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以面為料,以手為藝。一捧普通到唾手可得的面粉,賦予了各種工藝的錘煉后,經過半年甚至一年的時間沉淀,在一雙巧手的精雕細捏下,形狀各異的生活百態,栩栩如生的神話人物,就會生動逼真地呈現在世人眼前。這,便是堪稱指尖上的藝術精華、視覺上的藝術盛宴——太原傳統面塑。
掌心分善惡,手指出美丑。一團面,一雙手,千變萬化捏面人……五彩斑斕的小鳥,身披黃金甲拿著金箍棒的孫悟空,冰雪奇緣的愛莎公主等,一個個彩色的小面團,被一雙巧手如同變戲法一樣“蹦”出了一個又一個面人,直讓人驚呼神奇!12月12日,山西省非遺項目太原傳統面塑代表性傳承人王博在采訪中對記者說:“太原傳統面塑制作工藝流程有配料、和面、蒸面、揉面、調色、捏塑等,特點是成形快、形象逼真、色彩鮮艷。作品可大可小、制作精細、內涵豐富、易于保存,可作觀賞和收藏品等旅游文化紀念品。”
據了解,太原傳統面塑興盛于清朝同治年間,到王博這里已傳承六代。作為土生土長的太原人,研習面塑20余年來,王博系統地掌握了傳統面塑藝術精華,并創作了現代卡通、漫畫風格等多種人物、動物形象,融合了自己的創新理念,將面塑傳統文化很好地傳承下來。
“我奶奶就是個捏花饃巧手,打我記事起就看奶奶在春節蒸花饃,要捏制棗山、佛手、石榴、羊頭、豬頭等花饃;寒食節要捏燕子、蛇、雞娃娃等各種動物的花饃。我就守在奶奶跟前要一塊面團玩。”王博談起啟蒙“老師”奶奶開心地說。在童年的王博心中播下了面塑的種子,耳濡目染,對面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奶奶90多歲的時候,他依然和奶奶一起捏面人、蒸花饃。
2000年,王博拜太原老一代面塑傳承人張振明為師。在這里,王博學到的不僅僅是傳統技藝,還有老一輩手藝人的操守。“師父時常告誡我們,要把太原面塑傳承好,把這門汲取了民間藝術精髓的手藝發揚光大……”對于張振明的教誨,王博銘記在心,善于學習的他,博采眾家之長,不斷提高自己的面塑技藝。2004年,他慕名向北京面塑大師蕭占行學習精品面塑工藝,將西方雕塑手法巧妙融入面塑之中的思維讓王博眼界大開,他先后創作了25公斤重的大型清明主題面塑“春天的思念”和為虎年創作的15公斤重的大型面塑“虎嘯迎春”。面塑也可以像雕塑一樣氣勢雄渾、剛勁豪邁,王博的面塑作品讓人們嘆為觀止,他也邁出了自己從民間藝人向工藝大師蛻變的第一步。
“面塑工藝有很多短板,比如易碎、易裂、易變質,過去很多大件的面塑作品沒有辦法去省外乃至國外展示,即便是套著塑料殼子,運輸過程中的一個顛簸,都會讓面塑作品受損,這種‘傷害’還無法彌補。”為了更好地傳承和展示面塑工藝,王博想方設法讓面塑作品變“結實”。
“就像做化學實驗一樣,既要解決面脆易干的問題,又要讓其保持面本身的Q彈感。要不停地把各種膠狀的物質加到面里,然后做出來看效果,有時候為了試驗,一天能用一袋面粉。”在屢次試驗中,王博終于找到了最適合的材料加入面團中,徹底改變了面塑作品易脆、開裂的特點。目前王博的面塑作品已達到不變形、不干裂、不褪色、不發霉,而且很環保,可永久保存。
2011年,在法國舉辦的“關公節”,王博有幸參與其中,他把從未見過面塑的“老外”震驚了一把。雖然語言不通,欣賞藝術的心卻是相通的。當地的人看到王博捏的關公像、十二生肖中的龍和足球明星人物肖像不禁豎起了大拇指,他帶去了幾十件展品很快銷售一空。2017年,王博遠赴阿斯塔納世博會,還贈送了特制面塑世博會吉祥物;2019年,他受山西文化和旅游廳委派,到埃及參加“一帶一路”中國文化年活動;同年,在韓國全羅南道“山西日”非遺展演及文化交流活動中,王博推出原創作品《中韓合作共繁榮》《木槿喜鵲》《喜來山西》等特色作品,并贈予韓國官員。
藝術無涯,藝術無界;藝術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一定要將中國的面塑文化帶向世界。”面塑傳承人王博以信念堅定自己的目標。
“傳統手藝的創新,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做好面塑手藝的傳承與創新,這就是我的擔當,是非遺傳承人責無旁貸的事情。”王博說。非遺面塑,王博以其妙手生花,賦予了傳統文化深厚的內涵與鮮活的靈魂,在傳承中發揚,在創新中光大。源遠流長的面塑藝術,正以獨特的魅力綻放繽紛異彩。