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一款即時通信軟件,微信憑借其強大的功能,自2011年誕生以來就發展迅猛,吸引了大量的用戶。據統計,截至2024年,微信的月活躍用戶量已經超過12億,這一數字在全球社交媒體中位居前列,足見微信的影響力。朋友圈作為微信的服務插件之一,也是微信最重要的應用功能之一。用戶可以在朋友圈隨時隨地以文字、圖片或視頻的形式來分享生活經歷、工作心得或個人感受,實現介于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之間的“圈層傳播”效應。如今,每天都有無數人通過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生活,傳播自己的觀點,與朋友進行互動。微信朋友圈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從發布范圍來看,微信朋友圈的傳播范圍以強鏈接為主,弱鏈接為輔,主要組成包括QQ好友、手機通訊錄等生活中較為熟悉的人,也開發了“附近的人”和“搖一搖”等虛擬交友渠道,實現了虛擬社交圈和現實社交圈的深度融合。作為一種新興網絡社交平臺,目前的微信用戶群體中,有超70%的用戶日常會使用微信朋友圈發布信息或閱讀信息,并同步進行互動交流。在“刷朋友圈”成為人們日常使用微信一部分的現狀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微信朋友國有什么特點?用戶為什么要發朋友圈?推動朋友圈里高頻度互動的機制是什么?使用者的傳播行為和傳播心理是怎樣的?本文旨在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微信朋友圈的使用現狀
微信(Wechat),騰訊公司推出的一款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信服務的應用程序,功能強大,集多種功能于一體,使用便捷,借助發達的網絡和普及化應用的智能手機,用戶可以隨時隨地快速啟用。自2011年1月21日上線以來,微信發展迅猛,吸引了大批用戶,成為擁有超十億用戶的“國民級”應用程序。微信朋友圈是微信應用中的一個服務插件,也是微信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每天都有無數人通過微信朋友圈記錄分享自己的生活、傳播自己的觀點,與朋友進行互動。從使用情況來看,微信朋友圈功能強大,給網絡用戶帶來了優質的信息消費體驗。首先,微信朋友國支持發送各種信息,不管是文字、圖片,還是視頻、音頻,用戶都可以使用智能手機快捷簡單地編輯發送,還可以打開“位置分享”,分享自己所在位置,“曬”美食、“曬”購物、“曬”活動、“曬”心情等。其次,微信朋友圈能夠實現其他信息的分享,比如,微信公眾號推文、視頻號上短視頻的轉發、QQ音樂軟件里的歌曲分享,這些以鏈接形式存在的內容都可以實現一鍵轉發;且傳播者與接收者可以借助留言、點贊等多種形式實時互動。此外,微信朋友圈開始基于大數據精準推送“定向”廣告,形式為“圖片(視頻)+文字”,并標注“廣告”字樣。最后,微信朋友圈還有一種特殊存在,就是商品銷售者,這一商業群體利用熟人社交網絡,開創了全新的營銷模式,即微商。
微信朋友囤使用者的傳播行為和傳播心理分析
作為一種社交屬性明顯的大眾傳播模式,微信朋友圈的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并無明顯的界限,二者的身份角色可以隨時互換,每一個微信使用者既是信息的傳播者,又是接收者,信息傳播呈現出開放式的交互傳播狀態。微信使用者以微信朋友圈為平臺傳播信息、接收信息,二者之間可以互動交流,體現了微信朋友圈兼具熟人社交網絡的社交媒體屬性和大眾傳播媒體的網絡傳播屬性。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微信朋友圈的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界限并不明顯,經常會發生角色的轉換,但是在每一次的傳播活動中,傳播者與接收者在傳播新聞和傳播心理上存在明顯區別,下面筆者將分別從兩個維度進行探討。
