比如,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就有“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的表述。且《作者編輯常用標準及規范(第四版)》中也將“畝”視為“供參考的市制單位”,可通過一定的因數實現與SI單位“平方米”的換算。因此,見“畝”則改的做法并不可取。類似的還有“斤”的使用,2024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確保2024年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編輯之友》前主編孫琇老師曾說:“規范應該要,但一切規范是為了方便信息交流而制定的,如果為規范而規范,不在內容的先進性上下功夫,并不能走向國際,提升我國科學文化水平?!笨梢姡淖志庉嫷臉I務水平不應只停留在熟練掌握備類規范的層次,而應在更深層次上體現為對規范類文件深入、透徹的理解和針對實際情況的靈活運用上。
“鯰魚效應”在活躍文字編輯工作思維、改進工作方法、改善工作氛圍方面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從“鯰魚效應”視角探討提升文字編輯的工作效果能優化文字編輯的工作方式,有效提升圖書的文字質量,同時也可以完善出版社人才培養機制、促進編輯隊伍建設。因此,文字編輯應從自身出發,著力于“鯰魚型”特質的培養;出版社也應采取相應舉措,為文字編輯的學習與成長營造“鯰魚效應”氛圍,以此激發文字編輯的工作活力,從而助力出版社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