微信朋友圈傳播者分析
傳播行為分析
微信朋友圈的傳播者是指借助這一傳播平臺發布內容的一群人,其傳播行為本質上可以概況為一個詞:分享,具體的分享類型如下:第一,分享個人的日常工作與生活。分享自己的經歷、見聞和感受,隨時隨地拍照發視頻,“曬”自己的日常。第二,發表自己對于某件事的看法和評價。新媒體時代,接收者掌握了更多的話語權,他們希望能夠借助信息傳播渠道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朋友圈降低了發布信息的門檻,讓使用者可以隨時隨地在微信朋友圈這一網絡領域中表達自己的態度和立場。第三,分享自己覺得有價值或感興趣的文章、新聞、美文、音樂、視頻等內容。微信朋友圈的一鍵轉發功能,可以讓微信使用者分享自己看到的優質內容,不管是文字類、視頻類還是音頻類,都可以實現快速分享。第四,微商群體的推廣信息。現如今很多普通的微信用戶也是產品的營銷者,借助于微信朋友圈這一操作簡單便捷、低投入、低門檻、用戶黏性強的網絡平臺進行產品銷售。
傳播心理分析
心理一:歸屬感。微信朋友圈是一個相對閉合的網絡社交環境,是基于社會網絡的虛擬社區。由于依賴于虛擬空間,地域上的共同性并非虛擬社區的主要特征。但行為、意識及利益的共同性仍是虛擬社區的重要特點。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各種虛擬社區不斷涌現,繼博客、微博之后,微信朋友圈顯然成為當前最熱門的虛擬社區,它匯聚了數量龐大的、在諸多方面具有共同性的個體。社會網絡是經由認識、親情、友情等關系而形成的。由于微信朋友圈中的好友大多是自己的親戚、朋友和同事,在這種陌生群體較少的傳播平臺上,很容易快速形成黏性較高的社會網絡虛擬社區,塑造自身特有的群體傳播語境。在這一傳播語境中,由于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相互熟悉,一個微信使用者發布一條信息后,往往會快速引起好友的關注、點贊和評論,這條信息借助人際關系和網絡社交平臺快速傳播開。
基于互聯網的人際傳播范圍和空間雖然更加廣泛,但是其基于現實人際交往屬性所產生的歸屬感絲毫沒有被削弱,甚至有所增強。大眾傳播理論認為,在快節奏的現代工業社會,社會成員常常被工作、生活所累,長期處于寂寞、憂慮和孤獨的狀態中,他們希望能夠找到能與自己產生共鳴的群體,以得到歸屬感。而微信朋友圈的交流與互動,恰恰可以讓有著共同興趣愛好和態度觀點的人快速聚集在一起,打造一個小的“圈層”,讓傳播者可以找到心靈的共鳴和歸屬。
心理二:存在感。微信朋友圈是一種半開放的社交媒體。微信好友的添加渠道與方式使得進入具體的個人的微信朋友圈要經過相應的身份審查。對于未進行或未通過審查的對象,具體個人的朋友圈并不對其開放。即使進入了具體個人的微信好友之列,其朋友圈內容也未必是對所有人開放的。用戶可以通過使用“設置朋友圈權限”功能進行“不讓他看我的朋友圈”和“不看他的朋友圈”操作。另外,用戶在朋友圈發布動態時,還可以進行“分組可見”,即對單條朋友圈動態對選定群體進行公開。因而,在這三個層面上,微信朋友國是一種半開放式的結構,具有相對的隱秘性。
而基于熟人之間交流則具有相對的穩固性,共同朋友可互見使得一個個小圈子形成。朋友圈里的互動絕大多數也是在熟人之間進行的,這種互動同時是對彼此間原有關系的維系和發展。
在這種情況下,微信朋友圈傳播者的第二重傳播心理,就是為了維系自身在現實生活及虛擬空間的存在感,當其發布一條信息后,不管有沒有收獲點贊、評論,傳播者在信息傳播過程中都可以獲得心理上的滿足。當然,如果其發布內容獲得多人關注(點贊、評論、互動),這種心理滿足感會更強烈。除此之外,人們使用微信朋友圈,將或多或少的時間花費在上面,總是出于一定的目的,并希望得到一定的回報。比如,基于熟人間進行的交流互動,是對線下交流的補充。通過發布朋友圈動態分享自己的生活和觀點,或對好友的朋友圈動態進行評論,兩者之間就能產生的直接而迅速的交流連接,無疑維系和加強了原有的關系。在這種互動中,人們不僅加強了彼此的社會聯系,同時也能獲得有價值的信息或者情感支持。
心理三:安全感。心理學研究證明,人們更加偏向于相信自己及身邊人的所見所聞。由于微信朋友圈鮮明的社交網絡屬性,其傳播范圍固定在用戶自己的朋友和身邊人,因此大多數發布者會不自覺地產生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和依賴性,認為自己發布的信息必然會得到預期的關注和回應。因此,傳播者在朋友圈上發布信息時,其第三重傳播心理就是安全感。
微信朋友圈接收者分析
接收行為分析
第一,“潛水”。微信朋友圈里有很多接收者處于“潛水”狀態,他們習慣于瀏覽朋友的更新,看朋友分享的各類鏈接,但是自已很少甚至不發朋友圈,也較少與他人進行互動和交流。他們更像是觀察者,觀察著自己朋友圈的各種變化,但是并不參與其中。
第二,交流。微信朋友圈中還有一類接收者是非常活躍的,他們在瀏覽他人信息的同時,還會積極地評論信息,與好友互動、轉發和分享他人信息。他們是朋友圈的深度參與者,在與他人互動的同時,往往也會積極發布各種原創信息。
接收心理分析
第一,環境檢測。實際上,環境檢測功能同樣適用于微信朋友圈中的接收者接收心理,他們希望通過這一種熟人社交網絡來監測周圍環境的變化。當前,人類對于環境的改變極為敏感,特別是對自己周邊環境的變化更為關注,他們希望通過一種媒體更加清晰地感知外部環境變化,從而對自身作出相應調整,并適應變化。在這種心理驅使下,接收者更加偏向于使用信任程度更高的微信朋友圈,在這一傳播語境中獲取對自身決策和行為有幫助的信息。
第二,自我參照。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分析,自我參照效應是記憶材料和自我相聯系時的記憶效果優于其他編碼條件的反射。而影響記憶的自我參照效應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參照他人的親密程度、會議方式、個體差異等等。這一理論雖然復雜,但是無一不指向一個結論,那就是:人們更加關注與自己有關的事物,并且關聯程度越高,關注度越高。因此,微信朋友圈信息接收者的第二重接收心理就是自我參照,只有當所傳信息與接收者自身有一定關聯度,接收者才會去關注和分享。比如,我們在某個微信群中聽了一個老師的在線講座,可能在線下我們鮮有機會與這位老師進行交流,但通過添加這位老師為微信好友,關注他的朋友圈,我們便能夠迅速地獲取他發布的信息觀點,獲得實際或潛在的社會資源。
在互聯網的高速發展背景下,基于社交網絡的虛擬社區不斷涌現。從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無一不對人們的生活產生影響。騰訊微信作為即時通信程序,其便捷、免費、功能齊全的優勢吸引了大量的用戶。微信朋友圈的使用也同樣火爆。微信朋友圈是一個由多人參與的群體傳播環境,其兼具大眾傳播和社交傳播的雙重屬性,由于它是一種基于社會網絡的虛擬社區,所以人們傾向于使用它來進行在線社交。從結構上來說,它是一種半開放式的熟人圈子,所以人們使用它來維系原有的關系,拓展新的關系。通過對微信朋友圈信息傳播者與接收者的傳播行為和傳播心理進行分析,可以更好地使用微信朋友圈,洞察微信朋友圈使用的推動機制,探索社交平臺中的傳播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